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中华各族民俗文化与特产--瑶族篇特产
中华各族民俗文化与特产--瑶族篇
46、凌云背陇瑶捕鸟习俗
凌云有背陇瑶、蓝靛瑶、盘古瑶三支瑶族,他们有不同的习俗、服饰、语言及居住环境。历史上,捕鸟习俗(主要指画眉鸟)是背陇瑶区别于凌云县其他民族的特征之一。凌云背陇瑶自称为“布努”、“奴努”,因劳作时经常用背篓、竹笼背东西,故称“背陇瑶”(陇与“笼”同音),解放前,居住不定,靠“赶山吃饭”,也称为“赶山瑶”或“过山瑶”。据历史记载:凌云背陇瑶来源于“长沙、武陵蛮”,从湖南迁入广西桂林后,先到东兰县,再到凌云县,语言属苗瑶族语苗语支。背陇瑶到凌云的年代比较早,但因史书无记载,现已无法考证。凌云背陇瑶大多居住在石山区的高山上,土地贫瘠,生产生活条件艰苦,但山上飞鸟(画眉鸟)较多。笔者至今还记得一首关于背
47、凌云蓝靛瑶婚礼
广西作为少数民族聚居地,民族风情浓郁,每个地方都有不同的民俗节庆等活动。摄友肖发凌日前深入凌云瑶寨,见证并拍摄了当地蓝靛瑶青年男女一场真实的婚礼,让我们看到了蓝靛瑶富有特色的婚俗习俗。蓝靛瑶是瑶族的一个支系。在婚俗上,蓝靛瑶一般不与外族通婚,婚姻多由父母做主,男方父母在平时走寨串户时看中哪家女孩便择日带些烟酒、鸡等到女方家求亲,事后女方父母了解男方的家庭条件认为合适便通知男方,男方便择日带着媒人和酒肉定金等到女方家定亲,过数月后男方家便准备彩礼到女方家要“八字”,要了“八字”表示婚事已定,男方过数月可以择吉日接亲。至今,凌云县的蓝靛瑶仍然按照传统习俗举办婚礼。凌云县玉洪瑶族乡九江村22岁的蓝靛
48、白裤瑶砍牛祭
在南丹县八圩、里湖瑶族乡等地聚居着瑶族的一个支系——白裤瑶,因白裤瑶至今沿袭着古老的生活习俗,有着“人类文明活化石”之称,特别是丧葬文化中的“砍牛”仪式,更是充满着神秘色彩。在南丹·丹文化旅游节期间,上千名游客在里湖瑶族乡王尚屯目睹了神秘而独特的“砍牛”习俗,成为此次文化旅游节中最“抢眼”的活动,让人们充分感受到了白裤瑶淳朴的民风和独特的丧葬习俗。砍牛、打铜鼓是白裤瑶为死者举行葬礼的仪式,整个葬礼悲壮、肃穆,祭祀场面气氛凝重庄严,这种传统送丧习俗,既是表达遗属对死者的悼念,也是一项众人共同的祭祖活动,铜鼓、皮鼓,是葬礼活动的主要打击乐器。
49、瑶山乡水槽寨瑶族(蓝靛)传统文化
水槽寨瑶族传统文化保护区在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河口瑶族自治县瑶山乡,分上水槽寨和下水槽寨,共136户,673人。人均耕地面积2.15亩。人均收入539元。该村位于大围山自然保护区边缘,生态环境优越。下水槽瑶语称“吊坪”。瑶族1861年迁至瑶山,水槽寨应建于此时。村边有溪流,竹槽引水,甚便生活。主要从事农耕,亦兼采集、狩猎。民居以土墙红板瓦顶土木结构为主,土墙茅草顶亦占1/4。至今保留着传统的建房习俗,包括建房选材、选址、选吉日平地基、上梁、贺新房等。瑶山乡水槽寨瑶族妇女服饰清秀整洁,美观朴素。服饰衣料大多为自纺自织的粗布,经蓝靛浸染成色,加工缝制而成。服饰主色调是蓝色,其他饰物为辅色,故称为蓝
50、华江瑶家迎亲歌
瑶族是一个重礼仪的民族,汉族有男尊女卑的陋习,瑶族却没有重男轻女的思想。在瑶家,生男生女都一样高兴;在瑶寨也不存在男婚女嫁,而是男女双方都可以到对方家上门,双方的父母老了,都由青年夫妇赡养,不分彼此,因此,瑶寨没有“嫁女歌”和“贺郎歌”,倒有新婚之夜的迎亲歌。瑶族婚礼瑶家青年结婚之日,男方将新郎送上女方家(也可由女方将女儿送男方家),他们先讲一通礼仪,数一番“大登科金榜题名,小登科洞房花烛。花插左,仙地莲花开两朵;花插右,贤言喜来生锦绣,夫妻齐眉同百寿”的彩话后,双方又互相礼让一番,才让新人拜堂成婚。之后,主客入席,共饮36杯酒,端起杯子,歌声便响起来了:一杯酒,送上台,劝妹吃酒郎来筛。劝妹吃
51、土瑶长桌酒
贺州土瑶青年结婚时不拜堂,无八音,只办喜酒。男家在新娘过门的头天夜里设筵,请六客房(新郎的亲朋宾客)饮宴。客人入席酒过三巡,便唱歌互相敬酒,边吃边唱,不休不歇,总不离席,困倦了只趴在桌边小憩,醒来后又投入唱和吃。筵席亦长设不撤,只调换热酒菜。第二天送新娘过门的亲家客(新娘的亲朋宾客)队伍临门,即参加长饮,直至第三天上午客人辞去。宴间,姑娘和小伙子会入席佐酒助兴。姑娘陪男客,小伙子陪女客。密密围坐,互喝交杯酒,有时佐酒者会有意以大块肥猪肉敬客,客人如不领情,他们则先自食一小口,将余下的一大半强行喂入客人嘴里。男女青年入席陪酒,使气氛活跃。土瑶,是贺州独有的一个瑶族支系,分布在八步区西南部大桂山山
52、瑶族伞舞
蓝山《瑶族伞舞》历史悠久,它始于瑶族艰难的举族迁徙“漂洋过海”之后,即宋代之前瑶族南迁途中,距今大约一千余年间。旧社会瑶族人民倍受封建统治者残酷欺压,为逃生而-举族迁徙,在“漂洋过海”,途中遭遇大风大浪而三日三夜无法靠岸,在即将船翻人没的险境中,船上瑶王子孙跪拜船中,祈求始祖盘王赐伞挡御,并许愿到达彼岸立即还愿。叩拜中渐渐风平浪止,终于平安靠岸。为纪念始祖,在举行还愿的仪式中,瑶族人民根据这一情景创造出“瑶师”伞舞,以表示恭请盘王来仪场与子孙同乐。每逢还“盘王愿”、“度戒”大型民俗活动都必须请瑶师跳伞舞,以伞舞祭祖,传颂敬祖的道德风尚,教育子孙不忘历史、不畏艰难的民族顽强奋斗精神。“伞”既是瑶
53、洞口瑶族祭祀舞棕包脑
洞口瑶族祭祀舞棕包脑“棕包脑”是一种古老的瑶族祭祀舞,有近千年历史,主要流传在洞口县长塘瑶族自治乡、罗溪瑶族自治乡、月溪乡等瑶家山寨。据《宝庆府志》记载,“宋熙宁五年(公元1074年)开梅山,瑶人以‘棕包脑’装扮梅山鬼神袭官军。”“棕包脑”舞还有个神奇的传说,在很久以前,长塘山上住着位美丽的瑶族女人,一次在采摘山果时,被凶恶的山鬼掳走。她儿子长大后,决心救出母亲,他拜倒立梅山张五郎为师,苦练擒鬼除魔本领。为了不让山鬼察觉,他用棕片包脑,腰扎万年长青藤和棕叶,隐身山林,经历千辛万险,在三峒梅山的帮助下,终于打败山鬼,救出母亲。为了颂扬祖先寻母救母孝母的大爱美德,长塘、罗溪、月溪的瑶族后人每年正月
54、上林瑶族舞蹈
瑶族舞蹈是瑶族人民在漫长而又艰辛的发展历程中,创造了自己特有的民族文化艺术。如在节目方面的“肖郎铁玖舞”瑶族叫“兴郎铁玖达努舞”。具有浓郁记叙性,由猴鼓舞等10个单独作舞组成。其中代表作品:《丰收牛角舞》,该舞蹈讲述上林瑶族人民在传统的生产生活中,盛有自娱自乐的文化艺术,每到丰收的季节,他们用牛角作为吉祥物,以悦耳的藤铃伴奏,男女青年互相追逐,尽情欢跳,追求幸福美好的生活。欢乐场面热烈激扬;《猴鼓舞》,该舞蹈讲述该舞蹈反映了瑶族人民勤劳纯朴、和睦相处、互敬互爱的优良品质。舞蹈节奏欢快,舞姿奔放豪迈。该舞蹈曾于2001年参加原南宁地区农村文艺汇演荣获一等奖。
55、吃青菜与瑶家送懒
吃青菜与瑶家送懒春节这天,汉族人家是忌讳扫地的,要扫,也只能从外向里扫,以表示积攒发家。可华江瑶族乡却不同。清早,家中老人便特意从屋里扫一点垃圾,用畚箕装起倒到村边去,称为“送懒”。说是新年一来,把“懒”送走了,年青人就会一心一意勤劳致富了。吃早饭时,一般要吃青菜,要吃剩饭。吃青菜不光是好消除午夜饭的油腻,而是要预祝新一年清泰平安。这青菜是年头留下来的,而不能到园中去现拔现洗,更不能去拔菠菜,以免吃“断根菜”。吃除夕的剩饭,则预示年年有剩余,生活愈过愈好。
56、荔波青瑶“凿壁谈婚”
少数民族风俗很多,耐人寻味令人捧腹的也不少,但是,随着普通话的推广,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经济文化全国化和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与周边民族之间交往面的扩大和交往频率的提高,被同化已经形成一种趋势并且势不可挡。然而,处在深山老林之中的荔波县青裤瑶的“凿壁谈婚”却依然保留至今,并有利于当地旅游业发展。其实,青裤瑶的“凿壁谈婚”也是慢慢演变过来的。在这之前,青裤瑶时兴的是“打奔抢婚”。很久以前,荔波青裤瑶每个寨子都有一个相对固定的“打奔”坡,每年分上、下半年各举行一次“打奔”节,也就是男女谈情说爱谈婚论嫁的日子。每当“打奔”节来到,未婚青年男女成群结队从四面八方齐聚“打奔”坡,三五成群开展连袂歌舞或相向对
57、白裤瑶的习俗――瑶族砍牛
白裤瑶习俗,长者死后假葬或以泥封棺,过一段时间再择吉日正式下葬,学称“二次葬”。白裤瑶家二次葬,要举行隆重的敲铜鼓、唱古歌、砍牛等祭奠仪式。砍牛这一天,一群群瑶族人身穿鲜艳的盛装,抬着铜鼓、折糯(糯谷连禾草折下来)、米酒,从四面八方朝丧家的寨子涌去。丧家门前空坪上放置一面大猴鼓,一侧的铜鼓架上串联悬吊着十几面铜鼓。客人们带来的折糯全部码架在铜鼓架的横梁上。低沉苍凉的铜鼓声笼罩着整个寨子。丧家门口,瑶族匠人们忙着赶雕两根柱头。这两根柱头将要竖立在坟前两侧。柱头上雕刻着简朴的花纹,中部各有一个套环,砍牛以后,牛角就插在这套环里。柱顶各安着一个木雕鸟儿。棺棂停在屋内,悼念者鱼贯入屋,依次抚棺而泣,感
58、南岭瑶族牛生日
湖南南岭山脉新田一带,有一支瑶族兄弟,他们将每年的农历四月初八定为牛的生日。瑶家有一传说:“盘古开天,鲁班造墙,禾王送禾,牛王耕田。”瑶族古籍《盘天大歌》和《过山榜》中说:“寅卯两年发大水,天下万物皆被淹,只留伏羲兄妹俩,藏入葫芦飘水上。”才得以延续人类,后来盘王登殿,赐瑶人以天下群山,任其砍种,安居乐业。然而,瑶山地区,穷山恶水,他们过了一山又一山,住了一坳又一坳,历尽千辛万苦,所以又叫“过山瑶。”尽管人们辛勤劳作,刀耕火种,仍然朝不保夕。有一年,太白金星下凡查访民情,看到瑶家人世世代代生活在峻岭崇山之中,刀耕火种,生活艰难,于是禀告天庭。玉帝就派“禾王送禾到人间,牛王下凡来耕田。”自从牛王
59、阳朔龙尾瑶村瑶族风俗
阳朔全县有瑶民2400多人,绝大部分居住在福利镇龙尾瑶村。龙尾瑶的瑶民,史载来源于广东省肇庆府封川县猪记港。景泰元年(1450年),广西平乐府天宝县上北乡津平里的雷通天、李通地、雷五子等人纠众作乱,到处抢劫,乡民不得安宁。肇庆知府命令瑶民首领于同年润之月初三日领七姓瑶兵进剿,经瑶兵苦斗,杀死了雷通天、李通地、雷五子等人,平息了患乱。后来赵通添、邓德堂、郑元安、李元应等人被留守大源瑶和小源瑶,东至金竹冲、长岭界,南至边山厄、倒地葫芦,西至冬笋塘、天堂岭,北至凉伞顶、笋山槽,此地应他们永远耕种。七姓瑶民落户龙尾瑶村现已550余年,当初的几户人家现已发展到佛子坳、河背村、新村、白鹤岭等16个村屯,共
60、新宁八峒瑶族跳鼓坛
新宁八峒瑶族“跳鼓坛”主要流传在湖南省新宁县麻林、黄金瑶族乡及周边乡的八峒地区。2006年,八峒瑶族跳鼓坛被确定为湖南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每年的农历十月十六,相传是瑶族祖先盘王的生日,时值丰收季节,为纪念盘王“伐木见山,垦地造田”的业绩,八峒瑶人饮水思源,杀猪宰羊,隆重庆祝。有三年一小庆,七年一大庆之习俗,小庆为3天,大庆为7天。跳鼓坛先要选好祭祀场地,结竹为寮立神坛,再在坛中央立盘王像。仪式由设圣、净坛、立五楼四寨、朝幡、朝榜、打五猖、接姑娘、上刀山、下火海、开天煞、五祭盘王、庆五大王、跳鼓堂舞、游山打猎、走长风、唱谢情歌、打清醮、收五猖、扎三殃、纸船收瘟、做辞送、鼓堂会等部分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