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中华各族民俗文化与特产--瑶族篇特产
中华各族民俗文化与特产--瑶族篇
61、千家洞瑶族盘王节
盘王节是千家洞瑶胞祭祀祖先盘护的盛大传统节日。各地瑶族珍藏的古本书记载:“瑶族的祖先盘护,是一只龙犬化身。他帮助周朝的东周第一位皇帝平王征服高王后,平王封他为桂王,并许配三公主为妻。而盘护不愿做官,辞去了桂王,与三公主来到观阳(灌阳)这个四面环山,相连的三个盆地,即今灌阳境内的黄关镇、新街乡、灌阳镇生存繁衍,这个地方就是桂林灌阳千家洞,在这里生下六男六女。平王赐给他们十二姓:盘、沈、包、黄、李、邓、周、赵、胡、唐、雷、冯。当六男六女长大以后,平王到这里看望女儿女婿。盘瓠为了款待岳父,亲自上山打猎,不慎被一只山羊撞下山崖,落入桐木树叉中夹死。儿女随后赶到,杀死山羊,用羊皮做鼓面;砍倒桐树。用褐木
62、金秀瑶族医药
瑶族居住在我国南方山区,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在长期的生产劳动实践中,瑶族人民积累了利用草药防病治病的丰富经验,形成了独具一格的瑶族医药。500多年前,广西金秀瑶族自治县居住着原始的“吃茶人”。那里有关他们“种茶、制茶和卖茶的传说、故事和歌谣”。说明瑶族人民对于喝茶有悠久的历史,而种茶、制茶,与种药、制药是密切相关的。茶的药用及保健价值,现代科学研究已经证明。茶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从某一方面反映了瑶医药的形成和发展。瑶族在诊疗方面所用的方法和技巧是多种多样,而且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他们认为,人之所以会发病,除了风、气、虫、毒、饮食和外伤之外,体内的五脏六腑、气血与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有着密切的
63、瑶族长鼓舞
长鼓舞是瑶族民间歌舞的典型代表。长鼓舞是瑶族民间歌舞的典型代表。表演时,鼓手左手握住长鼓的鼓腰上下翻转,右手随之拍击,边舞边击。表演形式主要有4人合舞、双人对舞等。动作主要有造屋、制鼓、耍鼓、模拟动物、祭祀等。舞姿刚健,风格淳朴。有的还可以在一张八仙桌上手舞长鼓,边打边跳。一般以唢呐、锣鼓伴奏,有时也唱盘王歌来助兴。湘南地区的瑶族,每年的农历10月16日都要跳芦笙伴奏的长鼓舞,祭奠盘王。传说瑶族始祖盘瓠上山打猎,与一野羊搏斗时跌落悬崖,死在一棵树权上。人们便挖空树心,剥下羊皮蒙成长鼓,日夜敲打以祭盘王。舞蹈动作是表示盘王及其子孙开辟千家峒的勤劳勇敢;低沉哀怨的芦笙曲,是再现盘王死前的痛苦呻吟;
64、桂平板瑶婚嫁习俗
桂平市是多民族杂居的地方,民俗民风各异,丰富多彩,其趣横生。这里介绍紫荆镇木山村板瑶同胞之婚嫁习俗以飨读者。父母“送嫁”紫荆镇木山村板瑶同胞的婚嫁之日,女家是不办酒席请客的。那天,新娘的父母带着一家大小和亲朋好友送自己的女儿到男家参加婚礼和吃喜酒。女家“送嫁”人数的多少,是人们衡量新娘美丑及其父母声誉大小的重要标志。为了显示这一点,新娘的父母在女儿订婚以后,便四出游说拉客,并向亲朋好友发出邀请帖。这样,参加女家“送嫁”的人数,往往多达二三百人。-传喜讯出嫁那天,新娘的“送嫁”队来到男家的村边后要停下来,派出-手向天空连续鸣-三响以传报喜讯。男家听到枪声后,便知道是新娘和“送嫁”队来到了。于是,
65、瑶家衣饰
瑶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中种类最多的一个民族。在八桂大地上,居住着瑶族的各个支系。桂北地区龙胜各族自治县的“红瑶”,因穿红色服装而得名,被誉为“桃花林中的民族”。“红瑶服饰”是龙胜各族自治县瑶族中独具特色的民族服饰,闻名世界,有1900多年的历史。这独特的红衣服饰无疑体现了广西瑶家的民族文化底蕴。红瑶服饰总的来说,男子喜好青衣青裤,女子喜好五色,因而红瑶服饰以五彩斑斓、鲜艳精美著称。妇女上衫下裙,上衣花色繁多。上衣有饰衫、花衣、便衣和双衣四种,双衣是老年妇女的服饰。红瑶妇女上衣以玫瑰红、大红两种颜色为主色调,纹饰繁复,极富想象力。整件衣服用蚕丝挑绣而成,花衣上绣有山川、草木、飞禽走兽等图案,体现了
66、蓝靛瑶的花腰带
凌云县逻楼镇磨村新寨是少数民族蓝靛瑶聚居地,那里的女性一直穿着传统的民族服饰,在她们的服饰中,腰带代表着不同的象征意义。走进村民邓美莲家,热情好客的邓美莲向我们介绍了磨村新寨女性佩戴腰带的习俗:一般一件衣服配一条腰带,传统蓝靛瑶女性衣服前胸只有一颗银扣子,腰带的作用相当于扣子。腰带用白、黄、红、黑四种颜色的棉线纺织而成,黄色用当地的黄姜煮水浸染白线晾干制成,红色用当地山上一种叫红石头的岩石磨成粉状兑水浸染白线晾干制成,黑色用自家种的蓝靛叶煮水浸染白线晾干制成。在村里,一般女孩子在9-10岁时,母亲就会教自己女儿织腰带,初学织腰带5天可以学会,一般情况下一条腰带用3天可以织完,但学会织一条好腰带
67、瑶族打醮
打醮这种活动解放前在瑶族中比较普遍,几乎每年都进行。瑶族人民每当有疾病流行时就进行打醮。打醮分为三等,即(1)上元三府醮:还此愿时进行七天,请师公七人。(2)中元二府醮:还愿时进行五天,请师公五人。(3)下元一府醮:还此种愿时,需时三天,请师公三人。还愿的形式有集体进行时,如太平人丁愿;也有以家为单位进行的,如安龙愿。太平人丁愿是集体进行时,当当地疾病流行时,即召开大会,讨论是否进行还愿,如决定还愿时,即在盘王庙中-,到冬天还愿,还愿时请几个师公和每户出一人到盘王庙住,请师公的人数和还愿的时间由还愿的种类而定,如还的是上元三府愿则要在庙内住七天,请七个师公,最后一天就将盘王庙的神位请到
68、瑶族蝴蝶歌
瑶族蝴蝶歌流行于广西富川瑶族自治县、钟山县和湖南江华瑶族自治县及其毗邻等地的瑶族聚居区。蝴蝶歌在瑶族二声部民歌中,用一种汉语方言土语演唱,内容以情歌为主,因为在歌的衬字词中,常出现“蝴的蝶”、“蝶的蝶”、“黄蜂”之类衬词,故此得名“蝴蝶歌”。瑶族蝴蝶歌流行于广西富川瑶族自治县、钟山县和湖南江华瑶族自治县及其毗邻等地的瑶族聚居区。蝴蝶歌在瑶族二声部民歌中,用一种汉语方言土语演唱,内容以情歌为主,因为在歌的衬字词中,常出现“蝴的蝶”、“蝶的蝶”、“黄蜂”之类衬词,故此得名“蝴蝶歌”。2008年,瑶族蝴蝶歌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了传承和保护瑶族蝴蝶歌,富川已先后投入60多万元用于莲山镇莲
69、瑶族马尾帽
据说,从前有个瑶族猎手,头上缠一块长布包头,每天钻山攀岩追赶猎物,常被树枝藤刺缠住,耽误追击时间,放跑了不少野物。到了雨天,包头吸透水更成了沉重的包袱。后来,他利用马尾,编了一顶帽子,既轻,又光滑,能防湿,又耐用,适合上山打猎。于是,人们都喜欢这种“马尾帽”,相继戴了起来。编制“马尾帽”,先用木头做一个头大的模型,打磨光滑,在中间凿个洞,减轻重量。编织时,编者坐在凳子上,模型放在两个膝头上,左手扶着模型,右手拿着穿着马尾的针,精心地一针一线地编织。编一顶“马尾帽”,一般需要七、八天时间。最快也得四、五天才能完成。虽很费工时,但也可说是一劳永逸,因为一顶“马尾帽”至少也可戴五、六年!瑶家男子最喜
70、富川瑶族盘王节
盘王节。富川瑶胞的节日很多,除了与汉族的节日相同的之外,最盛大的节日是“还盘王愿”,又称“盘王节”。盘王(盘瓠)被瑶族人公认为统称始祖由来已久,关于盘王的传说几乎家喻户晓。相传古代有个平王,养有一只身上有二十四道花纹的龙犬,名叫“盘瓠”,(又称“彩狗”).有一年,邻国高王发兵征发平王的国土,平王出榜招贤抗敌,盘瓠揭榜率兵出征,咬死高王。凯旋后平王封他为盘王,并践行诺言,将最美丽的三公主嫁给他。新婚之夜,彩狗变成一个魁梧健壮的男子,公主大喜。婚后公主为盘王生下六男六女,平王赐给外孙们每人一姓(即盘、奉、包、沈、唐、黄、李、廖、邓、任、赵、周),这便是瑶族最早的十二姓。盘王不贪富贵享乐,安于耕猎劳
71、富川瑶族歌圩
歌圩。富川县瑶族的歌圩与盘王节之类的庆典活动是密不可分的。由于受楚地文化的影响,在一些节日活动中,瑶民青年男女都喜欢唱歌、对歌。全县境内主要流传的民歌有过山瑶的“过山声”、“仙拜歌”;平地瑶的“依拉咧”、“哭嫁歌”;梧州话瑶民的“蝴蝶歌”,男女答歌相配、歌词内容非常丰富、曲调优美动听。其主要形式:一是会歌堂。会歌堂一般是某一村举行“会期”或男女结婚吃花诞闹洞房之夜,大家围坐起来唱歌、打油茶、互相对唱通宵达旦。唱到难舍难分时,男女互换礼物,表示建立感情和相爱。二是赶歌圩。赶歌圩是青年男女以唱歌恋情的一种形式。凡是节日或者“会期”唱歌,称之为摆歌堂。青年男女唱歌唱到情投意合时就互相介绍情况,并约定
72、盘瑶婚礼
贺州市八步区盘瑶,不论男就或女嫁,其过门仪式一样,为记述方便,现以女嫁为例。新娘过门,有数十乃至一两百人的庞大亲家客队伍送行,亲家客们既有与新娘沾亲带故的亲人、亲戚,也有新娘的朋碜队伍中间,伴娘必须由比新娘年纪小而且长得漂亮的末婚姑娘充当。众多的人送亲,有讲有笑,热热闹闹,行走在山间小道上完全不觉困倦。为迎接新娘和亲家客的到来,男家预先在屋外选好一块较开阔的平地作举行迎亲仪式的场地,并派人在场子地掺望。当掺望者看到浩浩荡荡的送亲地段伍时,即鸣鞭炮为号。男家闻讯后,便组织六房客(新郎家的亲属、亲戚宾客)的迎亲队伍出门迎亲。迎亲队由唢呐锣鼓队奏乐行走在前,鞭炮声声不断。迎亲地段和送亲队在场子地
73、盘瑶妇女服饰
盘瑶妇女服饰贺州市八步区境内的盘瑶,由于迁徙来源和时间不同,居住地区不同,其妇女服饰样式繁多,可谓五彩缤纷,光彩照人。仅就妇女头饰而言,就有塔形尖头、斜形尖头、小尖头、平头、平顶、单包帕、重包帕等多种,还有新娘过门举行婚礼专戴的顶板式、皇冠式、屋顶式、框架式等多种样式的居住在贺街、步头镇的盘瑶妇女,喜戴塔形尖状头饰。这种大尖头饰,先用一块长约2尺、宽约5寸的黑布将头发包扎成尖形,之后用十多块长方形的黑色大布帕围圈成三角形的帽,成尖塔状;大帕边沿用白、红、蓝三色布镶边,以饰美。层层叠叠的帽沿有数寸厚,前高后低,露面遮颈,帽高1尺多,帽上佩饰3寸宽的挑花锦带,帽沿两边系彩色飘带和用丝线串的珠串,
74、田林瑶族铜鼓舞
铜鼓舞是木柄瑶人民创造的一种民间舞蹈形式,是深受广大瑶族人民喜爱的地方艺术。流传于田林县潞城瑶族乡三瑶村的瑶怒屯,至今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是祖国文化艺术百花园中一朵美丽的山花。铜鼓是木柄瑶祖先迁徙携带的宝物,一直被视为神灵。每年农历正月初二至二月初二全寨都要跳铜鼓舞,纪念先人,欢庆节日,祈求健康长寿、六畜兴旺、五谷丰登。这天,全寨男女老少都要穿上节日盛装,由族中长老主持,举行一年一度的“起宝”仪式,把誉为一公一母的两个铜鼓挖出来,摆上香案,供上供品。祭完铜鼓后,主持人便指挥寨中青年把三面鼓挂起来。由主祭人先打一轮,之后别人才能轮流着打。鸣鼓开始时,动作缓慢轻柔,逐渐加快,鼓点高亢激昂,最后如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