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各地名产特产推荐--艺术篇特产
各地名产特产推荐--艺术篇
46、岭南木偶戏表演艺术
我国木偶戏自汉代发轫,唐代形成之后,结合各个朝代的戏曲及其他艺术而发展。岭南木偶戏表演艺术是在元朝时从浙、闽传入。清末民初,木偶戏已活跃于广州街头,当时主要演出地点是城隍庙(今中山四路忠祐大街内)、荔湾西关黄沙一带,以及乡村神诞庙会演出。广州成为岭南木偶戏艺术的弘扬之地。岭南木偶表演艺术与岭南地区民风民俗,宗教信仰、地方戏曲紧密联系,特显其含蓄细腻,刚而感其锋、柔而迷其韵的岭南派木偶艺术特色而成为独特的岭南文化的一部分,享誉国内外。
47、萧县石刻艺术
萧县石刻艺术,始于汉代的画像石,至今已有二千多年,可谓源远流长。石刻取材于本县山中的青石,青石蕴藏丰富,质地细密,坚硬耐风化,宜于雕镂艺术品。西汉画像石,石面粗糙,多为平面阴线刻;东汉,随着画像内容的日趋繁复,平面剔地浅浮雕、高浮雕及弧面浅浮雕等技法应运而生;线条由生涩变得流畅,物象刻绘重在写意。自南朝宋至清末的长期岁月中,萧县石刻艺匠继承、发扬了汉代画像传统,并注重革新和丰富技法。先是唐宋墓前圆雕的出现,使石刻由单一平面刻发展为立体性雕镂,本县李石林村西李姓墓前的石猴、石羊、石马、石人,造型朴拙,线条简洁。明代萧县高浮雕,特别是透雕的新技法,把萧县石刻艺术推向了更高的水平;明代的庄里乡陶墟村
48、绍兴派古琴艺术
嵊州古琴演奏技艺,历史悠久。宋《剡录》记载:戴逵,字安道,谯同人,居剡。祖硕,父绥,并有名位。逵有情操,性高洁,不乐当世,以琴书自娱谢太傅本轻逵,见但与论琴书,逵既无吝色,而谈琴书愈妙,谢悠然知其量。《长乐镇志》记载:长乐富家子弟以娱乐消遣为目的,自组班队,嬉“丝弦家生”。其中古琴演奏是主要内容之一。嵊州古琴演奏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是长乐人钱曾省,师从张味其、刘景韶、王仲乐等,对琵琶、古琴研究很有造诣,为电影红楼梦、西厢记拍摄配琴,观众听到的古琴声就是他演奏的。演奏时他用真指甲拨弦出声。有记者用“弹琴为了音乐”、“指上清音味最真”进行专题报道。他说弹琴是为了传承古琴技艺。近八十多岁的他坚持每
49、中国竹编艺术节
青神竹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据《蚕丛氏的故乡》载:早在5000多年前新石器时代,先民们就活动在这里。那时,青神县的先民便开始用竹编簸箕养蚕、编竹器用于生活。据史料记载:到了唐代,827年-835年间(文宗太和年间),荣县人张武率百余家于青神编竹篓拦鸿化堰、凿山开渠、引水灌溉农田。民间用竹启成篾条(片)编竹席晒东西,编簸箕养蚕,编篼筐盛物,编扇扇凉等,已广为流传,竹制品市场开始形成。青神,每年春节期间举办竹编艺术节,包括竹编技艺比赛、文艺汇演等。
50、高台唢呐艺术
高台唢呐曲主要有《封都官》、《十里墩》、《方腊坐帐》、《行五方》、《开门》、《马道岑》、《三皈依》、《诸真忏》、《二尊咒》、《四合四》、《小摆队》、《孟姜女哭长城》、《超十殿》、《十王忏》、《三官鐟》、《救苦鐟》、《朝天子》、《祭菜》、《弼马温》、《沙滩宴》、《劫江》、《苦柳青》、《抱马坑》、《马秀英吊孝》、《小儿子出兵》等。代表性传承人有高台县新坝乡边沟村的邓应鼐、邓应勤、邓应杰、邓有俭和罗城乡红山村的管学孝、万丰村的田玉山等。高台唢呐艺术,据邓应鼐本人讲述,已有近五百多年的历史,高台唢呐艺术有“套曲”和“支曲”之分。现吹奏的一些曲调为“支曲”,曲谱多为口传心授、无规则的乐谱,已面临失传危险
51、刻铜艺术
刻铜艺术历史源远流长,早在战国时期的青铜器和唐宋时期的金银器上就刻有精美的文字与图案,但那时只是作为一种辅助工艺而存在,并未成为一门独特的‘刻铜艺术’。直到清朝同治初期,在北京的秀才陈寅生自书、自画、自刻书画于铜质的文房器具上,深受当时文人雅士的喜爱,刻铜艺术才逐渐流传开来。至同治年间,陈寅生首次将刻铜艺术施于墨盒,其“盖上或携篆楷,或镂花木,字有作蝇头楷者,如兰亭叙如柏庐家训”。方便实用的器物与精妙的工艺相结合,立刻赢得了文人士子的喜爱,铜墨盒凭借轻巧灵便、保持墨色滑润和黑亮的优势,一度超过石砚成为当时商界账房、私塾学堂、文人墨客桌上的必备之物。连历来备受文人推崇的端砚,也尝到了“门前冷落鞍
52、陶埙艺术
陶埙是一种古代乐器,源于新石器时期。它是由陶土烧制而成的。据目前所知,最古老的一枚陶埙是在河姆渡遗址出土的。这枚埙通体只有一个吹奏孔,没有指孔,距今大约7000多年。到商代时期,陶埙发展至六个孔。自商到清末的3000多年间,一直沿用这种通体六孔陶埙,虽然这期间,也出现了七孔、八孔陶埙,但不做雅乐之用,并非主流。商朝以前,陶埙在祭祀中是唯一用以表现旋律的乐器。周代将乐器按质地分为“八音”,陶埙独占“八音”之“土”。陶埙的吹奏,是以气为主,辅以唇、舌、指等技巧,兼以口风变化而实现。其演奏风格怡然自得,变化莫测。埙声中注入了中国传统儒家文化“埙唱篪和”的哲学理念。正是由于陶埙在艺术领域中的独特魅力和
53、绍兴古戏台建筑艺术
绍兴古戏台的产生、发展与绍兴戏曲的孕育、发展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经过长时期的发展,明朝以来,戏曲转入发展和繁荣时期,绍兴古戏台也相继出现。张岱的《陶庵梦忆》中就记载有绍兴陶堰司徒庙中古戏台演出社戏的场景。现存的绍兴古戏台主要有五种类型:庙台,祠堂台,草台,河台,街台。此外,旧时还有会馆戏台和大户人家中的家庭戏台,但目前已经消失。绍兴古戏台的建造分基础、主体、屋面、装饰四个过程。它的构件,一般由台基、石柱、台板、屏风、构栏、藻井、台狮、牛腿、屋脊瓦件等组成。楹联也是古戏台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蕴藏着丰富而深厚的文化内涵,为戏台建筑增光添彩,还承担了高台教化的功能。素受人民群众喜爱。绍兴的古戏台有台
54、临清的书画艺术
临清的书画艺术临清在历史上,不仅曾是一座繁华的漕运名埠和商业都会,而且“百工云集,文昌兴盛”。其厚重的运河文化积淀,滋养了这块古老土地上历代书画艺术家们的灵感和才情,他们精研覃思,笔耕墨耨,在继承和弘扬传统书画艺术的过程中,为后世留下了一笔丰厚的文化遗产。著名的有宋代的王岩叟、明代方元焕、明末清初的临清周之恒等,到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由宋致中、刘如詹、宋萍轩、施佩秋(施展)、张西岑、徐相吾、朱士冀等人,联合组建了“临清美术联合社”。其中尤以书画家施佩秋为著。新中国成立后,有一批祖居或徙居临清的著名书画家,如张石帚、韩羽、傅二石、张彦青、黑伯龙等。他们曾在临清这片热土上勤奋创作,留下了许
55、龙邦民俗文化艺术节
每年农历五月十三日是祖国南疆国门重镇——龙邦民间民俗传统艺术节,是壮、苗族人民求智、求乐、祈福的大典,也是边疆各族人民文化娱乐体育活动的盛会。主要内容有:菩萨出游、祭拜关羽、抢花炮、抛绣球、山歌比赛、跳苗族芦笙舞等十分隆重热闹,每一项活动都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和优秀文化传承。届时还从外地请来一班戏参与演出,活动内容古朴而奇特,名称早已传遍千里之外。过去从五月初三至十二就有成群结队男女青年从龙州、水口、大新、硕龙、德保、平孟等地到来,甚至广东的客佬、越南的越仔也都汇聚而来。把龙邦街所有大院小户都住得满满的。现在的这一天,人们仍承传着古老的传统,操着不同的方言古音,驾着不同类型的车辆,从四面八方向圩场
56、张骞文化艺术节
张骞文化艺术节:由城固县人民政府主办,每年11月份的每一个星期六开始,时间半月,地点在张骞纪念馆,主要内容有集邮、花卉、盆景、根雕、书画、文物展览、张冬生平事迹展,以及文艺演出和经贸洽谈等。
57、义乌根雕艺术
根雕,是以树根(包括树身、树瘤、竹根等)的自生形态及畸变形态为艺术创作对象,通过构思立意、艺术加工及工艺处理,创作出人物、动物、器物等艺术形象作品。所谓“三分人工,七分天成”,是根雕艺术发现自然美而又显示创造性加工的造型艺术,因此,根雕又被称为“根的艺术”或“根艺”。义乌根雕艺术采用自然根材抽象美的形态来表达作品的神似,尤能以因材施艺、巧借天然来呈现大自然的奇与巧,充分利用树根自然生成的形态,把根材的凹、凸、残、瘤、畸、朽、节、纹、疤、须、皮、色等奇妙的自然立体效果,以独特的自然造型,刻划入微的巧妙安排,创造出根的生命状态,野味浓烈、粗矿淳朴,精细幽默、造就神奇的艺术瞬间。
58、奉化根雕艺术
奉化根雕艺术的最初兴起,由于文献乏载,不能确知。但1955年县人黄孝钧创作的一件竹根雕《蟹笼》参加全国工艺美术展览,可视为奉化根艺的滥觞。1971年长尚人任鹤永始制作根雕笔筒;1977年大堰人王雷兴创作树根雕《千佛阁》。1979年有鲍晓阳,1984年有张正海,1992年有张炯等先后进行根艺创作。据任鹤永说,1971年他是受上海友谊商店根艺作品的启发,开始进行创作的。1978年他设计创作的人物雕销日本、韩国、香港等地。大堰人王雷兴(1916年生)师从其父王水祥(约生于1870年)先从事佛像雕刻,尔后转入根艺,以后王雷兴子王全海也开始学艺。
59、根雕艺术品
根雕艺术品根雕艺术在新宾可谓源远流长。早在元、明时期、女真人就有用树跟做台、架摆放什物的先例。后来一些有心人便把那奇形怪状的树根,随形就意雕琢成独具审美价值的艺术品,并逐渐形成了根雕艺术,一直流传至今。新宾的根雕自然天成,豪放大气,颇有满族人遗风,与南方根艺精细织巧的风格截然不同。由于多年来新宾的根艺成果显著,影响深广,“辽宁根艺学会”便设在了新宾上夹河镇根艺市场建于2000年。在上夹河村北,东南公路东侧。长约500米,占地面积20660平方米,共有20余所建筑。面积4700平方米,以经营根雕艺术产品为主,兼营盆景、奇石、书画、花卉、工艺品、旅游纪念品等。
60、花鼓灯艺术
潘集区拥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花鼓灯艺术。花鼓灯,是播布于淮河流域四省二十多个县、市,以舞蹈为主要构成部分的综合性艺术形式。它有舞、有歌、有锣鼓等打击乐演奏、有情节简单的小戏。它是汉族人创造的最完整系统的民间歌舞艺术形式,是汉族最具代表性、典型性的民间舞蹈,它有着世界上最丰富系统的舞蹈语言体系,是世界上最能用肢体语言表达复杂情节和人物的民间舞蹈之一,被誉为“东方芭蕾”。花鼓灯自明清以后,流行区域逐步扩展,主要以安徽蚌埠、淮南、阜阳、毫州为中心,辐射淮河中游安徽、河南、山东、江苏四省二十多个县、市。特别是在安徽蚌埠怀远县、禹会区,淮南凤台县、潘集区,阜阳颖上县,农民祖祖辈辈、男女老少都玩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