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各地名产特产推荐--艺术篇特产
各地名产特产推荐--艺术篇
1、哈萨克族冬布拉艺术
冬不拉弹奏的力度和速度变化多端,尤其适合表现快速的乐曲。冬不拉适合男女弹奏。演奏的基本方法是弹与挑,一般弹用于重拍,挑用于轻拍。冬不拉弹唱是哈萨克族人民最喜爱的艺术形式,演唱者自弹自唱,人们把即席作词演唱歌者称为“阿肯”,意即游唱诗人。[1]冬布拉是一种弹拨乐器,是哈萨克族人民最喜爱的艺术形式,虽音量不大,但音色却很优美。演奏时以左手按弦,右手弹奏。既可以用于自弹自唱,也可以用于独奏或乐器合奏。因它轻便,易于携带,非常适合于草原上迁徙不定的生活,深受哈萨克族牧民的喜爱。冬布拉由或扁平或瓢形的木制音箱组成,琴杆细长,上嵌有八个或十个品位,按四、五度定弦,可奏和音。演奏注重弹与挑,弹用于重拍,挑用
2、何克明灯彩艺术
上海近代灯彩继承了古代灯彩的优秀技艺,不仅灯彩的材质在不断更新,有麻、纱、丝绸、玻璃等,而且品种更为丰富,有撑棚灯、走马灯、宫灯、立体动物灯四大类。其中“何克明灯彩”又称“上海立体动物灯彩”,集观赏性、艺术性、装饰性于一体,是上海灯彩艺术中最精粹的部分。有“江南灯王”美誉的上海灯彩艺术大师何克明是立体动物灯彩的创始人,他从艺八十余年,“立体动物灯”已成为上海本土灯彩艺术的代表,并随着中外文化交流,影响远播海外。“何克明灯彩”的创始人何克明出生在上海,长期生活在卢湾。卢湾悠久深厚的文化底蕴造就了一代灯彩艺术大师。卢湾区位于上海市中心南部,东与黄浦区为临;南临黄浦江,以卢浦大桥与浦东新区相连,是2
3、木卡姆艺术
“新疆维吾尔木卡姆”是流传于中国新疆各维吾尔族聚居区的各种木卡姆的总称,是集歌、舞、乐于一体的大型综合艺术形式。在维吾尔人的特定文化语境中,“木卡姆”已经成为包容文学、音乐、舞蹈、说唱、戏剧乃至民族认同、宗教信仰等各种艺术成份和文化意义的词语。新疆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聚居之地,地处古代丝绸之路的中心,多种宗教并存传播,东西方文化撞击交融,具有丰厚的民族文化积淀。疆维吾尔木卡姆有着漫长的形成和发展历史。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中的歌唱内容,包含了哲人箴言、文人诗作、先知告诫、民间故事等,是反映维吾尔人民生活和社会风貌的百科全书。歌曲体裁既有叙咏歌,又有叙事歌;演唱方式既有合唱,又有齐唱、独唱;唱词格律
4、热贡艺术
热贡艺术产生于13世纪的青海黄南藏族地区,并随着隆务寺的兴盛而发展。热贡艺术主要指唐卡、壁画、堆绣、雕塑等绘画造型艺术。热贡艺术以藏传佛教中的佛本生故事,藏族历史人物和神话、传说、史诗等为主要内容,同时也包括一些世俗化的内容。热贡艺术凭借其独特的审美观念、独有的原材料和独有的传承习惯在藏传佛教、民间美术、建筑艺术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传统的热贡艺术主要在藏传佛教寺院内部创作、传承,并为藏传佛教服务。自1958年宗教改革以后,随着大量佛徒的还俗,热贡艺术开始流向民间,并在民间传播。热贡艺术的主要创作群体分布在黄南州同仁县的五屯村、年都乎村、尕沙日村、郭玛日村等村落,又自成体系。其中
5、唢呐艺术(长汀公嫲吹)
“长汀公嫲吹”据传已有1000多年历史,有据可查的已有600多年历史。是流行于闽西长汀县的一种民间器乐演奏形式,其用“公吹”和“嫲吹”的对奏为主奏,配以二胡、揶胡、三弦、扬琴等弦乐、弹拨乐器和大鼓、小鼓、大钹、小钹、云锣、大锣等打击乐器形成合奏。在传统演奏中,“公吹”、“嫲吹”之间的衔接有严格规定,公吹带头至一定的乐句,“嫲吹”接上。“公吹”的乐句称为问句,“嫲吹”的乐句称为答句。“长汀公嫲吹”也是汀州客家传统鼓乐大型曲牌之一,其结构形成与戏曲唱腔颇为相似,板式有散板,单板(慢板),双板(中板),快板,形成散—慢—中—快的多样板式。“公嫲吹”乐器的编配主要是由一对高低音唢呐组成,二者进行对奏、
6、惠洋十音:莆田民间艺术
莆田素以“文献名邦”著称,这块古老神奇的土地,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传统文化积淀丰厚,民间艺术丰富多彩。日前,黄石镇沟边村的九鲤灯舞和惠洋十音分别被收入国务院公布的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至此,我市共有5个项目入选国家级“非遗”保护名录。九鲤灯舞民间艺人陈文水、陈金文以及惠洋十音民间艺人方元往、吴元林也被选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千年余音缭绕——惠洋十音当着装整齐古朴的老人们在你面前吹拉敲弹《古台序》《荔枝楼》《北台妆》等优美轻快的民乐时,仿佛把你带到梦幻般的江南风光中去这就是惠洋十音。近日,记者慕名来到惠洋,感受这千年古音。
7、豫剧桑派艺术
豫剧桑派艺术是豫剧中的重要流派。它的创始人是已故原河北省文联荣誉委员、河南省艺术研究院艺术顾问、河北省邯郸市政府艺术顾问、邯郸市东风剧团副团长,著名豫剧艺术表演家、教育家桑振君先生。豫剧桑派的声腔艺术创造了偷、闪、滑、抢及离调等技巧,有一套与之相应的“咬字、发声、行腔、用气”的唱法。唱腔设计强调以塑造人物为中心,坚持“以字代声、以声传情、声情并茂”的理念,依据剧情和人物的需要,打破传统的板式结构,重新进行整合和构架,并博采各大流派之精华,精心吸收姊妹艺术中的有益成分,巧妙地融合于桑派的声腔艺术中,使人物的音乐形象“一人一貌”,被称为“豫剧一绝”。从而拓展了豫剧声腔艺术的空间和表现力度,提升了豫
8、石雕艺术品
长沙地区盛产奇石,石雕艺术也随之而兴,以浏阳菊花石雕、长沙墨晶石雕和长沙谷山砚石最为著名。    相传很久以前,浏阳河畔的永和镇有一座蝴蝶山,山下有一个老秀才,种菊、爱菊、言菊,以菊为邻。他的独生女儿取名菊花,从小长得如菊花一样,美丽动人,人品出众。随着年龄渐长,菊花与青梅竹马的花童菊石建立了恋情。老秀才知道后,偏偏不允。最终,菊花和菊石便跳入河中以死殉情。浏阳河水在霎时浪花四溅,河潭中的青石上,绽开朵朵晶莹洁白的菊花,在清溪的浸润和月光的映照下,诉说着一个凄苦的故事。菊花石的真正来历则是由于沧海桑田的变迁。据科学家考证,早在两亿多年前,浏阳东乡一带是浅
9、书法木雕艺术
书法雕刻艺术,简称“书雕”,是一种以书法艺术为基础,以树木为材料,以雕刻塑造为手段,“三维”空间地表现出书法原作(或书画)的用笔技巧、结体特征及章法气息,把书写者与创作者的情感力度和技巧力度实现由“形态”到“情态”,由“静感”到“动感”即由“视象”到“质象”的飞跃的艺术形态。岱山书雕起于清光绪年间,已有一百余年历史。清末民初,定海木匠钱谒水从事民间工匠活,在为百姓建造民居、修建庙宇,刻制飞禽走兽、堂前匾额等实践中创造了阳刻书雕艺术。钱谒水之子钱鹤鸣,16岁辍学跟父亲学艺,22岁在定海开设“聚兴宝”号木作工场,从事制作传统家具和雕刻传统工艺活计,被誉为“定海三把半斧头”中的一斧,可见手艺精湛。曾
10、杜氏刻铜艺术
杜氏刻铜艺术是以白铜、黄铜为主要材料,使用杜氏自制刻刀,通过选料、定稿、刻制、打磨、烤色等多道工序在铜材平面镌刻成图的手工艺技法。其刻铜工艺上借鉴、吸收了传统竹刻、镶刻、篆刻的技法,主要雕刻器物有墨盒、镇尺、熏炉、茶叶盒、茶壶、水烟袋、酒器、盘等最为驰名,图案题材以山水、人物、花鸟为主。是一种雕琢难度大、工艺技巧高超、作品具有沉雄拙朴金石韵味的民间“铜画”工艺。由于刻铜器物大多为斋房文玩,所刻又多系书画篆印,极富文人书卷气。刻铜器物又常与历史事件及人物相关,有着较高的历史文化内涵与收藏价值,所以它们已成为人们情有独钟的收藏艺术品。杜氏刻铜艺术流播区域以安徽省阜阳市颍东区为中心,向外延展至皖北、
11、手工艺术模具雕刻钢模
手工艺术模具雕刻钢模(第二批省级)瑞金手工艺术钢模雕刻技艺,源自福建连城四堡的平板雕刻技艺,随着社会科学的不断发展,生产需求从最初平面印刷对雕版的需求演变为现代工业产品对立体艺术钢模的需求,平面雕版技艺从最初的平面文字雕版逐渐演变为平面图文雕版,最终结合传统木雕、石雕技艺进化为立体艺术钢模雕刻技艺。手工艺术钢模雕刻,是目前中外机械、电脑雕刻技术所无法替代的技艺,是全国模具行业罕见的手工雕刻技艺。雕刻过程中发挥人的技巧运用和艺术想像力,把所需各种艺术形象表现得栩栩如生,刀法娴熟运用自如,纹脉精细、纹理清晰,堪称绝活。艺术模具多以中华神鸟、神兽、图腾、花卉人物等为图案,运用不同材质的五金、塑料、皮
12、泉州漆线雕艺术
闽南地区自古以来宗教信仰众多,大小庙宇宫观林立,因而民间佛雕作坊应运而生,为佛雕工匠提供了良好的艺术施展空间。泉州漆线雕艺术的产生便源自佛像雕塑,工匠们用堆雕和线雕工艺来装饰佛像,迄今已有一千四百多年的历史。传统漆线雕制作工艺是用熟桐油、大漆、砖粉等原料经反复舂、捶、揉、捻,成为富有韧性的漆线土,再用手工搓成细如发丝的“漆线”,运用盘、结、绕、堆等工艺,在坯体上饰出各种图案。其制作工序依次有设计造型、备料、做底胎、搓线、上漆、贴金。漆线雕继承佛雕漆线工艺的表现手法,吸收传统礼器、祭器的工艺长处,其作品图样精巧,做工精细,形象逼真,造型典雅,风格古朴庄重。近代,为适应时代的变化与社会的需求,泉州
13、东巴艺术品
东巴艺术品是指东巴在宗教祭祀仪式中制作使用的木偶、面偶、泥塑和各种竹木编扎品,造型独特,生动逼真,有较高的艺术欣赏价值。东巴雕塑艺术集中反映在木偶、面偶、泥偶和木雕的制作上。用树木雕刻成的木偶,是东巴在宗教仪式中制作所用神鬼泥面偶时参考的模型。东巴们都有一双具有艺术灵性的巧手,个个能雕会塑,所雕出的各种神木偶,有的凝神沉思,有的举手远眺,有的张口欲鸣。东巴木偶则头戴法帽、胸挂神珠、端坐自如、轮廓粗犷、线条刚劲。在东巴教的三十多种仪式中,都要使用神、鬼及动物的面偶,它用青稞面或大麦面捏,总计约有两百个之多。面偶一般须在举行宗教仪式的头天晚上捏制完成,一个东巴一夜能捏出上百个。每个面偶都有固定
14、柯尔克孜族库姆孜艺术
库姆孜是柯尔克孜族独有的古老弹拨乐器,“库姆孜”在柯尔克孜族语中是“美丽的乐器”的意思。库姆孜在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地区,由于不同的方言或译音,有不同的叫法,如“火不思”“胡拔四”“和必斯”等等。柯尔克孜族库姆孜艺术主要流传于新疆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乌恰县、阿合奇县和阿克陶县的柯尔克孜族聚居区,是我国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库姆孜是一种三弦弹拨乐器,有独奏、对奏、二重奏、合奏、伴奏等多种演奏形式。库姆孜演奏风格变化多端,变体多样,有按曲演奏,也有即兴演奏,也有说唱演奏,是中国少数民族乐器中少有的乐器种类,有着极其珍贵的研究价值。关于库姆孜,柯尔克孜族民间还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很久很久以前,
15、锣鼓书说唱艺术
锣鼓书名称是建国后才定的。早期名称有“光棍溜子”、“三槌鼓”、“三把刀”、“讨饭歌”等。在淮河流域广为流传。锣鼓书唱腔多以民歌小调,自由发挥而成。首尾唱法固定不变,中间加以“连词”唱法,以两个基本乐句为基础,略加变化,无限反复,似说似唱,可长可短。唱词大多靠艺人口头创作流传,没有固定的文字记录唱本。句式和字数的安排都很灵活,一般以七字句为主。锣鼓书表演有单人、两人。两人表演中有一男一女的、有两个都是女的。后期发展还有伴唱、伴舞、伴奏多人表演。锣鼓书艺术特色:形式活泼明快,绝技迭出,内容通俗易懂,风趣诙谐。锣鼓书早期的“三把刀”绝技现已失传。从事锣鼓书说唱的老艺人大多已不在人世。解放后,由于抢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