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中华各族民俗文化与特产--彝族篇特产
中华各族民俗文化与特产--彝族篇
46、红万村彝族(阿细)传统文化
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弥勒县西一镇起飞村委会红万村,地处弥勒县西一镇南部15公里处。红万村民小组由大寨和小寨组成,现有居民313户。人均耕地面积1.73亩。2004年人均经济收入1128元。红万村大、小寨现存民居有土木结构式传统民居、砖木结构式传统民居及砖混结构非传统民居3种,其中土木结构传统民居具有冬暖夏凉的特点。保留的传统建房习俗包括择地基、选向址、选材料、锯圆木、竖柱、进新房等过程。红万村交通便利,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至今仍保留着祭火、祭密枝、祭龙、祭山、祭雨等传统民俗祭祀活动。祭密枝神,阿细语称“咪吉来布仙”,每年农历二月初二都要祭拜密枝神。农历二月初三祭火神,阿细语称“木邓赛禄”,
47、峨山彝族土掌房
住在峨山彝族人民的住房多为土木结构的平顶房。因屋顶以土铺成,俗称“土掌”房。土掌房以土基砌墙,或用粘土筑(夹板)墙,以木为柱,房顶平铺若干根木梁,木梁上面用劈柴垫底,铺上青松毛后盖上粘土,用榔头将粘土捶紧实,以不漏雨为标准,平展整洁。屋顶可作晒场,屋内冬暖夏凉,建盖简单,省工省料。房屋建筑结构一般分为前后两层,后层为正房,一般是三间楼房,中间为堂屋,两边为住房,楼上堆放粮食;前排耳房作厨房或堆放柴禾家什杂物。彝族村寨多依山建房,层次分明,鳞次栉比,错落相间,相邻的房顶可互相通联,人可自由往来,整体布局虽不十分整齐,但不杂乱,很有民族特色。彝族人民建盖新房,立屋架要选择良辰吉日,在夜间坚柱,
48、彝族蹢脚舞
彝族蹢脚舞与流传于滇西北一带的“打歌”“跌脚”“左脚舞”为同种,“蹢脚”的历史相当久远,明清时云南、四川的地方志中多有记载。如:“一人吹芦笙为引,男女牵手,周旋跳舞,歌笑以为乐。”(《正德云南志》)“末些蛮,在大理北,与土蕃接界,邻金沙江男女动百数,多执其手,国旋歌舞以为乐。”(《云南志略》)清代云南巍山文龙亭壁画绘有彝族“打歌”图。会理彝族大多在明清时由贵州、云南移入,其民风民俗与毗邻云南的相仿。蹢脚舞也应在明清时代传入。【分布区域】彝族蹢脚舞分布于会理县小黑箐乡、关河乡、金雨乡、绿水乡、太平镇等地彝区。会理县位于四川省西南部,凉山彝族自治州正南端,处于攀西资源开发区腹心,西连攀枝花,南
49、彝族月琴音乐
凉山彝族“男弹月琴,女弹口弦”的习俗,是广传的口碑,月琴是凉山彝族有代表性的乐器,深受彝族人民酷爱。在长期流传中,月琴音乐的艺术水平和音乐文化两个方面的发展都达到了相当高度和深度。【产生年代】月琴的历史渊源可上溯至晋阮咸、秦瑟。汉唐时的“琵琶类乐器的实物,传于现代乐坛的,有阮咸(又变形成月琴)。”(常任侠《龙首琵琶与凤首箜篌》)月琴在彝族中流传最早见于《新唐书?南蛮传》中记载有南诏乐器“有龙首琵琶(即月琴),如龟兹制”。绘于十七世纪的云南巍山文昌宫桥墩的壁画,“彝族踏歌”图中有月琴。四川凉山彝族流传月琴的历史,虽无翔实记载可考,但从有关传说和传承状况及联系社会历史考察,最迟至明清时代已有流
50、彝族毕摩音乐
毕摩文化起源于原始母系氏族时期,毕摩最早是古代彝族社会的祭司和部落首领,具有崇高的威望与地位,其文化源远流长。《华阳国志?南中志》载“夷中有桀黠能言议屈服种人者,谓之耆老,便为主。议论好譬喻物,谓之夷经”。《西南彝志》载的“歌师”制度也表明了远在两千年前就有身负签筒、手持响铃、摇着神扇的毕摩深入各户作毕的情况。【分布区域】毕摩音乐主要分布于大凉山美姑、昭觉、布拖等地和小凉山的峨边、马边等彝区,尤其以美姑县风格独特、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而出名,美姑县境毕摩音乐又主要分布在拉马阿觉乡、合姑洛乡、苏洛乡、洒库乡、洛俄依甘乡、依果觉乡、巴普镇等毕摩世居的20余个乡镇。【基本内容】毕摩音乐是毕摩在仪式活动
51、双河彝族秧老鼓舞
昆明市晋宁县双河彝族乡有2505户,9172人,其中彝族7138人,占总人口的75.85%。秧老鼓,又称花鼓,相传系由外地流传至当地。秧老鼓舞是汉族、彝族自娱性和表演性相兼的民间舞蹈,多在民间年节喜庆时跳,送葬时也跳,以打击乐伴奏。舞蹈时,左手扶鼓边或执毛巾,右手持槌上下敲鼓,双脚吸腿跳步,有对花、擦背换位等步伐。整个舞蹈雄壮刚健,有振奋进取的情绪。双河乡的秧老鼓有“紧鼓”和“板鼓”两种类别,紧鼓节奏深沉,动作粗犷,强调脚的动作,双脚交替随套路的不同而变化动作,用蹬、踢、跺、绕、跳等动作表现欢乐情绪;板鼓刚柔相济,用屈伸、蹲跳、大翻身等表现沉稳的情绪。现双河乡搜集到紧鼓跳法20多套,板鼓跳法1
52、彝族苏尼舞
彝族巫师苏尼产生于原始母系氏族时代,其巫事中的舞蹈——苏尼舞也应运而生。在有些出版的书中,认为苏尼的产生晚于彝族毕摩,年代不远,是一个人得了精神病久治不愈,已故先人中曾有苏尼,认为有“阿萨”神附体,“请毕摩祭‘阿萨’神,给以羊皮鼓,病愈即已相传”。“最早的黑彝苏业(注:‘业’,即‘尼’)传说是昭觉竹核的底窝刻木当不出明代初年”)依此说,凉山彝族苏尼舞的历史亦不久远。但,既然“先人中曾有苏尼”,其法器羊皮鼓又早在底窝刻木之前就已存在,何况传说不能代替史实。那么,其历史自当往上追溯。有学者认为:“毕摩是直接起源于上古的苏尼(萨满)。苏尼最早产生于母系氏族社会”。“上古时期的苏尼与后来出现的毕摩
53、糯黑彝族传统文化
糯黑村位于昆明石林风景名胜区东部约25公里处,“九(乡)石(林)阿(庐古洞)”旅游专线公路穿村而过,属昆明市石林彝族自治县圭山镇的彝族撒尼村寨,分大、小糯黑两个自然村,全村现有363户,1392人。人均耕地面积2.7亩,人均收入1400元(2004年)。全村依山傍水,景色宜人,平均海拔1985米,总面积约100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约86%,呈典型的喀斯特地貌。糯黑村原名“藤子哨”,“糯黑”为彝语,“糯”意为“猿猴”,“黑”是水塘,全名意为猿猴水塘。该村彝族撒尼人历史文化悠久,积淀深厚,特色突出,民居建筑98%以上为典型的传统石板房,有的石板房已经有上百年的历史,独具石林民族民居建筑特色。村内现
54、彝族“久觉合”
彝族“久觉合”是彝族人民集体口头创作并相互传唱的具有一定固定曲调的传统民歌,它的歌词内容绝大多数都是以社会底层受压迫、受剥削的民众为传唱对象,从不同的层次、不同的多角度、全方位揭示奴隶的艰苦生活。唱词还涉及到彝族奴隶制时期的生产生活、风俗习惯、人情世故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它的文化内涵反映出彝族人民的精神世界、理想追求等,是近现代彝族的“人物风情展”,“社会生活的写实志”。【产生年代】四川凉山彝族传统民歌“久觉合”,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叙事歌”,“久觉”意为“人间世事”、“生活”,“合”是“唱”的意思,即为“唱人间世事的歌”。多产生于凉山彝族奴隶制时期,彝族内部阶级冲突激烈,外部民族间的矛盾冲
55、咨卡彝族泡缸酒
咨卡彝族泡缸酒是马龙县马鸣乡咨卡、瓦窖一带彝族居民历代传统酒文化的结晶。取用当地清澈纯净的山泉水和土生土长的糯米,通过独特的方法精心配制而成,富含人体所需的多种氨基酸、维生素等,具有白酒的回味,酿糟的口感,饮料的清爽,口感纯正,回味甘甜,你尽管开怀畅饮而醉意不深,不喝不知道,喝了忘不了。一直是彝族同胞款待佳宾、馈赠亲友、祭祀神灵的必备之品。
56、彝族转转酒
彝族转转酒彝族嗜酒,无论男女老少皆能饮酒,且酒以烈为贵。彝家待客“有酒便是宴”,而对菜肴则不甚在意。主人斟酒,客人必须双手接饮,哪怕只是用嘴0一下,主人也会露出满意的微笑。他们饮酒时,常见把酒倒进大碗里,你喝一口递给我,我饮一口传给他,大家依次轮流喝着这碗酒。于是,人称彝家这种喝酒方式为“转转酒”。关于“转转酒”民间还有一个动人的传说。很久以前,山里住着汉、藏、彝三个民族,他们和睦相处,结为兄弟。一年,彝族兄弟所种的燕麦丰收,邀请汉、藏两兄弟来吃饭。谁知燕麦饭煮得太多,第一天没吃完,第二天再热着吃时,燕麦饭变成了浓烈溢香的酒水。他们舀进大碗里,却彼此谦让,一碗酒在三人手里转来转去,半天也没喝多
57、彝族唢呐
易门县十街乡的彝族唢呐,高亢嘹亮,刚中有柔,柔中有刚,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十街唢呐吹奏历史源于何时,虽已无据可查,但它历史悠久,通过口耳相传的方式,极大地发挥了艺人的即兴创作能力,流传广泛、技巧丰富、表现力较强,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红白喜事的重头戏唢呐是中国民族吹管乐器的一种,管身木制,呈圆锥形,上端装有带哨子的铜管,下端套着一个铜制的喇叭口,又称作碗。唢呐由哨、气盘、芯子、杆和碗五部分构成。十街唢呐主要用于婚、丧、嫁、娶等仪式。曲调主要有过街调、烧纸调、送山调、下葬调、上半夜调、半阴阳调、普通调、吃饭调、讨鸡肉调、上坡调、赶路调、留客调、吵架调等。唢呐艺人根据不同的场合和时间,吹奏
58、彝族扎熊舞
在金沙江南岸武定县境内的彝家山寨,沿袭着一种传统的扎熊舞,又叫祭熊舞。说起扎熊舞,至今还流传着这样一个动人的故事。相传很久很久以前,彝族的先民们居住在大山老林里,他们辛辛苦苦种出来的庄稼,经常受到马熊等野兽的糟蹋。为了保护庄稼,彝族山民们团结起来,他们以牛角号为联系和指挥信号。夜晚牛角号一响,人们就点起火把,手持棍棒,跑出家门集合起来,追赶地里的野兽。可是,一些野兽不怕人,有时还会伤害山民。后来,彝族山民们想出了一个办法,就是用羊皮缝制成兽衣,把人从头到脚套扎起来,用石灰把眼圈涂白,用染料把嘴巴染红,画成狰狞的面目,挑选出三五个剽悍的小伙子穿上兽衣,每次撵山都以他们为先锋,大家随后跟进。这一招
59、彝族腌菜
彝族腌菜云南鹤庆山区的彝族善于用山茅野菜腌制咸菜,不仅花色品种繁多,味美可口;而且,每道菜食就是一剂治病疗疾的良药。每进农历十月,是人们采挖和腌制菜食的“黄金时期”。是时,满山遍野是采挖山菜的人,笑语欢歌遍山野,宛若赶庙会。世代沿袭,人们称作腌菜节。十月十日,是腌菜节的热潮。这天,人们要在山上聚会。集体举办“唱菜”和“吃奇”活动。“唱菜”,就是对唱山歌,以对歌的形式,一问一答,介绍山菜的品目、制作腌制方法、色味特点及保健、药用价值“唱菜”完毕,各户任选一种“菜品”现场腌制,作为献给众人品尝的节日菜食。“吃奇”,即集体会餐,共同品尝各户腌制的奇菜美味。其间“春菜”和“八宝”饭,是必不可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