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各地名产特产推荐--制作技艺篇特产
各地名产特产推荐--制作技艺篇
361、阚疃大块板鸡制作技艺
阚疃大块板鸡的产地在利辛县东南部的阚疃镇,源起于清朝末年,至今约130年历史。起初,王氏五世祖以做卤鸡起家,后来摸索着做出与众不同的卤鸡,生意日渐兴隆起来。到了王氏第三代传人的时候,把鸡分开卖,又称片鸡。-传人混号“大块”,因此这种卤鸡又称为大块板鸡,延续至今。阚疃大块板鸡色泽亮丽,香气扑鼻,鸡皮劲道清脆,鸡肉肥而不腻,板而鲜嫩,主要采用本地土公鸡制作,采古泉水配中草药卤制,制作工具十分简单,仅仅是一把刀,一根硬木棒。先是用大口径地锅把鸡煮熟,熟后挂起来冷却,再放进冰柜冰镇,几个小时后拿出来就可用刀片了。这片鸡不仅仅只用刀,还要用棒子敲,很见真功夫。片好了鸡后,要用料子浸泡,出售时再用卤水配作
362、甘露饼制作技艺
相传天长举人戴兰芬于清道光年间考中状元,为感谢皇恩浩荡,将家乡特产“龙岗雪饺”带入京城孝敬皇上,道光皇帝赐名“甘露饼”。从此甘露饼因成为“皇家贡品”而身价百倍,无论达官贵人或往来商旅无不争相购买,以馈赠亲友,款待嘉宾。1979年,甘露饼在安徽省糕点展销大会上获得“安徽省优质名细糕点”的殊荣,后又在1988年首届中国食品博览会获铜奖,一时声誉大振。甘露饼取料精良,生产工艺复杂,千百年来仅有几家茶食坊能做,古时以“夏三元”老店做得最好。其主要原料为精白面粉、熟猪油、精白绵糖、精糯米粉和青梅红丝等。做法是先将精白面粉加油加糖和水拌匀擀成薄如明纸的酥皮,再按一定形状九层叠折,平锅小火煎之,少顷,酥皮层
363、陈氏锡包壶制作技艺
锡包壶传统工艺源于民间的把碗补锅的锡匠活计,后来人们把受损的陶壶、酒壶也找锡匠修补,为了美观,锡匠们把修补处做成好看的花型,成了锡包壶的雏形。随着工艺发展,当前艺人在紫砂壶外层整体或壶底、壶嘴、壶盖、壶把等局部贴上锡片,通过熔化、压片、造型、尽打、打磨、锡焊等工序,组成寓意吉祥的字画图案,在壶的边缘以及底部附以草叶纹、日光纹、花果纹、葡萄纹等中国传统花纹图案与包壶主要图案连城一个整体,从而达到遮盖残缺、美化壶体的目的。包好的紫砂壶增强了防潮、保温、耐酸、耐碱的功能,也可彰显拥有者的才华、情怀、个性和品位,从而提高紫砂壶的实用价值、艺术价值。蒙城县锡包壶技艺随传承人于清朝末年从山东地区迁来,在蒙
364、一闻香糕点制作技艺
一闻香糕点创立于清代中晚期,最早是晋陕会馆(今亳州花戏楼)内商人听戏时所品尝的点心。经过几百年不断改进发展成了亳州市名闻遐迩的传统糕点小吃。一闻香糕点历代传承人一直在北城门旁的白布大街口开办“一闻香”糕点店,解放前因躲避战乱歇业。解放后于1959年重新开业,如今已拥有四十多个品种,其中棉香酥、舌头酥、寸金糖、麻片等四种糕点在民间享有亳州“四大名点”的美誉。绵香酥,以芸豆、木糖醇、面粉等为主要原料,香酥爽滑,甜而不腻,入口即化;舌头酥以枣泥、芝麻、面粉等为主要原料,外酥里糯,香甜可口;寸金糖以饴糖、芝麻、桂花、面粉等为主要原料,焦脆香甜,桂香扑鼻;麻片以饴糖、芝麻仁等为主要原料,晶莹剔透、薄脆香
365、九华布鞋制作技艺
九子山老布鞋制造有限公司,专门生产传统手工布鞋,特别专长制作具有明显南方特色的手纳毛边千层底布鞋。采用老笋衣、棉布、麻布、绸缎、手搓麻线、米糊等绿色环保材料,按传统老式方法和技艺制作而成,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相传清末时,老田吴村贺家在明清世代为九华山庙里帮工,因为人厚道,善做而勤俭,不贪图外财很受庙里信任,清末时,贺家所帮的百岁宫大师付怜其体弱,资助其在村中玉带河旁开起一爿小店,经营杂货。曾祖母感激庙里师傅帮助,常做布鞋赠送大小师傅。师傅们受赠多了,过意不去,就会付给一定工钱,并建议收集村妇们的布鞋,以解所需。玉带河为朝山必经街面,香客和僧人络绎不绝,旺季里人如流水。远道来看,长途行旅,履屐磨
366、四季春传统小吃制作技艺
具有一百余年历史的中华老字号“四季春”,位于芜湖市镜湖区境内的凤凰美食街上,它的传统系列小吃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是芜湖人民的最爱。四季春的前身是诞生于20世纪初的芜湖张仁和面馆,1956年公私合营,四季春更名为四季春菜馆,2001年,大厨出身的张东昌,出资接受了改制中濒临消失的四季春,在芜湖著名的凤凰美食街设立了四季春大酒店,发掘、推出了四季春传统系列小吃。四季春传统系列小吃主要有荷香烧麦、松针蟹黄汤包和方糕,传承了中华美食文化悠久的食疗理念,遵循美食与养生、天然与营养相结合的传统;选用本土天然保健食材、辅材,采用独特的传统手工制作技艺,具有细腻的口感、独特的美味与丰富的营养,是美味与食补的典范。
367、姚翠荣闷酱制作技艺
闷酱生产技艺原产地位于皖南宣城市郎溪县姚村乡一带,这里气候温和、日照充分、雨水充沛,优越的地理环境为“闷酱”制作孕育了天然的酿造条件,同时出产闷酱制作所需的优质原辅材料,如黄豆、蚕豆、小麦及口味独特的“羊角椒”等。闷酱制作分为制曲、晒酱黄、封缸发酵等20道工序,每道工序都十分考验技师的实践经验。其制作方法主要是用黄豆、蚕豆及小麦等原料,以山泉水浸泡,蒸煮后拌粉置入竹匾或竹笼中制曲,然后直接晒干“霉豆”俗称晒“酱黄”,再加入当地的辣椒、蒜末及姜末等混合发酵,封缸密闭,数月成酱,故称“闷酱”。闷酱酱汁由辣椒汁、蒜汁、姜汁与酱黄混合发酵后产生,整个过程不掺一滴水,因此营养更丰富,卫生(不含黄曲霉素)
368、淮南牛肉汤制作技艺
据传五代十国年间,赵匡胤据兵淮南八公山南塘地,反被兵困南塘。淮南老百姓看在眼里,急在心中,最后在头领的带领下,把自家耕牛纷纷宰杀掉,熬成大锅汤送进赵营,官兵喝后士气大振,一鼓作气攻破寿春城。后赵匡胤登基后,始终忘不了淮南牛肉汤,后来在民间把淮南牛肉汤传为神汤,又传为“救驾汤”。清乾隆年间,翰林大学士张政曾任宫廷御膳官员,告老还乡回到淮河岸边后,研制了淮南牛肉汤制作技艺和配料秘方,传于后世,经过几千年的历史演变,淮南牛肉汤已成为淮南地区早餐中的常见食物,也成为了淮南地方饮食文化的一个重要特色。制作时,牛肉、牛骨浸泡清除血污;水、牛肉、牛骨按100:20:30的比例;大火烧,慢火熬3-4小时;香辛
369、颍州枕头馍制作技艺
枕头馍的历史十分悠久。相传宋金“顺昌(今阜阳)之战”期间,为支持宋军抗金,顺昌府百姓蒸制出形如枕头形状的大馍送至军营,宋军每人发一个,饿时削一片充饥,困时枕头而卧,“枕头馍”由此而来。颍州枕头馍系选用精细面粉,精工蒸制而成。馍焦呈金黄色,似油炸一般,厚约半寸,香酥爽口,用快刀切上一片,馍瓣洁白,层层相包,湿润柔筋,干而不燥,松软而又耐嚼。由于蒸制前没有放碱、发酵粉等物质,存放数日仍不霉不硬,味道依旧,并形成枕头馍的独有特色。颍州枕头馍的制作技艺传播主要以阜阳为中心,周边辐射到亳州、六安、太和、界首、利辛、蒙城以及河南周口、淮滨一带,受到人们的喜爱,不仅自已食用,还当作走亲访友的馈赠礼品。
370、涡阳苔干制作技艺
涡阳县是苔干发源地,也是正宗原产地。“涡阳苔干”属全国稀有珍贵的天然绿色食品,以其“色泽翠绿、肉质脆嫩、天然清香、味厚鲜美、营养丰富”的独到特点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知名度。据说春秋战国时期,老子在无忧园(今涡阳县老子庙太清宫)种植苔干为其母治病补身,效果神奇,俗称“神草”。清朝乾隆年间,涡阳苔干曾作为贡品上贡皇宫,故又名“贡菜”。涡阳苔干从种植到制作技艺主要由以下工序,一是精选良种;二是浸种催芽,即把苔干浸入盛有凉水容器内进行浸种,浸泡后捞出淋干水后即可催芽;三是适时移栽;四是加强田管,做好浇水、蹲苗、病虫害防治;五是及时收获,一般要求秋苔菜10天之内,春苔菜7天之内应收获结束;六是使用传统加工
371、琴鱼干制作技艺
泾县琴鱼主要生长在该县琴溪镇境内的琴溪河段面,平时深匿于石隙,在清明前后10余天才露面,良好的生长环境使得琴鱼的品质很高。琴鱼的食用历史悠久,从汉代起,当地就有对琴鱼的捕捞与制作的习俗,自宋代起,当地就年年向朝廷进贡琴鱼。用新鲜琴鱼制成的琴鱼干是当地一种传统食品,它选料讲究、做工精细、色泽金黄、细嫩酥脆、美味可口、营养丰富,富含氨基酸及多种营养元素,不仅是餐饮、佐茶时的佳品,也是馈赠亲朋的佳品。现当地已开发制作各种规格的大小包装竹篮、纸盒、木盒、铁听等各种规格式样的包装,除销售到全国各大中城市、旅游景区外,还远销到美国、马来西亚及港澳台地区。
372、丫山藕糖制作技艺
丫山藕糖的加工制作由来已久,相传始于宋代。当地山民们通过口传心授,代代相传,距今已有近千年历史。因丫山藕糖味道甜美,“藕”与“偶”字谐音,于是,人们便赋予丫山藕糖许多丰富美好的涵意:送给老人则有敬祝身体健康、永不孤独之意;送给年轻人则有祝愿喜气盈门、喜结连理之意;送给老朋友,则有希望互相往来,增进友谊之意等等。每逢春节来临,它便成为当地人走亲访友必备的馈赠佳品,文化价值突出。“丫山藕糖传统制作技艺”的诞生主要是缘于当地独特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和文化秉赋。丫山地处深山,昼夜温差大,加之光照充足,当地所产稻米含糖量很高,是熬制糖稀的最佳原料,山民们制作藕糖有了原料基础。其次,这里山高路险,交通极为
373、泾县油布伞制作技艺
泾县国民油布伞厂位于安徽省泾县昌桥乡,当地山高林密,溪涧纵横,有“山川清淑、秀甲江南”之美誉,以出产毛竹、宣纸、雨伞和茶叶闻名于世。泾县制伞历史悠久,据《泾县志》记载,明清时泾县伞业十分鼎盛,尤以孤峰、榔桥、茂林等制伞最为有名,家传户习,是皖南伞业的发祥地和集散地。当地有句民谚:章渡的干子孤峰的伞,黄田的姑娘不用拣。可见孤峰制伞的名气之大。泾县孤峰油布伞主要选用当地朝阳山岗中五年以上-竹做伞骨、精选上等硬材做伞芦、纯棉布或丝绸经天然的桐油及辅料熬制后涂于伞面,所制雨伞防水性好、精致牢固、抗风、经久耐用且绝缘防雷。被全国制伞专业委员会副会长、秘书长何玲君誉为“中国民间伞艺的活化石”。泾县国民油布
374、益寿堂古法印泥制作技艺
印泥是传达印章艺术的媒价物。好的印泥出的印文,色泽鲜明深着,具有立体感,不会渗晕,文字醒目清晰,永不褪色,体现在保证收藏书画艺术品的永久价值。绩溪县益寿堂文化用品厂是一家专门从事生产经营印泥的私营企业,也是绩溪县唯一的一家印泥制作厂家,前身是益寿堂朱砂印泥制作坊。清朝末期,洪益寿在上海广户氏胡开文墨庄专学制作印泥,学成后又将这一技艺传给其子洪光勳。洪光勳后从上海到南京从事文房四宝行业,50年代公私合营后,在南京文化用品厂工作,60年代初全家下放回原籍绩溪县坦头村,80年代初重操旧业,率其子洪哲举创办了益寿堂文化用品厂,专营书画印泥等。2007年,益寿堂印泥获得国家商标局颁发的第4043057号
375、宣砚制作技艺
宣砚产于宣城市旌德县白地镇,其硬度介于端、歙之间,易雕发墨,乌黑、纯净、细腻。专家评价为:端肌歙理,文武兼济,凝腻净润。石品有:金星、金晕、眉纹、鱼子、玄砂、罗纹、绿漪等。宣砚制作技艺主要有挑石选料、构思设计、造坯成型、细化设计、精雕细刻、打磨美化、刻铭落款、护砚保养等10道工序。宣砚造型分仿古类、随形类,套砚类、砚板类等,以随形砚为主导产品,因石施艺,天人合一。雕刻以“薄意雕”为主,浮雕浅刻,手法细腻,纹饰分明。坐落于黄山东麓旌德县白地镇的宣砚文化公司,通过走访制砚老艺人,挖掘技艺史料,聘请砚雕大师,“传、帮、带”打就砚雕队伍,使失传的“宣砚”再度重生。挖掘恢复生产了一批代表宣砚风格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