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江西 > 南昌 > 南昌县特产
南昌县地理标志产品
南昌祭轿
祭轿是流传在南昌县八一、莲塘、向塘、武阳等地的一个人生礼俗。它流传至今大约200年历史。男方在迎娶新娘的那天,对即将去接新娘的轿子的一种祭祀仪式。祭轿仪式由三个主要部分组成:一、洒酒祭轿;在轿子里外洒上自家酿的白酒,寓意祭拜天地。二、燃烛照轿;用点燃的红蜡烛在轿子里烘一烘,寓意红红火火。三、彩绢掸轿。用彩绢对轿子的里外掸一遍,寓意去旧来新。全过程唢呐和锣鼓伴奏,更增添了喜庆的气氛。人们对祭轿这一婚仪是非常虔诚的。洒酒
南昌锣鼓十八番
锣鼓十八番是极具地方特色的民间打击乐器表现形式,南昌县八一乡胡华村、塔城乡凤岗村、冈上镇黄台村等地都有锣鼓十八番。流传至今已经有300年历史了。其曲牌众多,打法多样,气氛热烈,表现丰富,形式多样。即可单独表演,也可为民间舞蹈伴奏,是南昌县地区欢庆节日、婚庆喜事中的一种艺术表演形式。锣鼓十八番通常以板鼓、堂鼓、大锣、小锣、大钹、小钹、云锣七件为一套;每一个曲调叫一个“牌子”,或一个“番子”,传统的锣鼓演奏曲牌有“喜笑颜
南昌塔城豆鼓制作技艺
豆豉是江南百姓十分喜爱的传统食品,出产地众多,南昌地区中首推南昌县塔城乡豆豉品质量佳。《楚辞·招魂》中有“大苦咸酸,辛甘行些”的诗句。这里的“大苦”,据说就是豆豉。至今,江西人还有爱吃豆豉的习惯,如“稻香园豆豉”,就是地方名优特产之一。塔城豆豉手工精制,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据塔城豆豉第二十一代传人李保根介绍:宋末元初始创制豆豉为业,经世代相传,逐渐形成了独具一格的地方风味特产“塔城豆豉”。工艺考究细致,不含任何人工防
南昌向塘灯棍节
向塘灯棍节,江西地方民俗之一,俗称“竖神灯”。源起南昌县境内港头胡氏,距今已有320多年历史。主要流传分布在南昌、新建、安义等县。灯棍节属于民间自创形成的一种祭祀形式,是村里祭祀祖先、传承祖业、祈求平安的一个传统习俗。请客邀友、观灯看戏,举行欢庆大典,家家户户宾客汇集,燃放鞭炮,是当地每年最为热闹的日子。灯棍节是在元宵节将要来临的时期,也是春耕生产快到的时候,固定地方不游动的求神保佑会。每年这个时候邻村的村民都会到此
南昌蒋巷黄河灯
在南昌县蒋巷镇北望、白岸等地,流传着一个古老的习俗,那就是在每年的正月初四到初六,在村落边的河滩沙地上,摆上据说从上古流传下来的黄河阵。灯阵由两米多高的竹竿构成,大约每间隔一米就竖着一根或红或绿的竹竿,竹竿上面则有一盏莲花底座的彩灯。据当地传说,黄河阵由通天教主金箫、银箫、碧箫三姐妹所创。千百年来,三箫娘娘被视为平安、幸福的庇护神,所以黄河灯也叫幸福灯、平安灯。灯阵由99个弯,一直走完别回头,象征着一帆风顺、幸福平安
江西板龙灯之南昌塔城板灯龙
塔城“板灯龙”是人们在节日和农闲时所进行的一种表演,其历史可谓久远。塔城板灯龙的出现最早可追溯到明朝嘉靖年间,经过数百年的演变、发展,逐渐形成规模宏大、场面壮观、阵容齐整、形式完备的民间传统舞蹈。南昌县塔城乡北洲村村民世代以捕鱼为生,长期的水上生活使他们强风暴雨等气象灾害的侵袭,加上古代科学技术的落后,当地百姓逐渐形成原始的对龙的图腾崇拜,民间有“一条破船两只桨,水中求生靠龙王”的说法。村民在河边修建龙王庙,世代供奉
锣鼓十八番
锣鼓十八番是极具地方特色的民间打击乐器表现形式,南昌县八一乡胡华村、塔城乡凤岗村、冈上镇黄台村等地都有锣鼓十八番。流传至今已经有300年历史了。其曲牌众多,打法多样,气氛热烈,表现丰富,形式多样。即可单独表演,也可为民间舞蹈伴奏,是南昌县地区欢庆节日、婚庆喜事中的一种艺术表演形式。
南昌采茶戏
南昌采茶戏,江西地方戏曲剧种之一,俗称“灯戏”、“三角班”,距今已有300多年历史。清代乾隆年间,南昌县塔城乡凤岗村刘蜀陡等人合办岗下刘家戏班,编排大戏演出,演员行当由二旦(青衣、花旦)和小丑,增加了小生、老生、大花、小花彩旦等行当,一直沿用至今。1927年南昌采茶戏从乡村进入南昌市,1953年,被正式命名为南昌采茶戏。2008年被列为江西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