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湖北省 > 荆门特产
荆门美食小吃,舌尖上的荆门
京山香菇
京山香菇是湖北省荆门市京山县的特产。京山产“京燕”牌香菇营养丰富,无污染,味道鲜美,被誉为“菇中之王”。京山香菇采自京山县内深山,主要以绿林、杨集、三阳等镇居多,营养丰富,无污染。据医学报告,富含蛋白质和12种人体所需的氨基酸。碳水化合物,多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能降低胆固醇,还能有效抑制癌细胞的产生。由于它味道鲜美,被誉为“菇中之王”。是当前最流行的绿色保健食品。“京燕”牌香菇于2006年荣获了第十五届“中国食品博览会金奖”。
京山黑木耳
京山黑木耳是湖北省荆门市京山县的特产。京山“京燕”牌黑木耳,色泽黑褐,质地柔软,味道鲜美,营养丰富,可素可荤。京山黑木耳产自绿林、杨集、三阳、新市等镇,色泽黑褐,质地柔软,味道鲜美,营养丰富,可素可荤,不但为中国菜肴大添风采,而且能养血驻颜,令人肌肤红润,容光焕发,并可防治缺铁性贫血。黑木耳能减少血液凝块,预防血栓等病的发生,有防治动脉粥样硬化和冠心病的作用。它含有抗肿瘤活性物质,能增强机体免疫力,经常食用可防癌抗癌。“京燕”牌黑木耳于2006年荣获了第十五届“中国食品博览会金奖”。
沙洋小籽花生
【沙洋小籽花生】产于沙洋县沙洋、马良、李市镇和汉水东岸罗汉寺一带。该花生与众不同,壳薄、荚小、米大,颗粒均匀饱满,曾在全国首届农展会上获得好评,被冠以“沙洋花生”之名。“沙洋花生”营养、保健价值很高,生食有化痰生津、降血压之功效,熟食,炒、炸、煮皆适,同时还是油料作物和各色点心糖果的配料。新中国成立前,沙洋是长江中下游地区花生交易的重要集散地,年成交量达500万斤。销往宜昌、武汉、上海等城市,以武汉的销量最大,在武汉家喻户晓。
沙洋豆饼
【豆饼】又名豆丝,用绿豆和大米各半磨成浆,制成饼皮,切成细条状。以籽酱(小麦酱)过滤出的水加盐烧制成汤,用葱花、稀辣椒、猪油置于每碗豆饼之中。其味辣、香,豆丝不折断,不成糊状。沙洋豆饼以五十年前刘祖香号制作最佳,孺妇皆知人人喜爱。如今,高阳、拾回桥一带家家制豆饼。
栗溪烟熏肉
荆门城北用荆山余脉,山高林密,农家熏腊制品尤具特色。“栗溪烟熏肉”系农家腊月杀年猪后将猪肉腌后用柏树枝加稻糠、酌加核桃壳、花生壳及油菜籽壳等经熏烤而成,成品鲜香结实,有常有熏料香味。食前以淘米水洗干净,宜蒸、煮、炒、炖,熏味独特。
沙洋米粉
【沙洋米粉】将粘米用水泡后磨成稀湿粉,用带筛眼的模具将粉置其中,用木榨挤压,呈丝状挤出,下入沸水锅内成米粉丝,捞起后置于冷水中待用。用面粉在水中搅匀,加盐、味精煮沸成糊状待用,食时用竹窝子将粉置其中,在沸水内烫滚,将糊舀于碗中,撒少许白糊椒粉,再加上少许码子(有鸡片、肉片、鳝鱼焦片等),味软、香,落口即化。
栗溪葛粉
位于栗溪镇的荆门市胜景山葛粉有限公司,经过深山采挖、泉水洗濯、磨碎提炼、自然干燥而形成的“胜景山”牌野生葛粉,细白晶莹,纯天然无污染,不含任何色素,具有多种保健功效,是一种营养丰富的绿色保健食品,深受消费者青睐。
猪油饼子
【猪油饼子】用发酵的面揉成团,以猪肠油和葱花拌匀揉入面团,制成圆饼,用鏊锅或烤箱烤黄烤熟。味香软,传统鏊锅鏊制味道更佳。
栗溪土鸡
栗溪土鸡是山区农民在山林中放养的一种地方良种土鸡。用自产的粮食青菜喂养,在山林中长大,是一种营养丰富、肉质细嫩、味道鲜美、无污染无公害的绿色食品。
漳河蜜桔
从2004年起,漳河镇着力进行标准化生产技术培训,制定和完善示范区柑桔的栽培技术、病虫害防治措施、柑桔质量分级标准、采收和加工处理标准、环境保护等措施。漳河柑桔实行标准化生产后,柑桔品质大幅上升。2006年漳河“漳河镇”牌柑桔成功获得国家绿色食品发展中心“A级绿色食品”认证。到2008年上半年全镇柑橘总面积达到了52000亩,建立柑橘专业合作社和营销公司,基本形成产、购、销一体化格局。预计2009年柑橘总产量将达到20000余吨,总产值2000万元。
火烧锅烙子
【火烧锅烙子】将发酵的面团加陪面擀制成碗口大小的饼状,下鏊锅烤制成半熟后放入灶坑内用带火的草木灰烧制,约一小时后取出。饼面焦黄壳脆,饼心酥松甜软,深受人们喜爱。农村大忙时节,农民为节省时间,不误农时,早晨下地前,常带上烤熟的锅烙子、咸菜、凉茶,中午,在地头就餐。江汉平原一带早有制作锅烙子的传统,且家家都能制作。相传三国时期,沙洋百姓就自发用锅烙子劳军,起到了鼓舞士气的作用。
酢菜
酢菜属于楚菜之列,起源于两千多年前,取材广泛,有荤有素,可批量制作,长期保管随取随食。如猪肉、猪肠、鱼虾、茄子、辣椒、米粉等都可作为制作原料。成菜后,酸香咸辣,蒸煎煨糊,方法不拘,极能提振食欲。沙洋流传“金秋时节农做酢”的民谚。其制作工艺是:将原料洗净去污,切面小块小节,取中粗米粉,以猪肥肠为例,按肠5公斤,米粉2.5公斤,辣椒(青红均可)1公斤,盐150克的比例拌匀。用小口陶坛,将原料装九成满,在坛内隔一层厚纸或荷叶,然后用洗净的稻草塞紧坛口,另取一浅型陶盆将料坛倒置盆中,往盆内注入清水封住坛口。夏天2至3天,冬季5至7天即可食用。如要长期保管,装坛要紧,坛口要保持有水,原料取用后要及时添加
南风菜
南风菜是沙洋民间的春腌菜,早在清朝晚期就已有此菜。因出晒时天气多刮南风,故名南风菜。南风菜多以大叶芥菜或腊菜,在春季腌制发酵经南风吹干而成。食用时可与多样荤素搭配,佐以酱油、白糖、生葱、生姜、八角、桂皮、芝麻油等料,配制成各色佳肴。如用南风菜烧肉,南风菜烧鳝鱼,南风菜烧猪蹄膀等,在宴席上颇受欢迎。南风菜烧猪蹄膀的制作是用猪蹄膀或五花肉750克,用南风菜250克,鸡蛋10个,用酱油40克,白糖10克,葱、姜各25克,八角、桂皮各5克,芝麻油40克作调料,将南风菜用水冲洗后,切成碎末,将猪蹄膀刮洗干净后切成1.5厘米×1.5厘米的块状,葱切段,姜稍拍,鸡蛋白煮后去壳待用,取净锅置中火烧热后,下麻油
接龙油姜
油姜丝,又名“接龙油姜”,腌制方法独特,色鲜味美,健脾开胃,余味无穷,有着悠久的历史,是荆门传统菜肴之一。赵子龙(公元154--229年),常山真定人。身长八尺,浓眉大眼,阔面重颐。刘备到东吴娶亲时,诸葛亮也放心地将护卫保驾重任交给了赵子龙,而他也不负所托,达成了诸葛亮的计谋。孙权为了夺回荆州,欲将刘备之子刘禅作人质换取荆州,“赵子龙截江夺阿斗”可见其勇武与见识。公元211年赵子龙入川沿江西上江阳,与诸葛亮会师成都。攻克成都后,赵子龙被封为翊军将军。公元219年,黄忠在定军山因劫粮被魏将张郃、徐晃围困,他于汉水营前往接应,斩杀魏将焦炳,冲入曹军重围,战退张郃、徐晃,救出黄忠。赵子龙所到之处,无
龙凤缘
龙凤缘是沙洋长湖一带的传统名菜。清顺治年间,荆门人王三荐为官清正,时人称其王青天。甲午(公元1654年)12月郑成功攻打漳州,次年6月,王三荐为避战乱而逃往京城,投靠靖南王耿继茂,适逢其子耿精忠娶妻,王三荐命随身的荆门籍厨师做了一道以鳝鱼和鸡肉同烹的菜肴,取名“龙凤缘”,靖南王品尝后特别喜欢,此菜立马名噪一时,尔后呈献宫中,成为御膳珍品。龙凤缘鲜鱼酥香焦脆,鸡肉白嫩爽口,香醇扑鼻,造型美观,创意生动,堪称席上佳肴。
花生鸡丁
朱震,既是一代名臣,又是著名的哲学家。在两宋交替时期,其学术活动承上启下,独辟蹊径。他通过注释讲解儒家经典,综合前人的象数学的成就,阐述了自己的哲学思想,是象数派集大成者,在象数学的漫长传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历代学者都认为,朱震的著作保存象数学传统的资料是深具史料价值和学术价值的,他本人在中国哲学史上享有一定的地位。荆门人民为了纪念他,在荆门城区重修了他当年读书的“东山读书台”,在沙洋镇修建了“汉上书院”,作为凭吊他的名胜古迹。同时,还将他与陆九渊、胡安国同祀于“三贤堂”中。相传朱震最喜欢吃花生和鸡丁,但是花生吃多了易生火,鸡丁吃多了油太大且不易消化,于是他突发奇想,把这两种食物结合起来,烧
沙洋太师饼
陆九渊是南宋著名的理学家和教育家,与当时著名的理学家朱熹齐名,史称“朱陆”。绍熙二年(公元1191),出知荆门军(辖原今沙洋、东宝、掇刀、当阳等地),政绩显著,社会风气良好。丞相周必大称赞说:荆门之政是陆九渊事事躬行的结果。相传南宋理学家陆九渊任荆门知军时,朝中有一太师特别器重他,因此陆夫子每每进京,太师总要邀请他进府中饮茶品糕点,两人在品尝中还不时讨论理学,兴趣盎然。陆九渊每次出京时,太师总免不了馈赠些廷中糕点,其中的茶花点心最为名贵,陆夫子尤为喜欢。陆夫子在荆门德高望重,深受百姓爱戴,荆门许多名师为使陆夫子喜欢,便争相做些糕点与其它食品,让他品尝。后来有人做出了酥饼,沙洋太师饼,又名茶花点
沙洋米茶
沙洋米茶,也叫焌米茶,也叫米茶、酸米茶、炒米茶,得名于“食之裹腹,饮之解渴”。叫焌米茶是因为该小吃中间带少许的米粒,似茶一样,发酵后更好吃,所以叫“焌米茶”。其制作方法为:先将大米或麦米放在锅里翻炒至熟透,然后盛起,待锅里的水煮沸后,将少许炒米放进锅中一同煮沸,凉后食用。焌米茶水色淡黄,香气浓郁,滋味微甜,涩而不苦,充饥解渴,减肥健美,为夏季防暑降温佳品,气候愈热,食之愈爽。其主料为“糙米”,制作方法是:将大米放在锅里,置中火干炒至发黄带焦时起锅,清水淘洗后滤去水份,再放入锅里加清水旺火煮沸至大米开花,起锅冷却即成。在农村,人们一般在头天晚上炒制后,盛入陶罐中,第二天食用。隔夜米茶,味略酸甜,
沙洋奢香玉簪
奢香玉簪原名叫油炸犀牛角,是以瘦猪肉为主料,配白壳辣椒等辅料炸制而成的。因其形似玉簪,里嫩外酥,香辣可口而得名。相传明代时期,沙洋地方官曾以此菜招待过明朝皇帝派来招降的使者。由于当时辣椒刚传入中国不久,栽培和食用尚未普及,这位使者不识辣椒,也不习惯辣味,误认为沙洋人在食物中放进了毒药,企图毒死他,致使谈判中断。所幸聪明的地方官夫人当即向朝廷奏本,说明原委。朝廷查明-后,封夫人为“奢香夫人”。
南桥包子
南桥村距荆门中心城区北15公里,因集镇南边有一座500多年的石拱桥而得名。南桥包子又因出产于南桥集镇而得名。“南桥包子---吃了后悔,不吃也后悔。”这是一句在荆门流传甚广的民间俗语。每当这一形象化的民间俗语,被人们口口相传,进入我们的日常生活,用来形容“进退两难的选择”时,就自然演变成了一句歇后语。如果,我们今天再回过头来看南桥包子,她就是祖辈留给后人的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她背后所潜藏的民俗饮食文化很值得我们去探索。据《东宝文史集粹》记载,南桥包子早在清朝嘉庆年间(1796-1820),在当地就十分有名。加之,南桥包子自古就是古代七省交汇之处,又是平原进入山区的必经之地,同样又是襄荆古道上的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