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贵州省 > 毕节 > 纳雍县特产
纳雍县特产介绍
布依族黄瓜籽
布依族在轿子山下定居后,流传着一个神话故事。一间茅草房,左侧是一个猪圈,右边是一块菜园子,房后依山一片金竹林,屋前用倒钩刺编织一道栅栏,坡下有一条小沟,常年流水。两岸长着水菖蒲。这里住着一位善良的老妇人,年已逾花甲,大家亲切地叫她王妈。王妈身体硬朗,勤劳朴实,做事机警,贤淑好客,靠耕种丈夫死时留下的几亩水田过活。平时,凡属绩麻纺线、喂猪养鸡、收拾园圃等家务劳动都是自己动手。亲友们怜她孤苦,每年春种秋收,不用请都主动来她家先帮她把农活做好。亲友们每次来,她总是按照民族习俗,杀一只公鸡,推一锅豆腐,用杯子米做饭,舀出自己酿制的水花酒来招待。她心地善良,膝下无儿无女,但乐于施舍,特别
新猫场沙锅
新猫场沙锅是远近闻名的纳雍县土特产品。每逢县城赶集时,在沙锅市场上,新猫场沙锅系列产品按种类、型号、式样整齐有序地排列摆满市场两旁。产品造型别致,颇有特色:口坦的似盘,底凸的似帽,底平的似盆,肚大的似罐,有嘴的似壶,有把的似瓢,有耳的似罗汉,大大小小,形形色色。锅类、壶类、罐类、缸类、火框类、品种各异,别具一格。那银灰铮亮的釉色,在阳光下闪闪发光,真是琳琅满目。售锅人热情服务,购锅人满意称心。只见人群簇拥,市场热闹非凡。新猫场沙锅盛产于纳雍县雍熙镇的新猫场。新猫场位于县城东南,距县城约4公里,清嘉庆之前是当时穿青十八寨中的一个老寨子,由“逢‘寅在此赶集而得名”。这里生产沙
彝族彝鞍
在彝族地区,鞍子就有骑鞍和驮鞍两种。驮鞍用于运输,骑鞍用于骑马代步,两种均用木质做成,现在讲彝鞍其实就是骑鞍,俗称鞍子。彝族喜弓马,善骑射,因此对彝鞍重视、讲究。彝鞍用质地坚韧的木板做原料,以阴沉木做的为最好。前后共四块,前面一块立体月牙形,名绊关,后面一块半圆成弓形名后桥,左右两块似梯形,大小一样,有弧形凹度,四块木板接头处钻有圆孔。加工时有三个步骤:首先由木工按鞍子的模型和规格将原料加工成鞍板;然后请漆工用本地生漆在做好的鞍板表面漆万字格图案或古老钱、木瓜心、菊瓣等花纹,鞍上的漆工工艺以木上花、漆上花、影花为最,其中尤以影花较突出,花纹明暗相兼,看得见,摸不着,光滑细致,多年不会褪色;后用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鸡场豆腐
鸡场豆腐之所以质称上乘,一好在水。据说,因此地属煤山地带,水中含硫,而豆中含碱,则碱硫化合,腐脑皮多。二好在做工精细。主要是取浆、点脑、包榨、薰烤。滤帕过滤取浆去渣,用传统酸汤点法,包榨、压力适度,结实不流为准。用柴火薰烤,以灌木为主,尤以青桐最佳,蔸又甚于枝干。烤时,以不猛明火,红炭火为好,勤翻动;次以文火,微以烟薰;后以稍弱明火,使外皮黑红色浑为一体而呈褐红,块干润适宜。能鼻嗅薰香。鸡场豆腐的美誉,渊源于何时,现难考证。仅就现存资料断定,亦有一百三四十年的历史,至今已沿传五代。清咸丰五年(公元1855年)或同治四年(公元1865年)左右,织金人杨永臣来
苗族蜡染
    蜡染,本是中国民间传统的印染工艺,古称蜡染为蜡缬。据《一切经音义》卷十载:“谓以丝缚缯,染之,解丝成文曰缬也”。引伸为细薄、折叠之物和有花纹的丝织品都叫缬。从我国出土的单色染缬绢、两色蜡缬绢等文物中,可以看出丝绸蜡染在古代曾盛行,后年久失传,现在已没有丝绸蜡染。只有麻布、棉布蜡染。    纳雍苗族的蜡染工艺,是古代蜡染工艺的继承,主要是麻、棉布蜡染。其蜡染的制作,先用自种的火麻、苎麻经多道加工工序织纺成布,以竹签和铜皮制成的蜡刀蘸靛染缸中多次浸染、清漂、晾晒,以沸水高温脱染,便成为蓝底白花。白蓝二色相映
纳雍姑箐贡茶
姑箐茶亦称“姑箐贡茶”,相传为清代年间水西地区进奉朝廷的物品。它以其独特的品质和韵味,深受人们喜爱。姑箐茶出产于纳雍县城东约60公里的水东乡姑箐村,这里地势较高,海拔约1800米,茶区地形复杂,峰峦重叠,山谷幽深,沟壑纵横,是纳雍出名的“夹皮沟”。山坡上种有漆树、桦树、枫香等,植被很好。而半山、峡谷的沟旁及土坎上则是成片的姑箐茶园。姑箐茶园土地系由石灰石、玄武岩发育而成,当地俗称“小种黄泥夹砂”,土质较好,带砂层砂质壤土,表土层呈浅黄色,紧密度较松,结构成细块状,土壤肥力好,有利于茶树根系生长。姑箐茶,系百年以上乔木型大中叶群体品种,茶树平均高度4.4米,树幅4.4
纳雍生漆
生漆是纳雍县的传统产品。纳雍县是全国60个重点产漆县之一。据史籍记载,早在明、清两代,纳雍生漆已被列入“贡漆”之内。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纳雍的漆树资源仍然是“生漆成林,遍山皆是”,是毕节地区和贵州省漆树资源的组成部分。1955年至1980年的26年中,仅供销社收购的生漆就达1万多担,年均收购400余担。实际收购量最多只占生产量的70%~80%。1980年调查统计,全县实有漆树205万多株,其中成龄产漆树24.4万株,约占12%。纳雍境内具有适宜漆树生长的气候、土壤等自然条件。如4月至10月各月平均气温稳定在14℃左右,降雨
燕麦炒面
燕麦炒面是用燕麦和花椒做原料加工而成的一种食品,是彝家古老的传统风味小吃。做法:用清水将用来加工炒面的燕麦淘净滤干蒸熟或者煮熟,再用沙锅炒过,炒时要掌握火候,加上少许花椒,这样既有点麻味,又可防止拉肚子;最后用磨推、箩筛筛细即成炒面(现在可用机子加工)。吃法:先用甜酒和蜂糖煮成甜酒开水,现在可以不用甜酒和蜂糖,直接用白糖或黄糖烧成糖开水。吃的时候,先将炒面舀入碗内,开水烧沸即舀入与之搅拌,开水越沸搅拌的炒面越细致,味道也越好。糖不宜放多,要使搅拌起来的炒面有甜味、麻味和燕麦味三者合起来的味道才适口,隔很远就香气扑鼻,闻之使人馋涎欲滴。因燕麦炒面喷香,故又有人把它叫作香麦面。
纳雍大理石
纳雍大理石分布广泛,主要产地是化作,其次是新房、曙光、水东、锅圈岩、姑开、董地、骔岭、左鸠嘠均有分布。长期以来都是用作铺盖屋面,未能得到广泛开发利用。全县储量近60亿立方米,可逐层开采,单项层厚1-6公分。据专家考证,化作苏麻地一带的大理石,层面清晰平整,为黑色,被专家命名为“纳墨玉”,抗压强度1920kg/cm2,弯曲强度349kg/cm2,(肖氏)硬度51,密度2.67g/cm2。1984年开始一定规模的开采,初为个体经营;1985年县农机厂转产大理石磨料加工,生产“纳墨玉”精加工板材,随后,在龙场、化作、董地、维新等地相继建起一批乡办、联办的大理石板材开采、加工企业,年生产大理石板材10
彝家刺梨酒
纳雍彝家刺梨酒是贵州省毕节市纳雍县的特产。彝家刺梨酒呈桔黄色,酸甜适度,甘美清香。不但有一定的营养价值,且有治痢疾的特效。刺梨酒为贵州名优产品,驰名全国,饮誉省内外,前清时就远销京城(北京)。刺梨酒“越黔境乃无”,此说并不为过,确实只有贵州才有这个条件。上面说的只不过是市场上销售的刺梨酒,而纳雍彝家刺梨酒则鲜为人知,它是民族地区的土特产。彝家刺梨酒是咂酒的又一种,也称竿儿酒。“莲花细剥回子白,刺梨争咤竿儿醅”的诗句是古人对这种咂酒的生动描绘,可见酿造刺梨酒的方法在少数民族地区已是历史悠久。纳雍乃水西故地,古时是彝族聚居区,盛产刺梨,随着社会的发展,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彝家就用刺梨酿酒过节,并逐
刺梨酒
  刺梨酒为贵州名优产品,驰名全国,饮誉省内外,前清时就远销京城(北京)。刺梨酒“越黔境乃无”,此说并不为过,确实只有贵州才有这个条件。上面说的只不过是市场上销售的刺梨酒,而纳雍彝家刺梨酒则鲜为人知,它是民族地区的土特产。彝家刺梨酒是咂酒的又一种,也称竿儿酒。“莲花细剥回子白,刺梨争咤竿儿醅”的诗句是古人对这种咂酒的生动描绘,可见酿造刺梨酒的方法在少数民族地区已是历史悠久。纳雍乃水西故地,古时是彝族聚居区,盛产刺梨,随着社会的发展,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彝家就用刺梨酿酒过节,并逐步用来祭祀和招待客人。酿制的方法大体是这样:原料:糯米、干刺梨、蜂糖、白酒。
府茗香翠龙
2005年获“府茗香翠龙”获毕节地区优质农产品,同年“府茗香翠龙”获国家知识产权局颁发中国专利二十年优质成果特别金奖。详细介绍:贵州府茗香茶业有限公司是纳雍县一家集茶叶生产、加工、销售为一体的民营股份制企业,公司成立于一九九八年十月,注册资金200万元。经过八年的发展,目前公司拥有茶园3500亩,其中有机茶园1186亩,现有员工40人,技术人员12人,研究开发人员2人,办公及加工厂房面积1200平方米,茶叶加工机械32台(套),年产茶叶22.2吨,产值1100万元,实现销售收入1180万元,创利润300余万元,研制开发的产品“府茗香翠龙”、“府茗香云雾春”、“府茗香绿茶”2003年
姑开天然矿泉水
姑开天然矿泉水是贵州省毕节市纳雍县姑开乡的特产。姑开天然矿泉水水质晶莹透明,口感极好,含多种微量元素,为珍贵的优质矿泉水。从毕节乘汽车出发,进入纳雍境内过总溪河大桥,便是纳雍的维新镇。维新镇西18公里,距县城78公里,就是姑开苗族彝族乡。这里是清朝同治年间彝族进士安永松的家乡。姑开西面的癞疙宝大山,雄踞纳雍、水城、赫章三交界,海拔2476.4米,是纳雍境内最高的山峰。癞疙宝山下的沙子河中游有一座天生桥。距天生桥500米左右有“九股水”。相传古时候有九条龙从云南滇池顺龙脉沿沙子河水来此嬉戏,口吐清水喷出,人称“九龙吐水”,亦名“九股水”。九股水清凉甘美,十分可口。就
纳雍天麻
天麻亦称“赤箭”。为多年生草本兰科植物,全株无叶绿素,生长在阴湿林下,地上茎直立,黄赤色,节上有膜质鳞片,夏季开花,花多形成一稠密的总状花序。花冠歪壶状,黄色。地下有肉质肥厚的块茎,是入药食用的主要部分。在《神农本草经》里,被列为健脑上品。块茎含香荚兰醇、维生素A类物质和苷类及微量生物碱等。地处黔西北乌蒙山区的纳雍,海拔适宜,气候凉爽湿润,含腐殖质的沙性土壤pH值偏酸,为天麻的寄生繁育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是天麻的产地之一。特别是鬃岭、张家湾、水东、昆寨、左鸠戛、羊场等乡、镇,无论是野生或人工栽培的天麻,量多质好,个大饱含浆汁,干品呈淡黄棕色,肉质肥厚,质地坚硬半透明。人工栽培的天麻
纳雍火把鱼
纳雍“火把鱼”,是纳雍县食品中的一绝。是用柴火精工烤成的一种独特风味的干鱼。纳雍县东南有一条流经路嘴、木城、簸落、水东、大兴厂、武佐一带的小河,由于流经之处山峦重叠,原始植被保存完好。河底多沙石岩层地带,无任何污染,两岸绿树青山相映衬,日照、雨量充沛,河水清澈见底,极适宜于鱼类的生长。这条河里的鱼主要靠食小虫和石浆生活,因此肉肥味美,享誉远近。最适宜制“火把鱼”的鲜鱼,一般重量在一二两之间。先将捕来的鲜鱼去掉肠肚,继用约20厘米长的竹签穿连成一串,宛如小螺丝似的,置于青棡柴火上烘烤(禁用煤火烤),直至烤熟烤黄为宜,风干后即可上市出售。吃干“火把鱼”讲究烹调技术,一般采用干炸
水花酒
  水花酒也是彝家咂酒之一,味道可口,做法简易。用糯米、蜂糖、白开水做原料。做法:农历九月或十冬腊月用糯米做成甜酒,酿造时酒药要放重一些或者用白酒药,装坛时先将蜂糖放于坛底,再舀甜酒盖上,然后加入凉透的白开水,用泥封固。约三个月后(泡的时间长更好)。酿子变成金黄色,透明,味酸甜,入口沁人心脾,是彝家常年必备的饮料,除平时自饮外,逢年过节还用来招待客人。是别具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的好酒浆。“九月里来是重阳,重阳泡酒满缸香”,这是纳雍彝族长期酿制水花酒的经验之谈。之所以选择在九月酿造水花酒,就是因为这个时候做出来的酒不翻缸不变味,到腊月底,时间是三个多月,正好春节
纳雍竹荪
纳雍竹荪是贵州省毕节市纳雍县的特产。纳雍盛产各种品种的竹荪,年产数百吨,体大、洁白、风味独特,尤以竹荪开发的系列产品前景更可观。竹荪又叫竹花,也称仙人伞。其形态婀娜多姿,十分美丽,我国称蘑菇皇后,国外称真菌之花。竹荪嗅之似有甜酒香味,令人神往;食之脆嫩可口。用以作汤,风味独特,高温季节置竹荪于肉汤中,经数日而汤仍鲜味犹存。历史上早就作为美味佳肴,深受历代帝王偏爱,博得“京果之王”的美称。其中尤以“竹荪芙蓉汤”名气最大。从古至今,在对外活动中,曾以竹荪作为高级“馈赠礼品”,外国朋友称为“软黄金”。1972年基辛格首次访华,1总理用这一名肴款待,令其难以忘怀,基氏就把此事写进了他的回忆
仲家铜鼓
“仲家铜鼓”就是布依族古老文化的象征。何、罗、王三姓布依族的祖先是重甲兵,故称“仲家”,他们的铜鼓称“仲家铜鼓”。“仲家铜鼓”是一对,分雌雄,质地、大小、图案、色彩一样,圆形,直径1米,厚0.5米,重20公斤,周围有八只脚,四面有四个套环叫鼓耳朵,中间有八个角,象征八卦,用乌铜锻造,古朴精致,乌黑发亮,美观大方,敲响时声传数里。相传“仲家铜鼓”是汉建兴三年诸葛亮南征时埋于黔境的军鼓,重甲兵在贵州转战,何、罗、王三姓的祖先于征战中掘地拾得,来纳雍河定居后,由罗姓保管,供在神龛上,早晚烧香不断。平时不轻易敲打,只有到每年农历正月初一,由族中长辈在铜鼓前焚香烧纸后,指挥青年
木梳粑
木梳粑是用苏麻、蜂糖、芝麻、核桃仁(花生米)做馅子与和好的糯米面做成的汤圆。古时彝家姑娘梳辫子加勒子戴头巾都喜用木梳,而这种汤圆包成半圆之后还要锁上花边,恰好与木梳相似,故称彝家木梳粑。至今在纳雍县城附近还有包木梳粑过大年的传统。木梳粑与一般汤圆不同的是:一是包的时候不管做成哪种式样都得锁上花边,有时还要用剪刀修剪;二是用苏麻、蜂糖、芝麻等做馅子,既突出民族特色,味道又鲜香适口,经久不变,为多数人喜欢。如果用猪油或玫瑰做馅子包的汤圆,只不过是在木梳粑基础上的发挥,开初吃的时候虽说有一种别于其它的香味,但时间一长,就容易变质。木梳粑是彝族人民主要的传统小吃,做工细致。一年一度
沙锅
沙锅新猫场沙锅是远近闻名的纳雍县土特产品。每逢县城赶集时,在沙锅市场上,新猫场沙锅系列产品按种类、型号、式样整齐有序地排列摆满市场两旁。产品造型别致,颇有特色:口坦的似盘,底凸的似帽,底平的似盆,肚大的似罐,有嘴的似壶,有把的似瓢,有耳的似罗汉,大大小小,形形色色。锅类、壶类、罐类、缸类、火框类、品种各异,别具一格。那银灰铮亮的釉色,在阳光下闪闪发光,真是琳琅满目。售锅人热情服务,购锅人满意称心。只见人群簇拥,市场热闹非凡。新猫场沙锅盛产于纳雍县雍熙镇的新猫场。新猫场位于县城东南,距县城约4公里,清嘉庆之前是当时穿青十八寨中的一个老寨子,由“逢‘寅在此赶集而得名”。这里生产沙锅历史悠久
全部纳雍县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