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山西省 > 大同市特产
大同市特产介绍第3页
恒山黄花菜
黄花菜是一种花卉珍品蔬菜,当地人也叫“金针菜”、“忘忧草”。鲜黄花菜鲜食易中毒,它的有毒成份在高温60度时可减弱或消失。食用时,须加工晒干,吃之前先用开水焯一下,再用凉水浸泡2小时以上,捞出用水洗净后再进行炒食。常吃黄花菜能滋润皮肤,增强皮肤的韧性和弹力,可使皮肤细嫩饱满、润滑柔软,皱褶减少、色斑消退、增添美容、黄花菜还有抗菌免疫功能,具有中轻度的消炎解毒功效,并在防止传染方面有一定的作用。(穆鹏)
恒山山蘑
恒山山蘑生长于恒山自然林区,是一种野生食用菌,也是浑源当地的土产之一。它吸收恒山灵气,生长在山脉阴坡茂密的树林中。每当大雨过后,各种蘑菇就如春笋般挤出地面。恒山山蘑有二十多种,有大的如西瓜的,有特别纤弱而单薄的,有看上去油腻腻让人讨厌的,有感觉柔嫩娇美的,有的形状像鸡冠簇簇,有的则类阳根一箭,大多数蘑菇则更像一把把灵巧的五颜六色的小伞。特别是“灰羊眼蘑”、“香薰蘑”、“水皮菇”是恒山山蘑里最常食用的种类。恒山山蘑的气味独特,浓香沁骨,当地人用来烧汤、炒菜、炖鸡、炖肉、打卤、做火锅等。特别是小鸡炖蘑菇,把蘑菇的味道与鸡蛋的鲜嫩相结合,是浑源民间传统的一道美食。
恒山茶
恒山茶历史悠久,是当地一种特产茶,它是由当地的名贵药材黄芩、毛尖、柳叶配制而成。康熙皇帝来恒山朝拜北岳,对当地进献的“恒山茶”赞叹不绝,“恒山茶”由此而的名。恒山地处塞外高原,昼夜温差大,所出产的“恒山茶”稍带有苦味,但味道清香,回味无穷,有补气泻火通便的功效。恒山茶产量不大,但游人游恒山时如逢季节也可自行采集,在悬空寺里有道是:上有千仞崖,下有千仞崖.山僧闻客至,山下采山茶。
恒山野山榛
恒山野山榛在当地也叫“榛包子”,它属灌木品种,每棵树在年景好时可以三到四斤,常生长于北岳恒山南北山区,是浑源特产之一。山榛主要成份为油酸,常食用恒山野山榛对预防心血管病、糖尿病等有一定的功效。
李峪杏干
浑源县东坊城乡李峪村是当地特有的小气候果林基地。该村盛产的桃结杏个大饱满、水多味甜,因采摘后不易长期保存,当地人就将杏肉放在阳光充足的干燥之处,制作杏干。杏肉水份经风干后,保持了鲜杏的天然色泽和营养成分,吃上一口,慢慢咀嚼,酸甜突口,色、香、味俱全。
莜豆面
豆面类该县出产之扁豆特好。用淘净、蒸过的扁豆三分之二,莜面三分之一,混合磨成的面,叫做莜豆面,为该县之特产远近闻名。其食用方法主要有四种:1、抿面:用冷水将豆面搅和成软糕状的面丝,分成适当的块儿,放在抿面床子上(用铜或铁制成的床底,布满小孔的工具),将面丝抿于汤锅中成短粉丝状的一种面食。将其带适量汤捞于碗内,调以醋、酱、葱、咸菜等食之,香、软、滑、细,人曰一轱辘而下,为该县一般居民日常待客之传统茶饭。亦为豆面之代表饭,通常人们所说的吃豆面即指吃抿面。2、长豆面及豆面个塔:将豆面加少许蒿籽(面),用冷水揉和成硬,筋的面块,然后擀,切成长面条或斜方个塔、柳叶儿短条,煮熟带汤调食,
广灵黄花菜
广灵黄花菜黄花菜俗名金针菜,含有丰富的胡萝卜素、磷、钙等多种微星元素,食用营养丰富,滋味香浓,同时具有键胃、利尿、安神、生津等药用价值。古籍上称之为鹿葱、宜男等。广灵黄花颜色鲜黄,朵大条直,油大脆嫩,营养价值极高,是居家、旅游、宴客、馈赠的精品。
广灵豆腐皮
广灵豆腐皮广灵县豆腐皮,把上好的黄豆磨成浆然后加入比例清水做成豆汁,由大火把豆汁煮佛后.然后小火等待豆汁表面凝结成皮状物。最后用木棍以十字手法.粘出挂与通风处凉干而成。吃的时候,炮软,加入调味料直接食用即可,也可放进煮肉的锅里做成五香豆腐皮,还可以,在做好的汤里加入部分豆腐皮切的丝,味道更佳。
天镇“里外黄”山药蛋
天镇的“里外黄”山药蛋,与其它山药蛋相比,含淀粉多,美味可口。近几年,随着我国外贸事业的发展,“里外黄”也进入国际市场,并受到高度赞誉。“三黄二白”是大同的名产,即是:浑源的黄芪,大同的黄花,天镇的“里外黄”山药蛋,以及广灵的白麻、阳高的圆白菜。
广灵白麻
白麻是一种经济价值很高的植物,广灵的白麻,种植历史悠久,名闻全国。其特点是色泽光亮,皮薄性韧,纤维细长,柔软米滑。
浑源黄芪
黄芪是一种名贵的中草药,具有补身益气的作用。浑源的黄芪以“条长而顺,皮光色亮,粉性大,空心小”著称,药用价值比一般的黄芪高,被称为“浑芪”。广阔延绵的恒山地区,是有名的“黄芪之乡”。浑源黄芪加工厂,是我国黄芪出口加工的主要工厂之一,每年加工黄芪达一百万斤。这些黄芪远销五大洲七十多个国家和地区,为国家换回大量外汇。受上天与自然的宠爱,在浑源1966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蕴藏着厚实的自然资源禀赋,中药材黄芪就是其中之一。浑源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侯,地形地貌特征是南山北坡中盆地,全县海拔1018—2333m,海拔垂直高差大,气候差异明显,适宜多种中药材的生长和种植。浑源黄芪主产区位于该县境内的
北路葫油
北路葫油:葫麻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栽培作物之一,至今已有五、六千年的历史。据有关资料记载,它起源于我国北方少数民族地区。植物专家们曾在内蒙阴山一带发现过野生葫麻。葫麻也叫胡麻,“胡麻”之名由少数民族而来。山西北部葫麻产地以左云、右玉、平鲁为主。这三个县是山西省的油料基地。“北路葫麻”的特点是:清香、味美、炸食物时烟雾小,上皮快,色泽清黄美观。葫麻的出油率也很高,达百分之三十以上。这些特点,就使北路葫油不仅誉满塞上,也香飘全国各地。
广灵黑苦荞
广灵黑苦荞被当今营养学界誉为“五谷之王”,不仅富含其它粮食作物中含量极微或者根本没有的芦丁及硒元素,同时还含有18种氨基酸、9种脂肪酸、丰富的膳食纤维、粗蛋白及其它多种微量元素。其营养成份更是远远优于大米、小麦和肉类等普通食物,属纯天然珍贵的营养食,对成年人可防止冠心病的发生。
广灵黑木耳
黑木耳生长于栎、杨、榕、槐等多种阔叶树的腐木上,单生或群生。真菌学分类属担子菌纲,木耳目,木耳科。黑木耳是著名的山珍,可食、可药、可补,中国老百姓餐桌上久食不厌,有“素中之荤”之美誉,世界上被称之为“中餐中的黑色瑰宝”。而黑木耳培植方法,在世界农艺、园艺、菌艺史上,都堪称一绝。广灵黑木耳由于均采用棉籽壳、木屑等仿野外种植,自然晒干,无污染,不含任何农药、化肥、防腐剂和添加剂等,保持了黑木耳野生成分的特点,经过人工进行分拣去除杂质等处理(经农业部检测中心检测,25项指标全部都合格,达到绿色产品标准)。且气候条件及无任何污染的河水浇灌等因素,生产的黑木耳色黑、肉厚、质地肥嫩、味道
谷面糊糊
谷面糊糊是灵丘别具风味的传统小吃。谷子是灵丘的主要农作物之一,种植年代历史久远,种植面积很广,尤其在县城周围的平川地区种植得更多,产量也很大。在旧社会,谷面糊糊是穷苦人家的主食,因为吃不起稠饭,就只好喝稀糊糊来充饥。尤其是在上世纪1940年的雨灾、1960年的国家困难时期,人们靠喝糊糊度日月,这谷面糊糊成了人们的救命饭,功不可没。现在,本地粮食打多了,外地的白面、大米等也充斥了市场,人们有了饱饭可吃。可是,这谷面糊糊却始终未丢,早晚难免还得喝上一碗。谷面糊糊的主要原料是谷子面。为了搭配得更有风味,有的掺入红豆,有的掺入豌豆或大豆,也有的再掺入些玉米,随人的口味而
广灵大号
广灵大号是广灵独有的一种器乐,号筒如倒扣的瓮一般,当地人也称这种号为大瓮号。传统的大号是铜质的,重约4公斤,平时号管套在号颈内,演奏时将号管拉到号颈处,号长有60厘米。这种大号属于单音号,只能发出一上一下两个音,不能吹奏曲牌,但是因为声音低沉独特,余音袅袅,韵味悠长,在红白喜事中和正月里闹红火时离不了。以前的鼓乐班大号手很多,仪仗队很气派,但近年来鼓乐班中加入了歌舞表演,多数鼓乐班只配备2名大号手,虽然演奏队伍扩大了,传统音乐却有边缘化的倾向。广灵大号相传是明末清初有名的大臣魏象枢所制。明崇祯年间,蔚县名人魏象枢与广灵人易向南同朝为官且相互交好,后来满清入关,魏象枢做了清朝1,易向南隐
大同张氏折纸
大同张氏折纸艺术是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是张氏家族超过百年历史的家族传承民间手工技艺,属于民间美术类别。张氏折纸艺术的主要特征为纯手工折叠,所有作品不剪不粘,一双手,一张纸,一折到底,靠的是真功夫.不管多复杂多逼真的作品拆开后仍然是一张完整的纸张,周边没有裁剪粘贴的痕迹。包含于张氏折纸艺术中纸雕作品富含民间气息,它依然秉承了不剪不粘的本质,承前启后,创新中求发展,辨证地吸收了刻纸技法,折叠步骤完成后,在作品上雕刻出花纹图案,使作品更有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张氏折纸艺术显示出小纸片,大创作;小作品,大智慧的创作思想和创作理念。有的作品繁难复杂,却只由一张方纸折成,让人叹
灵丘花椒
花椒树是落叶灌木或小乔木,枝上有刺。花椒果实为球形,果壳两半儿扣结结构,成熟后自动暴烈,呈暗红色。籽儿为黑色。花椒是很好的调味香料,也是一味中药。灵丘的花椒品种主要分两种,一种是“伏椒”(伏天成熟),因颗粒较小,人们常称“小花椒”,呈暗红色。第二种是“秋椒”(秋天成熟),颗粒较大,呈红色,所以灵丘人们又称“大花椒”或“大红袍”。两种花椒相比,第一种的味道较浓。灵丘境内南山地区山峦重叠,气候温和,很适宜花椒生长。因此,灵丘的花椒树的种植主要分布在下关、上寨、独峪、红石塄等乡镇农村的沟坡、河谷向阳背风的地方。1958年,县委、县政府专门拨款扶持花椒种植业的发展,当年办起了很
广灵葵花籽
广灵县生产的葵花籽,是有名的士特产品,颗粒大、籽仁饱满、品质优良。葵花籽经过腌煮加工、凉干、搓皮后,嗑起来干脆喷香,深受群众欢迎。
酱梅肉
酱梅肉,是晋商庄菜代表菜,也是晋式第三蒸,因用酱豆腐汁相蒸去腥提鲜而名。大同民间宴席有杏梅肉,则用杏干相蒸,制法略同。相传,晋商常家的创业始祖常威,本一介书生,学端木经商,乾隆初年已累财十万,后将生意交子经营,自己则专心教孙读书。常威发现这些个读书郎嫌腻,常将菜中白肉挑出。一次有人给他送来一罐酱豆腐,常威灵机一动,将白肉蘸酱豆腐吃,果然咸香不腻了。于是他叫厨房每次制作肉时必加酱豆腐相蒸,取名“酱梅肉”,夹在馍里给这些读书郎吃。久而久之,酱梅肉在晋中一带传播开来,进入了八碗八碟宴席当中,成了一道山西地方特色菜。酱梅肉在太原全晋会馆改良吃法,配以荷叶饼、酥方、葱丝、黄瓜丝等,深得顾客称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