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江苏省 > 扬州市 > 邗江区特产
邗江区特产介绍
两淮长鱼宴
《诗经》捕鳝的生动描述,表明早在二千多年前民间已喜食鳝鱼。鳝鱼,古代也称为鱣鳝,“为黄地黑文长鱼也,状如蛇又称蛇鱣”。在汉代鱣是主贵的,“蛇鱣,卿大夫之服象也”。称讲学之堂为“鱣堂”,故后来朱熹有“鱣堂偶休闲,鸡黍聊从容”之句。《尚书》称鳝味为“食之美”。唐宋时元稹、陆游有食鳝诗词,《梦梁录》《武林旧事》亦有“炒鳝”“石首鳝丝”“银鱼炒鳝”等鳝馔,多为市肆零星具供。以鳝鱼为席在《旧五代史》中已有记载,扬州以鳝鱼席作为敬上物,“臣去岁在彼”这位周世宗的钦差因偏食颇有微词,而未尽详备。清代徐珂的《清稗类钞》对两淮长鱼席有详实记叙:“同、光间,淮安多名庖,治鳝尤有名,胜于扬州之厨人,且能
黄珏老鹅
黄珏老鹅是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黄珏镇(现合并为方巷镇)的特色美食。黄珏老鹅选用本地放养的白鹅,以中药材和秘方配料,加水烧煮而成,成品形整似活,烂而不散,色泽金黄,肉质肥嫩,咸鲜味美,久食不厌。黄珏老鹅的制作工艺始于清朝中叶(1750年前后),其时,联合村一张姓家庭首创盐水板鸭制作。不过,有记录的是清末民初。那时,在繁忙的胶庄码头,张恒霞与儿子张长兆在黄珏桥西街经营盐水板鸭生意,并开了一家“正兴源”店。经过张氏几代人的经营和钻研,做盐水板鸭的功夫算得上独步一方。1960年前后,鸭子少了,在原材料缺失的情况下,张长兆与其子张福正以鹅代鸭,开始煮盐水老鹅,并将店名改为“张正兴”。还是用老汤老卤,还是
杨寿豆腐圆
杨寿豆腐圆是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杨寿镇的特色美食。豆腐圆是扬州话的俗称,是一种内似于红烧狮子头的菜肴。历史上,杨寿镇上几乎家家做豆腐,生产盐卤豆腐、石膏豆腐、豆腐圆子、豆腐皮卷、臭大元、百页、皮棍等豆腐制品,即使现在,杨寿镇的豆腐制品也在扬州鼎鼎有名。在杨寿的豆腐制品中,以豆腐圆子最具有特色。“豆腐圆子”亦称素肉圆。据邗江县志记载,自清代开始,豆腐圆子就在杨寿出现,历史上杨寿人每逢佳节尤其是春节,民间各家各户都有制作豆腐圆的习俗,以示清清白白、团团圆圆。杨寿豆腐圆子用料十分讲究,主要原料豆腐要选用新鲜的上等黑豆,磨成豆浆后要用盐卤点制,豆腐制成后不要放水中,就在模板上将黄水滴净,然后放入容
杨氏猕猴桃
杨氏猕猴桃是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槐泗镇的特产。杨氏猕猴桃果型标准、优质、味美,其丰富的营养、甜美的味道,不仅受到扬州市民的高度认可,而且大部分产品销往上海、北京等大都市,特别受到儿童、孕妇、老人等人群的欢迎。“江苏省扬州杨氏猕猴桃科学研究所”,由张爱萍将军题写的这幅字,就挂在槐泗镇陈院村一处猕猴桃园外。这片桃园共有100亩,租种于1994年,成为杨声谋一家三代人的“梦想庄园”。与普通猕猴桃相比,杨氏猕猴桃不仅营养丰富,还因其味道甜美、无酸味、无涩感等特点受到儿童、孕妇、老人等不同年龄层次人群的欢迎。据了解,扬州杨氏猕猴桃科学研究所坚持采用绿色有机种植的原则,采用杨声谋先生精心研究的定枝蔬果控产
虾籽饺面
虾籽饺面顾名思义,饺面就是饺子加面条,不过其中所谓的“饺子”其实是馄饨。馄饨皮薄如纸,肉馅鲜美饱满,面条筋道爽滑。以虾籽熬汤,再撒上蒜茸,香气扑鼻。品尝要诀:不要看一碗酱色的汤毫不起眼,鲜美滋味尽在其中,如果吃完饺面不喝汤,就亏大了。推荐餐厅:共和饺面店:总店在甘泉路81号,扬州风味的快餐店,就餐高峰时人很多,在中午一点以后去可以避开人群。广润发超市(66路车可到)旁边的翠岗店面积大,人比较少。虾籽饺面2.5元/碗,面或馄饨2元/碗。蒋家桥饺面馆:广陵路上,当地人都知道的百年老店。环境和服务都比较简单,胜在物美价廉。饺面2.5元/碗。
三丁包子
三丁包子所谓“三丁”,是指鸡丁、肉丁、笋丁,以这三丁作馅,鲜、香、脆、嫩俱备,肥而不腻。在此基础上加入参丁、虾丁的“五丁包子”更是营养滋补。品评要诀:鸡、肉、笋三种原料按1:2:1的比例搭配,要求鸡丁大、肉丁中、笋丁小,颗粒分明。肉要选五花肉,过肥过精都不好;对鸡肉的要求是肥嫩,讲究的一定要选用隔年母鸡;笋则是越新鲜越好,能吃出脆嫩的口感才算合格。推荐餐厅:三丁包子是早餐常见的点心,可以到富春、冶春茶社品尝。但这两处每天早上都人满为患,服务有点不太能跟上,添水、取醋、打包这些事还是自助来得比较快。早餐提供的套餐全部是各种点心,可以两人点一套尝尝,再加个烫干丝之类的小菜。
粽子
粽子粽子是季节性很强的小吃,每年要到端午节前后,卖粽子的才多起来。扬州的粽子做得很有自己的特点,主要是火候到家。《随园食单》“扬州洪府粽子”云:“洪府制粽,取顶高糯米,捡其完善长白者,去其半颗散碎者,淘之极熟,用大箬叶裹之,中放入火腿一大块,封锅闷煨,一日一夜,柴薪不断。食之滑腻、温柔,肉与米化。”粽子的品种也不少,有咸肉粽子、鲜肉粽子、赤豆粽子、蚕豆粽子、白糖粽子、花生粽子等等。包粽子是一项技术难度较大的工作,形状有枕头形,扬州人称为小脚粽子;锥形,扬州人称为三角粽子,不会包的人捏来捏去什么形都出不来。
五丁包子
五丁包子扬州“五丁包子”是在“三丁包子”基础上的一种创新,它是选用参丁、鸡丁、肉丁、笋丁、虾丁作铬制成,相传乾隆有一次巡游扬州时,说到御膳早点的备办,要做到这么五句话;即“滋养而不过补,美味而不过鲜,油香而不过腻,松脆而不过硬,细嫩而不过软。扬州名厨想出:海参滋养,少而不过补;鸡肉味美,少而不过鲜;猪肉油香,少而不过腻;冬笋松脆,少而不过硬;虾仁细嫩少而不过软。这五味合掺,则补鲜、香、脆、嫩皆备,如各味用料量少一点,那就可达到“-过”的要旨,按此制成包子,乾隆尝后,问及包子的名称,随员答道,这叫“五句包子”。后来当地的百姓想到这种包子的馅心用的是五丁,首创厨师又姓丁.便叫它“五丁包子”。
扬州八刻
扬州八刻久负盛名的扬州木刻、竹刻、石刻、砖刻、瓷刻、牙刻和刻纸、刻漆,统称扬州八刻。扬州八刻之中,尤以牙刻、竹刻闻名遐迩。牙刻、竹刻有深刻和浅刻之分。扬州艺人以微刻、浅刻见长。浅刻的特点是技艺精细,虽在牙、竹上作书绘画,仿如用纸、绢一般,横竖撇捺,擦烘染,刀过如笔,纯熟流畅,一刻而就。微刻则字如蚊足,画似指甲,小中见大,神韵自然。明清时代,扬州曾涌现了不少技艺高超的牙刻、竹刻艺人。清时潘西凤精于皮雕,声名极盛。郑板桥有诗赞许道:’年年为恨诗书累,处处缝人劝读书。试看潘郎精刻竹,胸五万倦待何如。’金石巨匠吴让之的竹、牙刻堪称一绝,作品精美绝伦,为稀世之珍。近代扬州牙、竹刻名家有黄汉、吴南愚等十数
扬州蛋炒饭
菜系:苏菜口味:咸鲜价格:10-40元特色:如碎金闪烁,光润油亮,鲜美爽口。原料:米饭(蒸)1000克,鸡蛋500克,鸡肉40克,火腿50克,虾仁5克,干贝15克,香菇(鲜)25克,鸭肫30克,海参(水浸)25克,冬笋25克,豌豆25克,鸡脯肉50克,黄酒15克,小葱15克,猪油(炼制)50克,盐20克。制作方法:1.虾仁洗净,加入适量蛋清、淀粉、清水搅匀上浆。2.干贝用水浸泡,洗净,备用。香菇去蒂,洗净。鸭肫洗净,煮熟。冬笋去皮,洗净,煮熟。葱去根须,洗净,切末。鸡脯肉洗净,煮熟。3.将海参、鸡肉、火腿、鸭肫、香菇、笋、猪肉均切成小方丁。4.鸡蛋磕入碗内,加精盐20克、葱末5克,搅打均匀。5
扬州牛皮糖
牛皮糖号称扬州一绝,是扬州特产。口味香甜,外层芝麻均匀,切面棕色光亮,呈半透明状,富有弹性,味香,细嚼不粘牙,在海内外享有盛誉,早在清朝乾、嘉年间就已面市扬州,后因战争频繁而失传于世。扬州食品生产厂家的科技人员和制糖技师们决心要让失传已久的牛皮糖重见天日,对前人的制糖工艺进行挖掘整理,通过千百次的尝试,终于使传统产品得以重新问世,并使其在保持原有特色的基础上加以创新,使口感达到了弹性、韧性、柔软性三性为一体的最佳状态。牛皮糖具有金黄透明,有弹性、粘性,不发硬的特点,它以白砂糖、白芝麻、淀粉、花生等为原料,制作出了花生牛皮糖、松子牛皮糖、原味牛皮糖、草莓牛皮糖、山楂牛皮糖、橙子牛皮糖
瓜姜鱼丝
“瓜姜鱼丝”是江苏地区的一种传统名菜,它同“瓜姜肉丝”一样是夏令季节的名菜。它以青鱼或鳜鱼作主料,配以酱瓜、酱姜等辅料制成,鲜咸入味。清代的一些文人雅士对其十分推崇。清代名人袁枚在《随园食单》中,曾介绍了当时一些官府吃鲟鱼重用瓜、姜的烹调方法。他说:“尹文端公自夸治鲟鳇最佳,然煨之太熟,颇嫌重浊。惟在苏州唐氏吃炒鳇鱼片甚佳,其法,切片油炮,加绍酒、秋油(秋油,又名母油。以黄豆为原料,略加面粉,在大伏天中经水煮熟,发酵。然后加烧开的盐水,一起放在缸里,置露天,经日晒三伏,晴则夜露,至深秋酿成的优质酱油),滚三十次,下水再滚,起锅加作料,重用瓜姜、葱花。”到清末民初,江苏各地也盛行制作“瓜姜鱼丝”
红烧狮子头
红烧狮子头,是中国逢年过节常吃的一道菜,也称四喜丸子,是取其吉祥之意。这是一道淮扬名菜,有肥有瘦的肉红润油亮,配上翠绿青菜掩映,鲜艳的色彩加上扑鼻的香味,光看就引动食欲,醇香味浓的肉块与汁液,是令人无法抵挡的顶级美味。狮子头要柔软好吃,肉最好自己剁,另一个重点是在容器上,要细火慢炖,以砂锅为最佳,己故国画大师张大千传授夫人的一道拿手好菜就是“红烧狮子头”,大千先生的作法是,十分瘦肉,三分肥肉,细切粗斩,大小要如米粒,不能剁太细,让肉质间保持缝隙,才能含汁。红烧狮子头是一道淮扬名菜,有肥有瘦的肉红润油亮,配上翠绿青菜掩映,鲜艳的色彩加上扑鼻的香味,光看就引动食欲,醇香味浓的肉块与汁液,是令人无法
桂花糖藕粥
原料:糯米200克,嫩藕2节,白糖250克,桂花酱少许。做法:将糯米在清水中淘洗干净备用。藕洗净去节,用刀切成段,刨成浆,去渣留汁。将藕汁和糯米一起倒入锅内并酌情加清水,煮熟后加入白糖和桂花酱,再煮沸即可食用。
鸡丝卷
面粉5千克,面肥500克,水2.5千克,白糖1.25千克,熟鸡肉丝750克,食油、碱适量制作方法1.将面肥用水懈开,加面粉和成面团,静置发酵。待酵面发起后,对碱揉匀。2.将面团切下2/3,加白糖揉匀,饧一会,使糖溶化,拉条出丝(方法参照拉面),刷上油待用。3.将剩余的面团按需要量下成剂、擀成四边薄、中间厚的长圆形皮子。4.把拉出的细面切成6.7厘米长的段,放在皮子中间,撒上熟鸡肉丝,四面对折,包紧包严,使其呈枕头形状即成。5.把生坯摆入屉内,用旺火蒸约20分钟即熟。产品特点:松、软、甜香适口。
扬州炒饭
扬州炒饭又名扬州蛋炒饭,原流传于民间,相传源自隋朝越国公杨素爱吃的碎金饭,即蛋炒饭。隋炀帝巡视江都(今扬州)时,随之也将蛋炒饭传入扬州,后经历代厨坛高手逐步创新,柔合进淮扬菜肴的“选料严谨,制作精细,加工讲究,注重配色,原汁原味”的特色,终于发展成为淮扬风味有名的主食之一。欧美、日本、香港等地的扬州风味菜馆,也纷纷挂牌售此美食,颇受欢迎。扬州的蛋炒饭,风味各异,品种繁多,有“清蛋炒饭”、“金裹银蛋炒饭”、“月牙蛋炒饭”、“虾仁蛋炒饭”、“火腿蛋炒饭”、“三鲜蛋炒饭”、“什锦蛋炒饭”等等。扬州蛋炒饭,从其选料上看,主料是用上等白籼米或用新的白粳米代替;煮之前需用水淘洗干净,略浸后下锅煮
扬州刺绣
扬州刺绣:扬州刺绣与苏州刺绣的技艺虽属于同一门类,但由于受扬州历代文化的影响和扬州八怪画派的熏陶,追随中国画的文化内涵和笔墨情趣,“仿古山水绣”和“水墨写意绣”逐步形成扬州刺绣的两大特色。扬州刺绣源于汉代,兴于唐宋,盛于明清,至今已有两千年的历史。早在西汉之初,汉高祖刘邦封其侄刘濞为吴王,王宫里的墙壁上就挂有华丽的扬州绣品。唐代,扬州是国内外著名的经济都会,手工业繁盛,刺绣业已很发达。宋代是扬州刺绣的重要转折时期,即从唐代的绣佛像转向绣书画,从实用性向观赏性发展。所绣物品针线细密、色彩美妙,富于生活情趣。当时的文人墨客倡导琴棋书画,寄情花鸟鱼虫,对扬州的人文艺术以致审美情趣的转移产生很大的推动
拆烩鲢鱼头
扬州有谚:“鲢子吃头,青鱼吃尾,鸭子吃大腿。”扬州大花鲢,胶汁多,肉肥茸,无土腥气,入冬后的大花鲢更是肉嫩肥鲜。此菜烹制过程并不复杂,将5公斤以上的大花鲢头拆骨后与豆腐同入锅,再辅鸡肫、鸡腿肉、火腿等,加水后文武火兼炖约3小时。拆烩鲢鱼头,鱼头无骨,口感肥嫩,汤白汁稠,营养价值极高。食用时用匙不用筷,别具风味。
扬州小吃
扬州小吃
火腿酥腰
“火腿酥腰”是扬州传统名菜。金华火腿是我国著名的特产,是各种腌腊肉食品中的上品。它香气浓郁,风味独特,味道鲜美,故自古至今,闻名中外。在宋、明、清时期,它是宫廷席上的珍贵佳肴,在清代著名的“满汉全席”中也有“金华火腿拼龙须菜”和“火腿笋丝”。在制作各种山珍海味菜肴时,也需要用火腿搭配,其味才佳。扬州名菜中最受人欢迎的是“蜜汁火方”和“火腿酥腰”。(扬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