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西藏 > 日喀则特产
日喀则特产介绍
牛古沟陶器
仁钦则乡牛古沟陶器是谢通门县唯一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谢通门县的特色民族手工业产品。
谢通门皮具
谢通门县素有“皮具之乡”美誉,以皮具工艺闻名于全国乃至世界。皮具做为历史悠久、流传广泛的代表性藏族传统工艺之一。手工艺皮具制作技艺历史悠久,特色鲜明,流传广泛的代表性民间传统工艺作品。手工艺皮具主要原料以耗牛皮、羊皮,经过传统染色工艺加工出了各种颜色皮革。手工艺皮具所用的线都是称为“皮线”的,“皮线”是最薄的耐用的皮子加工制成。民族手工艺皮具具有深厚的历史流传外,还具有高原的乡土气息,皮具的手工艺品有着极其强烈的地方特色和民族风格。
朗玛卡嘎藏刀
加工点位于卡嘎温泉度假村。藏刀是藏民族的传统手工艺品之一,其制作工艺在我们后藏有近百年的发展历史。谢通门县“朗玛卡嘎”藏刀尤以其制作历史悠久、工艺精美、品种款式多样,具有较浓郁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而闻名区内外。“朗玛卡嘎”藏刀近年来通过发展,其藏刀产品在市场上形成了一定的影响力。
帕里牦牛
帕里牦牛是西藏日喀则亚东县的特产。产地(或分布):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地区。数量:1996年存栏4087头。主要特征:以黑色为主,深灰、黄褐、花斑也常见,还有少数为纯白个体。头宽额平,角间距大,有的达50厘米。颈粗短,鬐甲高而宽厚,前胸深,背腰平直,尻部欠丰,四肢强健较短。母牛初配年龄为3.5岁,一般利用14年。公牛初配年龄4.5岁,一般利用到13岁左右。大多数两年一胎。屠宰率为52%,日产奶量为1.6千克(8月份)。平均产绒为0.6千克,年产酥油平均为12.5~15千克/头。帕里牦牛西藏亚东县农牧综合服务中心14492450牦牛(活动物)
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罗旦糌粑
西藏自治区白朗县嘎东镇贵热村地处年楚河中游,土地肥沃,雨水充沛,适宜农作物生长。这里素以盛产优质青稞而闻名全区。过去,当地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一门心思务农。近年来,人们将青稞加工成白白的糌粑,走上了的致富之路。“糌粑”是炒面的藏语译音,它是西1民天天必吃的主食之一,具有极高的营养价值。1999年,贵热村建起第一个糌粑加工厂。随后糌粑加工厂的产业链进一步延长,发展禽畜养殖加工业,探索农村新能源建设,发展沼气,保护农村生态环境,促进糌粑加工生产销售的良性循环,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罗旦糌粑被誉为“高原巧克力,先后获得了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颁发的进出口食品标签审核证书;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颁发的绿
拉孜藏刀
拉孜藏刀是西藏日喀则拉孜县的特产。拉孜藏刀拉孜县藏刀民间交流协会12331368刀
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日喀则青稞
日喀则青稞是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地区的特产。日喀则地区青稞年产量60万吨。日喀则地区作为我区的青稞主产区,近年来,随着青稞产业化、品牌化、商品化、系列化发展,极大地促进了全地区农牧业产业发展和农牧民增收。近年来,按照“优势区域、优势资源、优势产业、优先发展”的思路,日喀则地区积极培育发展特色产业,大力扶持农牧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初步形成了以西藏康桑农产品发展有限公司生产的“罗旦”糌粑系列真空包装、精品包装的十几种绿色青稞产品,仁布县达热瓦青稞有限公司生产和开发的“喜孜”青稞酒,白朗旺达食品有限公司开发和生产的“藏巴”牌青稞牛肉方便面,扎西洁白糌粑加工厂生产的“扎西洁白”糌粑,日喀则市“联嘎妈酥
亚东鲑鱼
亚东鲑鱼是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地区亚东县的特产。亚东鲑鱼鱼体肥满,脂肪多,肉厚,味道鲜美,故当地群众最嗜吃此鱼。亚东鲑鱼为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亚东鲑鱼为亚东特产鱼,是西藏自治区二级野生保护动物,属鲑形目鲑科鱼类,俗称亚东鲑(或河鲑、山溪高尾鲑),据记载,它是由英国人1866年自欧洲带到喜马拉雅山南侧的。这种鱼身有彩色斑点,当地人们亲切的称其为“花点鱼”。上世纪60年代初经专家鉴定,命名为“亚东鲑鱼”,目前我国仅在亚东县亚东河有分布。亚东鲑鱼营养丰富,肉质鲜美,且无肌间刺,蛋白质含量高、胆固醇含量低,人工养殖的亚东鲑鱼是一种优质水产品,深受广大消费者喜爱。亚东鲑鱼是亚东特产鱼,西藏自治区二级
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
邦典
第一次在拉萨听到藏语“邦典”时,并不知道是什么东西,只是隐约知道它与藏族服饰有关。有一天和一位藏族朋友逛街,她说要给自己的母亲买一个“邦典”,我才知道“邦典”也就是在我们老家(我是一个康巴藏族)被称为“布夜”,汉语称为“围裙”的东西。“邦典”是已婚妇女才配戴的,五彩的布条缝制而成,极像天边的彩虹。“邦典”可以说是一件精美的工艺品。和西藏地区的“邦典”相比,康巴的“布夜”就没有那么好看了,“布夜”是用黑色的布或者是黑色的缎子做成的,不管布料怎么变,颜色永远是黑的。时代变迁,穿藏装的人越来越少了,也很少有人知道“邦典”的来历了。为了知道“邦典”的来历,我向外婆发起“攻势”,一个电话过去非要她告诉我
亚东黑木耳
亚东县,位于西藏自治区南部、喜马拉雅山脉中段南麓。历史上,亚东黑木耳作为班禅-供品,也是上层贵族喜爱的食品之一,藏语称它为“拿布摘摘”(“拿布”是黑色的意思,“摘摘是薄”的意思。)据传说很早以前有位仙女下凡观看人世间,发现此处气候怡人,于是停留片刻观赏美景,不小心把带在脖子上的珍珠项链掉散在此处。后来被称为“珍珠木耳”的来历,在当地广为流传。亚东黑木耳形状独特,湿耳直径仅为3-5mm,盘子均匀呈圆形,单耳、耳体小,色泽褐色,肉质肥厚、口感细腻、弹性好、滑润且营养丰富,富含人体所需的氨基酸和微量元素。当地群众自古均有采食亚东黑木耳习惯和有把亚东黑木耳作为滋补品送病人调养身体的习俗,在国内外市场被
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
岗巴羊
“岗巴羊”是岗巴县特有的绵羊品种,具有“肉质细嫩、味道鲜美、无膻味”三大特点,在西藏享有很高的知名度。特别是羔羊肉更是细嫩可口,是细毛羊中肉质较好的一种佳品,是产区人民肉食的主要来源之一,市场前景良好。民主改革前,“岗巴羊”为历代班禅的贡品。民主改革后,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人口数量增多,国家采取有效措施鼓励农牧民发展生产。近年来,在自治区农牧厅、财政厅、科技厅等部门的大力关心和帮助下,在县人民政府的有效管理下,落实了富民强县、种羊场等项目,从2007年开始,岗巴羊连续多年被西藏自治区确定为特色产业项目,促使“岗巴羊”产业迅速发展。由于岗巴县水好、草好,养育出了优质的岗巴羊,因其肉质优良受到消费
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牛羊肉
牛羊肉藏族人民主要以食牛羊肉和奶制品为主。在牧区一般不食蔬菜,饮食单调,从单一的饮食结构来说,牧区乃至整个西藏都属高脂肪,高蛋白饮食区。众所周知牛羊肉热量很高,这有助于生活在高海拔地区的人们抵御寒冷。有趣的是藏族人民有食生肉的习惯,若到一些牧民或农区家中,你会看到挂到屋内或帐篷内的风干的牛羊肉,你若去这些人家作客,主人会拿出风干的牛羊肉叫你品尝,这种风味只有在高原才能品尝得到。
酥炸羊腩
酥炸羊腩1、羊脯洗净,切成6厘米长、2厘米宽的块,放人汤盆中,加入料酒、酱油、大茴、白糖、盐、味精、姜片、葱段和上汤少许,上笼蒸软取出,待冷却后取用。2、面粉、淀粉同放人碗内,先用冷水调成脆浆,后加入猪油、碱水搅匀,再加入发酵粉调和。3、炒锅烧热,放人生油,烧至八成热,将羊腩抹上脆浆粉下油锅,炸至酥脆呈金黄色时捞出,切成长方块装人盘内,跟葱白段、甜酱、椒盐、辣酱油各两小碟同时上席即成。《周礼·天官》篇所载“八珍”中,除“捣珍”、“”均用羊肉外,还有一只“炮”的名馔,是以羊肉烧、烤、炖而成。不过,西周时朗,羊仅限于士大夫阶级享甲,至春秋战国时期才成为人们普遍的肉食。传统名菜,颜色金黄,羊肉酥嫩
藏族围裙
藏族围裙特点:藏语称为“帮典”,以贡嗄县姐德秀围裙厂所产最为著名。系以藏南纯羊毛为原料织成。
犏牛
犏牛犏牛是普通牛与牦牛杂交后产生的后代,普通公牛与母牦牛杂交,其0称“真犏牛”,公牦牛与普通母牛杂交,其0称“假犏牛”。无论“真”、“假”犏牛雄性均不育。犏牛无-母牛其生长发育、体尺、体重以及生产性能均比亲代有较大的提高,但犏牛与牦牛的外貌特征、生活习性等基本相似。牦牛生活在海拔3000m以上的高山草原地区的特有牛种。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上,甘肃、四川等地也有较多分布。牦牛躯体强壮,全身被毛粗长,毛丛中生绒毛,因此卧于雪地不致受寒。其毛色较杂,以黑色居多,其次为深褐色、黑白花、灰色及白色。耆甲很高,背腰略陷,尾短,但尾毛密且长。两性异形明显。头长而宽,上唇薄而灵活,能采食矮草。牦牛有无角和有角
油拌人参果
油拌人参果原料:人参果二两,酥油一两五钱,白糖或红塘一两。制作方法:人参果在水中煮熟后捞出,用溶化的酥油拌合,加上白糖或捣碎的红塘即可。这道菜是素菜,做的时候火侯不宜过旺。
油拌面
油拌面原料:白面一斤,红塘一两,奶渣二两酥油五两。制作方法:把面和好,和的稍微干硬一些为好,做成大小均匀的小疙瘩,放入水中煮熟捞出。奶渣中放进一点。微咸的冷开水浸泡。把红塘捣碎成颗粒状。加微火把酥油熔化成液态,煮好的面疙瘩、奶渣、红塘同时加入溶化酥油中进行搅拌,在微火上煨至面块呈微红时立即下锅。
虫草鸡块
虫草鸡块原料:冬虫夏草15根,鸡胸肉4两、鸡蛋1个、豆粉1钱4克、生姜1钱、胡椒2钱、葱1钱、水搅豆粉2钱、盐3克、酥油6两。做法:先把虫草蒸熟。鸡胸肉切成块状,鸡肉表面上涂上搅和好了的蛋清豆粉,然后在熔化成液体的酥油中炸熟。再用微火化好酥油后加上盐、生姜、胡椒、葱、炸鸡块、蒸虫草、水搅豆粉。煨上片刻即可端上菜碟中。
藏餐羊血肠
藏餐羊血肠藏族地区,无论是农民还是牧民,每宰一只羊,羊血不单独煮食,而是将羊血灌入小肠内煮沸而食,又香又嫩,品尝一口,满嘴生香,十分解馋,别有风味。血肠的制作极为简单。先把最好的羊肉剁碎待用,在羊肉中放入适量的盐、花椒、糌粑粉少许与剁好的羊肉混拌,灌入肠内,用线系成小段。制法与制香肠同。吃时不虽不渣,不脱皮,清香软嫩,既又血香,又不腻口。血肠的烹饪方法也别具特色。将灌好的血肠放入汤中煮沸,煮至血肠浮起,肠成灰白色,约八成熟,便立即起锅,盛入盘内,全家席地而坐,割而食之。
藏族吹肝
藏族吹肝吹肺、吹肝又叫腌猪肺、猪肝,是藏族独特的腌肉制品之一。制法:1、吹肺用新鲜猪肺从喉头吹气,边吹边用手拍打猪肺,使之扩张,再将适量的食盐、草果粉、辣椒面和蒜泥用温开水调成乳状,用汤匙从喉头灌入肺内,边灌、边抖、边吹气,边拍打,约需重复5-6次方能灌满。2、用麻线扎紧喉管,挂在火塘高处干燥,2-3月后即可食用。3、吹肝将鲜猪肝上的胆管割开口,除留1个大的外,其余的全部用线扎紧,从大胆管口用人工吹气,边吹边用手拍打,边灌入佐料。取一部分佐料和酒拌匀,灌入肝内,其余的佐料涂抹在肝上。肝叶之间用竹片或玉米芯撑开,挂阴凉通风处晾干。经1-1个半月左右,腌制即成。4、吹肝经洗净、煮熟、切成薄片,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