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甘肃省 > 平凉特产
平凉特产介绍第2页
核桃饺子
核桃饺子核桃饺子进入秋冬农闲时节以后,辛苦劳作了一年的华亭乡里人便有时间品尝特香无比的核桃饺子了。如今家有核桃的农户,大年初一的团圆饭便非核桃子莫属。其实,核桃饺子的制作方法较为简便:将破皮取仁,用文火煨炒至淡黄飘香,吹去核桃上的细皮,再趁热擀压成泥状加盐,然后与煮熟过凉水后的红、白萝卜、嫩白菜心或豆腐充分搅拌混合,同时佐以葱姜末、熟清油、五香调料,这样馅就做好了。然后可动手扞皮包饺煮食。核桃脂肪含量是大豆的3倍、花生的2倍,营养丰富,既有菜饺、又有肉饺质味,因此当饺子刚刚熟,便特香无比,食中有油,不腻不淡,清香爽人,回味悠长。百嚼不厌,生津提神,是常见的肉饺和菜饺的混合香。
黄面鱼鱼
黄面鱼鱼黄面鱼鱼又叫“粉糊子”,是以秋季收获的玉米磨成细面为原料,先将少许的黄面下入盛着凉水的盆子里用筷子搅拌成面汤,然后倒入开水锅内,用大火煮沸,接着加入黄面,大约过十分钟,再往锅内加入量的热水搅拌均匀,就用勺子把光滑的面团舀进制作的筛状餐具里,通过许多小孔眼漏进凉水盆里,冷却后捞出装碗,放上各种调料,即可食用。
静宁酿皮
静宁有许多风味小吃,酿皮就是其中的一种,家喻户晓,人人爱吃,尤以女性为最。酿皮也叫凉皮,在静宁县城一年四季都有卖的,夏天吃得人更多,冬天更别具风味。凉皮以其绵软润滑、酸辣味美、爽口开胃等优点招人爱,不但是街头小吃,近几年还登上大雅之堂。静宁的宾馆、饭店、酒楼餐宴中,这道小吃必不可少。酿皮的制作工艺比较简单。用上好的小麦面粉调和并洗浆,清出多余的水份,其浆加食用碱后呈糊状,少许倒入特制的平底铁笼上蒸熟,从铁笼上揭出时,一张张、圆圆的、薄薄的、颜色白里带黄的酿皮即制成,看了使人口水欲滴,在酿皮上抹一层熟油,待凉后遂用一把专用铡刀切成细条,盛碗里调上酱油、醋、盐、调料水、辣椒油、蒜泥等即成凉皮。静宁
静宁大饼
静宁大饼是采用传统工艺烤制而成的一种便于携带、有独特风味的食品,以色泽细白透黄、脆酥醇香,久放不馊,入口生津的独特风味闻名陇上。据史载,清朝同治年间,本地城区部分回汉群众就以加工大饼为职业。晚清爱国将领左宗堂,率军西进新疆途经静宁。因其经久色形不变,气味醇香,购静宁大饼备作行军干粮。民国元老于右任曾把大饼做特产专门携带。在解放兰州和西藏著名战役中,静宁县大饼又支援大军西进。五十年代静宁大饼在还兰州、北京展销过,得到良好评价。以“翟记”“吴记”“党记”为代表的传统“静宁大饼”1994年平凉崆峒旅游节被评为“名优食品”。同年中央电视台《旅游家》栏目组以“全国百家名优小吃‘静宁大饼’”,拍摄专题片在
炸果子
过年酒碟子里的唯一油炸物,不知怎么就叫果子或果果,我不愿用书上的学名生硬的全国统一地更名,直呼其原名更觉泾川的小吃,如陆食一样,陆字我不知用哪个同音汉字好。过年的吃物。各种都重要,陆食看家境和来年吉利,果子是更高一筹的,陆食不用油不用麦面,院里有土蜂有玉米面就可,年景再孬每年能做到,果果就非得有好年成,是好家庭才能做得起,即使有能力,邻家如果多半不做。但乐观主义主宰着泾川人人生的所有日子,母亲们千方百计争取变通,搜东借西,充南假北,还是以种种力量促使炸果果成功,所以也还是十年有八年是炸果子的。面是死面,苏打与碱面要有足够的量,用熟油把面调了,中间还加上熬的花椒水,加此水炸成后便有红色。面做成后
血条
做灌肠时,少不了要剩些血做血条。虽然灌肠不是家家能做得起,血条却是家家都要展览的当家菜。再穷的家过年总能杀得起一只鸡,一只鸡的鸡血。杀时因角度准确手脚麻利,竟一滴不溅地全淌在放了盐的碗里,末了还倒提着鸡让鸡往碗里滴尽生命的最后一滴血。忙着汤鸡毛掰爪皮开膛肚,入锅略涮盛在大盘奉在锅项里献灶爷,便忘了血,血却在碗里冷却成半个胡芦形的凝固物了。次日,把鸡血用热水化成半盆水,加盐调合面,再把荞麦面或麦面倒进去,揉搓,与擀长面的一样调好,上了案板狠劲地擀,四乘六的大案板上,出--出--擀成一大案血面,如红色的锦锻或金丝绒摊在那里,如此红色的大面你见过吗?再切成二条韭菜合并的宽度,二??长的长度,或入水煮
泾川豆腐脑
在陇东,惟泾川豆腐脑叫绝,别处不可企及,这又全公私不分凭泾川土尤其是水的造化,一样的做法,一样的原料,何处无豆腐脑,何处豆腐脑可及泾川?还是玉米高梁高杆作物下带种的?S豆,豆瓣浸泡透,小小石磨一盘,两口子坐在板凳两头手握磨杆你来我往。脸对脸,眼对眼,口对口,转一圈,倒一勺水,转一圈,倒一勺豆,磨了又磨,推了又推,唱着歌谣,说着古今,孩子在远处耍。磨细发入缸内,烧水几大锅,用银箩绸布将那兑好的豆汁或挤或捏或压,浓浓的白白的汁液汩汩从箩布小孔内涌出,一时间盛满了缸,装满了盆。烧豆腐浆,要抢时间,掌握火候,要不多说话,火必须旺,要让豆浆溢出锅沿,又不能溢于锅外,于是拿出勺扬,一扬再扬,百遍二百遍就扬
陆食
我不知为何叫陆食,陆是何意,或许是陆的同音中的另一个字。但吃了十几年,别的泾川人或许吃了几十年,从此不知绿豆糕、月饼、公家造的南方糕点是何味。这是过年过事用的下酒碟子里摆的食物一种,以过年的陆食最为孩子亲近,和母亲的美丽、美德、美艺相系。原料只不过是玉米面,用最细的绸箩箩的,或是碾过皮的糜子米、谷米磨的面,面必须是黄的。干面搭在锅里蒸熟,和上足够的土蜂蜜和白砂糖拌匀,以手捏成疙瘩而不散为宜,陆实有案子,就是模子,一条好木头上刻四个五个六个坑,有圆形,边刻一圈莲花状的钸纹,有方形的,下小上大,边有道道,有方形但四角是圆的,比?u干的模子要深一些要好看的多。按陆食比吃陆食诱人,娃娃把宝都押在上面了
火烧子
火烧子是泾川独独的特产,全国各县当无二家,做法是:将上等麦面和好,每斤面加大油二两,揪成剂子擀圆,擦上大油,再将面拉开卷起,卷起拉开,揉圆,放入葱花、大油、调料包好压扁,入鏊,约半小时即成,还有的包上糖馅,如法制作而成。走在泾川的大街小巷,忽闻葱花极荃之味充满时空,人们围成一圈,密密层层,这便是看打火烧子。临街的铺面门外,架子上支着大鏊,碗大的石炭火红得发?S,案子上,大油成桶状,葱花一筛子,调料一字摆开,一个火烧子擦一把油,包两把葱花,没有大葱是万万做不成的。由于把最荃的油葱花加倍入足,再配适中调料,那鏊上下有大火,油吱吱响着,鏊温温地煎着,一反一正,时间快,油浸入,荃味不失不串味,半小时不
泾川罐罐蒸馍
罐罐蒸馍,普天下唯泾川才有;泾川全县,唯有县城近郊的水泉寺、阳坡、兰家山、后沟、田家沟门几个村庄的祖传世家才可蒸制。蒸馍熟后形如小罐,靠的是城郊四五个村的井水,用别处的水却无论如何努力也不能成功。外地如要引此专利,除非大将泾川的水、泾川的土、泾川的温度湿度一并引了去。罐罐蒸馍不用申报小吃发明专利,泾川就是独一无二的得主。也不必用专利法保护,想偷也偷不走,想学也学不会。既使如法炮制,总要走样,面发酵后只能蒸成朴沓沓的碗状,而不能凸立为罐形。二百多年前,此物问世,谁是发明者,已难考名姓。妇人们鸡叫起身,吆驴套磨,用绸箩底或银箩底的箩箩面,那箩底之小眼,肉眼很难分辨,将红麦俗称“齐麦”洗了,舂了,水
刃离荞面
这种小吃的原料不会失传,这种手艺却要失传了。十年后有无妇人会离,很难肯定。它存在于乡下,荞面????盖了它,它不能广泛流传,它找不到传承者,便要失传。荞面??法与擀长面的调法相同,但不多用碱,只在荞面中和一定比例的麦面,到底和多少,就是高手与笨人的区别了,这种比例有的妇女一生也未能掌握。调荞面在有耐心,更要有一副好心肠,那些生怕男人或小叔兄长妯娌少做了一点家务活的女人味不太浓的胖女人,是??不好这种面的,更不会刃离荞面这高超工艺的。心肠也是品位,在这里指在调面当中,想着丈夫,想着儿女,想着老人,想着尊亲?F戚,今日将要吃到由她做成的上等饭食,这是家道过活与文化发达的象征,是人的价值的象征,虽然
苜蓿面
苜蓿面,不是普遍存在的木樨肉中的木樨,苜蓿是一种草,也是菜。汉武帝时从西方传入中国的牧草苜蓿,最早在关中陇东种植,只要是山地,都可生根开花,而且一种就收割十几年,几十年,种了可食,那叶子园园的,肥肥的,嫩嫩的,叶子里似乎含面性。二月里,什么青菜都还未出来,满山却是发了芽的苜蓿,真嫩,孩子用刀去剜,一个一个剜回来。这是二月二就能吃到口的当年最新鲜的山菜,白白的面擀开,切成比韭菜叶稍宽、二指长的面条,先把苜蓿下在滚水里,稍煮,再下了面,一煎一点凉水,熟了,调盐醋熟油辣子,汤糊糊的,菜绿绿的,面白白的,你吃一吃,浓浓的山野味、新鲜味,使你永远忘不掉它的特色。它的野菜味极浓,又自觉是家户中人工培育的蔬
花花面
花花面,二十年没有吃到了,光溜溜的入腹,面自有不可?s挡之势。这是擀开两层麦面,中间夹上烫过的高粱面,二白夹一红,擀开才显其特征,包上高粱面时,白面是厚厚的,中间特别突出膨胀,边上要以手掌用力地压实,两层白面粘在一起,擀时却不太费劲,不可用擀长面的力气,轻轻地悠悠地就擀匀了。从来不能太薄,厚厚地,正好。当一刀一刀抡过去,左右切面出来了,你发现白的红的色彩搭配得天然和谐,撩逗得你非在揭开红帐子看到新娘子真正面容一样,而且在细细端详她的双目到底有多美有没有艳压群芳之外处,花花面以品种悖诱导得你非吃不可,可以炒点酸汤,了了无几的葱花飘其中,浇几遍,那么几口吸下去一大碗。也可以调足调重盐醋辣子,搁上碱
泾川长面
从古代一直曳到今天,这就是泾川长面的长度,这是一代一代泾川妇女擀的长面曳在一起了。长面是怎么擀成的呢?没有力气的女人擀不了,有力气不使力气娇贵的不知高低的女人也擀不了;有力气无智慧的女人擀不了,有力气有智慧无品行的女人也擀不了,力气智慧品行三者皆有的而无爱心不会爱人没有爱情的女人也擀不了。这块土地是西王母发祥地,是中华古老文化发祥地之一,文明与文化从这里发源,而源头的先祖们就格外严格的要求自己,因为严格要求严厉指教才造就了这些小吃和做小吃的人,才有了这小吃既高且难水准,要不然,天下各国人人都会做了。调面,要石磨磨的三遍面,三遍面指磨一次用绸箩箩一次,磨三次箩三次后的面,现在的优等粉不行,要有筋
沪齿馍
沪齿馍的做法独特,先将豆粒状砂石烧至极热,然后在上烙制面饼。面粉调制讲究,拌有香料、精盐、清油,擀成圆饼,饼中心划开三刀,上石子锅烘烤至熟。馍形似炉齿,脆香可口,便于携带。
酸汤面
亦称“细长面”。酸汤面是灵台传统的地方名优面食,也是招待亲朋客人的上等饭,酸汤面的特点是“薄、精、光、煎、稀、汪、酸、辣、香”。人们总结细长面“下在锅里莲花转,捞在碗里一根线”。它柔软耐嚼,汤香扑鼻,做法精细,独具一格。
灵台牛心杏
牛心杏,甘肃省灵台县传统的特产水果之一,因其外形象“牛心”而得名,又名“灵台大杏”。灵台发展历史悠久,优越的自然、社会、经济条件,对大杏生产非常有利。生产的牛心杏平均单果重65克,果实色泽鲜艳,汁多味浓,甜酸适口,离核仁甜,清末时就驰名陕、甘两省,清同治年间曾为朝廷贡品。据分析,含有丰富的糖、钙、磷、铁元素及多种维生素,现代医学表明,具有防癌治癌之特效,使其身价倍增。果肉除可鲜食外,还可制作杏脯、杏干及罐头。杏仁是高级糕点的主要原料。止目前,全县已发展面积2.0万亩,年产量达到1.2万吨。
泾川罐罐馍
泾川特产罐罐馍,是平凉泾川的著名特产,它以面白如雪、香酥可口、柔精耐嚼、形似小罐而著名。泾川罐罐馍创始于泾川县的蓝家山。早在汉唐时期,这里是古丝绸之路的要冲,过往商人常用水果、馍馍敬献神灵,祈求旅途平安。泾川蓝家山人民用当地上等精白粉,吸洁净山泉水和面蒸馍,销售给来往于丝绸之路上的商人。由于这种馍是以商品出现的,所以十分讲究色、香、味、形。相传清康熙皇帝西巡路过泾川时,曾品尝过泾川罐罐馍,食后大加赞赏,并将罐罐馍定为贡品,岁岁朝贡,使罐罐馍身价倍增。泾川罐罐馍系用当地优质精粉,精心蒸制而成的。其制作工艺复杂,要经过和面、发酵、揉制、醒面、二次揉制等21道工序,从磨面至出笼需历时36小时。
崇信五加皮
“崇信特产三样奇,芹菜辣子五加皮。”五加皮,俗称倒跑牛,又名五爪子,崇信境内阴湿山区天然次生林中随处可见。民国15年《崇信县志》载:“五加皮唯崇信县境内所产小叶五枚,其它地区三至六叶不等。其根可入药,质量最佳,有益寿延年之功。”崇信五加皮其叶为掌状复叶,长三至八厘米,宽一至四厘米,根皮称五加皮,性辛温,入肺肾二经。
崇信芹菜
崇信种植芹菜的历史悠久,明朝嘉靖年间的《崇信县志•物产》中对此已有记载。民国《崇信县志》载:崇信芹菜“杆嫩茎空,高三尺余,为特殊蔬品,他县不如”。芹菜性平,其质脆嫩,营养丰富,含有较高的多种维生素和蛋白质、无机盐,并有挥发性芳香油,有降低胆固醇的功能,并有强心、降压等作用。崇信芹菜的特点是:茎壮心空,纤维质细,无药味,清香可口,民间留传着“鸡的骨头羊的髓,芹菜荞面吃上美”的俗语。境内上至铜城、下至九功的汭河沿岸菜园里,芹菜种植面积较大,除在毗邻的泾川、华亭、平凉等地销售外,还远销宁夏、陕西等地,享有盛名,深受消费者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