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河北省特产
河北省民俗文化
平山坠子戏
平山坠子戏是流传于平山县苏家庄乡树石村一带的独具特色稀有地方戏曲剧种。该剧种具有丰富的内容和独特的艺术个性,以连台本戏、故事情节曲折、表演细腻为主要特征,兼有通俗易懂,吐字清晰,语言流畅,地方韵味浓厚,唱词以十个字为一句,唱腔独特等特点。平山坠子戏剧目内容多是一朝一代的朝代戏和民间传说、轶闻趣事,如:《石元救母》《访苏州》《刘墉下南京》《少国公》等。平山坠子戏在平山由来已久,至今已达110年以上,溯其源头为流传于河南、山东一带的民间曲艺。据传,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山东平原县遭遇旱灾,民不聊生,盲人坠子艺人董梦清说书讨饭来到平山,寄栖在树石村,依靠走乡串村说书谋生,他的演艺形式是一人连
行唐杨村秧歌
行唐杨村秧歌是流传于行唐县杨村及周边地区的一种民间戏曲剧种,又称“北路调秧歌”,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根据行唐民间故事载,行唐杨村秧歌起源于东晋时期,成型于明末,繁荣于清中期。行唐杨村秧歌角色行当主要分为生、旦、净、丑四类。生角又分为娃子生、小生、须生、老生、武生,旦角分为小旦、花旦、青衣、彩旦、老旦,净角分为铜锤花脸、二花脸,丑角分为文丑、武丑、三花脸等。在板眼上分为起腔、平调、迷子、河西、垛子、快板、撤板等20余种唱腔板式。行唐杨村秧歌与其它地方的秧歌调子不同,自成一系,各种板式唱腔风格各异,表现力强。除个别句用假嗓外,基本都是用真嗓演唱,起腔苍劲豪放、穿透力强;平调平缓有力,高亢激昂;
邱县狮豹会
前段寨村位于邱县南部,老沙河东岸。该村狮豹会始成立于清朝时期,狮豹会又叫“西藏回回狮豹会”,可说是历史悠久、源源流长,由何时何地传入该村,已无法考证。因战乱灾荒年而停止活动。在五十年代村民合伙重新制作了道具,组建成了40多人的舞狮队。最古老的狮豹皮已丢失,其头的直径85厘米,眼睛大而有神,嘴大牙尖红嘴唇;狮豹皮是用棉布缝制的,两只狮豹一个蓝色一个黄色,蓝的上面画了白色花纹,很像豹子身上的金钱花纹,黄的上面画了黑色花纹,看样子是仿照古代石狮画的,画法古老而夸张,长约5米;现存的皮是现代式的,也比较小。铜乐器现有大镲两对,每对重7.5公斤,直径60厘米,钹一对,铜锣一张,每个直径50厘米,重3公斤
涉县平调落子
涉县位于三省交界处,小落子、平调、豫剧、上党落子解放前就传入涉县境内,在农村非常活跃。20世纪80年代,农村业余剧团达到132个。涉县在20世纪50年代组建了江家庄落子剧团、南郭口豫剧团、台村上党落子剧团,后来,涉县在上述三个剧团的基础上,成立了涉县平调落子剧团。平调落子是地方剧种,历史悠久。建国后,涉县村村办剧团,人人都能哼哼上几句平调落子,平调落子有着深厚的民间文化基础,在晋、冀、豫三省交界的广大地区一直享有较高的声誉。涉县平调落子形态原始,保留着一些戏曲的初创状态,使人们看到了起源民间的戏曲演变,平调落子在演出中,以自编自导为主,移植为辅的格局,武打戏较多。平调属于梆子腔系,曲腔悠扬,旋
皇六宰相传说
赞皇县是一个千年古县,在唐代赞皇李氏家族名人辈出,有“赞皇李半朝”之誉,最具代表意义的是赞皇六宰相,这六位宰相的家乡是赞皇历史文化名村许亭。据《赞皇县志》记载,公元前204年,汉淮阴侯韩信用兵井陉口,背水一战,斩了成安君陈余,生擒赵王歇,缚了广武君李左车,汉军全胜,那次战役被称为“许亭之捷”。许亭村中有六宰相资料陈列馆,有一株千年古槐,村北有窦建德大王庙,村西有平泉湖,村东卧龙岗南端为李德裕书院遗址,村南东古山东面有李氏家族祖坟。许亭一带有很多历史传说,最为著名的是唐朝六宰相的传说。这六宰相分别是:诗人宰相李峤、耿直宰相李绛、状元宰相李固言、开国公宰相李珏、地理学家宰相李吉甫、政治家宰相李德裕
邯郸平调落子
平调落子起源于清代中叶,距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流行于武安市、邯郸各地及晋冀鲁豫四省结合部地带。平调由豫北一带流传的梆子戏演变而来;落子原名莲花落,源于民间曲调“花唱”,经艺人口传、加工形成独特的音乐风格和表演艺术。因两个剧种多在一团内“两开箱”演出,俗称“两下锅”。平调属于梆子腔系板腔体,曲调优美、旋律流畅,细腻委婉、高亢明亮,表演粗犷豪放。有慢板、二八板、散板、流水板、栽板等板式。早期文场主要用二弦、轧琴、板胡等伴奏,后又增添了二胡、中胡、唢呐、笛子等,角色行当齐全,有“四生四旦四花脸”,亦称“四梁八柱”。平调以表演朝代大戏为主,俗称大戏;有200多个传统剧目,多取材于历史故事,以生戏为
火神信仰习俗
古镇胜芳历史悠久,始建于春秋末期,是历史上中国北方著名的水旱码头,风景秀丽,文化底蕴丰厚,有“南有苏杭,北有胜芳”的说法。由于芦苇众多,胜芳民众多从事于芦苇相关的工作并以此作为自己重要的经济来源,所以当地人对火是非常惧怕的,于是人们通过信仰火神来达到一部分预防和控制火灾的目的。在历史上,由于火神爷对于广大人民的生产生活关系密切,百姓们对本地的行业保护神自然崇拜有加,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火神信仰承载方式。围绕着火神信仰,胜芳产生了七十二道民间花会组织。这些花会组织以信仰火神为宗旨,结合自身的特点成立。最高服务和管理机构是胜芳乡艺总会,下辖文会和武会。胜芳的火神相传是火烧西岐的恶神——罗宣,胜芳人就在
撒河灯
“撒河灯”主要分布宽城满族自治县桲罗台乡西卜子村。桲罗台乡位于宽城满族自治县西南部,潘家口水库上游,迁西县交界处,总面积80.8平方公里,总人口7350人,10个行政村,117个居民组。“撒河灯”项目始于清代(高宗乾隆年间),适应于宽大的活动水域,形式独特、壮观,为典型的的传统民俗“祭河”活动之一,有显著固定日期(阳历7月15日),有强烈地域依附特征,此活动在当地影响较大,每年固定日期当地水域均有此项目活动。“撒河灯”表演一般需要四条船,每只船上撒河手四人,乐队六人一条船,船两侧插小红旗,由会首统一指挥,内容有“二龙戏珠、龙摆尾、鸳鸯戏水、百花齐放、天女散花”等多种形式。河灯道具多为纸制作的,
张北马桥
“张北马桥”是贸易马匹的“桥梁”,实为牲畜(马牛驴骡)交易市场。民国十八年(1929年)固定在县城北门外,占地20亩,牙纪(以看牲畜口齿,说合买卖双方成为业者,分马牙、牛牙、驴牙子等)60余名,牙纪在马桥上拴有绳子。民国二十三年,张北城在北门外设马市,始称马桥。建国后马桥仍在北门口。1952年改庙会为牲畜物资交流会。1953年张家口专区和县政府联合举办牲畜展比物资交流大会。1958年8月举办了张北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期间省蓄牧处处长商云飞为改良的张北马授马衣,正式命名为“张北马桥”。1960年后,一年一度的牲畜物资交流会停办。1964年、1965年恢复,1967年再次停办。1979年,县城
槐茂酱菜制作技艺
河北保定槐茂有限公司位于河北省保定市七一中路1431号,是保定市槐茂酱菜厂改制的规范性股份制公司,为河北省中档一型企业。“槐茂”商标多次被评为“河北省著名商标”。2006年被商务部认定为“中华老字号”。槐茂品牌作为老字号始于1671年(清康熙十年),当年由北京金鱼胡同迁来保定的赵氏夫妇,用几口大缸在西大街从事酱业,专营酱菜和面酱。因店旁有一株古槐而取名“槐茂”,借喻买卖象古槐一样枝叶茂盛,买卖兴隆。生产工艺独特,产品酱香浓郁,风味独特,所产面酱和春不老为保定三宝中的两宝,慈禧太后曾赐槐茂酱菜为太平菜。槐茂产品采用独特的酿制工艺,酱香浓郁,风味独特,据有悠久的生产历史。槐茂面酱入口甜绵、味道鲜
和顺圣会
滦平县长山峪村“和顺圣会”是自娱自乐的一种民间花会组织。据史料记载,公元1720年(清康熙59年),在长山峪建行宫一座。当时有河南、河北、山西、山东等地大批移民来此经商、定居或在宫内供职。由于远离家乡,每到逢年过节不免思乡心切,于是各自采取家乡欢庆春节的方式进行庆祝。当时守卫行宫的尹氏世祖尹智耕、王氏世祖王连昆、崔氏世祖崔凤山等20多人筹备组织,将各省花会内容与当地群众文化活动进行融合,取长补短,于是形成了集舞龙、狮子、大高跷、二高跷、寸子、大班秧歌、小班秧歌、秧歌柳子、旱船、小车、八大怪、跑驴、官轿、大头和尚逗柳翠、猪八戒背媳妇、霸王鞭、二贵摔跤、龙灯、少林会、十番乐等二十余档的花会组织,取
抡花
“抡花”是滦平县火斗山乡长海沟大店子村民间花会中的特有项目,在大店子村历史久远,早在清康熙年间,本村梁氏世祖从山东迁移此地,为了预祝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祭祀“火神”希望免于火灾而学习表演此项目,流传至今已有三百余年历史。“抡花”的制作材料简单,但制作工艺要求较高,主要材料有锅铁、木炭、花桶及表演时所用的花架。锅铁需要将铸铁制成的锅用石碾轧成均匀的小碎片;木炭必须是桦木或柏木焖制而成;花筒用12号铁丝织成直径15-20厘米,高40厘米的圆筒;花架由2根粗15-20厘米的硬木,粗10厘米长2.5米的横杆,粗10厘米长2.5米的扁担,两边有挂钩及工字形中心轴构成。木炭和锅铁装筒时要分层,且都有讲
逛楼
“逛楼”是源于明代戚继光所率守护长城的“楼-”后裔,祭奠缅怀祖先在抚宁长城沿线形成的一项古老民俗。据史书记载,明隆庆二年(公元1568年),戚继光奉命北调主持蓟镇军务后,在山海关至北京昌平长城上先后修建了1337座敌台,也称敌楼。敌楼建成后,戚继光从浙江金华府义乌县等地征召三千余名将士到长城守卫敌楼。老百姓将这些守楼的将士称为“楼-”。当时,长城沿线山险林密,荒芜人烟。楼-生活异常艰苦,为稳定军心,特许军士可带家属戍守边疆,每一家族驻守一座空心敌楼。故在董家口、城子峪一带长城的楼-把守的敌楼,多以其姓氏命名,如王家楼、耿家楼、张家楼、陈家楼、孙家楼等。当时守楼的将士和家属们除了守楼外便开荒种地
平山民歌(尤家庄小唱)
尤家庄村地处平山县中部,北邻滹沱河南岸,南靠横山,西邻大吾乡政府,东临东柏坡村,位于平山县城西北15公里处。东、西、北三面带较为平坦,地貌近似河套平原。尤家庄小唱的发源地——尤家庄村,历史上曾涌现出许多文化人才,文艺活动较为兴盛,是全县闻名的文化村。尤家庄小唱迄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据传18世纪初,外地木匠师傅来尤家庄村做活计时,将其民间小曲曲牌传入。随后,又加以乐器伴奏、道具高跷,再由村中艺人尤富荣用这种形式将《封神演义》中的南极仙翁老寿星和燃灯道人嫁接进了小唱情节中,增强了尤家庄小唱的娱乐性和观赏性。由此,尤家庄小唱便逐渐演化定型为一种以踩高跷为辅的载歌载舞形式的民间音乐艺术表演形式。1
赵奢战鼓
位于邯郸县紫山东麓20公里处,有一个村庄叫大峪庄,那里至今保留了历经千年的赵奢战鼓及鼓谱23套。赵武灵王为了富民强国,锐意改革,推行“胡服骑射”,而名将赵奢首先响应,曾被封为“马服君”。在阏与之战中,赵军急擂战鼓,以鼓势助威,从而势如破竹,把秦军一举全歼。之后,赵奢悟出战鼓在当时战局中有不可取代的威力。因此战鼓的出战、激战、-、凯旋、上山攻、下山攻、平原冲锋等,都做了长期的创新和改进,渐趋规范,并将其形成了23套鼓谱。阏与之战后,赵奢奉命镇守赵西边陲——紫山。战鼓队战士将战鼓放在近处道观内,一有空闲就教年轻好奇的道士学习。后来这些道士也随军编入战鼓队伍,长期从事军队战鼓行当,或出征、或助战、或
巨鹿道教音乐
巨鹿位于河北省南部,是秦汉古郡之一。东汉末年,巨鹿张角在此创立了太平道,是中国早期的道教派别之一,江北道教的发源地。道教是我国土生土长的民族宗教,远古时期的巫术是道教的渊源。道教继承了“巫以歌舞降神”的传统。而道教的音乐与汉民族的传统音乐的联系又十分密切,大量的汲取和糅合了古乐及宫廷音乐、佛教音乐和民间音乐的曲调和演奏方法,这就使道教音乐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和地方性。道教音乐既有渲染宗教的作用,又有娱人的功能。而巨鹿道教音乐作为道教音乐的支脉,同样是以宗教性和民俗性的形态而存在。目前,巨鹿道教音乐以巨鹿为中心,流传于广宗县、任县、南和县、平乡县、威县等。除巨鹿县外,广宗县和平乡县的道教音乐班也小有
冀中笙管乐·安新端村音乐会
端村音乐会位于白洋淀畔(白洋淀有大小淀泊143个,真正的白洋淀即位于本村村南,面积达2万亩,为淀中水域面积最大者)北距安新县城7.9公里,西距保定45公里,交通便捷,淀中水路航运通畅,乘船可达水乡各村。端村音乐会历史悠久,据老艺人们代代口耳相传:本会于康熙年间建会,由本村永兴寺乐僧所传,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自形成之日世代在本村流传,为“白事”活动及节令祭祀无偿服务。本会乐曲为僧传,现存曲目51首,打击乐《七节升殿》(大套)现在能演奏其中的40首。曲目分类:由尖字曲(小尖曲)、塌曲(小塌曲)、小大曲、大曲四类构成,而其曲目构成有唐宋及更早的诗词曲牌,宫廷音乐曲牌:如“浪淘沙”、“行水令”、
陶埙艺术
陶埙是一种古代乐器,源于新石器时期。它是由陶土烧制而成的。据目前所知,最古老的一枚陶埙是在河姆渡遗址出土的。这枚埙通体只有一个吹奏孔,没有指孔,距今大约7000多年。到商代时期,陶埙发展至六个孔。自商到清末的3000多年间,一直沿用这种通体六孔陶埙,虽然这期间,也出现了七孔、八孔陶埙,但不做雅乐之用,并非主流。商朝以前,陶埙在祭祀中是唯一用以表现旋律的乐器。周代将乐器按质地分为“八音”,陶埙独占“八音”之“土”。陶埙的吹奏,是以气为主,辅以唇、舌、指等技巧,兼以口风变化而实现。其演奏风格怡然自得,变化莫测。埙声中注入了中国传统儒家文化“埙唱篪和”的哲学理念。正是由于陶埙在艺术领域中的独特魅力和
定州架鼓
2007年11月定州架鼓被列入保定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名录。据老人的传说,我推算子位一村的架鼓至少有200多年的历史。很早我们村就盛行少林武术会。每年正月初一下午至正月十五等节庆日,都上街或串村表演,架鼓随之。队员在鼓乐声中表演武术套路一直至今。架鼓队成为一种花会项目保留下来,表演由原来的一人敲改为3人或4人敲,由原来的小鼓变为1.7米左右的大鼓。定州架鼓主要由:铙、钗、小钗、铛铛等乐器组成,形成一支完整的打击乐队。服装有民族队服和民间娱乐队服。主要参加节庆迎宾、店铺开张、商业促销、民间理事(红白理事)等活动。定州架鼓经常参加市、乡、镇、文化站及周边乡村的宣传活动,传承人刘书英十一、
冀中笙管乐·徐水高庄村音乐会
沿徐水县城东行2公里处有一个小村庄那就是高庄村。这个只有470户人家共1850人的小村庄,历代传承着一个古老的文化活动——高庄音乐会。高庄音乐会分为前坛、后坛。前坛为演奏,后坛为唱经。乐器的组成包括管子、笛子、笙、云锣、锣、鼓、铙、镲等。吹奏、打击乐器为前坛乐器;魂铃、磬、板、鼓等伴奏乐器为后坛乐器。这看似与冀中笙管乐相类似的高庄音乐会,凭借悠久的历史及传承和独特组织表演形式,受到社会和学术界的广泛关注。据民国21年《安肃县志》记载:西方庵在高家庄村北明万历33年重修。据传,高庄音乐会就是源于该庙庵的祭祀音乐。特别是音乐会至今还保存着明清时期的经卷、工尺曲谱和磬钟、魂铃等文物乐器,更让我们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