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河北省特产
河北省民俗文化
邢窑烧制技艺
邢窑窑址主要分布在河北邢台市临城县、内邱县一带,内邱在唐代属于邢州,故称邢窑。邢窑是我国古代著名瓷窑,因首创“类雪”、“类银”的精细白瓷而著称于世。邢窑白瓷始于隋,其烧制的成功结束了我国自商周以来青瓷一统天下的局面,与越窑为代表的青瓷并驾齐驱,争奇斗妍,形成了唐代“南青北白”的两大体系,为唐代以后白瓷的崛起和彩绘瓷器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邢窑至唐中后期已自成体系,并与越窑青瓷分庭抗礼。邢越两窑所产瓷器,一白一青,在地域上一南一北,代表了唐代瓷器生产的两大主流。邢窑瓷器在当时使用非常普遍,多用于茶具,唐代人对饮茶颇为讲究,要求茶具的颜色同茶的色泽和谐统一,陆羽在《茶经》中写到“邢州瓷白,茶色红”。茶
磁县怀调
磁县地处河北省的最南部,是河北省的南大门。磁县怀调是一个古老的板腔体剧种,上承隋唐时期的《踏谣娘》艺术成就,下接明代弦索调的艺术规范,形成于明万历年间至清初。最初因唱者大都站在板凳之上,被称为“板唱”。板唱时期没有手势、舞蹈,仅是唱者顺口喊唱,且符合一定的曲调。磁县怀调剧目以古装戏为主,当地人称“红黑脸戏”,传统剧目有《棘阳关》、《摘盔缨》、《便宜行事虎头牌》等。剧目上多反映忠奸斗争,将帅保边,政治色彩很浓。怀调是以弹拨乐器为主奏乐器的剧种,其调式是1=D,主旋律徘徊在三度和小三度之间,音域显得狭窄。唱腔呈现平直,特别是高音区的使用,至今突破不够。磁县怀调的唱腔板式有十几种,如[慢板]、[流水
高阳民间染织技艺
河北省高阳县地处华北平原,位于保定市东南部。该区域是河北省有名的产棉区,高阳素有“纺织之乡”的美誉,辐射周边数县,为高阳手工印染工艺的发展提供了丰厚的土壤。高阳民间染织技艺是流行于高阳县域及周边县市的民间手工技艺,该技艺始于明末,兴于晚清,有四百多年的历史,在中国纺织史和中国近代工业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高阳民间染织业经历了明朝末年的初创期,清朝末代和民国初年的兴盛期,日伪统治时的衰落期,以及新中国成立后的转型期,历经数代兴衰叠替,曲折坎坷,表现了民族手工业顽强的生命力和高阳人民的聪明才智。做为中华民族传统纺织工艺的重要组成部分,高阳民间染织技艺的发展与时代同步,不断吸收、融合外来纺织工艺并为我所
赵县范庄龙牌会
河北省赵县范庄村位于石家庄东南约65公里处。范庄龙牌会历史悠久,村民一直认为自己是远古共工之子勾龙的传人,每年农历二月初一到初四举行声势浩大的龙牌会,祭祀木制龙牌和所有天神地祗,龙牌正中下方刻有“天地三界十方真宰龙之神位”12个字,逐渐形成了组织严密、独具特色、传承弥久的民间信仰会社组织“范庄龙牌会”。每年正月底以前村民们在村南部的一片空地上搭好约一亩地大的神棚,以及唱戏的戏台,做好一切准备工作。二月初一清晨,神棚内张挂一百三十多位神祗,留出中间大空间以安放主神龙牌。与此同时,另一部分村民则到当值会头家准备迎龙牌。经过上香焚纸唸请龙经等程序后,请出龙牌,装入黄幔大轿,由范庄村的青壮年抬着前往神
内邱扁鹊祭祀
鹊山位于河北省内邱县西部山区五十余公里处,因春秋时代名医扁鹊大半生居住于此,死后又将其头颅埋葬于此,便成为人们对他的祭祀之地。民间将扁鹊称为药王,传说其能够妙手回春,可治百病,争相祀之,内邱扁鹊祭祀活动可追溯到战国时期,至今约有两千五百年的历史,最初是以朝山拜圣,祭祀神医扁鹊而兴起的群众性聚会,后演变成崇拜扁鹊及后土神的庙会,即鹊山庙会。汉代道教的兴起,使鹊山祠由单一祭祀扁鹊变为供奉多神体系,这种变化,对鹊山祠庙会的形成也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经不断的演变、发展,鹊山庙会形成了具有多种文化内涵的传统庙会。鹊山庙会一年数次,其中三月初一规模最大,十月初一会次之。每逢三月初一庙会都是人山人海,车水马
沙河豆面印花技艺
河北省沙河市沙河城北街,系沙河的古县城。自隋开皇十六年(公元596年)置县至今已有一千四百多年的历史。由于地理环境优越,自古是兵家必争之地,同时也是商贾云集之地。沙河城北街的豆面印花技艺是明末第一代传人胡耕成从南方学来的,在沙河城开办的“全兴号”印染作坊,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沙河城北街的豆面印花始于明末,盛于清。沙河城北街“全兴号”印染作坊印染的豆面印花布以花样繁多不而褪色著称周边各县市,且图案丰富多彩,古朴大方,含义深远,装饰性极强,经洗耐用,穿着舒适,是沙河一绝。沙河豆面印花相传至今,主要印染被子面、褥子面、门帘、围裙、头巾及花布料等。沙河豆面印花的主要原料是靛,即从植物中提取的蓝色染
曲长城木偶戏
明朝末年,曲长城村就有人表演木偶戏,艺人用竹杆,白布制作长约一米、宽约0.6米的小戏台,围前上端为台口,表演者及其乐队隐于台后,边演唱或口含口哨吹奏曲谱以代台词,同时操作木偶表演动作,乐器有小鼓、小镲、小锣、板胡、二胡、三弦等,主要表演民间小戏和部分晋剧选段,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明朝时有一姓司的人,其名不祥,因家境贫寒外出谋生北京等地,在外地学过木偶技艺,回家后制作道具予以表演,最初曲谱为京剧,后传于司保山时改唱晋剧曲谱。之后传承发展,按戏曲人物脸谱予以彩画,生旦净丑配套,丝弦及打击乐器、木偶戏装和头戴、以及刀、枪、剑、戟等道具应有尽有。上世纪四十年代曾到张家口、宣化、山西周边地区、内蒙等地演
南托雷氏武术
河北省灵寿县南托雷氏武术和明太祖朱元璋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相传朱元璋在多年的战斗中,总结创编出大宏拳、小宏拳、连环刀、鸾刀等武术套路。皇后马秀英也编创出双凤刀法。这些武术套路作为传家之宝,传给子孙。明未清初,荣靖王四世孙朱充鲸、朱充鲲从山西蒲州逃出。为躲避追杀,改随母姓雷氏,落户灵寿县南托村,更名启鲸、启鲲。启鲸继承了祖传武术,传于后人。前清时期,启鲸四世孙雷玉蕃,号洛士,得祖上真传,并使其发扬光大。他广交朋友,虚心求学,先后学会了少林拳、杨家枪、春秋刀、五郎棍等几十种武术套路。他组织人编写了雷氏武谱,并配有部分图解,丰富了雷氏武术的文化内涵,留下了珍贵的武学遗产。清朝末期,雷玉蕃的玄孙雷承问
冀中笙管乐·北宋村古乐
北宋村古乐又名“常春会”历史悠久,据本村挖掘出土观音寺碑文记载,名嘉靖年间,观音寺内香火旺盛,碑林成行,丝竹管弦伴随着僧侣们的诵经响彻周边百里,那时便有了“常春会”。随着历史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常春会”又增加了适合时代的曲目,成为了一支既用于敬神拜佛,祭奠祈祷,又可用于各种庆典活动的古乐队,曾多次到保定及周边县市出会表演,且兴盛多年。上世纪50年代“常春会”一度被中断。改革开放以后,北宋村音乐会才得以恢复,并定名为《北宋村古乐》,演奏人员为本村村民二十余人。主要乐器为笛子6杆、笙3全、管子2杆、板胡1把、二胡1把、中胡1把、低音胡1把、云锣3架、堂鼓1面、苏锣1面、手锣1面、中京镲1面、铛铛
花张蒙道教音乐
定州市花张蒙村至今保留着一种古老的宗教音乐---道教音乐。长久以来,该村有许多村民信仰道教,清朝同治年间,定州西关城隍庙道士把道教音乐传给花张蒙道教信众,成立了道教乐班,至今已有140多年。现在,道乐班成员有三十余人,为全真龙门派第二十二代弟子,他们并无固定的宗教场所,既是道士,又是农民,居住在花张蒙及附近的南车寄、阜头庄等村中。花张蒙道教音乐属于全真道乐乐派,包含声乐、器乐两部分,有独唱、齐唱、独奏、齐奏等多种表现形式。曲调音韵深沉典雅,清幽恬静,悠扬缥缈,十分感人。花张蒙道教音乐的乐谱一直沿用传统的“工尺法”记谱。现存谱本为经乐班弟子所抄写(原本已散失)。演奏乐器有管子(大、小)、唢呐(大
冀东民歌
冀东民歌(即唐山地域民歌),在河北民歌中,是一个有独特风格的色彩区。这个地区,北依燕山,南南临渤海,东接东北,西邻津京。母亲河滦河贯穿中部。涵盖原唐山地区的唐山市及秦皇岛市。艺术风格是在地理、历史、风俗及语言等条件下多年形成的,不能与行政区划分等号。行政区划分是人为的,艺术风格区是在历史的长河中自然形成的,从历史上看唐山市及秦皇岛市两市曾同属孤竹国、永平府,唐山地区管辖,且风俗、习惯、语言亦趋同一致。所以把唐山地域(大唐山概念)民歌作为一个整体研究、继承、发展是恰当的。唐山地域地貌涵盖山、海、河流、平原,是汉族与少数民族接壤、交流、融汇的地带。又兼交通便利、文化发达、物产丰富,所以民歌体系齐全
琅矿活帷子
琅矿村位于武安市西部山区,隶属武安市冶陶镇所辖,距武安市30公里、冶陶镇2.5公里。国土面积5000余亩,1400亩耕地。人口900余人。这里山高林密,土地肥沃,适合多种植物生长和动物活动,勤劳善良的琅矿人民世世代代在这里生息繁衍,创造了许多体现人类文明的民间艺术,其中“琅矿活帷子”最为著名。琅矿活帷子戏究竟生于哪年,盛于何代,史书县志上并无确切的记载,传说是元朝末年就传入了琅矿村。模仿古代帝王的仪仗队,经过不断的提炼、加工、充实、改进、完善、使琅矿活帷子日臻成熟精美。琅矿帷子戏是模仿古代帝王出巡的仪仗队而编排的。一般的帷子戏都是由演员手擎帷子杆,靠队列变换完成艺术形式的,而琅矿的帷子杆有三四
跑竹马
肥乡县高庄村位于县城西北两公里处,309国道依村而过,余公河曾流经村西,交通便利;该村历史悠久,明代建村,清末曾经出过秀才赵璧臣、武术名家宋老冒;民风淳朴,崇文尚武,才使得高庄跑竹马艺术绵延不绝、传承至今。高庄跑竹马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据村中长者介绍,1900年八国联军攻占北京,战乱中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匆忙逃往西安。等战事平息后回驾北京时途经邯郸。为讨好慈禧,沿途各县官吏大力组织民间文艺活动,迎接圣驾。肥乡知县杨瑞光责成高庄艺人王凤鸣在跑旱船、拉太平车的基础上,改为形式新颖、内容别致的跑竹马艺术,至今已百年有余。高庄村跑竹马艺术属传统舞蹈范畴,所用道具是用竹蔑扎制骨架,用纸褙糊成马头、马身,马
北秀林马火会
井陉县北秀林村的传统焰花有拉鞭、一窝猴、锅火、灯炮等,其独特部分是“马火”。“马火”影响甚广。北秀林马火会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马火”中所谓的“马”,是用实心竹棍或能够承担相当重量的其他材料捆扎成形状似“马”的架子,“马火”就是用独特的材料及其配比制成的各种焰花单体,组装成各组总成,在把各组总成总装在“马”架子上,最后再用独特工艺精心捻制成的导火索串连起来,由人挎着按燃放程序点燃“马”上的导火索,引燃各组焰花在场地上奔跑,这就是所谓的“马火”。1930年北秀林马火放过后,1990年才得以恢复,其间虽也放过几次焰火,但因战乱及“文革”破“四旧”而未放成真正的马火。1994年又燃放了恢复后的第
八大怪
八大怪是河北省隆化县独有一种传统民间灯舞,形成于清道光年间(1821年前后),兴盛于清末至中华民国期间,至今已180多年。新中国诞生后,很快得到普及与发展,文革期间又几近灭亡。1984年以后,经过隆化县文化部门挖掘、整理、提高逐渐成为隆化乃至河北省的文化品牌。隆化满族八大怪是一种民间道具灯舞。它是八种淡水动物造型所组成。八怪有:龟(王八)、鲇鱼、螃蟹、青蛙、虾米、蜗牛、鲤鱼(女)、蚌(女)。因道具特殊,动作怪异,因此而得《八大怪》之名。民间用这种表演形式主要是为了丰富祭祀、祈福、庆典等活动。每年的正月十三至十五火神庙盛会和各种时令庙会大典《八大怪》都会一展风姿。人们不但用他们来祈祷风调雨顺,还
鸡泽弦子腔戏
弦子腔戏又称瞪脖筋戏,约产生于清嘉庆年间,是丝弦剧种的前身,为鸡泽县独有的地方剧种。早期活跃在山西太原、石家庄、邢台、邯郸等一带,现流传保存于鸡泽县韩固营村。弦子腔戏是大戏,属于梆子腔戏。腔戏比丝弦唱腔较为复杂。曲腔高亢明亮,旋律流畅,特别是句后的拖腔上跳下滑,前真后假、前后呼应,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有慢板、快板、散板、流水板、二板、头板﹑反调(哇哇调)、哚口叙、二宫调等。早期文武场主要用板胡、琵琶、板、皮鼓、锣、鼓、镲﹑手锣等伴奏,而后又增添了二胡、笛子等。角色行当齐全,有老生、小生、红生、青衣、小旦、彩旦、老旦、大脸、二脸、花脸等行当。主要的传统剧目有《骂殿》、《反云南》、《昆山》、《征西
易县绞胎陶瓷制作技艺
易县位于河北省西部,太行山东麓,华北平原西北边缘。绞胎瓷是唐代陶瓷业中的一个新工艺,唐代以前尚未出现。所谓绞胎瓷,是用红白两种泥料糅合在一起,拉坯成形,再入窑烧制而成的陶瓷工艺品,其花纹似木纹和旋转纹。拉坯成形后的图案贯通于陶器的内外壁,工艺难度很大。绞胎瓷的制作工艺于宋代“靖康之变”后中断,保存至今的绞胎瓷文物只有数件。易县绞胎瓷不仅沿袭了古老绞胎瓷的传统技术,而且在色彩和设计上吸取了彩陶的长处,形体新颖美观,手感细腻柔和,是集观赏、收藏、实用于一体的艺术珍品。普通陶瓷是在坯胎成型后,在表面利用施釉、绘画、雕刻、粘贴等方法,实现其装饰美化或艺术创作目的的,而绞胎瓷则是按绞合方式和泥料颜色的不
永年西调
邯郸市永年县位于河北南部,平原广袤,滏水、名河穿境而过。永年西调又称“三搭板”(因该剧种多演出袍带戏,舞台多设一搭板而得名)、泽州调,是由山西上党梆子传入永年后而形成的一个独立剧种。解放初期,由著名艺术家赵树理先生提议,正式定名为西调,概取“调自西来”之意。永年西调传统剧目有一百多出,均由上党梆子承袭而来,其中梆子腔剧目有《小过山》、《罗章跪楼》等六十多出;簧腔剧目有《探阴山》、《空城计》等三十多出;昆腔剧目有《封相》、《赐福》等;罗腔剧目有《打面缸》、《上坟》、《顶砖》等;卷戏剧目已失传。西调原有“昆、梆、罗、卷、簧”五种声腔,目前仅演梆子剧目。永年西调属板腔体,曲牌有丝弦曲牌和大笛曲牌,板
巨鹿四股弦
四股弦又名四根弦、二夹弦、五调弦、五调腔,是河北省地方戏曲剧种之一,源于河北省邢台地区巨鹿县,在辉煌时曾唱红了河北、河南、山东三省的石家庄、邢台、邯郸、安阳、德州、聊城六个地区。四股弦使用本地语言演唱,以巨鹿方言为代表,以五声调值表示,其行腔吐字,跌宕起伏,高亢激昂,充满燕赵阳刚之气,具有非常浓郁的地方特色。其主要剧目有《忠保国》、《打鸾驾》、《拴娃娃》、《天赐禄》、《贺后骂殿》、《斩姚琪》、《二进宫》等。四股弦的音乐以板腔体为主,辅以少量曲牌,由唱腔、伴奏和曲牌三大部分组成。四股弦唱腔中,宫调式居于主导地位,徵调式则相对居于次要地位。宫、徵两种调式在唱腔中,多数情况是各自独立使用,但也有的唱
大名佛汉拳
佛汉拳在河北大名流传最广,集中分布在大名县的大街乡、龙王庙镇、大名镇、孙甘店乡、北峰乡、西付集乡、金滩镇、旧治乡、红庙乡、万堤镇、西未庄乡等乡镇,遍及全县各个乡镇300多个行政村,习练者近10万人,绝大部分为汉族,在回族中也有流传。佛汉拳由少林祖师达摩始创于梁朝大通年间(公元527—529年),后经少林历代掌门,高人精心研造逐步形成,是少林历代高人集体智慧的结晶,少林拳的精华,一向秘不外传。清朝咸丰元年(公元1851年)原清道光锦衣卫士武功教头,时封鲁邑都尉,委任征太平军先锋之职的贾云路,因故隐少林,拜时人称之为少林寺方丈的修文法师(俗家姓徐)为师,研习佛汉拳。贾公三年艺成,奉师命辞刹,传扬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