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江苏省 > 宿迁市 > 沭阳县特产
沭阳县民俗文化
童子戏
一、历史渊源童子戏起源于唐朝,由古老的祭祀舞蹈演变,与巫术有着密切关系,至清代中叶,它逐步完成了从娱神到娱人的过渡,发展为一种戏剧样式。相传唐太宗李世民因与龙虎山张天师有隙,设计欲加害他,李世民将关外的五兄弟乐师藏于金殿地下奏乐,佯称宫内有鬼作崇,要张天师捉鬼,张遂将五弟兄杀死,杀死的五兄弟冤魂不散,日夜在宫内闹腾,李世民帖出皇榜招贤驱鬼,玉皇大帝九仙女下凡揭榜。九仙女带领童子铺设坛场,开坛了愿,家概实免,领圣安宅,九仙女走后,童子就依她留下的关目,与官宦人家在宫内开坛驱鬼。以后,这种“开坛驱鬼”的形式流传到民间,就形成了童子戏。沭阳古属楚地,有童子戏发源于江苏沭阳的说法。在春秋时期的楚地,盛
六月六晒龙衣
六月六晒龙衣是一个古老的习俗,民间“六月六晒龙衣,湿了龙衣四十天不干”之说。传说这一天是龙宫里亮宝晒衣的日子,如果下雨会连续下四十天。大户人家在这一天,把家中收藏的人参、鹿茸、珍珠及细软、丝裘等珍宝,全部拿出来在堂前院内晾晒,叫“晒宝”,又叫“亮宝”。这一天亮宝晒衣能沾上龙王的光,使家道更发达。一般人家也要把被褥冬衣全部晾晒一遍,以防霉烂。目前该习俗流布于沭阳县各个乡镇,在农村六月六日作为一个节日过,每家每户,在六月六日早晨都吃炒面和在这一天晒龙衣。相传东海龙王的儿媳水母娘娘,自幼十分任性。嫁到龙王家后,老实懦弱的小龙王畏惧娇妻,事事让着她。结果,水母娘娘因为与海虾大将勾结起来谋杀了功臣蟹元帅
沭阳龙头节
龙头节是沭阳民间习俗,形式有多种。主要有:一种是在这一天的早晨起床后,铁锨头上盛满青灰,家长站在打谷场上,两脚不动,身子转动,手握锨柄的柄尾画圆圈,直到画满打谷场面为止。这叫做“打粮囤子”,以求祈全年是个丰收年,收的粮食仓满围流,家家丰衣足食。第二种习俗是,“二月二,龙抬头,家家户户带活猴(出嫁的闺女)”的风俗在沭阳有“正月不空房”的说法,婆家为了吉利,是不允许新媳妇在正月里回娘家住宿的。母亲望女心切,便趁正月刚尽的二月二这一新鲜多彩的好日子接女儿回家。做娘的疼爱闺女,怕闺女在这紧张的春耕开始时吃不了苦,带回娘家偷偷闲。闺女自小生长在娘家,农忙时带回娘家来帮帮娘的忙。二月二离新春不远,各家多少
七月七乞巧节
具体起源无明确文字记载,解放前广泛流传于沭阳广大地区,现在此习俗和解放前相比也简单得多,大多数地方只留下美丽动听的传说。七月七乞巧节流布于流布沭阳县贤官镇、茆圩乡、韩山镇、官墩乡、汤涧镇、陇集镇、耿圩镇、潼阳镇、悦来镇、北丁集乡、钱集镇、马厂镇、章集社区、沂涛镇、东小店乡。七夕,指夏历七月初七的夜晚,相传这一天是“乞巧节”。沭阳一带人家的小大姐在这一天下傍晚,她们洒水扫地,把自家的院子收拾得一尘不染,井井有条,到了晚上,姑娘们在庭院的一旁显眼处,竖立起一根青竹竿,竿头插一片鲜碧绿的荷叶,做成一个“承露盘”,两旁边挂起两盏红灯笼。(这两盏灯,通常被称做“双星”),再把预先画好的“七仙女”的画像,
冬至习俗
冬至习俗,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时间一般在每年的公历十二月二十一日至二十三日,过了冬至,白天一天比一天时间长,天气也一般会一天比一天冷。在沭阳县,人们历来把冬至作为一个比较隆重的节日,其中庙头、扎下、钱集、胡集、张圩、塘沟等多个乡镇还有“冬大如年”的说法,俗称“过冬”和“过小年”。人们至今还依然当作过小年。自古以来,沭阳县的家家户户都把冬至作为一个重要的节日,流布于沭阳县各乡镇。人们称冬至叫“到冬”、“过冬”,也叫“短冬日”。旧时,民众对“过冬”顶礼膜拜,沭阳县许多乡镇民间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冬至这天,人们都叫它“正冬”,和春节前一天叫做“年晚”一样,冬至的前一天叫“冬晚”。人们的大部分活动主
正月待客习俗
具体起源无从考证,解放前在沭阳乡村广为流传,解放后,此习俗逐年减少。在沭阳城乡各地,从正月初一起,就是接待宾客和到亲戚朋友家作客的开始。特别是在正月初,又走亲戚又拜年,是个老传统。从待客和作客的时间安排来说,是分等级和先后次序的。所谓“头等亲戚丈人(岳母)家,二等亲戚孩姨家,三等亲戚姑姑家,其他亲戚是歪把,有空就去无空罢”的俗语,走亲戚的人,以青少年男女最多,其次为中年男女,老年人是被拜年的对象,走亲戚的极少,但在这时候,收拾打扮一番也是不可缺少的,要穿的整整齐齐、干干净净,显得稳健,持重的姿态和老来福相。从次序来说,初一一般接待子孙、侄儿侄孙和左邻右舍。待客时,晚辈须向长辈叩头下拜(一般只是
盖新房上梁仪式
相传自明朝开始,清朝最盛行,民间有两件大事,结婚和盖房,盖房上梁选择吉日,图吉利,图发财,人平安,延年益寿,所以代代相传,至今民间仍然沿袭。主要流布于沭阳县耿圩镇、十字社区、悦来镇、陇集镇、刘集镇。衣食住行,是日常生活中的基本需要。而对于盖房子中的关键工序——上梁,非常重要,作为承载屋顶重负的大梁,那是所有梁檩中最吃力的所在。它能否放得稳当、贴切,不但影响到房子的寿命,而且关系着居家的安危,所以,自古以来对上梁这道工序总是另眼相看;着意安排,特别讲究。主要的流程有:一、选择吉日二、预备好上梁使用的吉祥物三、上梁在上午举行四、喝上梁酒五、上梁后在房内住人相传明朝、清朝时期就有这种风俗,解放后此风
入学礼
从清朝开始,沭阳旧时私塾较多,不论城镇和农村,就有送子读书的习惯,只要经济条件许可,都要把子女送到私塾去读书。时间长了,就形成了入学礼,慢慢沿袭下来。解放前各个乡镇、各个村庄,家中如有孩子念书,都要送私塾先生家去读书,入学时行入学礼,流布区域很广。科举时代,沭阳地方的学龄儿童进私塾前,娘舅家要买上文房四宝——笔、墨、纸、砚,舅奶奶或者舅母缝制一个书包送他,这表达了母爱和母系亲属的殷切期望。入学第一天的早上起来,由母亲给孩子换上一身新衣裳或者是洗干净的旧衣服,打扮的衣冠整齐。早饭后,由父亲带着。到私塾后,首先得向孔子的画像进跪拜礼,焚烛点香。这时,要虔诚,不得说笑,然后恭恭敬敬地向端坐在椅子上的
农历四月十二庙会
起源于明末清初的昭德庙会,在沭阳县城东两公里处有座昭德寺大庙,每年农历四月十二日至十四日,庙会香火极盛,各地善男信女,远程跋涉,敬香礼拜。外地商人见此良机,也云集沭城。那时候,人们出远门,往往是以马以车代步,一时间,沭阳城各家门前停满了车马。商人见此情景,就想出赛马的办法,优胜劣汰,从事经营活动,骡马会由此得名,距今已有数百年的历史。流布于沭阳县沭城镇、十字社区、七雄社区、章集社区、扎下镇、桑墟镇。骡马会是一种民间的群众经济、娱乐活动,既是一种传统的文化庙会,也是一种大型集市。骡马会期间,在沭城的主要街道上,商店连着商店,摊贩靠着摊贩,帐篷挨着帐蓬,整个沭城沉浸在忙碌、欢乐之中,通宵达旦,比过
生辰习俗
具体年代无从考证,自古延续至今,现在妇女怀孕,坐月子,12天送奶趟,满月剃头,散红鸡蛋等和以前一样,没有任何变化。沭阳县各个乡镇各个村庄,生产习俗,从古代流传下来,生孩子、坐月子、报喜、12天送奶趟,是人出生后,必经之事,所以分布区域很广。主要流布于沭阳县各乡镇。沭阳县地处江苏北部,沂沭泗水下游,属鲁南丘陵与江淮平原过渡带。总面积2298平方公里,人口186万人。地形呈不规则方形,地势西高东低,大部分地面高程在7-4.5米。县内最高峰韩山海拔70米,除潼阳、茆圩、刘集、悦来等乡镇有些岗岭外,土地平衍,河网密布,有新沂河、淮沭新河等29条河流纵横境内。沭阳属于暖温带季风气候,全境气候温和,四季分
米斗奶奶
此习俗流行于沭阳县各乡镇农村。具体起始年代无可考究。解放前只要谁家带新娘,都要请“米斗奶奶”。现在婚姻从简,但还有部分人家按老规矩办喜事。自古到今,在沭阳县的农村里,无论谁家带新娘的,都要请一位年高德重,全福人的妇女来陪伴和护卫新嫁娘。担这一角色的人,被称之为“米斗奶奶”。凡是充当米斗奶奶的人,首先得随身携带一只容量可以盛得下五升米的“五升斗儿”。米斗奶奶的名称即由此而来。在这只五升斗里,要装满白花花的上等大米,中间插着两把(每把十双)闪闪发亮的红漆筷子,还有一杆镶嵌着一排排闪光耀眼秤星儿的秤。五升斗,取其“五子登科”的吉兆。装满白米的寓意是,预祝新郎新娘永结同心后,双双勤劳生产,年年获得丰收
沭阳剪纸
剪纸兴盛于明清时期。那时,剪纸已经与地方风俗习惯密切结合起来,成为百姓生活的一部分了。剪纸的题材风格从明清时代保存至今,未有大的变化,形成了与北方剪纸、南方剪纸都不相同的独特风格,直到今天,在沭阳各地,举凡岁时节令、居住、服饰、诞生成年、婚葬、寿筵,都在剪纸中得到了反映。沭阳剪纸具有独特的艺术特点。一是与当地民俗结合十分紧密,深深扎根与群众日常生活之中。不论是婚嫁喜事、孩子满月、老人祝寿,还是春节、元宵节、中秋节等传统佳节,人们总要用形式各样的剪纸来装饰房前屋后、各种家具用品,增添喜庆祥和的气氛,表达对幸福生活的期盼。二是题材以吉祥喜庆图案为主,十分注重图案寓意,“有图必有意,有意必吉祥”。多
沭阳工鼓锣
一、发展沿革工鼓锣起源于沭阳,唱腔与道白全部都是沭阳方言,或是沭阳话夹上中州韵。工鼓锣数百年来,已分为四大门派,即东汪门、西汪门、郯门和方门。约在明朝中叶,苏北至山东一代曲艺分张、沙、杨、韩、邵、李、高、南、柴、桂十大门派。工鼓锣属“李门”。一百多年以来,灌云、涟水、泗阳等地的淮海鼓锣艺人都是由沭阳四门传艺过去的,高沟(当时属沭阳)有著名艺人汪同坤(距今140年左右),称“东汪门派”。大徒弟在灌云五丈河名余开发,唱《棋盘会》、《湘江会》等最拿手,二徒弟住涟水史家码,名朱有,唱《大周》、《大宋》最拿手。三徒弟乔开业住涟水灰墩,唱《十把穿金扇》最拿手。涟水现代著名艺人靳华章(已病逝)的师傅就是沭阳
北丁集跑驴
跑驴又称为小驴剧,是淮海地区主要剧中之一。跑驴流行于沭阳、涟水、泗阳、淮阴、灌云等地。沭阳县地处江苏北部,沂沭泗水下游,属鲁南丘陵与江淮平原过渡带。总面积2298平方公里,人口186万人。地形呈不规则方形,地势西高东低,土地平衍,河网密布,有新沂河、淮沭新河等29条河流纵横境内。沭阳属于暖温带季风气候,全境气候温和,四季分明,日照充足,雨量丰沛。跑驴究竟产生哪朝哪代,何人创始?历史上无有记录考证。根据民间传说在宋代。在南宋时代,金兀术侵犯中原,康王赵构逃跑江南,长江以北被金兵占领,逃难艺人在农村流浪,他们编写了“-恨”“流浪苦”等节目,以柳条、竹枝作驴,双人表演,以混穷谋生,得到广大群众支持同
沭阳烙画
烙画具有悠久的历史,早在三国时期便出现烙有竹梅的筷子,但烙画真正起源是在西汉,盛于东汉。据史料记载:汉武帝曾将烙画列为贡品。其后几经兴衰,曾一度失传,直到清代光绪三年,被一名叫赵星的民间艺人重新发现整理,后经辗转,逐渐形成以江苏、河北等地的几大派系,而在江苏又以沭阳烙画为首。烙画原以铁针为工具,在灯上炙烤进行烙绘,主要作为筷子、尺子、木梳等小件日用品上的装饰.材料方面,也从单一的木制材料发展到在木板宣纸、丝绢等材料上绘画。烙画技法也发展出润色、烫刻、渲染、细描和熏烘等。烙画作品一般呈深,浅褐色,古朴典雅,清晰秀丽,其特有的高低不平的肌理变化具有一定的浮雕效果,别具一格,经渲染、着色后,可产生更
沭阳打莲湘
传说沭阳的打莲湘舞蹈与秦汉时期一位名叫莲湘的少女有关。秦汉时期,沭阳有一位聪明活泼、勤劳美丽的农家少女名叫莲湘。有一次,她用竹子烧水做饭,当竹子在火中燃烧时发出清脆的噼噼啪啪声,且很有节奏,莲湘听着这个声音,便用手中本来用以拨火的一截竹竿敲击地面和身体,并扭动腰肢,在灶堂前翩翩起舞。以后,每次做饭时,她都这样用以竹竿敲击地面并跳舞,久而久之把一根竹竿玩得得心应手,十分熟练,她还自编了一个套路教给和她要好的姐妹们,大家经常在一起在敲打竹竿起舞,不仅娱乐强身,而且打在身上,还十分舒服,有健体的作用。由于在平时跳的时候没有烧火的噼啪声音伴奏,显得十分单调,莲湘就和姐妹们在竹竿两头挖洞,里面串上铜钱,
虞姬传说
虞姬,秦末人,是西楚霸王项羽的随征夫人。在项羽率领农民起义军推翻秦王朝的统治和楚汉征战中,虞姬一直随项羽出征,转战南北,生死不离,相辅项羽,直至公元前202年项羽兵困垓下时,虞姬为使项羽剪断牵挂,以便突出重围,东山再起,她毅然拔剑自刎,留下了“霸王别姬”的千古绝唱。虞姬一生虽然短暂,但留下的美丽传说极为丰富,有爱情传说、性格传说、地名传说、植物传说、军旅传说等。这些传说短小精精悍,通俗易懂,生活气息浓郁,美丽生动,传布十分广泛。虞姬传说主要区域分布在江苏省北部虞姬故里的沭阳县,其他以及宿迁、徐州、新沂、淮安、泗阳、连云港等地。另外,安徽省灵壁县、泗县、定远、和县等及河南省内荥阳等地也流传关于虞
沭阳根雕艺术
根雕艺术是以树根(包括树身、树瘤、竹根等)的自生形态及畸变形态为艺术创作对象,通过构思立意、艺术加工及工艺处理,创作出人物、动物、器物等艺术形象作品。沭阳根雕艺术是根据原材料的自然形态,因势造形、因才施艺“七分天成,三分人工”制作而成,集中体现了他的自然美,而且由其自然性又导出了他的唯一性。根雕创作中,大部分应利用根材的天然形态来表现艺术形象,少部分进行人工处理修饰,因此,根雕又被称为根的艺术或根艺。沭阳县根雕艺术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徐以兵作品巧妙运用材质的美感、动作飘逸、气势磅礴,而且善于发挥各种材质的特性,经过细心的揣摩,让心灵与自然对话,从而激发出创作灵感和思维火花,不仅具有很强的形
沭阳秧歌舞
秧歌舞是民间最古老的舞蹈形式,大约300多年历史,是群众性自娱自乐舞蹈,通俗易学,热烈活泼,极其体现民本特色和代表性,过去也称扭秧歌。据说,古时候人们每年都会举行大型的聚会活动,边唱边跳,祭祀农神,以祈求年成丰收。清朝中期,秧歌舞在沭阳渐渐兴起,解放前后比较盛行,人们常以集体扭秧歌的形式庆贺解放和胜利,庆贺丰收年景,后来在一些大型喜庆活动中,都会有秧歌舞表演,到80年代种群众性的活动就日益减少。秧歌舞一般在广场、街道上演出,多在节日期间和庆典活动中表演。过去在沭阳县各乡镇都有秧歌舞表演。现在主要流布于沭阳县张圩乡、胡集镇、塘沟镇、十字社区、庙头镇。秧歌舞表演起来,生动活泼、形式多样。表演者有扭
打瓦
源自古代,年代已无法考证,上世纪60-70年代正值农村称为大集体,大人的闲暇时间较多,加上十年“文革”教学抓不紧,孩子们玩的时间也增多,该游戏也和其它游戏一样风行,后来改革开放,生活节奏加快,孩子们学业任务重,玩游戏的人也就少了。流传于沭阳县扎下镇、耿圩镇、悦来镇、庙头镇。打瓦就是用手中的瓦屯向前方地面支起的瓦屯摧打,以此煅炼观察判断能力、手臂协调控制能力,达到娱乐和健身的目的。娱乐性、体育游戏进行比赛。游戏规则为:一、画一条短横线并在线上支2块瓦,向另一方5步距离画一条平行长线二、站在短横线上向长横线扔瓦,靠近长线为头家,远离长线为2家,过线作末家三、站在长线上依次向支瓦催打,打中者,支瓦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