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浙江省特产
浙江省民俗文化
陈十四信俗
陈十四娘娘名“进姑”,亦名靖姑,福建古田县临水村人。生而聪颖,幼悟玄机。唐代宗大历元年(公元766)正月十四日出生,故名陈十四。生前由于除妖护民,催生扶幼,人们膜拜为女神。洞头全区有12座陈十四庙宇,霓屿太阴宫是洞头区历史最悠久的陈十四庙宇。数百年来,洞头海岛祭祀陈十四娘娘已经形成当地人们的信仰习俗。每年正月十四日陈十四娘娘诞辰之日均有信男信女成群结队前往宫庙祭祀。而霓屿逢60年一届的“太阴圣母陈十四娘娘平安出巡”活动,盛况更是空前。出巡一般定在正月十五左右。先要在太阴宫内演七天七夜的《南游》大戏,内容即“陈十四收妖”,大门、三盘等乡镇称“唱灵经”。期间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仪式“坐金旦(坛)”,先
柳市保嗣酒
保嗣酒,是温州乐清柳市村民为保佑子孙茁壮成长,固定在正月初三为年满十八岁的男子举行的礼俗。保嗣酒的程序:(1)抓阄。柳市后西村男子长到十八岁,都要请村人吃“保嗣酒。”每个摆酒的人家就要写10张留有自已姓名的纸条,采用抓阄的办法,村民抓到哪户就去哪家吃,即使跟户主有矛盾,这天也该高高兴兴去。按照习俗,一家有一个到两个儿子长到十八岁定一桌,三个儿子定两桌,五个儿子定三桌,七个是四桌,每户人家指定一人参加赴宴,如果当年村里满十八岁的男丁少,可以顺延,待男丁满足后再摆酒席请客。(2)送表字。表字的写法在红纸上写金字,先竖着写男子的乳名,根据辈分,请有学问者取一个好听的名字,横着写。正月初三早晨,由村划
泽雅屏纸制作技艺
雅屏纸制作技艺是以屏纸制作为主的民间传统手工艺。“屏纸”系浙南一带以我区的泽雅为中心,以竹子为原料制造的日常生活用纸。泽雅屏纸制作技艺比较完整地保存、传承了中国“四大发明”之一的造纸术,可谓是中国古法造纸的“活化石”。屏纸又称为“南屏纸”。据传,福建南屏人为避元末之乱,迁徙温州,以其家乡带来的造纸技术在瓯海区泽雅镇为主要区域,生产成纸,故名“泽雅屏纸”。历来为当地农民的重要经济支柱。其制作流程有20多道工序,其中一些生产环节比古籍《天工开物》记载更原始,更详尽,被专家称为中国造纸术的活化石。泽雅造纸从古至今历经千年,造纸工艺不断发展,工具不断改进,现在造纸用的三大主要工具,即重锤型水碓、梯形纸
杭派书画装裱工艺
杭派书画装裱工艺是我国独特的传统工艺,距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装裱也叫“装潢、“装池”、“裱背”,是我国特有的一种保护和美化书画以及碑帖的技术。杭派书画装裱工艺作为传统技艺,其主要工作原理就是对那些原裱不佳或是由于管理收藏保管不善,发生空壳脱落、受潮发霉、糟朽断裂、虫蛀鼠咬的传世书画及名人书画、古人字画进行修复、装裱。而经过重新装裱的名人书画、古人字画便于收藏、展览、装饰、欣赏,也会延长它的生命力。而杭派书画装裱工艺传承人王载烈(1939年——)擅长古字书画的修复、装裱,其技艺承父亲王以兴之传。其父亲王以兴(1901——1967年),杭州人,十一岁学艺于平湖“游艺居”,杭州裱家“游艺山房”
辑里湖丝传统制作技艺
辑里湖丝,又称“辑里丝”,因产于南浔镇辑里村而得名。有史料记载,南浔辑里村自元末成村便产湖丝。在明代已初露头角的南浔辑里丝,到了清代因质优而“名甲天下”,江宁、苏州、杭州三织造在每年丝季都前往南浔大量采办生丝。清康熙时织造的九件皇袍,就是指名选取辑里丝作经线制成的。1851年南浔辑里村产的生丝参加在英国伦敦举办的首届世博会,夺得金银大奖。南浔当地所用的传统丝车,主要是明清时期改进后定型的木制三绪缫丝车,历史上称为“湖制丝车”,主要由脚踏板、车架、集绪和捻鞘部分的牌楼架、及卷绕部分的车轴等26个部件组成。缫丝人手脚并用,提高了生产效率。缫丝前需要搭丝灶煮茧,捞起丝头引上丝窠,这就是索绪、添绪,蚕
余姚草编技艺
余姚草编历史悠久,早在明清时,就已在余姚农村普及,成为当地妇女的一项重要手艺。余姚草编业的发展大致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明清时期。草编原料多为就地取材的早稻草和麦秆芯。用早稻草编织的有草鞋、草包等,用麦秆芯编织的有扇、帽等,麦秆扇是新女婿在第一个端午节前送岳父家的必备礼品,而且数量要数十把至上百把,岳父家的亲友邻舍都要分到,以此炫耀女婿的孝心。草帽更是余姚的传统产品。据《余姚六仓志》记载:“草帽俗名凉帽,女工所制,曲塘、庙后桥、潮塘、长河市皆有凉帽行”。当时有民谣说:“姚北三件宝,棉花白盐草凉帽”。第二阶段为民国至解放初期。是编织金丝草帽的高峰时期,1925年,法商永兴洋行闻知余姚一带有编织草
拷绢手工技艺
据《台州文化发展史》《台州文化概论》《黄岩县志》记载:南宋嘉定(1208)年间,黄岩丝织品有罗、绫、绢、纱、绉、紬。并以“台绢”为名产,与玉版纸、台柑、台蕈、姜干并列为朝廷贡品。拷绢坚润胜于纺绸,绢面光滑,质硬挺刮,为夏暑避热之上品。拷绢穿在身上,既不沾汗,又能透风,十分凉快,而且牢固耐穿,不易损坏。其技艺从原料加工到做成拷绢几十道工序全由手工完成。染绢用荠莨的根块(专产于山里的一种藤状植物根块,形同现时人们当菜吃的莳药),呈暗红色,其浆特有粘性,纯天然原料,无污染,无毒素。加工拷绢流程:煮茧→抽丝→调丝→纺虚→穿扣→进绢→上机→织绢→软化→染绢→拷绢→拷绢衫。妇女调丝、织绢,商贩们收买的白绢
稳笃公捕鱼技艺
绍兴地处宁绍平原西部,是中外闻名的平原水乡,境内河流纵横,湖泊星罗棋布。除了东湖的水产村外,城东面的皇甫庄、南面的凤凰村、西面的灵芝水乡村、北面的马山豆姜等村的村民也都是以渔业为生,很多村民世代都是渔民,以捕捞和养殖淡水鱼为生,从而练就了一身高超的技艺,除了常见的撒网等捕鱼方法外,还培养造就了一些徒手摸鱼的高手——稳笃公,他们是在水乡这个特定环境下产生了有着高超潜水能力的水乡捕鱼人。稳笃公,熟谙水性、渔性,洞察鱼情,身怀徒手捕鱼的绝技。隆冬季节,一人划一小船,不时用长竹竿戳河底探测,而稳笃公则坐在舱内观察水面情况。他用破旧的棉絮裹着一丝不挂的身子,旁有旧镬、钵取暖(内燃乌桕楸树枯枝或桕核,放少
余姚笋干菜腌制技艺
余姚笋干菜在明代就作为贡品进贡京城,色泽黄亮,肉质鲜嫩,味甘,香郁,被誉为“珍稀菜肴”。它的特点是储存持久、携带方便,鲜嫩可口,四季皆宜。余姚笋干菜的主要原料是雪里蕻和春笋,原材料的优劣会影响到质量,用冯村出产的原料做成的笋干菜口味最好,因为那地方水土特别适宜毛笋生长。余姚笋干菜可制作很多富有特色的菜肴,如泡汤、清蒸、烧鱼、炖鸡、煮豆腐、烤肉等等,荤素皆适,食之不嫌。据说,周恩来总理来杭州时,总要让厨师炼制具宁波风味的特色菜――笋干菜烤肉。余姚笋干菜的制作工序要求:选用鲜嫩毛笋,100市斤鲜笋切片后2日内晒干为4――5斤;雪里蕻也要嫩,洗净后当天晒燥,按100比3――4比例腌上若干天,然后晒干
潘永泰棉花手工弹制技艺
潘永泰始创于清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是目前杭州城最后一间弹棉花作坊。这间坐落在古老的河坊街的老字号棉花店,其创办人潘统印正是永嘉县昆阳人氏。民国初年,潘统印出生在永嘉县昆阳。他的父亲身背一弯弹弓、一张磨盘,手提一个弹花棰和一条牵纱篾,在浙江、江苏、安徽三省交界的地方走街串巷,揽弹棉花的活做。碰到哪家弹棉花,便卸下主人家的两扇门板搭一架临时的弹床,吃主人家的饭,收工后睡在弹床上过夜,过着极不稳定的流浪生活。1919年,19岁的潘统印开始随父亲外出弹棉,先后在太仓、宜兴、建德等地落脚谋生。后经杭城温州同乡会有关人士介绍和帮助,潘统印总算在杭州河坊街一带找到加工棉胎的固定落脚点。不久后潘家
蒲岐抬阁
蒲岐抬阁是温州市乐清市蒲岐一带元宵节民俗活动的一部分,有时九月会市上也乘兴闹场,已有600余年历史。蒲岐抬阁扮演的多是民间富有群众基础的古装戏剧,如“八仙过海、天女散花、白水滩”等。每架抬阁起码由三至七名童男童女粉墨华装,肩上、手上、杯上、刀头、剑尖均可立人。“远看仙人腾云,近看三国封神,仔细看看,都是蒲岐人。”便是对蒲岐抬阁的形象描写。蒲岐坐落在乐清湾畔,是一个由屯兵形成的历史古镇,历史上的蒲岐人口多为四方杂处于一地。特殊的人口组成形式诞生了蒲岐丰富多彩而又别具一格的民俗文化,如闹琼花、打千秋、笑戏、老鼠嫁囡、打倭儿炮等。抬阁则是其中最精彩的形式之一。玲珑秀美,灵气四溢的蒲岐抬阁以当地的历史
传统木结构古建筑建造技艺
浙东古建筑以木材、砖瓦为主要建筑材料,以木构架结构为主要的结构方式。此结构方式,由立柱、横梁、顺檩等主要构件建造而成,各个构件之间的结点以榫卯相吻合,构成富有弹性的框架。古代木构架有抬梁、穿斗、井干三种不同的结构方式。抬梁式是在立柱上架梁,梁上又抬梁,所以称为“抬梁式”。宫殿、坛庙、寺院等大型建筑物中常采用这种结构方式。穿斗式是用穿枋把一排排的柱子穿连起来成为排架,然后用枋、檩斗接而成,故称作穿斗式。多用于民居和较小的建筑物。井干式是用木材交叉堆叠而成的,因其所围成的空间似井而得名。这种结构比较原始简单,现在除少数森林地区外已很少使用。木构架结构有很多优点,首先,承重与围护结构分工明确,屋顶重
宁式糕点制作技艺
宁波位于东海之滨,长江三角洲南翼,东临大海,背倚四明山、天台山,气候温和,特产丰富,古有“四明三千里,物产甲东南”之称。宁波人民不论是日常饮食,或是岁时、礼仪方面的各种米类食品都十分丰富。宁波地处“鱼米之乡,文化之邦”,既受赐于大自然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又得力于历代点心师对前贤糕团制作技艺的传承和发展,渐成风格迥异、自成一体的宁式糕团。梅龙镇宁式糕团发挥了江南食品资源丰盛的优势,以米面为主料,运用多种技法,创造出品种繁多、各具特色的点心品种。从选料到加工、熟制,各个工序都有严格要求,形成自己的特殊工艺,讲究甜、糯、松、滑风味。并根据不同季节和不同风尚,都有种种独特的节令小吃和应时点心,梅龙镇糕
甬式家具制作技艺
甬式家具俗称宁式(含舟山地区)家具,其基础结构与七千前的河姆渡人发明的卯榫构架一脉相承。唐代,有日本头陀对甬式家具作过记载,现存南宋宰相史浩墓前的石椅为当时甬式家具最早的实物写照,明代时其材质以本地为主,型制简扑,其制作技艺至清代则达到了顶峰,整体器物采用紫檀、红木、黄杨木材质加上骨木镶嵌或朱金木雕工艺,后又加上花梨木材料,制作精良,式样华丽,不仅在产地被大量使用,同时还溯长江而上湖北荆州地区,被那儿的人们视为财富的象征。建国后,该类家具生产基本处于停止,技艺濒临失传。总体来看,甬式家具集宁波传统民间工艺之大成,如朱金木雕、骨木镶嵌、包圈工艺、拷头工艺、吉子工艺等;从制作上看,其有拼攒、包圈做
龙舟竞渡
龙舟竞渡是为纪念楚大夫屈原而创立的一项民间活动。于明末清初从绍兴传入宁波地区,渐渐成为一项水乡民众喜闻乐见的体育竞技活动。地处东钱湖边的云龙镇陈村的龙舟队员多是渔民出身,在历次比赛中多次获得冠军,名扬四方。龙舟队由23人组成,分工有划船手、锣鼓手、长梢手(舵手)三项。20个划船手分坐左右两排;鼓手在船头擂鼓助威,锣手站于船中间敲锣鼓劲,长梢手在船尾把撑竿主导全局。龙舟竞渡有一整套战略战术。比赛开始鸣炮为号,划手提桨待发,一听到号炮即将桨插进水下拼力划动;长梢起撑眨那间势如排山,俗称“撑倒山”;船至中途,宜贴近对方龙舟以借重龙舟在行进中产生的“兴波力”保存体力,以逸待劳。比赛的方式有两种,一为直
宁波竹刻技艺
竹刻,又称竹雕,即在竹子上(含竹根)施行雕刻工艺,它始于唐时,盛于明代,一直以来作为一种高雅的手工艺术品而被人们所喜爱。过去都是大户人家、书香门第乃至宫庭和官府的实用品或陈设用品,建国后则逐渐地进入普通家庭了。竹刻在以前完全由手工制作,建国后在锯、刨、打眼等工序上已采用机械操作,但最后要成为作品,则仍然凭刻雕艺人的手上功夫,他们技艺的好差决定着竹刻制品艺术性的高低。其制作的主要工艺流程是:﹙一﹚选取大号老冬竹,劈成或锯成胚,刨去青衣;﹙二﹚进行防蛀处理;﹙三﹚将要刻雕的图案设计于胚子上;﹙四﹚着手刻雕,手法一般分浅刻、深刻和透雕,又有阳刻和阴刻二种,所用工具有钢刀、大、小、方、圆等的各种凿子、
草席编织技艺
草席,俗称“席子、席爿、滑子、凉席、席”等,用蔺草编织而成,考古证实,中国草席的发祥地在鄞州的古林镇,七千年前的河姆渡遗址就出土了草席残片,当时的先民们用此来遮身、铺地或避风雨。二千多年前的西汉,古林草席已与东北的人参齐名,成为年年的朝庭贡品。唐代成为全国草席主要产地与集散地,并大量远销东南亚。清代产量已达千万条以上,在全国设有专销商店或连锁行。建国后则成为当地家庭的主要副业,1954年曾被周恩来总理指定为国礼,赠送给参加日内瓦联合国大会的各国首脑,影响深广。草席品种繁多,编织工艺复杂,又与人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按质量和用途,其主要分三大类:一是用络麻作筋的称为“络麻草席”(普通席);二是用苎
瘄科中医
州区栎社瘄科中医开设于上世纪二十年代,以专治小儿出瘄子(麻疹)和水痘的独到医术闻名远近,至今已有七十多年的时间。其第一代传人叫仇志棠,行医乡里四十余年,期间将其医术传授给了女婿盛夫宝。盛学医和独立从医亦已五十多年,并增创了中医皮肤病的医疗科目,同时还将岳父和自已的医疗方法记录下来,写成《疹方新编》和《麻疹大全》抄本,以传后人。现第三代传人盛臣毅自上世纪80年代起随父学医,自学进修了西医内科,取得了医疗卫生部门的执业证书和执业许可证,现在石矸街道一卫生室独立行医,以专门治疗小儿瘄科(俗称出瘄子)、小儿水痘和常见的皮肤病而被业界认同。尢其在冬春二个患各种麻疹病的多发季节,其诊室里常常坐满了来求医的
传统木刻水印技艺
传统木刻水印技艺起源于中国古代书画的复仿制技术,其发端于明末清初,在杭州、扬州、绍兴等地流传。木刻水印,也称饾版印刷,它的工艺路线为:勾描——刻板——水印,是在中国传统雕板印刷的基础上针对色彩丰富的国画复制而产生的,即将画中颜色分色分板雕刻后套印而成,适合幅面不大、色彩不复杂的作品,并标明是复制品,不作真迹销售。如建国初期复制的《韩熙载夜宴图》,就由1667块木板套印而成。木刻水印工艺繁琐,要求工匠充分理解原画,色彩把握准确,勾线功底高超。但即使如此,它也只能复制色彩简单的作品。同时由于是手工制作,不可能还原准确,只能做到近似。此外,在勾勒线条时直接接触原画,对原画也有一定的损伤,复制普通作品
慈城水磨年糕手工制作技艺
年糕,作为谢年祭祀的供品,含“年年高”的意思,就像南方视馒头为“发”、北方视饺子为“元宝”一样,被列为宁绍地区的食点之首。相传是大禹治水后,给浙江百姓带来实惠,大家就用他老人家整好的水田上结出来的粮食做成糕祭祀。初叫米糕,因为祭祀的目的是希望一年更比一年好,所以改称为年糕了。宁波制作年糕历史悠久,至少在北宋已经有用米粉做糕的记述。其方法有两种,一种为干粉年糕:把粳米浸透后沥干,搗或碾成粉末,再把粉蒸熟,捣密,搓成长条,压制成扁形即成;另一种为水磨年糕:把粳米浸透后,带水磨成糊状,再沥干,蒸熟,搓成长条,压成扁形。水磨年糕的味道好,但工序复杂,一般家庭只做干粉年糕。直到清咸丰年间,宁波慈城创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