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福建省特产
福建省民俗文化
泰宁大源傩舞
泰宁大源傩舞,源于北宋初年,流传于闽赣边界。经千年传承发展,已形成独具特色的驱疫、赶鬼、祝福、招财进宝的民间舞蹈。其表演内容丰富多彩,动作简朴,刚劲,靠传承人口传身授,保持较多的原始韵味,被誉为“中国古代舞蹈的活化石”。尤为独特的是大源傩舞的面具是用樟木雕刻彩绘而成的,易于保存。
新罗静板音乐
龙岩新罗静板音乐形成于1901年,在当地流传甚广,以丝弦乐器为主,不用锣鼓,还增加一些本土自制的乐器,音乐旋律优美动听,演奏速度缓慢、清静,故而称之为静板音乐。静板音乐分坐奏与行奏两种形式,以坐奏为主。音乐常用宫调式、徵调式、羽调式、商调式和角调式,乐曲较少。特色乐器为自制冇,吊柜(即潮柜)。
惠安木雕技艺
泉州惠安木雕源于中原文化的雕梁画栋,依托闽南地区皇宫起仿宫殿式大型传统民居的建筑雕刻相辅相成而流传至今的民间艺术,它融合闽南地区的传统,既具有古朴、淳厚的艺术风格,线条流畅,人物造型生动,又具有南方文化精巧的成分,与传统的北方木雕呈现不同的审美意向,是闽南雕刻艺术的典型代表。
泉州锡雕技艺
泉州锡雕技艺主要分布于泉州、台湾等地,其始于唐宋,盛于明清,有悠久的历史。从明代起,泉州市区中心就有一条集中开设大量打锡商铺的巷道,即“打锡巷”,这个名字一直沿用至今(现名“打锡街”),它见证了泉州锡雕技艺的兴衰。锡雕艺术可分为花雕和素雕南北两大派系。素雕以北方为主,花雕以江南为代表,主要用于制作祭祀宫灯等用品。其中,泉州杨氏锡雕技艺是江南花雕的代表。在其锡雕艺术中,“天宫”、“东西塔”、“拱斗莲花灯”、“万字凤钗宫灯”、“北京故宫角搂”等最具闽南特色。作品内容丰富,题材广泛,既有融入传统的古建筑造型风格的莲礼双拱斗灯、各式宫灯,也有依照殷周形制的祭祀用具龙灼、灯火台等,以及具有环保、实用性的
龙岩咸酥花生传统加工技艺
龙岩咸酥花生制作工艺可远溯至明朝万历年间,迄今有四十多年历史;至清朝末年在龙岩城区及龙门、东肖等乡镇已有十多个较大的加工作坊批量生产龙岩咸酥花生。由于花生产地自然条件优越,传统加工焙制方法独特,使产品具有独特的地方风味,酥、香、脆,其味既香且微咸,咸中略带甘甜,吃起来口感松脆,香酥美味妙不可言。上世纪初,龙岩人常把龙岩咸酥花生作为当地特产馈赠海外侨胞和远方亲友,深受欢迎,“龙岩咸酥花生”的名字也是在这一时期被广泛传播。龙岩咸酥花生主要原料是龙岩新罗区地产花生,采用传统工艺精制而成,花生仁膜褐色,酥、香、脆,而且脂味较淡,花生内还含有脂肪、核黄素、钙、磷、卵磷脂、胆碱、不饱和脂肪酸、蛋氨酸以及多
闽东畲族乌饭制作技艺
闽东畲族村流传有许多独特的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其中每年农历三月初三的“乌饭节”就是很重要的一个节日。每年的农历三月初三,畲家人又称作“分龙节”,这天,家家都做乌饭以备全家共餐、馈赠亲友、祭祀祖先之用,同时族人还聚集一起盘歌、跳舞,纪念这一节日。相传,在公元707年,畲族首领蓝奉高等人率军1外来入侵者,被敌人围困在山上,因粮食断绝,将士们靠采摘乌稔果充饥(一种常绿灌木的黑色浆果,如绿豆至豌豆般大小,顶部有五星状花纹,食之味甜,但常导致满嘴乌黑),就是靠着满山遍野的乌稔果,畲军取得了战争的胜利。战后风调雨顺,族泰民安。但“三月三”祭神之际,首领们仍想品尝乌稔果,却因季节未到,兵卒们只好采些乌稔树的叶
古田曲醋制作技艺
古田曲醋为传统工艺,属四大名醋之一,有着750年历史。唐开元二十八年(740),古田民间即采用土法制红曲,并用红曲或混合曲作为糖化发酵酿酒酿醋,此后区内主要集镇均有制酒制醋民间作坊,民间多数自家都保留一两坛老醋;乾隆十四年,在古田旧城二保街就有私营酒、醋厂;民国时期,全区有酿酒酿醋店数百家。古田曲醋因原料配比和管理方法不同,可分为:红曲老醋(经糖化、酒化、醋化分次添加酒液发酵工艺,加入芝麻调香,经多年陈酿而成);红曲醋(一次性投料经糖化、酒化、醋化同时进行三个月即可压榨过滤,转入陈酿三个月即成品);香醋(一次性投料经糖化、酒化、醋化同时进行三个月即可压榨过滤,陈酿三个月加入米香液即为香醋);陈
腐乳酿造技艺
豆腐乳又称“南乳”,以豆腐为主原料,经配方发酵制作而成。而莆田豆腐乳制作工艺,是指源于清代“涵兴记”以祖传秘方精制豆腐乳的特殊技艺。豆腐乳的制作,始于公元5世纪的北魏时期,并逐渐成为我国广为流传的传统食品,但各地的制作配方和加工技法各异。莆田“涵兴记”豆腐乳的制作技法特别,历史可以上溯至清朝光绪年间,莆田涵江柯塘村的黄前至与儿子黄梅麟和侄儿黄钟麟在原涵江镇内孝义社开设“鸿源酱油行”,以祖上秘传技艺专门制作豆腐乳、酱菜和酿造酱油,取名“涵兴记”字号,产品十分畅销。后来又把酿造技术传于黄钟麟的四个弟弟,分别办起了“鸿源”、“源珍”、“源美”、“建源”、“源昌”五家酱油商行,五“源”的经营规模和产品
龙岩田公元帅信俗
同样是信仰田公元帅的龙岩上杭县白砂镇水竹洋“田公会”,是集傀儡戏班信仰社诞、傀儡行业社会(聚会)、地方傀儡戏展演三者于一体的民间戏剧庙会。闽西傀儡戏在清乾隆、嘉庆年间发展至鼎盛时期,上杭县特别是白砂镇周边地区的傀儡戏班社剧增,全县多达108个戏班。为了加强各地傀儡戏班之间的团结及解决相关的问题,水竹洋梁姓“龙凤堂”第十七代传人梁攀秀,在乾隆庚午年(1759)发起建立行业协会——田公会。其后,梁姓族人建一小庙供祀“田公”,称为“田公堂”。各地傀儡戏班每逢神诞都聚集“田公堂”祭拜祖师爷,邻近的傀儡班都会于“田公”诞辰(农历六月二十四)前往水竹洋上香,下午、晚上作庆贺神诞的演出。
福州田公元帅信俗
“田公”是民间所尊奉的戏乐之神,艺人称之为“田公师父”、“田公元帅”、“田都元帅”,传说其为“天上翼宿星君”,故神像为头插双鸡羽。传说该神擅技击,通音乐。民间传说田公元帅为雷海青,及唐代宫廷乐工,有气节,被安禄山所杀。田公元帅信俗在福州体现为元帅庙仪俗。福州有田公元帅庙祖殿,现位于鼓楼区。据志书记载,元帅庙原为玄坛祠,创建于元代,明末清初易名为元帅庙。元帅庙仪俗包括戏俗和斗堂仪俗:戏俗指在神诞日即每年的农历八月二十三举行的庆诞演出活动,展演戏曲、木偶、十番、评话等,新办的戏曲科班亦借此机会到庙谢恩并献演新戏以酬神,还出现众戏班献艺斗台盛况;斗堂仪俗是指每月农历初一、十五,鼓楼区内的文化人士聚集
齐天大圣信俗
顺昌建县于后唐长兴四年(933),历来民风淳朴,文风炽盛,民俗文化独特。闽人自古崇拜灵猴,在历史上,演化为“齐天大圣”崇拜,成为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间信俗,主要表现形式是“齐天大圣”、“通天大圣”的祭祀活动。齐天大圣信俗历史悠久,据明正德《顺昌邑志》记载,该习俗于元末明初盛传。齐天大圣生日祭典于每年农历七月十七举行,以顺昌城区规模最大、参与人数最多,又以郑坊乡峰岭村的祭仪最具代表性。大型祭祀活动从凌晨开始持续到深夜,规模宏大,场面热闹,有一套较为完整的程序,包括请神、游神、娱神、送神全过程。其中作为大圣替身者表演的“铜针穿腮”、“上刀山”、“过火山”、“打油锅”、“化替身”等环节生动精彩,扣人心弦
广泽尊王信俗
广泽尊王,又称郭圣王,俗称圣王公,俗姓郭,名忠福,祖籍泉州市安溪县,先祖迁居南安诗山。他出生于后唐同光元年(923),卒于后晋天福二年(937)。据传,生前侍母至孝,殁后被乡人奉为神灵,建庙奉祀,称郭圣王。因该庙所在地山形如凤,故称凤山寺。郭圣王的威灵,事迹被地方1上奏朝廷,遂被敕封“威镇忠应孚惠威武英烈保安广泽尊王”,简称“广泽尊王”。广泽尊王祭典仪式历代传承,主要以祭典、庙会(巡境)、晋香、分灵和故事传说为表现形式。每年农历二月二十二,以及农历八月二十二为神诞日,位于南安凤山寺和广泽尊王故居龙山宫内香烟缭绕,大陆、台港澳地区和东南亚、世界各国的信众都要到凤山祖庙举行祭典仪式。各地在建造广泽
福德信俗
仙岳山土地公庙历史悠久,始建于宋代,俗称“岩仔内土地公宫”,为塘边及周围百姓所建。明正德年间,年久失修,而山生虎患,塘边诸社民户捐缘银,重修土地公宫。明万历、清同治、宣统年乡民屡有重修,并筑石级山路抵庙,远近来拜,香火炽盛,逐渐形成祭祀土地公的民俗活动。改革开放后,众多企业家和广大信众捐款、献物支持重修寺庙,如今的仙岳山土地公庙气势恢弘,流光溢彩,荟萃木雕、石雕、剪瓷雕等诸多闽南传统工艺,成为厦门市香火兴盛的宫庙,每年接待香客约七百万人。每年农历二月初二为土地公诞辰,闽南称“土地公生”。每月的农历初一、十五与初二、十六为月祭,每年的十二月十六为“尾牙”祭。民间活动有点头炷香仪式,请天公、颂典仪
大使公信俗
凤山祖庙位于厦门市集美区灌口镇灌口街北侧的凤山上,始建于明朝崇祯年间(1621~1644)。祖庙建筑由山门、前殿、天井、后殿、左右厢房和庙前日月亭组成,占地面积达1567平方米。据《同安县志》和《凤山祖庙碑志》载:明朝时,深青驿站“有四川灌江县人为丞”,驿吏“奉二郎神炉”。崇祯年间,“丞殁,遭兵燹驿废,神炉弃道旁,猎犬将其衔至凤山,卧守不离”。乡人感到惊异,就筑一小庵置祀,后将小庵改建成庙宇,即凤山庙。民众不知此神为何像,有神现梦于耆老,曰:“明日(三月初七)有官过此,即予像也。”至期有世职指挥大使过其地,少年美仪容,遂塑像肖之,呼为“大使公”。灌口凤山庙供奉的大使公即四川都江堰二王庙的李二郎
沙县定光佛信俗
从唐宋时代开始,定光佛信仰就在沙县民间流行。据地方史志记载,定光佛为地方保护神,受百姓崇拜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据《临汀志》与《舆地纪胜》等记载,民间传说定光佛俗名郑自严,来自泉州同安县。郑自严乐善好施,有求必应,深受民众崇敬。从唐宋开始,沙县淘金山、洞天岩一带的佛寺,均供奉定光佛,民间信仰盛行。据佛教经典载,定光佛又名锭光佛,梵名提洹羯佛。据传,锭光佛出生时,身边有许多灯,故名燃灯太子,成佛后称燃灯佛,即锭光佛,民间简写为定光佛。按佛教传统,每年有三个纪念定光佛(即燃灯佛)的日子:农历正月十二为定光佛的诞生日;农历三月二十七为燃灯太子(定光佛)的出家日;农历八月二十二为燃灯太子(定光佛)的成道
漳台大鼓凉伞舞
大鼓凉伞舞始创于闽南漳州,后传至台湾的一种不用器乐伴奏的民间舞蹈形式。在《台南县志》中就有弄鼓花的记载:“两人一对手,一人持凉伞,一人抱大鼓,伞打回旋,大鼓双面打,边打边舞,另有打锣手三、四人围住大鼓,边打边舞。因其状天真浪漫,爽然欲醉,又名“弄鼓花”,而“弄鼓花”即福建漳州一带的“大鼓凉伞”,在台湾今称为“跳鼓阵”。相传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数千名倭寇乘百姓过年之际,偷袭月港,沿着九龙江大肆抢劫。抗倭名将戚继光闻讯后立即调遣戚家军,1九龙江口,并全歼倭寇。老百姓纷纷抬着猪羊去犒劳戚家军。年青人敲着大鼓,唱着锦歌,边走边跳,欢庆胜利,戚继光令士兵撑起伞,为载歌载舞的小伙子遮阳,那些打伞的
石狮灯谜
石狮灯谜,俗称“灯猜”,主要活动形式有内部交流、每日一谜、群众谜会、家庭谜会、思亲谜会、联谊谜会、侨乡谜会、灯谜进校园、灯谜研讨会、大型灯谜赛事十种。而依灯谜设置方式的不同又可分为群众展猜和电控竞猜两大类。石狮灯谜有着丰厚的历史积淀。清光绪八年(1882年),蚶江成立“谈虎楼”谜社,此后每临元宵、端午、中秋等佳节,就会有不少商家于店铺前悬谜征射。1930年蚶江谜人林桂舟到台湾经商将石狮灯谜带到台湾。1931年“谈虎楼”谜社成员举办抗日专题谜会,以谜语表达愤慨之情和抗日的决心。1938年中秋佳节,城隍街各布店发起为抗日捐献奖品的悬谜征射活动。1945年华侨医院举办“庆祝抗日胜利文虎征射”。新中国
漳州水仙花雕刻技艺
漳州水仙花的栽培和雕刻自明景泰年间延续至今已有五百多年历史。水仙花雕刻技艺,主要采用钢铁制成的刻刀、刻片、刻钳、刻剪、修叶刀、刻针等八种工具,经过花匠们雕刻的水仙花,造型逼真,千奇百怪,大体可分为兽型、禽型、生活型、人物型、象征型等五大类。经雕刻师精雕细刻后,其神韵更胜似仙女降落人间,千姿百态,栩栩如生,令世人百赏不厌,历代文人墨客称之为“凌波仙子”。水仙花的雕刻造型,其目的是通过刀刻或其他手段使水仙的叶和花矮化、弯曲、定向、成型,根部垂直或水平生长,球茎或侧球茎按造型要求养护、固定。水仙花雕刻造型主要是对花、叶的雕刻,使花、叶达到艺术造型的目的。主要是通过雕刻的机械损伤、阳光和水分控制等办法
晋江灯谜
灯谜活动在晋江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唐贞元进士欧阳詹拟制中药谜,被药铺荔枝姑娘猜中,双方喜结良缘的故事至今尚在晋江民间传诵。明清以来,晋江海上交通顺畅,经济日兴,文风大盛,民间灯谜也随之活跃,并相继有李贽的《推谜类谈》、林桂舟的《锦江林画中隐语》等著作问世。民国时期,涌现出谢云声、周晓尧等一批著名谜家。抗日战争时期,晋江成立有民间灯谜组织——谈虎楼,以灯谜形式进行抗日救亡宣传。改革开放以来,灯谜活动在晋江城乡较为普及,陆续成立市、镇两级灯谜组织,经常开展群众性的灯谜猜、制、论、评活动,至今已举办过18届侨乡谜会和多次国际性谜事活动。灯谜属民间文学范畴,一般包括猜、制、论、评四个部分,即①竞猜(笔
泉州鲤城火鼎公火鼎婆
火鼎公火鼎婆流行于闽南泉州,厦门等地.一对老公婆合抬一口大鼎,鼎火旺盛,公与婆步履矫健,神态风趣,时而摇摇晃晃,时而插科打浑.两人手里还各拿着扇子,沿途扇着鼎火高抬旺盛的鼎火,象征兴旺发达,吉祥如意用民间曲艺答嘴鼓形式,幽默生动,为群众所喜爱.这民俗节目,多出现在民间喜庆的广场文化活动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