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四川省 > 成都市 > 温江区特产
温江区民俗文化
成都糖画
成都糖画,民间曾称其为倒糖饼儿、糖粑粑儿、糖灯影儿,是用融化的糖汁作画的一种手工技艺,主要流传于四川省成都市极其周边地区,是一种既能品尝又能观赏的传统工艺品。2008年,成都糖画入选我国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名录。糖画约起源于16世纪,在明代宫廷习俗中,每当新年祭祖时,官宦大户人家往往用模具印制糖狮、糖虎和文臣武将等形象用以祭祀,后来该技艺传入汉族民间,逐渐演化为糖画。清初《坚瓠补集》有两首诗,真实地记录了当时糖画盛行的情况:液蜜为人始自汉,印成袍笏气轩昂。狻猊敛足为同列,李耳卑躬属并行。枵腹定知无肺腑,虚心自应没肝肠。儿童尽与相亲近,丞相无嗔可徜徉。熔就糖霜丞相呼,宾筵排列势非孤
川派盆景技艺
川派盆景是中国传统盆景四大流派之一,自东汉雏形,五代起兴,历唐、宋、元、明、清,其间一路沉浮,最终形成风格流派。四川古称巴蜀,其地域涵盖川西、川东,特别是以成都地区为代表的盆景制作技艺,应是川派盆景制作技艺的基础和核心。由于四川山水、树木及为雄奇、丰厚,地貌环境又临大山险水,故其山水盆景即以幽、秀、险、雄、高悬、陡深之造型集合于盆盎内;树木盆景则以苍古、虬曲、飞垂、倒挂之格律,浓缩于盈握中。蜀中盆艺家,潜心悟道,细心体察,精制技艺,故尔形成了独有的川派盆景造型格律与技法,以其鲜明的技法和艺术特征,区别于其他流派。川派盆景技艺享誉全国,川派盆景作品屡次在全国各地展览中获奖,上世纪六十年代,陈毅同
川派盆景盘扎技艺
温江,位于成都平原腹地,距西南最大的城市成都公十公里,气候宜人,地热平坦,土地肥沃,全年气候温和,温差小,是国家级生态区的核心区域,目前,温江区盆景种植面积1万余亩,主要分布在玉石、寿安等乡镇,主要品种有乌柿、梅花、贴梗海棠、罗汉松、紫薇、银杏、六月雪等,盆景产品畅销全国,并远销韩国、日本、新加坡、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温江的川派盆景盘扎技术起源于清朝末年。清朝末年,寿安镇百花村就已形成川西花木盆景,是川西盆景的发源地之一。“川西花王”陈开钦为代表的陈氏家族种植花木的历史可追溯到满清时代,到目前已有150余年的历史。陈开钦是闻名全国的十大盆景师之一,精通川派盆景创作技艺,并培养了很多盆景界和
温江滴窝油酿造技艺
清乾隆年间,江西省金溪县人郑豫昭、彭永年迁来温江城关开设铨盛号、海天春号酱园。民国期间,酱园业逐步发展,产品很多,其中滴窝油色香味俱佳,是温江的传统名产品。独具一格的“温泉牌”窝油,又名“温江白酱油”,系选用上等黄豆、小麦等原料,经过天然发酵,日晒夜露5至8个月后,制成酱胚,装入木桶内,成熟酱胚遇冷回润产生的汁液,顺缝滴入窝内,故称窝油或滴窝油。抗日战争时期,经入川的外省人士食用后广为介绍而名传四方。温江酱油酿造工艺迄今已有一百多年历史。具有质浓色鲜,芳香味醇,久储不变质的特色,是烹调的优质佐料。51年寿安乡酱园改为食品厂由供销社经营,生产起伏不定,由于原材料的缺乏、生产工艺也较落后,这种纯手
蛾蛾灯
流传于四川省温江区、郫县、德阳市一带的民间舞蹈“蛾蛾灯”,其产生与川西平原人们的生活、环境息息相关,它是川西平原珍贵的艺术资源,充分展现和刻画了勤劳智慧的川西坝子人民丰富的生活情趣与诙谐幽默的性格形象。是摹拟川西平原独轮的鸡公车,载人、行路的生活,舞蹈通过一对祖孙赶集,鸡公车上坡下坎,爷逗孙,扑蝶等情节,表现了祖孙对美好田园风光的热爱和欢乐愉悦的心情。“蛾蛾灯”的表演形式和“车灯”相似,由两人表演,一人饰爷爷(推车人),双手执道具车手柄;一人饰孙女(坐车人),站在道具车内,将车身上的四根带子捆在腰部,车前装一着彩裤、布鞋的假腿,接在孙女的腰前,连接处用上衣遮盖。推车人以腰为力点,突出“踢”和“
永盛牛灯
永盛牛灯是明清以来流传于石磊村的民间耕牛舞蹈文艺表演,伴有山歌清唱,唱腔流畅质朴,悠扬婉转,展现农民喜获丰收的好心情,很具地方民俗风味。每逢佳节,牛灯队就会走村入院,进行表演,以庆丰收和来年好运。它一般是一人扮演牧童,二人头戴道具扮牛,牧童在锣鼓声中摹拟日常喂牛、牵牛、与牛嬉戏、玩耍等舞姿动作,最刺激的是牛发狂,不听主人使唤,狂奔乱跳,横冲直闯,急得牧童抓脑搔腮、不知所措,窘态万千的场面,逗得观众开怀大笑。后来,为了迎合老百姓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永盛牛灯不断完善创新,表演人数不断增多,演艺难度不断加大,改由10余人表演,二人一组扮牛,一人扮主人,一人扮锣鼓手,另一较小个子的则充当牧童,围绕有关
鱼凫传说
蚕从及鱼凫,开国何茫然。传说4000多年前,一个崇拜鱼的部落和一个崇拜凫的部落结为部落联盟,迁徙到成都平原,经过征战建立了辉煌的古蜀鱼凫王国。这是个以农耕为主,狩猎和渔业为辅的奴隶制国家。它拥有与中原地区相媲美的青铜工艺和堆积如山的财富。据史料记载和考古印证,温江正是这鱼凫王国的发祥地。鱼凫王及鱼凫王妃墓都在其境内,鱼凫村遗址更是被列为1996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2001年该遗址被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鱼凫的传说故事很多,“鱼凫架桥”“鱼凫王大战饮马河”等饮马河,鱼凫桥等河流、地名至今尚存。《鱼凫架桥》万春乡有条马坝江,在古时候硬是大得很,江宽三百六十丈,深来看不到底。江的两边有两个王国
九斗碗习俗
每年农历十月初十,达摩会作为具有悠久历史传统的成都民俗风情,与青羊宫庙会(打金章)、花会等共同形成了成都庙会。清代、民国时期以来,每逢新春佳节或有红白喜事,在川西农村常常可以看到这么一幅景象:数十上百人聚在一处,在一阵鞭炮响后,于漫天青烟中按男女的区别,辈分的高低,分散坐于一张张八仙桌旁,伸箸畅食,举杯畅饮。不远的地方,随地而挖的土灶上叠着高高的蒸笼,热气腾藤,简易的案板上堆满菜肴、餐具。腰拴一截油迹斑斑围裙的厨师飞快的挥舞手中的锅铲或菜刀,一碗碗菜流水一样的端上桌子,主人家不停的招呼客人说人手少,菜不好,大家多多原谅这就是川西坝子农村吃“九斗碗”的热闹场面。“九斗碗”是客家人传统敬归客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