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江西省特产
江西省民俗文化
丰城木雕
丰城木雕(第一批省级)丰城民间木雕是江西省内的一个完整的派别,主要工艺技巧有平面浮雕刻(包括浅浮雕和高浮雕)、透雕、圆雕、混合雕等。其中混合雕是用有机玻璃与樟木或竹器等共同构成作品,这是其他民间木雕难以做到的。丰城民间木雕题材主要是传统文化,如《西厢记》、《水浒传》等,体现江西文化的宗教题材,如宗祠、菩萨等,具有实用性的建筑题材,如万寿宫的门窗雕刻,日常生活用品包括门、窗、床、箱子、柜子等。丰城民间木雕主要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尤其是江西传统文化艺术,具有很大的历史价值和实用观赏价值。
靖安打鼓铲山歌
靖安打鼓铲山歌(又名靖安锄山鼓),清初随广东、福建一带客家人带入靖安,已有300年以上的历史。过去,每逢农历六月耘禾,八月捍茶山都要唱“锄山鼓”,它是一种集体劳动时唱的歌曲。鼓师身背圆鼓,双手握槌,击拍领唱,众人唱和,即兴诙谐。“锄山鼓”旋律清新质朴,粗犷流畅,有徵、羽两种调式,终止音均下滑至角。歌序为:开工(冷鼓)——开号(喝彩)——唱歌(头番歌)——冷鼓——望茶——冷鼓——谢茶——冷鼓——望饭——冷鼓——谢饭——冷鼓——山歌——冷鼓——散歌(即兴编唱)——冷鼓——煞号(喝彩)——盘丝罗(收工)。曾载入《中国民间歌曲集成·江西卷》。
南城麻姑酒
南城麻姑酒(第四批省级)麻姑酒是江西传统名酒,被列为江西八大名酒之一。据有关史料记载,已有两千多年的酿造历史。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记载:“江西麻姑酒,以泉得名,而曲有群药。”清光绪年间,开始向南洋各国出口。1951年,在南洋国际赛酒会上,荣获银质奖章,是江西名酒和省优产品,获中国首届黄酒节一等奖,首届中国食品博览会金牌,被中国食品协会推荐为名牌产品。麻姑酒酿造技艺起源于汉代,兴于唐宋,盛于明清,曾经基本垄断了周边数十个县(区)的酒业市场达200多年之久,积淀了深厚而巨大的文化价值和品牌影响力,其精湛的酿造技艺闪烁着我们祖先智慧的光芒,其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被世人所瞩目,成为我国酒文化的瑰宝。
南丰泥炉制作工艺
南丰泥炉制作工艺(第二批省级)南丰泥炉为江西省南丰县生产的传统陶器日用品,系选用优质泥料,经精制烧炼而成,品种有1-4号盖炉(又称炭炉)、1-3号普通煤炉、1-7号柴炉、100型及120型蜂窝煤炉四大类。南丰泥炉采用优质粘性泥土,土质灰白细腻、无砂粒、不易开裂,炉体式样美观,泥炉表面光洁、色泽乳白、承受力强,高温不裂(800℃),经久而耐用,配有花、鸟、人物、山水等装饰图案,工艺精巧,设计科学,火力强、升温快。以盖炉为例:其结构有炉托、炉身、炉门盖、炉面大盖、小盖五个部分。炉托呈园形、隔热作用,防火星掉在桌面;炉身呈八方形、上大底小;炉门盖型不一,有扇形、方形、腰子形等;炉面大盖为八方形,调节
南丰妆迎
南丰妆迎(第三批省级)南丰妆迎活动的表演形式丰富多彩,风格古朴粗犷。在巡游队列中,一般以神铳和蟒锣开道、凉伞档伞彩旗乐器随后,各类神话剧中妆扮人物的迎盘(轿)紧接,“三仙真君”的神轿坐阵中间,各种民间古乐声、鞭爆声、欢呼声惊天动地,气势浩大。南丰“妆迎”在文献具体记载中有三次,即清咸丰四年(1854年)、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及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
周家马步灯
马步灯(第二批省级)马步灯是流传于金溪县双塘镇翁塘周家的一种灯彩。周家建村于北宋。相传建村之后就有马步灯,由表演者扮成历史人物,且多为鞍马征战的忠勇武将,表现其行军、布阵、打仗等场面,全由表演者的动作完成,不唱不说,只以锣鼓、唢呐等伴奏,象征性极强。欢乐祥和,雅俗共赏。一般正月十三发灯,称头灯,十四、十五玩到热潮。乐队中有打击乐和吹奏乐,周家马步灯的打击乐节奏鲜明,情绪饱满,节奏变化多端,极富地域特色。翁塘周家建村于北宋,村民传说建村之后就玩马灯,由此算来有近千年历史。原有多套不同内容的节目,但有的失传了,现在主要为两套节目,一为“三国演义刘关张”,一为“忠勇报国杨家将”。周家马步灯一般正月十
金溪雕版印刷手工技艺
金溪雕版印刷手工技艺(第二批省级)金溪浒湾雕版印刷始于明,盛于清,并形成了前、后书铺街。清朝乾隆、嘉庆、道光年间(公元1736~1850),凡经、史、子、集,所有江西省读本皆出自此地。当时北京、南京、南昌、长沙、安庆、芜湖等地书商都在浒湾镇设立分号书店,浒湾的木刻印书通过这些渠道销遍全国,影响极大。全盛时,浒湾有大文堂、两仪堂、三让堂、文信堂、忠信堂、旧学山房等60余家书店堂号,刻字和印书工匠上千人。浒湾出产的书籍为木刻板,木材大多数采用梨树兼用樟树和荷树。印刷纸张普通的用毛八纸(金溪黄通与峡山生产),特等的用连四纸(福建出产),低级的用京丹纸(资溪出产)。墨汁用乡村砍烧松树所熏成的烟渣。每板
百丈山的传说
百丈寺座落于奉新县百丈山大雄峰下,是中国佛教界颇具影响的“禅林清规”发祥地,为中国佛教十大古寺庙之一。唐德宗兴元元年(784年),怀海大师来到大雄山当主持。随着一代禅宗大师的到来,一时百丈山“庵庐环绕”,供施相积,徒众愈多。众多高僧,包括后来纷纷开宗立派的大禅师,如希运、灵佑、昙晟、大安、五峰、神赞、智闲等皆入百丈,参禅于怀海。怀海大师在佛教禅宗史上的地位与影响,除了培养出一批重要的禅师外,最主要的还是确立了禅宗的基本戒律《百丈清规》,这一历史功勋就是在奉新百丈寺完成的。《豫章书》还记载了唐宣宗李忱在登基前,曾有一段落难晦迹于丛林,出家百丈寺的经历。伴随着佛教的发展历史,一些得道高僧的佛教故事
萍乡春锣
萍乡春锣是流传在萍乡一带的由“报春”演变来的一种民间曲艺形式,每逢春节之后,报春人身背锣鼓,挨家挨户去告诉人们当年的家事季节,提醒人们注意及时播种、耕田。随着时代的发展,历史的普及,春锣演唱的内容开始改变,成为向人们恭贺新年、传吉报喜,并逐步发展到说人物、扬善贬恶的一种艺术形式。萍乡春锣是流传在萍乡一带的由“报春”演变来的一种民间曲艺形式,每逢春节之后,报春人身背锣鼓,挨家挨户去告诉人们当年的家事季节,提醒人们注意及时播种、耕田。随着时代的发展,历史的普及,春锣演唱的内容开始改变,成为向人们恭贺新年、传吉报喜,并逐步发展到说人物、扬善贬恶的一种艺术形式.春锣由一人演唱,演唱者用红绸系一面直径为
广昌白莲生产技艺与习俗
广昌白莲生产技艺与习俗(第二批省级)莲,属睡莲科,又称荷花,古代亦称芙蓉、芙蕖、菡萏等。广昌白莲种植历史悠久,有文字记载始于唐代仪凤年间(公元676-679年),至今已有1300多年。明正德《建昌府志》载:“白莲池在广昌县西南五十里,唐仪凤间居民曾延种红莲,其中数年变为白,于白莲中得金范观音像,后一年,白莲又变为碧”。清同治《广昌县志》也载有“满县花枝放呈祥”的描述。“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诗境,每年的夏秋之际在广昌随处可见。广昌白莲传统生产技艺自隋唐起源,经历代传承与发展,逐步形成了地方特色浓郁的传统民间技艺。广昌白莲的生产与加工,包括白莲品种选育、莲田选址、移栽及田间的精细管理
塘坊木偶戏
江西提线木偶戏(第四批省级)广昌县塘坊乡一直流传着“木偶戏”,木偶戏古称“傀儡戏”或是“线戏”,是在木偶的重要关节部位如头、背、腹、手臂、手掌、脚趾等各缀丝线,由艺人操作木偶表演故事的一种戏曲形式。据考证,塘坊木偶戏起源于汉朝,西汉大将陈平制成木头人,虚张声势,然后领兵连击,将来犯的匈奴击溃。后人据此将“木偶”翻为戏,演变成塘坊木偶戏,一直流传至今。“木偶戏”由木偶、操纵演员、配音演员、和乐队四部分组成。木偶由木头雕刻而成,工艺精良、风韵各异,每个木偶象征一个剧中人物。重要关节部位如头、背、腹、手臂、手掌、脚趾等各缀丝线,演员拉动丝线以操纵木偶的动作,人物形象生动,个性特别鲜明,表演时有喜、怒
乐安打船歌习俗
乐安打船歌习俗(第四批省级)乐安打船歌习俗是流行于乐安县西南部牛田、万崇等乡镇一带的民俗活动,起源于乌江南畔的水南村,据水南村史记载,打船歌习俗系该村张姓始祖世延公于唐开元年间传入,至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历史。过去,由于乐安地处山区,陆地交通不便,内外交流运输主要靠境内的一条主河流——牛田河(又称乌江、恩江)展开。历史上一年一度的“交皇粮”,以及靠撑船放排出外谋生的,涉及千家万户。为了祈求神灵保佑远行的船队一路顺风顺水、平平安安归来,当地群众在船队出发之前,要举行一番隆重的仪式。这场仪式先是到村内供奉神像的祠堂、庙宇中燃香点烛跪拜祷告,然后抬着“吴仙真人”、“土地神”、“五皇太子”等七尊神像到村
楚调唐音歌吟
楚调唐音歌吟(第一批省级)“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歌吟,又称“吟咏”或“吟唱”,是古人读诗词歌赋的方法,是从诗歌与音乐奇妙“姻缘”中派生出的一门古老艺术。广泛流传于民间,在各阶层人群中传承。在“歌吟”中,诗词的音乐美、音韵美和内在意境表现得淋漓尽致。歌吟历来口耳相授、代代相传,由于古今语言的变化、南北方音的差异,歌吟在流传中形成多种流派。本项目——“楚调‘唐音’歌吟”,以楚地音乐和方言结合唐人规范的歌吟方式进行吟咏,相传至今已形成相对固定的古雅优美的旋律,其节奏的轻重缓急由歌吟者自由控制。较之其他歌吟流派,楚调“唐音”明显具有旋律性强、音乐色彩浓的特点。歌吟腔调,同一诗(词),有如
乐安罗陂庙会
乐安罗陂庙会(第三批省级)罗陂庙会也称“朝神庙会”,是当地一项有着数百年历史的民俗活动。此活动十年举办一次,规模盛大,远近闻名。罗陂乡位于乐安县西南部,距县城90余华里,与永丰县交界,因此,有“边贸市场”之称。罗陂庙会融商品交流与群众娱乐为一体,举办期间,邻县各路客商云集,人山人海,热闹非凡。罗陂庙会活动历史悠久,据罗陂古村兆兴房草谱记载,明崇正年间,罗陂陈氏三十一世(惟荣),因家境衰败,后经道士指点迷津,修建神台,雕塑菩萨,诚心敬神,并选择黄道吉日演神游街,方人丁繁衍,兴旺发达。此后,世代延续至今。罗陂庙会活动不仅规模宏大,而且内容丰富,影响面广。它的主要特征是参与人数众多,有近千人参与。同
传统水力机械和手工技艺制茶
传统水力机械和手工技艺制茶(第一批省级)传统水力机械是自古以来在江西既皖南山区形成的一套以水力为动力的传统制茶工艺,它的起源至少可以追溯到元代江西广丰山区用水力推动木质联磨辗磨茶叶以制作饼茶,至1952年前后,由婺源县农业领导部门结合现代机械原理加以改进并在有水利资源的山村茶区推广,茶农们用它加工毛茶,大大提高了工效。元代农学家王桢《农书˙利用门》曾记载:“水转连磨,其制与陆转连磨不同。此磨须用急流大水,以凑水轮。其轮高阔,轮轴围至合抱,长则随宜。中列三轮,各打大磨一盘。磨之周匝俱列木齿。磨在轴上,阁以板木。磨旁留以狭空,透出轮辐,以打上磨木齿,此磨既转,其齿复傍打带齿二磨,则三轮之力互拔九磨
建昌帮药业
建昌帮药业,是我国南方古药帮和中药炮制的重要流派之一,与“樟树帮”合称为江西帮,为全国13个大药帮之一。它发祥于南城县,以擅长传统饮片加工炮制,药村集散交易著称。药界至今还有“药不到樟树不齐,药不过建昌不灵”之说。建昌帮药业以中药饮片加工炮制和集散经营销售两方面著称。在饮片炮制方面,工具、辅料、工艺独具本帮的传统风格,讲求形、色、气、味、毒性低,疗效高。豚刀(建刀)、雷公刨是最具特色的加工工具,是全国有名的三种中药加工刀之一(另两种是禹州大圆型禹刀,樟树药帮是小刀面汉刀)。药界过去有“具刀认帮”,“刀法不同,建刀更有用”的说法。辅料方面以谷糠最独特,煨附、姜半夏、枳壳、槟榔、明山药、贺茯苓、熟
婺源傩舞
婺源地处皖、浙、赣三省交界处,“山阻而弗车,水激而弗舟”,地理偏僻,交通闭塞。正是这种相对闭塞的自然环境,保留了原始而粗砺的巫傩文化:婺源傩舞。婺源傩舞,俗称鬼舞,为江西傩舞之一种。起于唐代,历宋元两朝,而盛于明初。婺源县段莘乡茗洲村《吴氏家谱》记载:“(明)正统十四年(1449),社中首醵米物,酬与诸行傩者,遂称香火角牴之戏。”婺源舞鬼傩班,全盛时,遍及全县,旧有“三十六傩班、七十二狮班”之誉。狮班舞狮又跳傩,狮傩同演,又称“狮傩班”,俗谓“舞回回”。鬼舞(傩舞)节目,原有六十余个,有表演迎神逐鬼的《追王》《搭架》,有反映神话故事的《太阳射月》《后羿射日》《唐僧取经》《盘古》《和合》,有历史
锣鼓十八番
锣鼓十八番是极具地方特色的民间打击乐器表现形式,南昌县八一乡胡华村、塔城乡凤岗村、冈上镇黄台村等地都有锣鼓十八番。流传至今已经有300年历史了。其曲牌众多,打法多样,气氛热烈,表现丰富,形式多样。即可单独表演,也可为民间舞蹈伴奏,是南昌县地区欢庆节日、婚庆喜事中的一种艺术表演形式。
萍乡花果手工工艺
萍乡花果手工工艺(第一批省级)安源花果历史悠久,是传统手工艺食品的典型代表。既具有食用价值,又具有观赏价值。它是由柚子、桔子、辣椒、冬瓜、南瓜、萝卜、马铃薯、刀豆、藕、木瓜、地瓜、青菜梗、鹅明豆等四时果蔬的根、叶、茎、花、果实经过(选料、洗净、切叠、挤压、雕刻、编织、水浸、烫煮、保色、定形、糖腌、烘烤)十道工序手工精制而成。制作成的花果色泽鲜美、造型独特,口感甜脆,加工后不破坏原有的营养质素,特别是一些用橙腔、薄荷、紫苏等做的花果,还具有祛寒止咳、清热解毒、健脾开胃的治疗保健功效,是名符其实的绿色保健食品.是大众休闲、馈赠亲友和招待客人的珍品。就手工工艺而言,安源花果作为传统食品在全国是唯一的
南昌采茶戏
南昌采茶戏,江西地方戏曲剧种之一,俗称“灯戏”、“三角班”,距今已有300多年历史。清代乾隆年间,南昌县塔城乡凤岗村刘蜀陡等人合办岗下刘家戏班,编排大戏演出,演员行当由二旦(青衣、花旦)和小丑,增加了小生、老生、大花、小花彩旦等行当,一直沿用至今。1927年南昌采茶戏从乡村进入南昌市,1953年,被正式命名为南昌采茶戏。2008年被列为江西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