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江西省特产
江西省民俗文化
新建走马灯制作技艺
走马灯又称“跑马灯”,有的地方称为“转灯”。是古代节庆活动的一种比较高雅别致的灯彩类型。常见于元旦、元宵、中秋等节日庆贺活动场所。此灯彩虽然历史悠久,但能够制作的工艺人为数不多。在江西新建县昌邑乡、联圩乡及鄱湖地区一带,“走马灯”虽谈不止盛行,但颇受民众喜爱和青睐。“新建走马灯”地域特色比较浓厚,其造型呈圆柱形,多棱多面,其表一般用白纸糊成,点燃灯笼内蜡烛或油灯,由于热气流的冲击产生动力,从而带动轮轴,致使轮轴下的各类剪纸动物(以马为主)旋转起来,同时在灯光的映照下,外表呈现“骏马奔腾”的阴影图像。走马灯是我国民间传统灯彩之一,其制作和把玩历史悠久,起始于隋唐,盛行于宋清两代,古代文人墨客及民
新建石岗梅烛灯
石岗梅烛灯又叫板灯龙,是在每年正月十三晚上举行。其龙头造型独特,为1形,龙尾为莲花形,用各色纸张和竹篾编、扎、剪、贴精制而成,具有形象逼真,色彩华丽,制作精巧等特点;龙身为每节板凳串联而成,上面有三个灯笼,上大下小,用白色或红色纸张糊成,互相以一根木梢连接而成长龙。以庆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期盼新年新气象的到来,寄托着人民勤劳致富的美好愿望。石岗梅烛灯至今有着几百年的历史,具有浓厚的群众基础。石岗镇位于新建县西南部,这里,早就流传着“辞旧迎佳节,三灯庆新春”的风俗习惯,其影响深远,特别是如今,深受欢迎。2009年2月,南昌电视台一套《新闻说报》里播出了石岗梅烛灯闹元宵的盛况;同日,新建县电视台
樟树剪纸
樟树剪纸——根据景点文化内涵创作,获得国家专利的“夏布剪纸”具有独特的质感和视觉效果,中国结剪纸双面装裱属全国首创,用锦盒包装,配有手提袋,既有档次,又便于携带。剪纸《滕王阁》在2008年第43界全国工艺品、旅游纪念品暨家居用品交易会上获得2008年江西省工艺美术大奖赛金奖。剪纸《双龙戏珠》在2008年首届中国(江西)旅游工艺美术作品设计(创作)大赛中荣获银奖。红色旅游剪纸系列:《红色江西剪纸纪念册》在首届中国(江西)红色旅游纪念品设计(创作)大赛中荣获三等奖。
南丰蜜桔栽培技艺
南丰蜜桔栽培技艺(第一批省级)南丰蜜桔源出乳桔,因南丰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冬暖夏凉,雨量丰沛,土质松软,是南丰蜜桔栽培得以周而复始的理想地理条件。唐代以前,南丰已出产朱桔。唐宋以来,南丰蜜桔被历代朝廷列为贡品,故有“贡桔”之称。经过千年培育,虽出自乳桔,南丰蜜桔却具有新的性状,味更甜美,高糖低酸,香气浓郁,在桔中独具特色,因此称为“蜜桔””。作为一种优良的柑桔品种,南丰蜜桔长势强劲,树高3.5—4.5米,冠径5-6米,一般成年树株产75-125公斤,最高株产达625公斤,经济寿命可达70年以上。南丰蜜桔4月开花,11月果实成熟,果重25-50克,果实扁圆,形状端正,色泽橙黄,肉质柔嫩、籽少
宜黄神岗傩舞
宜黄神岗傩舞(第四批省级)神岗傩舞是流传于宜黄县神岗乡的一种民间舞蹈,分为长枪、短棍两大类型,以祈福祛邪逐疫为主旨,动作原始古朴稚拙。据《宜黄县志户口田赋》记载,明永乐年间,灾疫严重,人们跳傩以逐疫。《宜黄县志》记载:相传明代初,新丰护竹一带为祈祷华光神,每于其生日(农历九月二十八),由二人戴面具,一饰华光,左手掌印,右手执剑;一饰妖魔,表演诛妖,作各种舞蹈动作,以锣鼓伴奏。流传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直至现在,神岗傩舞每年正月初一开始,一直要跳到正月十五。开傩须进行请傩仪式.初一先在各祠堂门前跳,跳完后,面具、锣鼓、服装要还原放回行宫,便结束了初一的跳傩。初二起,就可直接上行宫启箱,从上到下
章贡区客家菜制作技艺
章贡区客家菜制作技艺(第三批省级)赣州是客家饮食文化的发祥地之一。章贡区作为赣州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赣州客家菜主要代表性地区,历史上餐饮业就很发达,唐、宋设有驿站、伙店,清末民国时期发展很快。赣州市章贡区客家菜源远流长,它源于中原,更是中原传统文化与赣州当地土著文化交融的结果,还有着在借鉴中创新的时代特征。史料证明,春秋战国时为赣州饮食文化的萌芽期,明、清时期得到进一步发展,在中原饮食习惯与百越土著习俗的长期融合中,特别是随着客家地区(赣南、闽西、粤东)内部文化交流的增加,赣州章贡区客家菜逐渐发展成一套从用料、烹饪方法到风味特点上较为成熟的烹饪体系。章贡区客家菜把保持原味作为出发点,以蒸、
崇义黄姜豆腐制作技艺
崇义黄姜豆腐制作技艺(第三批省级)崇义黄姜豆腐制作技艺是流传于江西省崇义县思顺乡境内的一种传统手工技艺。由思顺乡李姓家族祖传留下,以本地产优质黄豆为主要原料,经清洗、去壳、浸泡、磨浆、去渣、烧制豆浆、熬好酸姜水,然后加开水连续浇开三次,边烧边游,用酸姜水替代传统石膏的制法,将形成的豆腐脑用勺舀出,用小方布块代替模具单独包成的一个个小四方形豆腐,经紧压后再一块块拆开,然后用被誉为姜中上品、“药中黄金”的黄姜熬水下锅煮十分钟后制成。色金黄、质细嫩、蛋白质含量较高,纯绿色食品,不含任何化学色素的“黄姜豆腐”,既美味又可以补血和清热消毒、防治咳嗽的功效。黄姜豆腐采用古老的传统手工技艺制成,工序繁杂,具
手端木偶戏
手端木偶戏(第二批省级)手端木偶戏在民间又俗称“端戏子”“蚊帐戏”,是流传在江西省信丰县的一种将木偶套在手上表演、同时用脚击打乐器伴奏,根据角色不同能模仿各种唱腔的有着悠久历史的民间表演艺术,手端木偶戏在赣南曾经流传较广,风格各有不同,但现在却极为罕见。手端木偶戏是传统表演艺术中最节俭、最显多才多艺的艺术表演形式。由于设备简单,人员精干而被称为“戏王”,又叫“小王班”。生、旦、净、末、丑,均由一人操纵和配唱。所用的道具也比较简单,只需戏箱一只,戏架一个,木偶若干个,铜锣、小鼓、大钹数样乐器,便可随时随地表演。在演出过程中,演员的双脚、双手和口都在有机地配合工作,唱腔根据角色年龄性别不同模仿其声
信丰瑞狮引龙
信丰瑞狮引龙(第四批省级)瑞狮引龙存于江西省信丰县万隆乡李庄江头村,是一种独特的民间舞蹈。起源于清道光年间,距今已有190余年的历史。瑞狮引龙由五节龙和单人狮组成。龙为赣南常见的五人龙灯。瑞狮引龙的单人狮属南派狮舞,由一人表演,即狮子只有狮头及用布匹做成的狮身。是一种融合闹场、吉祥、喜庆、文化娱乐的民间岁时节令舞蹈。一般由12人组成。领牌人一名,也就是领队,持有“瑞狮引龙”的铭牌。铭牌的作用类似于名片,即是送富、送福、送吉祥到主人家的意思。外出表演时将铭牌放在主人家祠堂牌位前,以示对主人的尊重。一个持牌人、一个单人狮,五个舞龙人,五个乐手。这就是瑞狮引龙的全部表演人员。瑞狮引龙的舞蹈表演有35
信丰大阿子孙龙
信丰大阿子孙龙(第四批省级)“子孙龙”民俗主要分布在信丰县大阿镇,毗邻的部分村落也有分布。但以大阿镇最具代表性,故称为“大阿子孙龙”。子孙龙是一个以“灯彩龙”表演活动为主题的,穿插祈福、报喜、文化娱乐、团结和睦等多方面内容的一个大型民俗活动。因这个民俗是以倡导家族团结、家庭和睦,希望子孙兴旺发达为核心,故被当地人称为“子孙龙”。子孙龙以姓氏家族为单位,自发组织。是当地独有的一种大型民俗文化活动。子孙龙有41节、11节、25节、19节、21节不等。每年正月初五、初十、十一开始装裱子孙龙。大阿各姓氏都要开始装裱子孙龙,谓之“裱龙”。每天晚饭过后正式表演。表演时间多为一周,夜夜如此。子孙龙有多个表演
三僚堪舆文化
三僚堪舆文化(第二批省级)据史书记载和民间流传,唐僖宗年间,堪舆学界一代宗师、金紫光禄大夫杨筠松(号救贫仙师),因躲避战乱,携“宫庭密籍”,云游天下,被三僚村状如太极阴阳鱼图形的独特风水形胜所吸引,先后收曾文辿、廖金精两人为徒,三人结茅为庐,在此开基立业,传经布道。其后,曾、廖两姓弟子,白衣承诏,代不乏人,自唐以后,历经宋、元、明、清,先后出了24位“国师”、72位“明师”,被授予钦天监灵台博士的就达36人。三僚也因之而成为中国风水地理的发祥地,声名远播,影响遍及赣闽粤、港澳台乃至南洋各地,每年来“朝圣”和拜谒“杨公祠”的风水弟子、易经研究专家学者络绎不绝。三僚村曾、廖两姓更是父而子,子而孙,
兴国鱼丝制作技艺
兴国鱼丝制作技艺(第三批省级)兴国这片古老的土地,青山连绵,河网密布,“七山一水一分田”的自然环境,馈赠我们丰富的山珍水产。中国有名的珍贵鱼种“金狮红鲤”即产在兴国。兴国红鲤体型大、全身红色,背部鲜艳美观,两则金黄,肉厚骨细,食味鲜美,营养丰富,即可食用、药用,也可观赏。兴国的草鱼同样产量丰富,肉质鲜美。“兴国鱼丝”即是以草鱼和鲤鱼为主要原料。兴国鱼丝有个别名—“与你相思”。很久很久以前,兴国县有位聪明的女子,嫁给了一位船工为妻。因为丈夫经常出门在外,为让他不贪恋外面的繁华世界,不忘家,便仿效制粉干的方法,以鱼肉和薯粉为原料,精心制成鱼肉粉丝,并取名为“与你相思”,让丈夫带着在路上食用。丈夫每
兴国提线木偶
兴国提线木偶(第三批省级)兴国提线木偶,是流传在兴国均村一带具有悠久历史的民间传统戏曲。在祝寿、丧事、庙会、过年、闹元宵等重大民事和民俗节庆活动中,都会有木偶戏演出。在庙会当中,一般先敬菩萨,再敲锣。然后,由五官,八仙出台闹场,再由东道主选择木偶戏的正本,开始演出。兴国“提线木偶”具有悠久的历史。就其起源,据说与汉高祖刘邦被困平城有关。其时,汉高祖刘邦被困平城,他的军师陈平出谋划策,用木头制作美人的模样,在城内唱戏,高祖刘邦以此得以脱身。刘邦登基后,感念木偶美女于国有功,赐每尊偶人以贵妃、贵人等称号,并将这些木偶作为国宝珍藏在御库中。到汉文帝时,乐府仿造傀儡,在宫廷演出,还作为迎宾聚会和敬神驱
兴国瑞戏
兴国瑞戏(第四批省级)兴国端戏,又称蚊帐戏,是流传在兴国樟木、东村、长冈等潋水东河两岸具有悠久历史的民间传统戏曲。在老幼寿诞、婚丧喜事、佛法庙会、春节元宵等民俗活动中,都会有端戏演出。兴国端戏,具有悠久的历史。其历史渊源与提线木偶大致相同,坊间流传有:“陈平先师做傀儡,汉旨天下保万民”的说法。在千百年的流传、演变中,逐渐形成为一个独具特色的支派。相传,某年间,宫庭举行一次文艺会演,各执事杂役均需拿出节目参赛。其中,有一位“伙头军”,仓促间只能一人独自演出,于是手端木偶,集生旦净末丑包括乐队于一身,竟然大获成功。故端戏艺人称自己的祖师为“伙头军”。由于端戏艺人集各表演行当于一身,且“民以食为天”
兴国篆刻
兴国篆刻(第四批省级)兴国篆刻,是流传在兴国地域刊刻技术的总称。它以石材、竹木等为主要原料,以刻刀为主要工具,以汉字为表象的并由中国古代印章制作技艺发展而来的一门独特的镌刻技术。在兴国广为流传,至今至少也有200多年的历史了。兴国篆刻在其发展的历史脉络上,有着明显的风格倾向,前期主要是为刻板印刷而作,后期多为艺术或实用1。和其他地方的篆刻一样。具有既强调中国书法的笔法、结构,也突出了镌刻中自由的艺术表达,于方寸之间施展技艺,抒发情感,深受文人及普通民众的喜爱。兴国篆刻是兴国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有着不容忽视的历史、文化、科学价值。它携带着的多层次文化信息,是古代印刷术历经沧桑而幸存的活标本,它表
客家古文
客家古文(第四批国家级)客家古文是一种说唱艺术,“一人一台戏”,以方言为主,表演灵活方便,道具轻便简单,唱腔优美婉转,基本曲调结构多为四句体。常用曲牌有二、三十只,有用来叙事,抒情的“数板”,有表现悲愤、伤感的“悲调”,有表达活跃欢快的“喜调”,还有“欢板”“哭板”“慢板”等。另外吸收赣南客家民间歌谣,具有浓郁的地方客家色彩。演唱者借助面部表情、声调唱腔,真实细腻地描摹山川万物,抒发喜怒哀乐,渲染环境气氛,评述功过是非,使人们产生强烈共鸣。客家古文因伴奏器乐不同其唱腔也各不相同。用木棒作伴奏演唱的,曲调比较单一,变化不多。老早的伴奏乐器主要是勾筒,它音质粗犷,音量很大。艺人广泛运用民间的提弓、
崇仁相山板凳龙
崇仁相山板凳龙(第三批省级)崇仁相山板凳龙,又称“桥灯”,崇仁县相山镇林头村的一种传统舞蹈,据祖谱考证,清乾隆时期已盛行。每年的正月十四至十六为打龙灯,灯会由族长主持,各房每年轮流主办。崇仁相山板凳龙与其它桥灯所不同,灯笼呈方形,取天圆地方之意。舞板凳龙是当地为庆祝元宵节的一项民俗活动,彰显团结与人丁兴旺。据村里八十多岁的老者江白河和方德顺讲述,他们很小的时候曾听他们的父辈讲过,清朝时村里就举行过盛大的板凳龙灯会,每家都要出灯,整整热闹三天,族谱称之为“兴灯、正灯和圆灯”。2000年,林头村修复了六座祠堂,激起了村里一些老者欲恢复祖先板凳龙灯会的想法。当时村里方春华家还保留着一盏古老的板凳龙灯
章贡区客家竹雕
章贡区客家竹雕(第三批省级)竹雕艺术历史悠久,早在商朝以前就已出现。我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竹制品的国家,所以竹雕在我国也由来已久。竹雕也称竹刻,是在竹制的器物上雕刻多种装饰图案和文字,或用竹根雕刻成各种陈设摆件。竹雕成为一种艺术,自六朝始,直至唐代才逐渐为人们所识,并受到喜爱。南宋时,竹雕艺人詹成所雕的竹鸟笼,“四面皆花板,于竹片上刻成宫室、人物、山水、花木、禽鸟、纤毫俱备,其细若缕,且玲珑活动”,被元代陶宗仪赞誉为“求之二百余年,无复此一人”的珍品。竹雕发展到明清时期大盛,雕刻技艺的精湛超越了前代,在中国工艺美术史上独树一帜。从古至今,江西、浙江一带的竹雕工艺最为精湛。竹雕虽小,但精雕细琢。竹
石城肉丸制作技艺
石城肉丸制作技艺(第三批省级)石城肉丸,是石城客家人做生日喜庆,红白筵宴款待宾客的礼仪方式,在客家人的传统宴席中,肉丸、鱼丸为二道享有盛名的主菜,也是传统特色菜。石城肉丸源于宋代,盛于明代,迄今有千百年和文化历史。石城肉丸是通过在特别制作的石质料钵中加工的,石城肉丸品种繁多,按主料、烹饪等方法分,有猪肉丸,鱼肉丸,羊肉丸,牛肉丸,煮肉丸,蒸肉丸,油烧肉丸以及肉饼,肉糕,狮子头、冬笋肉丸,肉拙子,鱼甫,鱼拙子等。其形圆色白,味鲜质软,口感松爽,享有盛名。
寻乌挑积
挑积(第二批省级)寻乌地处赣南边陲,位于江西最南端,俗称“江西南大门”。又云:“江西九十九条河,只有一条通博罗”。流入广东,供香港饮用水的东江,其发源地就在寻乌。寻乌地处偏僻山区,却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古老悠久的民间传统医术-挑积,就在这里无间断地连续传承至今。他们一直秉承“治病救人、方便百姓”的祖训,用古朴的草药疗法为百姓的健康服务,口碑很好,影响较大。此医术已传入赣、粤、闽周边各地。清咸丰、光绪年间,“挑积”传承者陈桃的0陈发香、陈善璠利用祖传医术从事“挑积”行业,在当地具有一定的声誉。陈桃从小受到影响,继承祖业,利用业余钻研“挑积”技艺30多年,并将此医术传授给陈昱华、赖彩凤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