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江西省特产
江西省民俗文化
安远茶篮灯
安远茶篮灯(第四批省级)茶篮灯起源于安远县九龙山,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赣南采茶戏”的原始剧目《大摘茶》的上半段舞蹈表演部分,是反映当时茶农劳动生活的民间歌舞。早在宋朝,安远九龙山一带已是江南著名茶区,茶区里九株特别好的红花茶树远近闻名。至清康熙、雍正年间最盛,九龙茶被取作贡品,每年阳春三月,赣、粤、闽等各地茶商云集于此。茶女采茶时喜欢联唱《十二月采茶歌》,受当地马灯、龙灯等民间灯彩的影响,增加茶篮、纸扇等道具,于是采茶歌与当地民间灯彩相结合,演变成了歌舞结合的民间灯彩—-采茶灯,也称《茶篮灯》。《茶篮灯》就是当年茶农们所创造的一种最原始的歌舞表演艺术,热情好客的茶农表演以采茶为内容的歌舞接
安远欣山过火炼
安远欣山过火炼(第四批省级)“过火炼”又称“下火海”,是我国传统道教文化的一项绝活,源于道教正一派中的混元派红头道士(“阳师”)的一种祭祀仪式,一般在民间的庙堂、宫观进行表演,用来祭祀神灵、驱邪镇煞,祈保国泰民安、风调雨顺。它既吸收了殷周时代的巫祝祭祀鬼神、先秦的方仙之说,又吸纳了春秋时代的阴阳五行家、道家、儒家等学派思想,是道教混元派文化遗产的结晶,由于贴近民间群众生活,不仅流传于国内,在东南亚很多国家都盛行。“过火炼”是由师傅一人或师徒多人,甚至信教群众代表共同参与表演的一项绝活。表演者也叫“红头道士”(“阳师”),表演时赤脚从长十二米,烧得通红的“火炼”上走过,脚底板却不会烫伤。更为神奇
崇义竹洞畲族山歌
崇义竹洞畲族山歌(第三批省级)竹洞畲族山歌是盛行在江西省赣州市崇义县聂都乡竹洞畲族村的民间歌谣,是人们在生产、生活中,为抒发感情而传唱的歌谣。以独唱或对唱形式出现,内容以表现劳动与爱情生活为主。具有比较自由的节奏,音调高扬,声音绵长响亮,独具自己个性真声假声灵活运用的特点。竹洞畲族山歌用客家话兼粤语话唱,基本是四句七字体,第一、二句押韵,三、四句相对随意;用口口相传的传统曲调,唱时往往即兴即情,脱口而出,情缠意绵;唱腔丰富多彩,节奏自由又富于变化。千百年来,竹洞人用它来歌唱劳动生活、抒发情思和鼓舞斗志,用它来交流感情,联络友谊,娱乐身心。“人人会唱,处处有歌”,“生要连来死要连,生死都要跟交连
崇义告圣
崇义告圣(第三批省级)告圣是俗称“茅山道士”的民间法事活动,是“赎魂消灾”中的一个片断。它以歌舞形式表现安坛启教、祭将搬兵,以求扫除邪神恶鬼,消除灾难。舞蹈由一人表演,另四人各持一乐器并为其和唱,地点多在厅堂内,时间为夜晚。场中置一领草席,表演者男扮女装,右手拿师刀,左手拿锡角。每唱完一小段,随即摆姿势念一段道占,并吹锡角助威。舞蹈以扭摆见长,手舞足蹈,紧相配合,迸退转身,动作细腻连贯而富于韵律。手的动作上不过眉,下不过膝,一套动作面向四方反复表演,但表演区限在一“席”之内,越席则谓之“超越仙界”。告圣的唱词是整齐的七字句,唱腔亦是平衡对称的上下句,似吟似唱,不断反复,具有僧道诵经之感,伴奏有
浔阳八景传说
浔阳八景传说(第三批省级)浔阳区史称江州,南倚庐山,北濒长江,东望鄱湖,是一座具有22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也是赣北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的中心。名胜古迹、自然景观,美不胜收,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人文环境,孕育了极其丰厚深邃的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内的文化遗产。自古以来,浔阳人民勤劳,对生活充满热情,因此创造出无数美好的民间故事。浔阳八景的传说主要是关于浔阳区八大景观——浪井、能仁古寺、思贤桥、浔阳楼、烟水亭、琵琶亭、锁江楼、湓浦龙渊的民间传说。在这些传说中,大多和当时著名历史人物、重大历史事件,或地理环境和自然风物有紧密的关系。如苏东坡醉书浔阳楼、李世民建寺等都是重大历史事件。这些著名历史人
德安西河大戏
德安西河大戏(第三批省级)据考证,德安西河大戏起源于清朝道光末年(1850年)。因德安地处赣江下游的西河流域,当地百姓称其为“西河大戏”。西河大戏在唱弹腔戏的基础上融汇了汉调、宜黄腔、昆腔、青阳腔的精华,加之收纳当地方言土语的民间小曲小调,其唱腔存有高亢、奔放、浑厚、质朴、柔和的特点;武打中融合民间拳术技巧,使动作节奏美感强,表演简朴、生动,刚健、身韵大方、得体;人物念百一般为中洲韵,夹杂本地方言,演出剧目主要集中于三国、隋、唐、宋、明等代的整本袍带戏。以红、黑、白三色为人物化妆造型的脸谱色彩鲜明。个性突出,为演袍带戏不谋而合。在老旦不作正行用,在演出中仍沿袭“报台”、“登二场”等传统的演出样
景德镇民间故事-瓷窑的传说
景德镇民间故事-瓷窑的传说(第二批省级)《景德镇瓷窑的传说》的流传区域主要是景德镇市城乡各地。景德镇,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座历史文化名城中唯一一座以生产某一特产而著称的手工业城市,是闻名世界的瓷都。在一千多年的制瓷历史进程中,景德镇逐步形成、流传下来无数的民间故事。新中国成立后,景德镇的文化工作者通过搜集整理,先后出版了《瓷都激浪》《五子罗汉》《美人祭》等民间故事集。1979年以后,在“十大集成志书”的编纂过程中,又补充搜集了一批传说、故事,于1987年编印了有142篇传说、故事的《景德镇民间故事集》(一、二)。景德镇瓷窑的传说,将有关景德镇窑工(如:龙床、龙缸、风火仙、风火仙师、智烧“棕树
景德镇民窑陶瓷美术
景德镇民窑陶瓷美术(第二批省级)所谓民窑是相对宫廷专设的官窑而言。文献记载,景德镇很早就有知名的民窑。史料记载:“陶窑,唐初器也,土惟白壤,体稍薄,色素润。镇钟秀里人陶氏所烧造。”同时还有“霍窑”的记载:“为东山里人霍仲初所作,当时称为霍器。”从那以后,景德镇民窑不断发展壮大,到明清时期,景德镇民窑已成为全国规模最大的制瓷中心。景德镇民窑陶瓷美术就是指景德镇历代民窑瓷器的造型艺术、装饰方法和纹饰绘画。景德镇民窑器的造型品类丰富、千姿百态。据不完全统计,罐类,有四灵塔式罐、莲子罐、将军罐等38种;瓶、尊类,有梅瓶、天球瓶、琵琶尊、牛头尊等72种;壶类,有执壶、梨式壶等66种;碗类,有笠式碗、鸡心
景德镇传统瓷窑作坊营造技艺
景德镇传统瓷窑作坊营造技艺(第一批国家级)景德镇传统瓷窑作坊是生产景德镇陶瓷的最重要地方,其营造技艺的精湛同样让世人瞩目,其历史亦同样悠久。据《景德镇陶录》记载,唐时景德镇便有两处瓷窑,分别为“陶窑”“霍窑”。目前,通行的看法是景德镇传统瓷窑作坊应肇始于五代。《中国陶瓷史》说道,“江西景德镇的胜梅亭(以前称杨梅亭)、石虎湾、黄泥头是目前已发现的南方地区烧造白瓷最早的窑址。”至宋元时期,随着景德镇陶瓷的繁荣,景德镇传统瓷窑作坊也有了新的发展。据《江西陶瓷史》载,“景德镇周围,遍布窑场。石(白)虎湾、湘湖街、南市、盈田、柳家湾、三宝蓬、宁村、牛屎岭、枫湾、湖田和董家坞等地,不仅是窑场所在地
景德镇传统青花瓷制作技艺
景德镇传统青花瓷制作技艺(第二批省级)青花瓷是指一种在瓷胎上用钴料着色,然后施透明釉,以接近摄氏1300度的高温一次烧成的釉下彩瓷器。釉下钴料经高温烧成呈现出蓝色,习惯上称之为“青花”。成熟的青花瓷是景德镇瓷工在元代中后期创烧成功的。从那以后的数百年,青花瓷长盛不衰。传统青花瓷的制作有一套完整的生产工艺。清朝乾隆八年(1743年),督陶官唐英奉皇帝的旨意,按宫中交与的二十幅制瓷图画,编写了《陶冶图说》,其中总结说明了青花瓷的生产过程和制作技艺,包括青料加工技艺,绘画装饰技艺和坯胎施釉技艺。传统青花瓷使用的绘画青料是天然钴矿料。矿料采取后需进行煅烧,然后拣选。瓷工们凭经验分出哪些用于绘画细瓷,哪
景德镇传统制瓷柴窑烧成技艺
景德镇传统制瓷柴窑烧成技艺(第二批省级)景德镇传统制瓷包括柴窑烧成和手工成型两技艺。即人们所说的瓷业有“烧”“做”两大行。对于瓷器烧成,景德镇窑工有一句俗语:“一满二烧三熄火”。它概括了柴窑烧成技艺的三个方面,即码匣满窑、投柴烧炼和适时熄火。景德镇传统制瓷柴窑烧成技艺的显著特征是利用传统瓷窑,使用木材燃料,完全凭劳动者的生产经验和技艺,掌握和操纵了复杂的我们现代人所说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使一个个泥胎经高温焙烧后成为了至精至美的瓷器。在简单、自然和复杂、科学的巨大反差中充满了神奇。景德镇及周边地区位于黄山、怀玉山余脉与鄱阳湖平原过渡地带,大小山峰密布全境。而温和湿润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又为植物的生
景德镇传统粉彩瓷制作技艺
景德镇传统粉彩瓷制作技艺(第三批省级)粉彩瓷又叫软彩瓷,景德镇窑四大传统名瓷之一,是以粉彩为主要装饰手法的瓷器品种。粉彩是一种釉上(在瓷胎上)彩绘经低温烧成的彩绘方法。粉彩也叫“软彩”,是釉上彩的一个品种。所谓釉上彩,就是在烧好的素器釉面上进行彩绘,再入窑经摄氏600度至900度温度烘烤而成。粉彩瓷器是清康熙晚期在五彩瓷基础上,受珐琅彩瓷制作工艺的影响而创造的一种釉上彩新品种,从康熙晚期创烧,后历朝流行不衰。粉彩瓷的彩绘方法一般是:先在高温烧成的白瓷上勾画出图案的轮廓,然后用含砷的玻璃白打底,再将颜料施于这层玻璃白之上,用干净笔轻轻地将颜色依深浅浓淡的不同需要洗开,使花瓣和人物衣服有浓淡明暗之
景德镇传统颜色釉瓷烧成技艺
景德镇传统颜色釉瓷烧成技艺(第三批省级)用带有各种色彩的釉料装饰的瓷器,简称色釉瓷。中国景德镇四大传统名瓷之一。色釉瓷釉面晶莹,绚丽多彩,色泽经久不变。颜色釉瓷源于中国商代的青黄釉彩瓷。汉末至晋初,发展使用青色釉装饰的瓷器。唐代创造了以黄、绿、紫装饰的三彩陶。宋代景德镇集钧、汝、官、哥、定等名窑技艺之大成,创造似白而青,可映现刻纹的影青釉瓷器。元代烧制成功以钴土矿配制的蓝釉和以铜为着色原料的“元钧”、“元紫”诸色。明代在总结前期烧制铜红釉经验的基础上,又创造出红沉鲜润的祭红釉。清代除创制了鲜如牛血的高温“郎窑红”、色彩奇丽的“桃花片”(又名“美人醉”)外,还有“矾红”“茄皮紫”“炉钧花釉”等低
景德镇雕塑瓷手工制作技艺
景德镇雕塑瓷手工制作技艺(第三批省级)景德镇雕塑瓷手工制作技艺由圆雕、捏雕、镂雕、堆雕四大技艺组成。该技艺所在区域为景德镇,中心区域为景德镇雕塑瓷厂。景德镇位于江西省东北部,北邻安徽,东向浙江,西南方向与鄱湖平原边际接壤。境内三分之二为山地、丘陵,昌江穿境而过,支流纵横。优越的地理资源为制瓷业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优质高岭山与瓷石,茂密的窑柴山林,直通鄱阳湖的昌江航运水系,都曾为瓷都的崛起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历史上没有自然大灾变和频繁战乱,四方工匠多会于此,故有“工从八方来,器成天下走”之说。生产原料富集,技术人才的交流,造就了享誉世界的千年瓷都。该技法源头,上可追
瑞昌秧号
瑞昌秧号(第三批省级)瑞昌民歌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据《隆庆瑞昌县志》记载,瑞昌素有“兴行弦歌,之声不绝”的风俗。瑞昌“秧号”亦称“田歌”,属瑞昌民歌其中的一类,内容极为丰富,形式多样,风格多变,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音乐特征。《中国民间歌曲集成·江西卷》入选瑞昌秧号29首。瑞昌秧号源于生活,起于劳动,同农事生产紧密相联。每逢插秧时节,乡邻和亲友相互帮工,请短工插秧。他们为了消除疲劳,鼓舞干劲。加快插秧进度,主家必须请一位会唱秧号的“号头”领唱秧号,催工助兴。他们在扯秧和插秧时,领者打号,一唱众和,此起彼伏,声声入耳。歌声回荡在广阔的田野间,充满了田园情趣,令人心情愉悦,早已忘却了田园劳作的疲劳和
德安八景传说
德安八景传说(第三批省级)《德安八景民间传说》广泛流传于德安县境内,其内容最早起源于尧舜时期,由“蒲塘落雁”“湴塘晓钟”“阳居仙迹”“义峰耸翠”“钓台渔唱”“南庄耕叟”“金带河流”“乌石清泉”等八个古景点相关的八个传说故事组成。景点主要分布在德安县蒲亭镇、丰林镇、宝塔乡、河东乡区域,明代邑绅周振编修《德安县志》时定为德安八景。《德安八景民间传说》分别传述的是大禹治水,大雁舍身相助;慧默撞钟,激励民众勤奋上进;何九献丹,舍身助兄成仙;淡泊名利,徐达隐居学陶翁;孝义治家,义门陈氏得皇封;不畏权贵,归隐陶园做耕叟;金带河流,仙师擒蛟护城民;为爱捐躯,清泉姑娘化泉水的故事。它是德安人民集体创作的口头民
彭泽小姑与彭郎传说
彭泽小姑与彭郎传说(第三批省级)《小姑与彭郎的传说》属彭泽县民间广为流传的民间传说、鄱阳湖。宋代欧阳修在《归田录》中载曰:“江中有小孤山,嶷然独立,世俗转孤为姑。江侧有一石矶,谓之澎浪矶,遂转为彭郎,云彭郎者,小姑婿也。”苏东波曾在《题李思训长江绝岛图》中写道:“峨峨两烟霞,晓镜开新妆舟中贾客莫漫狂,小姑前年嫁彭郎”。清同治版《彭泽县志》对小姑与彭郎亦有记载。明清时期,“小姑与彭郎”的传说内容变得更加充实丰盈,广为流传,并衍生出许多其他的故事,如《灵昭江屿》、《御笔开河》等。使“小姑与彭郎”成为长江中下游两岸民间传说的“母体”。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彭泽县成立地名普查机构,在普查中认真考证了小
九江秧号
九江秧号(第三批省级)传统音乐--九江秧号是九江县西部新塘、涌泉一带,春插季节盛行一种季节性很强的号子。它不同于一般的劳动号子,求得步调一致,而是为了振奋精神,活跃劳动气氛的歌唱,在清代就盛行此风。具今有百余年历史。九江秧号有十几个曲牌联缀而成,表现一整天的劳动程序和生活情趣。套路大致相同,曲名和音调略有差异,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和田园风味。九江秧号有“开秧门”、“牵号”(又称“落回响”)、“活(huái音)马”、“洗马”、“消号”、“弹棉花”、“剥麻”、“问路”(即“打哑谜)、“倒茶”、“谢茶”等曲牌组成。九江秧号演唱的内容极为广泛,唱天文地理、伦理道德、风土民俗、古代故事。并亦能即兴成词,见人
庐山云雾茶制作技艺
庐山云雾茶制作技艺(第四批省级)传统工艺庐山云雾茶系我国十大名茶之一。据《庐山区志》记载:庐山云雾茶始产于汉代,由庐山道僧选育野茶培植。至宋代列为贡茶,史有“雾里清泉煮香茗”的记载。先后经1700多年培植提纯,形成庐山独有的茶树品种。庐山云雾茶手工制作工序要求非常严格,主要分采摘、杀青、抖散、揉捻、初干、搓条、提毫、再干等八道工序。庐山云雾茶不仅风味独特,而且具有怡神解泻、帮助消化、杀菌解毒、防止肠胃感染、增加抗坏血病等保健功能,深受消费者的欢迎。1959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1饮用庐山云雾茶后,吟诗赞曰:“庐山云雾茶,味浓性泼辣。若得长时饮,延年益寿法。”随着社会和生产工艺的发展,庐山云雾
庐山石工号子
庐山石工号子(第四批省级)《庐山石工号子》紧紧围绕着营造别墅的活动进行,是在众人搬运大体量石材时哼唱的一种劳动号子。以领唱与和唱形式对答,领号人将搬运中遇到的突发事件,以对答的方式将信息和他的意图传达给众人,众人得知这些信息后,会听从领号人以领号方式的指挥,从而达到统一步伐的目的。虽然清唱能唱出它的腔调,但与处在重力压迫下哼唱的歌声完全不同。重力压迫下的歌声是一种“面对困难不屈服”的呐喊,语音沉重,没有浮燥、轻飘的轻松感。所以,哼唱石工号歌必须依赖以上说到的石工搬运时使用的劳动工具,它们与石工号歌紧密相连。主要特征一、鲜明民间音乐特征:《庐山石工号子》由多种风格的号子组成,有大中小号之分。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