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山东省特产
山东省民俗文化
方山爷的传说
昌乐城南20里有一座方山,山西坡的半山腰间有一座庙。庙内外石碑林立,古树参天,紫薇丛生,青藤绕槐。院内有一山泉,终年清澈,步云桥下,水流潺潺,此处景色宜人,堪称一邑之胜。大殿内雕梁画栋,正面有一尊身着官服的金面神像,这就是当地群众称颂的“方山爷”。传说很早以前,昌乐城营建之初,有四座拱形城门。因西门外党年闹鬼,直闹得百姓日夜不得安宁,几任县令又人妖不分,面姓无奈,只好将西门严严实实地堵了起来。明朝洪武年间,有一湖广武冈人氏,姓于名子仁字景安的,长得眉清目秀,仪表非凡,才华出众又刚直不阿。十载寒窗,后来进应变中了进士,放七品县令。在奉旨来昌乐赴任途中,路过一个山村,见天色已晚,就在村头一位老人家
独杆轿
峄城区每年春节期间都要举行狮子龙灯系列表演活动,老百姓喜闻乐见,其中以独杆轿最受欢迎。独杆轿是峄城人民的首创和专利,它在全国民间艺术门类中独树一帜,属于稀有艺术品种。独杆轿是用一根一丈多长的竹杆,两个人抬着,一个人坐在竹杆上,配合锣鼓点,做出各种有趣的表演。坐轿的演员身穿官衣,头戴乌纱帽,轿前二人,各执一面旗牌,分别写着:“一身正气”,“两袖清风”。独杆轿是为了纪念清代乾隆年间峄县知县张玉树而发明创造的。张玉树在峄县任职十年,《峄县志》记载:“张玉树视峄如家,爱士民如师友”清正廉洁,克己奉公,为峄县人民做了许多好事。因此“峄之人於侯之去尤思之不能忘也。”直到今天,“张青天”的美誉仍众口皆碑,许
高柴女传说
东高庄建村于元朝。传说若干年前,村内有高氏三兄弟:老大名高柴(见注),0名高朋,老三名高兰,其家境并不富裕。老大高柴作为长兄,为养家糊口,常年在外地教书,直至年底,才把一年来省吃俭用、含辛茹苦积攒的钱带回家来。这年,高柴回家时,在船上遇到劫贼,被杀害后又尸抛大海。传说高柴曾有前妻,但没留下子女,续娶继室后,才生下一女一子,女孩被称为“高柴女”。高柴女18岁那年,生身母又病饿而死,还给她撇下一个6岁的0。此时,二叔高朋想趁机吞并高柴女家的财产,故意刁难说:“高氏茔地不容孤鬼(指高柴的继室)葬埋,咱家也不例外,免得破了高家的风水!”又说,“如果要进墓田也行,但高柴女必须先得将其父亲的尸体寻回。”高
颜文姜传说
相传在晋代(公元226年)以前,颜家庄(今博山区八陡镇)的颜文姜被取进郭家门(今博山神头),没到一个时辰就死了丈夫。文姜的婆婆视文姜为“丧门星”,对其怀恨在心,百般折磨刁难。文姜心地善良,忍辱负重,孝敬公婆,照料小姑,最后为救公婆、小姑和一方百姓,文姜舍身堵泉眼,坐化为神。大旱之年,颜文姜为征东的唐王送水,解了三军的燃眉之急。她的孝诚感天动地,千年传颂。民间修建了颜奶奶庙,昭示后人;唐王为其重修庙宇,再塑金身。后人把颜文姜堵的泉源称为“灵泉”,把流淌的泉水命名为“孝妇河”,把在泉河附近兴起的村落称为“颜神”。
张天师传说
很早以前,在现在的东戈附近,住着一家姓张的老两口子。他们都已年过半百,但膝下无儿女,夫妇俩以做豆腐为生,每天早起晚睡,非常勤恳。有一天夜里,夫妻俩半夜起床,收拾活计,无意中张老汉看见东南有灯明闪动,就指给老伴看,张大娘心眼好,劝张老汉去看看,别是有人迷了路。张老汉朝着灯光走去,到了近前,见是一个土坑,土坑旁边有一盏马灯,土坑里五光十色,腾腾热气。张老汉觉得奇怪,跳到坑内想看个究竟。刚下去,土坑突然合拢了,张老汉被埋在了土坑里。土坑是谁挖的呢?原来东戈北边党山附近有一个看风水的老先生,有三个儿子,临终前对儿子们说:“我死了以后,你们趁夜把我安葬在东戈前二、三里的一块义地里,这块地从北头往南正走几
奚仲造车
中华民族素以吃苦耐劳、勤奋智慧著称于世;古代的许多发明创造曾位居世界的领先水平。以马车为例,其发明专利当之无愧属于中国人。而它的发明者便是距今4000多年,生活于夏王朝初年的奚仲。是他在薛地(今山东枣庄境内)创造了世界上第一辆用马牵引的木制车辆。奚仲发明的马车是什么形状,由于时代相当遥远,不可能有实物保存下来。但距今3000多年的甲骨卜辞中,已出现象形文字“车”。观其字形结构,分别由轮、轴、舆、辕等部件组成。这是一种单辕车,由车舆下方向前伸出一根较直辕木,牵车的马匹分别套在辕木左右两侧,通常由两匹马驾驶,多者可用4匹,但绝不能用单数。这种以木为主体结构的马车虽然比较简单,但已大大方便了交通运输
抱犊崮传说
在很久很久以前,君山下住着一个王姓老汉,朴实又勤劳,耕种着几亩贫瘠的山地,年复一年,日夜操劳,流尽了汗,累弯了腰,可是每到收获季节,官府便派一些如虎狼一样的差役催租逼税。把王老汉家维持生命的一点粮食洗劫一空。王老汉愤恨交加,无以为主。为了逃避官府的盘剥,远离尘世的叨扰,决心躲避到又高又远的君山顶上去耕种。山顶数十亩,土厚尺余,犹如天堂。但是山险峻难攀。老汉的耕牛无法上去。他只好抱了一只初生的牛犊攀上山顶,搭了茅舍,辟了田地,伴着明月清风、松涛泉水安度余生,饿了采集松籽、茯苓充饥,渴了饮几口甘冽山泉。久而久之,渐渐神清目朗,风骨轻脱。后经一仙人点化,居然羽化成仙。数年后,有人看见抱犊老人牵着牛犊
庄农日用杂字
人生天地间,庄农最为先。要记日用帐,先把杂字观。你若待知道,听我诌一篇。开冻先出粪,制下镢和锨。扁担槐木解,牛筐草绳拴。抬在南场里,捣碎使车搬。粪篓太也大,春天地又暄。只得把牛套,拉绳丈二三。肚带省背鞅,搭腰四指宽。二人齐上绊,推了十数天。一个撒着粪,一个就扬鞭。撇绳皮抓口,笼嘴荆条编。拖车载犁耙,铲头犁子按。耢条湿的好,索头连横杆。蓑衣防备雨,苇笠钉上圈。驴将辔头带,牛把缰绳栓。领墒黑罩角,先去耕河滩。耩子拾掇就,种金尖又尖。耧斗锤拴好,楼仓板休偏。下首种秫秫,早谷省得翻。黍子共参稻,打砘不怕干。棉花严搪耢,芝麻种须搀。行说立了夏,家家把苗剜。带着打桑斧,梯杌抗在肩。捎桑把蚕喂,省把工夫耽。
黑龙沟的传说
诸城吕标镇有6个以“黑龙沟”命名的村庄。关于“黑龙沟”的来历,有一个古老的传说。相传,在很久很久以前,涓河里住着一条非常善良的白龙,天一旱就下雨,年年风调雨顺,粮食丰收,涓河两岸的百姓过着安居乐业的日子。一天,不知从哪里来了一条黑龙,性情暴躁,常常兴风作浪,淹没庄稼,伤害百姓,而且想赶走白龙,独霸涓河。白龙看到黑龙如此霸道,非常气愤,决心为民除害。一天夜里,它托梦给涓河两岸的老百姓,说它准备明天在涓河与黑龙决斗,希望老百姓准备好馒头和石灰,看到河里往上翻白浪,是白龙饿了,就快往河里扔馒头;看到河里往上翻黑浪,是黑龙上来觅食,就快往河里扔石灰。第二天一早,两岸百姓说起来,都说做了同样的梦,于是他
奎山传说
奎山,位于日照市新市区南5公里,海拔250米,东濒大海,西携傅疃河水,北与丝山、河山遥对,南与日照前三岛中的平山岛相望。因其周围较为开阔、平坦,一峰独树一帜,拔地而起,势如笔峰,故又名“狐奎山”。几经修撰的《日照县志》一致推之为“一县文峰”。清代进士丁泰登奎山时,题诗作咏,为我们勾勒出一幅极为壮观的山水画长卷:“沙浦山无数,来斯刮目看。一拳称砥柱,千古障狂澜。人与星共聚,海随天自宽。登临莫长啸,足底有龙蟠。”奎山胜景以及美丽动人的传说,吸引着历代游客。其山势奇特,从不同角度观望,形态各异:自东而视,形如猛虎;自西望去,如一令旗;从南望去,犹如雄狮;从北望去,三峰并立,宛如笔架。奎山主峰之巅,六
仓颉造字的传说
相传仓颉在黄帝手下1。那时,1的可并不显威风,和平常人一样,只是分工不同。黄帝分派他专门管理圈里牲口的数目、屯里食物的多少。仓颉这人挺聪明,做事又尽力尽心,很快熟悉了所管的牲口和食物,心里都有了谱,难得出差错。可慢慢的,牲口、食物的储藏在逐渐增加、变化,光凭脑袋记不住了。当时又没有文字,更没有纸和笔。怎么办呢?仓颉犯难了。仓颉整日整夜地想办法,先是在绳子上打结,用各种不同颜色的绳子,表示各种不同的牲口、食物,用绳子打的结代表每个数目。但时间一长久,就不奏效了。这增加的数目在绳子上打个结很便当,而减少数目时,在绳子上解个结就麻烦了。仓颉又想到了在绳子上打圈圈,在圈子里挂上各式各样的贝壳,来代替他
泰山传说故事
盘古开天东岳为首天下名山无数,历代帝王和芸芸众生何以独尊东岳泰山呢?这还要从开天辟地的盘古说起。传说,在很早很早以前,世界初成,天地刚分,有一个叫盘古的人生长在天地之间,天空每日升高一丈,大地每日厚一丈,盘古也每日长高一丈。如此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他就这样顶天立地生活着。经过了漫长的一万八千年,天极高,地极厚,盘古也长得极高,他呼吸的气化作了风,他呼吸的声音化作了雷鸣,他的眼睛一眨一眨的,闪出道道蓝光,这就是闪电,他高兴时天空就变得艳阳晴和,他生气时天空就变得阴雨连绵。后来盘古慢慢地衰老了,最后终于溢然长逝。刹那间巨人倒地,他的头变成了东岳,腹变成了中岳,左臂变成了南岳,右臂变成了北岳,两脚变
九仙山传说
九仙山山清水秀,风景宜人,名闻齐鲁。关于它的名字的来历众说纷纭。一说是因八仙过海时路过此山,正逢久旱不雨,荒山野岭寸草不生,山下的百姓亦难生存。为了让此山重新焕发青春,救山民于水火之中,众仙与山神一起在山上遍植花草树木,铁拐李用靴子从东海提来清水洒遍山岗荒野,花草树木喜逢甘露,速速新生。不几天满山葱绿,树木成林,鲜花盛开,蝶飞蜂舞,春意盎然,把整个大山装扮得像一座大花园,解救了当地民众干旱少雨的困扰。八仙临走时,铁拐李的靴子扔在了靴谷的山头上,成了今天的靴石。韩湘子在靴子的周围插上了笛子、长成了一片竹园。荷仙姑又在山间的池水中插上了荷花,不久荷香四溢。因山神爷在救此山荒旱无雨,重新长绿中也立下
石榴园的传说
被誉为“世界第一,中国少有”的峄城石榴园位于国家生态示范区——“中国石榴之乡”峄城,总面积达12万亩。有石榴树530余万株,48个产品。据《博物志》记载,石榴原产于伊朗及阿富汗等中亚地区,汉时才传入中国,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峄城石榴园历史悠久,名扬海内外。园内不仅有千年古树、流泉瀑布、天然洞穴、还有许多名胜古迹点缀其间,为万亩榴园增添异彩。这里有战国思想家荀子杏坛讲学之处,有明代大文学家贾三近著书立说的“石屋山泉”,有西汉一代名将“凿壁偷光”自学成材的匡衡和永乐帝朝鲜爱妃的墓地,还有抗金名将岳飞大败金兵的“养眼楼”等。这些名胜古迹吸引了中外游客,使人流连往返。今日的万亩榴园历经沧桑,更
泰山东岳庙会
泰山东岳庙会于每年3月31日至5月7日举办。东岳大帝的诞辰是3月28日,自宋朝起,每年此时立泰山庙会,以祭东岳大帝地点在东岳庙即岱庙除祭祈活动外,后世逐渐增加了商贸、娱乐活动等内容,服务于来自四面八方的朝拜者。《水浒传》中燕青打擂就是在泰山东岳庙会上。另外元君生日为4月28日,与东岳大帝生日仅仅晚一个月,而且后世碧霞元君的影响超过了东岳大帝,因此东岳庙会拖长了时间,增加了祭祀碧霞元君的内容。文革期间一度取消了东岳庙会现在的东岳庙会会期在5月6日至12日,一般在岱宗坊西侧的广场举行。庙会内容除正常的宗教活动以外,主要是经贸活动、旅游观光和文化娱乐近年来,八方人士纷至沓来,国外客商及游客也不断增加
东路梆子
惠民县东路梆子戏,原名梆子腔,也叫山东吼,是古老剧种之一,它的历史悠久,演出场面较大,流行区域较广,被群众称为“大戏”。据有关史料记载和多方面的调查,东路梆子的历史已有三百多年,在明末清初时,山西省同州梆子的流散艺人,随商船沿黄河来山东谋生,到处演唱和传授同州梆子(即梆子腔)。公元1628年传入惠民县,这种腔调和演唱形式随之在惠民县逐渐兴起、流行和发展起来。后来经过艺人们的加工、创造和受当地方言、民间戏曲的影响,这种同州梆子无论在念白、唱腔、表演等方面有了很大的变化。当时,这种变化了的同州梆子,都称梆子腔。可是横笛梆子(即现在的河北梆子)也称梆子腔,这两种梆子还经常同台演出,为了区别这两种梆子
柳腔
柳腔是山东省青岛地区的汉族地方戏剧剧种,产生于清代中期的即墨西部,由民间说唱“本肘鼓”演变而成。乾隆年间,“肘鼓子”传入即墨后,与当地民间小调、秧歌相互融合,逐渐由说唱变为演唱,虽然形式简单、表演朴实,但因乡音浓郁、生动有趣而颇受欢迎。约在百余年前,又因受莱阳县四弦小调的影响,开始用四弦胡琴伴奏,并配以哨呐帮腔。初用四胡伴奏时,因无定式曲谱,琴师与演员不能完全协调,只能配合着往上溜,故称“溜腔”,后因溜字不雅,改为“柳腔”,即墨也因之称为“柳腔之乡”。后流行于胶东一带,并传入青岛市区。柳腔具有自身独特的风格,2008年,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语言上,柳腔运用即墨地区方言,属于汉语
邹城平派鼓吹乐
平派鼓吹乐繁衍生息在被人们誉为“孔孟桑梓之邦,文化发祥之地”的城市——邹城。作为这块土地上的汉族民间音乐代表,平派鼓吹乐因其漫长的形成发展历史和重要价值,被文化部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据考证,唢呐自金、元时期由波斯、阿拉伯一带传入我国,于明朝洪武年间随山西移民迁徙带入邹城,逐渐被本地居民接受,扎下根来。起初唢呐作为乐器仅被当地人们用来自娱自乐,后来一些贫苦农民为生活所迫逐渐以吹唢呐为业,专门服务于民间的婚、丧、嫁、娶等场合。当时的唢呐有木杆和锡杆两种,后来人们通过对唢呐制作材料的对比发现用铜来制作唢呐更具特色,于是在长期的演奏实践中摸索制造出了铜杆唢呐(俗称小铜杆),并在演奏的曲调
菏泽弦索乐
弦索乐是山东省汉族民间音乐,属于丝弦乐乐种。又称“弦乐”、“弦诗”、“细乐”。流行于北方、南方和中原一带。早见于宋元戏曲、曲艺的伴奏,后指几件弹拨乐和拉弦乐器合奏的音乐。常用的乐器有筝、琵琶、扬琴、三弦、胡琴等。弦索乐是伴随着说唱艺术发展而形成的,菏泽的弦索乐自元、明、清以来,山东及中原地区,一直流传着《木兰花慢》、《锁南枝》、《山坡羊》、《驻云飞》等大量的俗曲小令,由于它风格典雅而享有“雅乐”之称,又由于它历史悠久而被称为“古乐”。菏泽弦索乐是国务院公布的第三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是山东省鲁西南地区著名的汉族民间音乐,流行于菏泽和菏泽周边地区。菏泽索弦乐历史悠久,风格典雅,雅乐冶遥。菏泽
潍坊核雕
传统工艺潍坊核雕,已有近200年的历史。清朝晚期,潍县人都渭南师从诸城著名核雕艺人张大眼学习核雕,以娴熟技艺闻名乡里。后历经都兰桂、考功卿、都传恭、王续德、邢友弼等大师的传承与创新,形成了体微艺精、玲珑剔透的艺术风格。都兰桂师承父都渭南,技艺精深。1950年后,都兰桂创作的“水漫金山”“赤壁泛舟”等作品,曾远销捷克、印度、英国、美国等国家。1955年周恩来总理出国访问,曾带去都兰桂与其徒弟考功卿创作的“八骏图”等7件作品送给外国朋友。1957年,都兰桂被国务院授予“全国老艺人”称号。考功卿继承发展了潍坊核雕艺术,创作了大量作品。其作品有“采莲船”“西厢记”“牛郎织女”“常娥奔月”“嘉兴南湖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