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山东省特产
山东省民俗文化
谷山调
原名“唱三弦”,均为盲艺人演唱,系济宁三弦平调传至阳谷的一个分支。因该形式流行于阳谷县境内谷山一带,定名“谷山调”。传统演出方式,亦是盲艺人自弹三弦,腿上绑节子击节演唱。唱腔为六声徵调式,始终为1/4节奏。以流水板为主,但亦有长达十几板的婉转拖腔和俏口垛句,并可任意吸收民间曲调,演唱起来毫不单调。谷山调书目与三弦平调略同。唱段有《唐王探病》、《包公夸桑》、《八戒拱地》等30余个,中长篇书有《五女兴唐》、《西游记》等。
管辂的传说
管辂(公元209年-256年),字公明,平原县管庄村(今平原县桃园街道办事处尚家庙村南。清康熙年间马颊河决口,管庄村被淹没,村民迁址尚家庙建村)人,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方技之士,他精通周易,通晓天文地理。擅长占卜和射覆之术,精通鸟语。他能够利用阴阳之术,观察自然现象以推测事物吉凶,是历史上著名的占卜大师,被后世卜卦观相的人尊奉为祖师。管辂著有《周易通灵诀》2卷、《周易通灵要诀》1卷、《占算书》1卷、《五行杂卜经》10卷和《鸟情逆占》1卷,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死后葬于今平原县西南周家寨村西,尚家庙村以南。管辂的著作现多已失传,但是关于神卜管辂的许多传说轶事在全国各地民间广为流传。具有代表性的
苍山民歌
苍山县民歌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据《苍山县志》记载,在苍山流传较为广泛的传统民歌59首,新民歌17首,儿歌9首。苍山民歌和其他地方的民歌相比带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如苍山“土话”歌里唱,苍山人问对方吃饭没有,不说“吃饭了吗”,而是说“吃饭了呢”,这个“呢(读音为ni)”在苍山话里什么都能指代,歌里也这样唱,如《绣荷包》里唱道“显显你的手艺呢。”“绿豆绿来红豆红,谷子小麦正桩粮,俺家民歌是颗兰花豆,嚼着喷香嘎嘣响,含铁含钙还润胸腔。山东民歌出临沂,临沂民歌出苍山。”苍山县古时属鄫国,春秋战国时群雄并起,列国纷争,苍山曾属鲁,尔后又属吴、越、楚。正是这样的地域国界的格局,使苍山文化既有鲁文化儒家的正统性
王皮戏
东阿“下码头王皮戏”,是植根于东阿县牛角店下码头村,流行于东阿、平阴、冠县、茌平等地的民间戏剧,为境内所独有。该剧主要描写了元宵灯节,王皮与十八个老婆上街观灯的情景。由于十八个老婆都极不满自己的婚姻,纷纷起来埋怨。通过他(她)们的嘲谑,讽刺了封建社会一夫多妻的婚姻制度。据老艺人讲,在清康熙年间(1662-1722),朝臣孙司马(幼名孙广四,卓号孙老钱,园里庄人)传授过王皮戏。因戏中主角叫王皮而得名,大司马也当演员,在《土地爷添油》一剧中饰演王皮。通称“十八大姐斗王皮”,系流行于冠县、茌平、平阴等地民间的歌舞演唱形式。只有一本戏《王皮传》,写王皮匠娶了18个老婆,各有不同的残疾,他带着老婆们观灯
章丘扁鼓
章丘扁鼓的起源,史料上没有记载,关于它的出处,众说纷纭。据相公镇巡检村老民间艺人姜兆金等人讲,相传扁鼓最早是由先民们从山西带过来的,在济南已流传六百多年。扁鼓乐队的规模,可分为大型、中型和小型三种,各种类型扁鼓乐队的组合形式,乐器配比均不相同。常见的是:大型扁鼓乐队有两面特号鼓,四面大号鼓,十面中号鼓,十面小号鼓,两面大低音锣,两面中音锣,两面小锣,八副大帽钹,四副中钹,两副小镲,单设一个指挥。这种乐队声势浩大,能演奏四个声部的鼓曲,适应在固定位置演奏。中型扁鼓乐队一般由两面大号鼓,八面中号鼓,八面小号鼓,八副大帽钹等组成。小型扁鼓乐队一般由四面中号鼓,四面小号鼓,四副大帽钹或有两面小号鼓,两
商河鼓子秧歌
鼓子秧歌最初发源于济南商河县,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是民间为庆丰收而载歌载舞的一种艺术形式。每年的元宵节,是鼓子秧歌演出活动的0日。商河人民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年复一年,世代相续,血汗滋润了土地,劳动改变了一切,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艰难岁月里,铸就了劳动人民刻苦耐劳、勇敢刚直的性格,人们饱经磨砺而不甘自馁,在这苍凉浩瀚的鲁北平原上,生于斯,长于斯,歌哭于斯,发展了生产,创造了优秀的民族民间歌舞-商河鼓子秧歌。所谓秧歌,它是民间歌舞的统称,但必须以舞为主方称秧歌。早在建国初期,全国各地的文艺工作者深入生活,他们发现商河的民间歌舞丰富多彩,五十年代末山东的专家根据全省情况,筛选出商河、胶县、海阳三县的民
章丘铁匠习俗
丘是“铁匠之乡”,历史悠久。章丘有“五多”,“铁匠多”史书早有记载。在清朝《章丘乡土志》下卷“实业”章节就有详细的记载:“铁工在城乡者十之一二,在外府以及各省者甚多。每年春出冬归,习以为常,无乡镇无之。”又据民国四年(1915年)出版的《山东通志》第四十一卷记载:“唐时铁器章丘最盛,章丘冶山唐时冶铁于此。”可见章丘很早就有采矿冶铁工业。历史悠久铁冶曾世界领先章丘铁匠制作的宝剑,在2000年前就已经是国家级的名产品,成为皇帝赏赐公卿重臣的特殊礼物。今知欧洲人用炒钢法冶炼熟铁的技术在18世纪中叶才出现,可见章丘铁冶当时是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早在汉武帝时,有鉴于铁的重要地位,下令设立专门管理机构。在
千佛山庙会
济南风俗,每年夏历九月九日重阳节,人们要到千佛山登山,站在“赏菊岩”上赏菊。自元代开始,就定九月九日为千佛山庙会。庙会,又称“庙市”或“节场”。这些名称,可以说正是庙会形成过程中所留下的历史“轨迹”。作为一种社会风俗的形成,有其深刻的社会原因和历史原因,而庙会风俗则与佛教寺院以及道教庙观的宗教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同时它又是伴随着民间信仰活动而发展、完善和普及起来的。过去济南的庙会有大小数十余处,惟以“千佛山”和“药王庙”庙会规模最大,流传最久。千佛山风景秀丽,历史悠久,又是济南三大名胜之一及香火圣地。深秋季节,满山红叶流丹,黄花撒金,松柏泄翠,景色宜人,于山巅“赏菊崖”上正可欣赏,所以每年“九
济南皮影
济南皮影戏是由李克鳌带进来的,有77年历史了(1918年至1995年)。李克鳌原籍山东邹县李家楼人,农民出身,做过卖馍馍的生意。因为他颇爱皮影艺术,本世纪二三十年代就跟曲阜的皮影艺人张盛旺学习。那时张盛旺已经是孤身艺人,后来在李家养病,病故前说:“我在你家吃住,欠了你不少帐,我的这些影子(指皮影人)都留给你了。弄这些影子很不容易,就算顶了帐吧。”从此,李克鳌便继承了这份艺术遗产,在邹县一带演出。后来,渐渐有了名气。据说,李克鳌曾两次进孔府演出,孔府还送给他一些皮影道具。40年代末济南解放后,李克鳌在人民商场建起自己的皮影戏院。李克鳌有两个儿子福增、福祥。该戏院便取名为&
什李马叉
鄄城地处黄河之滨,历史悠久,物产丰富,民风淳朴,人杰地灵。夙有中华民族文化摇篮之誉,千百年来鄄城人民在这块尧舜恩泽永滋的土地上,创造了古老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留下了无数的文化遗产。鄄城县彭楼镇什李村的马叉表演艺术,就是一颗耀眼的明珠。什李马叉,有一千余年的历史,已相传五十余代,久盛不衰,马叉起源于古代兵器“三股钢叉”,据传,宋太祖赵匡胤创大洪拳二洪拳,李氏先祖酷爱大洪拳,练就一身刀砍不入,枪扎不进的真功夫。但李世先祖为人敦厚淳朴,心地善良,与世无争,一次出门访友时见两狮酣战,灵机一动,回到家中仿狮子模样做了道具,练起狮舞(至今什李村还保留着一对百年的狮子),甚是有趣,后在表演时观众太多,场地
三弦平调
又名“三弦书”,俗称“瞎汉腔”,临沂地区称为“脚打鼓”,系盲人说唱的一种鼓曲形式。主要流行地区为鲁南临沂,以及济宁、菏泽、聊城部分地方。艺人中影响最大的是“阎门”。临沂、兖州一带为“东阎门”,济宁一带是“中阎门”,郓城、巨野至聊城一带为“西阎门”。传说历史悠久,但现无确证。经常上演的有《古城会》、《唐王探病》、《夫妻争灯》等段儿书,《龙凤镯》、《卷箔记》、《陈三两爬堂》、《王二姐思夫》等中篇节目。
赤山明神的传说
威海赤山是赤山明神传说的发祥地,有关赤山明神的传说和神话故事在荣成、文登、威海一带的民间广为流传,乃至在韩国、日本等东南亚国家也有影响。赤山明神亦称赤山神,相传明神本相出于赤山红门洞。赤山明神威镇四海,法力无边,守护乡土,福佑大千,功德无量,乃华夏北方庇佑之神。“始皇并六国,于嬴政二十八年(前二一九年)东巡成山,以求长生不老之药。途大病,李斯遽祈明神,旋无恙。”唐长庆四年(公元824年)新罗(今韩国)“海上王”张保皋为发展海上贸易,在赤山建立了法华院,并保佑张保皋成就了海上大业。唐文宗开成三年(八三八年),东瀛天台宗三世座主圆仁(慈觉大师)随遣唐使赴唐求法数载,曾三赴赤山拜谒。归途中,于沧海屡
闫家山地秧歌
200多年前,闫家山村的村民为了庆祝丰收,不管男的女的会扭的都扭动起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喜悦。在漫长的光阴流转中,周口路社区闫家山地秧歌不断发展,在经过恢复、挖掘、创新之后,它重新焕发出青春活力。去年五月,闫家山地秧歌被列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去年的世界休体大会上,团队更是以优异表现成功斩获舞蹈大赛老年组金奖。据了解,大约200年前,闫家山村先人们从当年盛行的高跷秧歌中得到启发,将舞扇少女,拉鼓少男,耍铜钱棍,打棒锤男青年的表演移植到高跷上。约140年前,一位叫闫昌洋的男子带领一班人把七八十厘米的高跷改为只有十厘米的“矮跷”,同时增加了持伞老者领舞并即兴歌唱,以挎篮、拿蒲扇老婆婆作伴,舞出了新
曹州堆绣
曹州堆绣起源于唐宋,盛行于明清,在定陶流传已有400多年历史。主要以佛像、神话人物、仕女、花鸟、吉祥图等为表现对象。用丝、麻、棉、毛等织品为质材,经过剪、贴、裹、堆、染等主要工序堆成的纯手工艺品。其特点是色彩绚丽、对比分明、质感饱满、做工考究、具有很强的鉴赏性、工艺性。堆绣是一种运用“剪”、“堆”技法塑造形象的特殊艺术。从技法上又分为“剪堆”和“刺绣”两种。曹州堆绣主要以剪堆为主。堆绣制作时,艺人根据内容表达需要选好各种颜色的绸缎,剪成一定尺寸的人物、走兽、花鸟等形状,然后用彩色绸缎粘压在事先剪好的纸张摸型上,然后按其颜色从浓到淡的顺序,依次沾堆,由于中间突起,故产生了较强的立体效果,犹如一幅
定陶梅花拳
素有“天下之中”美誉的定陶县,位于山东西南部,属菏泽市,历史渊远流长,文化底蕴相当深厚,自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始置定陶县,至今已经2200多年。历史上曾12次为国,8次为郡,2次置军,终以县至今。定陶是著名的戏曲之乡、武术之乡、书画之乡,是儒商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是名符其实的“千年古县”。境内群众习武成风,武林流派众多,梅花拳是流传较广的拳种之一。梅花拳自康熙年间传入,至清末民国,梅花拳达到鼎盛,这时期的代表人物是史金彪、李福田、吴体胖、杨士文、孔庆彪、孔凡玺等。1928年,杨士文、吴体胖等人赴南京参加全国武术擂台赛,一举夺魁,从此梅花拳威震全国,习练之风大盛。除鲁西南以外,河南、河
沂水跑马灯
跑马灯是沂水县诸葛镇新民官庄村的传统特色文化,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早在清朝乾隆初年,新民官庄村的先贤们就创造了跑马灯艺术,并在周边村庄小有名气。尽管那时的马灯题材模糊,对剧中的角色是谁说法不一,但她却是每年春节我村最亮的看点。到了清朝末年,新民官庄村跑马灯骨干、戏曲爱好者崔明贤到界湖镇开明士绅袁钿举办的京剧班学习。当时的界湖,不但京剧响誉全国,而且南辰马灯也跑得有声有色。聪明好学的崔明贤,学好京剧的同时,也把南辰马灯艺术带回了我村。在借鉴的基础上,我村文化名人刘金声、崔金甫等人又把我村马灯加以创新。从此,马灯艺术以崭新的题材,明晰突出的主题大放异彩。马灯戏声名远扬。每年元宵佳节的晚上,来我村看
“南京水”的传说
淄川区罗村镇东官庄村西南二里许,在漫泗河中游,有一个深不见底的瀑布湾,当地人称跌破头湾。其南边岩石缝中有一组清泉,旱不枯,涝不溢,长年流水不断。此泉水清澈甘冽,当地人称为“明泉”,又叫“南京水”。民国三十年,日本鬼子制造的北大井透水惨案,周围二三十里地的水井及山泉全部干枯,漫泗河、猪龙河断流,唯独此泉水流如常,更加增添了其神秘的色彩。据传说,此泉是明朝仇尚书从南京带回来的一坛“南京水”而发源的。仇尚书,名维祯,字庸足,淄川县东官庄村人。明万历年间得中第八名进士,曾任南京户部尚书。他文武兼备,为官清正而且事母至孝。天启五年,其母太夫人许氏身患重疾,家中急忙传书告知尚书。尚书接到告急书信,心急如焚
金锁岭的故事
南定镇岳店村北二里许有一座长不到二里,高不足五米的小山丘,人们称金锁岭。金锁岭的来历虽无文字记载,但在民间却有两个传说。一说乐毅伐齐后被封为昌国君,封地在昌国城。伐齐的大本营在岳店。后来,人们为其修的乐毅庙,头枕东南方的诸山,脚蹬西北方向的涝淄河、猪龙河二水。传说乐毅是苍龙转世。依山傍水势大无比,故此能大破齐军。当田单即墨城大破燕军复齐以后,便将此岭取名金锁岭,寓意锁住乐毅这一苍龙,使其永不出世,不再作乱。二说此岭所处地界为白色石灰岩结构,唯有此岭有一溜几米来宽的黄色沙质岩裸露于地表,犹如白玉镶上一道金锁链,故称金锁岭。两种廉洁哪种正确,无从查考。但清朝中期在当地发生的一个故事则使金锁岭出了名
“韶海居”的传说
清朝年间,北营村东北角有一个姓马的秀才。他开了一家酒店,取名为“韶海居”。这“韶海居”的名字还有一段传说哩。远古时代,此处是一片汪洋大海,取名韶海。韶海龙王昏庸无道。他有一子,称韶海太子。此子游手好闲,阴险狡诈,加之其父溺爱,更是为所欲为。他时时兴风作浪,冲毁田园,淹没房屋。百姓怨声载道。韶海太子之妻本是滨海龙王之女,她温文尔雅,知书达礼,见其夫残害百姓,便好言相劝。太子不听劝告,反而打骂妻子,后来将妻子逐出龙宫。其妻只好重回滨海,向二老哭诉。二老安慰女儿,并留其暂住滨海。一天,寻海使者来到滨海龙王处,听到公主遭此不幸,再加上平素就耳闻韶海父子行为不端,便勃然大怒:“此君昏庸,留之无用,不如除
关帝庙的传说
辛曹村,始建于元朝,曰永乐官庄。初人丁兴旺,六畜平安,五谷丰登,童叟康健,男耕女织,安居乐业。可谓名副其实的永乐官庄,至明朝永乐年间,因犯皇帝年讳,故以辛曹二姓,命名为辛曹官庄。自此,往日的繁荣景象,日见萧条,怪异之事,层出不穷。无缘无故,东家丢牛,西家死马,张家媳妇无端上吊,李家儿子无由而癫,王家遭天火,赵家遇窃贼。好端端的村子,变得鸡犬不宁,人心不安。何缘若此,无人知晓。正当人们愁眉苦脸,一筹莫展之际,村中长者从外地请来一风水先生,向其述说了村中往日的繁荣景象和近年的怪异多端,讯问其故。风水先生据长者所述,村前村后查看地势方向,问及四至何村。当得知正南为曹营时,曰:“此村地名犯讳。”长者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