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山东省特产
山东省民俗文化
沂蒙山小调
人那个都说,沂蒙山好,沂蒙那个山上,好风光,青山那个绿水,多好看,风吹那个草地,见牛羊。走进沂蒙山区,这首沂蒙山小调在山里,在田间,四处回荡,这首歌沂蒙山的百姓已经唱了60年,60年里沂蒙山小调已经成了沂蒙山的代名词,人们认识沂蒙山,就是从听了这首沂蒙山小调开始的,沂蒙山的民歌,沂蒙山的历史和文化,悠远而古老。在这片充满着传奇色彩的土地上,二千多年里孕育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在将近百年的时间里,沂蒙山人用勤劳勇敢写下过辉煌的篇章.千百年里,沂蒙山人用歌声抒发着自己的情感,传递着古老的历史和文化。从远古一直延续到今天。正月里来什么花,先开先败,什么人手挽手走下山来,正月里来什么花先开先败,什么人手挽
渔灯节
渔灯节,是烟台经济技术开发区沿海渔民自己特有的传统民俗节日,主要流传于坐落在45公里海岸线上的山后初家、芦洋、八角等十几个渔村。作为一种祭祀活动,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三、十四,烟台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渔民都要拜祭龙王、海神娘娘、祭船和送渔灯,祈求海上的神灵保佑新的一年人船平安,出海渔船满仓,日进斗金。灯,有三层意思。一是取鱼虾丰登之意;二是照亮引路佑护人船平安归来之意;三是使神灵认人识船,保佑人船平安。“渔灯节”起源于何时,又是怎么来的呢?据蓬莱史志《登州府志》(卷二)记载,建村较早的芦洋村(原名芦洋寨)始建于明朝洪武二十九年(公元1396年),距今611年。据山后顾家村81岁的顾广信讲,山后顾家
莱阳螳螂拳
螳螂拳为明末清初胶东人王朗所创,距今已有三百多年历史。相传,王朗祖师察螳螂捕蝉之动静,取其神态,赋其阴阳,刚柔虚实之理,施以上下、左右、前后、进退之法,演古传十八家手法于一体而创螳螂拳法。武术简介螳螂拳是我国著名的传统武术流派,象形拳的一种。它是山东四大名拳之一,也是首批被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列入系统研究整理的传统武术九大流派之一,螳螂拳的形成发展,是凝聚了明末清初众多武术流派之长而成,仅依拳谱所载就有“十八家拳祖姓名”之说,可以说螳螂拳是中国古代武术文化的载体,研究这种拳术对于了解明清之际的武术有很大的帮助作用。形成发展此拳据传发源于明末清初年间(也有南北朝梁武帝时一说),一名叫王郎
陈官短穗花鼓
陈官乡位于广饶县境北部,距东营市中心20公里,总面积96平方公里,辖26个村,2.3万人。这里孕育诞生了我国民间艺术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短穗花鼓。最近,短穗花鼓入选全国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陈官短穗花鼓起源于明清时期,清朝道光年间广为流传。短穗花鼓原是旧社会流浪艺人借以乞讨谋生的手段,每逢青黄不接之时或灾年,艺人们就背起花鼓,四处逃荒,往往师徒、兄弟或父子组成一班,或跑坡或设地摊演出。长年的流浪生活,使艺人们练就了一身硬功夫和绝技,闲时便互相交流和比赛鼓技,日久天长便形成这么一种技艺独特的民间舞蹈。“打场脚微颠、八字腿弓箭、击打头略晃、跑鼓轻如仙”。短穗花鼓的动作奔放、舒展。它的特别之处在于
章丘芯子
飘色,又称抬阁、芯子。集服饰、色彩、化妆、装饰、表演和金属工艺等技艺于一身,具有造型美、色彩美、装饰美和工艺美的特点,是民间艺术百花园的一朵奇葩。章丘芯子起源于明朝,是受颤轿的启迪,起初人们为了驱逐邪魔祈求吉祥,将男女儿童扮成神话中的天神形象,在扎制的平台上或方桌上舞动,后来逐渐演变成为一种文化娱乐形式。章丘芯子《三小赶脚》和《三打白骨精》既保留了民间传统艺术精髓,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又糅合了杂技、化妆、服饰等技艺,造型新颖,表演俏皮,出色演绎了民间传统艺术。2006年10月5日,山东省民协常务副王映雪主席带领章丘芯子代表队参加了由中国文联、中国民协在广州番禺举行的“第八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
东营吕剧
东营区是“吕剧故乡”。为发展繁荣吕剧文化,该区举办了首届吕剧文化艺术节,展出了戏装、道具、乐器等百余种具有浓郁民俗文化特色的吕剧物品,生动再现了吕剧的起源和发展,还推出了13场吕剧精品剧目和庄户剧团剧目,使这一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剧种得以传承弘扬。吕剧是我国具有较大影响的地方戏曲剧中之一,已有100多年历史。在上世纪50年代以前,它以“化妆扬琴”的表演形式,活跃在农村场院、集市和济南市各个小剧场。上世纪50年代后,在政府的大力扶持和文艺工作者的不懈努力下,它很快成为雅俗共赏、引人入胜、受到广大群众喜爱的山东主要地方戏曲剧种。吕剧原名“坐腔扬琴”、“化妆扬琴”,是由发源于200多年前的山东扬琴发展
鹧鸪戏
鹧鸪戏是山东省稀有的汉族戏曲剧种之一。鹧鸪指的是一种鸟,其叫声婉转悠扬,鹧鸪戏是模仿鹧鸪鸟的叫声而表演的一种剧种,其演唱特点是在每句的唱腔中加入似鹧鸪鸣叫一样的拖音,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有匀板、亲家斗调、悲、刨等15个曲牌。有《胭脂》、《龙宝寺》、《采茶案》、《粉红江》、《五凤岭》、《太公传》等50余部剧本。音乐伴奏以打击乐为主,并有一种特殊的乐器叫鹧鸪胡。2000年4月,中国稀有剧种鹧鸪戏研讨会在上河头村召开。省、市业内人士60余人参加了会议。研讨会期间,鹧鸪剧团选出经典剧目进行了演出,博得了各级领导及戏剧行家的好评,中央电视台十一台曾播放该团演出的剧目。山东省戏剧创作室原主任邓晓川亲临观摩
黄金溜槽碓石砌灶冶炼技艺
招远市黄金生产历史悠久,是中国最大的黄金采掘生产基地。黄金溜槽堆石砌灶冶炼技艺是招远人民发明创造并传承使用逾千年的文化遗产。2002年1月,招远市被命名为“中国金都”。招远市位于胶东半岛腹地,黄金矿脉遍布全境,仅罗山周边区域内就分布大小2000多条可供开采的金矿脉,其中玲珑金矿田素有“亚洲金矿之冠”的盛名,境内大小51条河流均属砂金富集带,这为千百年来黄金溜槽堆石砌灶冶炼技艺的传承和应用创造了必要的条件。史料记载,早在宋朝招远人就发明创造了黄金溜槽堆石砌灶冶炼技艺。这一传统技艺采用铁锤、石臼、石磨、石碾、溜槽、簸箕、陶尊(或坩埚)为工具,由手工操作的破碎、碾磨、拉流和熔炼等工序组成,自宋、元、
鲁菜烹饪技艺
中国烹饪,由于原材料生产、烹调方法、风味特点的差别,历史上形成“四大菜系”,即:鲁菜、川菜、粤菜和淮扬菜(苏菜)。黄河流域产生了北方的代表菜“鲁菜”;长江流域产生了长江上游的“川菜”和下游的“淮扬菜”;珠江流域产生了南方的代表菜“粤菜”。四大菜系中,形成最早和影响最大的当属“鲁菜”。鲁菜是山东菜的简称,是胶东福山菜与济南历下菜、曲阜孔府菜的合璧,其重要支柱是以烹饪海鲜为代表的福山风味菜肴。在今邱家庄遗址所遗留下来的锅灶及食用陶器证明,远古“福山人”已经进入烹饪形成时期。春秋战国时期,齐国大兴渔盐,有了盐,以鲜咸适口的福山帮鲁菜基本口味也初步形成。民众将捕捞的海鲜、饲养的禽畜,猎取的禽兽,种植的
戚家拳
“戚家拳”相传是明代著名爱国将领、伟大的民族英雄戚继光,综合当时各家著名拳法之长创编而成。具体这套拳法是否真的来源于戚继光,已无法考证。近代传承有记录的人是1930年代的寇祖师,河北沧州人氏,不详其名,自号“三爷”,伪满期间在辽宁省阜新煤矿做苦功,将此披传铪朱云天师祖,解放后,朱云天师祖在锦州将此技独传柳德恩先生。柳师以此技而获“神拳柳”之美誉。传人颇众,余幸居其一。戚家拳古朴无华,实战性强。刚柔勇猛,缠裹挤靠,非踢必打,非摔必拿。闪展穿跃,气势磅礴,节奏明晰。动则摧枯拉朽,静则深不可测。势势相承,遇敌制胜,变化无穷。戚家拳自明朝流传至今,其主要流行地区在浙江省台州、温州市部分县市区及河北省通
龙口粉丝传统手工生产技艺
招远市是“龙口粉丝”的发源地和全国最大的生产基地,龙口粉丝传统手工生产技艺是招远人民发明创造、传承使用300余年的文化遗产。2004年招远市被命名为“中国粉丝之都”。招远境内水质甘甜,软硬适中;空气湿润清洁,阳光充足不曝,为龙口粉丝传统手工生产技艺的应用提供了极佳的自然环境。明末清初,招远人创造了采用绿豆制作粉丝的新技艺,分推粉、漏粉和晒粉三个手工操作过程。1860年,依靠这一技艺生产的招远粉丝开始由龙口装船外运,史称“龙口粉丝”,该技艺被后人称为龙口粉丝传统手工生产技艺。咸丰年间,这一手工技艺遍布招远全境。19世纪初,全县从事龙口粉丝生产的农户达到60%,出口额占全国的70%,现在已畅销国内
八仙过海传说
“八仙过海”传说最早的文字记载见于唐代的《太平广记》等作品,后经过民间广泛的流传和诸多文人骚客的描绘,到明代吴元泰创作的小说《八仙出处东游记传》才正式确定了八位仙人。八仙,共七男一女,他们以不同身份,手持不同宝器展现在人们眼前:铁拐李是以乞丐面目出现的官吏,法宝是葫芦;汉钟离是将军,宝器是“扇子”;张果老是一位寿者,宝物是“渔鼓”;吕洞宾是儒生,宝物是“宝剑”;何仙姑是民间妇女,宝物是“荷花”;蓝采和是优伶,宝物是“竹篮”;韩湘子是年轻出家的富贵弟子,宝物是“箫”;曹国舅是皇亲国戚,宝物是“云板”。身怀绝技的八位仙人演绎了“八仙过海”的传说:八仙赴王母娘娘的蟠桃盛会归来,在蓬莱阁上下棋,铁拐李
大泽山葡萄节
青岛大泽山葡萄节于每年9月1日举行,开幕式在大泽山镇明珠广场举行。大泽山葡萄节的主题“绿色、热情、甜美、和谐”,葡萄节期间将围绕主题,举办开幕式、民间广场文艺表演、吃葡萄大奖赛、葡萄科技讲座等传统保留节目,还将举办葡萄园开园仪式,届时可尽情游览3000米的葡萄长廊,参观葡萄品种展示,亲手采摘品尝葡萄。会期从九月一日持续到十月三十日止,去大泽山吃葡萄,游大泽、天柱,观摩崖石刻,走走葡萄长廊,都是参加大泽山葡萄节的重要内容。青岛平度市大泽山镇,有着“中国葡萄之乡”的美誉,每年秋季的大泽山葡萄节就在这里举行大泽山葡萄节,原为平度大泽山区独有的民间传统节日——“财神节”(农历七月二十二日),相传源于唐
高密剪纸
高密历史悠久,人文渊源。境内已发现的文化遗址有二十余处。高密在春秋时期曾称夷维,秦、汉时为高密,历朝因之至今。春秋时期齐国名相晏婴(公元前-公元前500年),东汉经学大师郑玄(公元127-200年),清代名臣、书法大家刘墉(公元1719-1804),都是高密人。如今在峡山水库岸畔,尚有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郑公(玄)祠”。高密历史文化遗存深厚,民间艺术丰富。可是古籍上对民间艺术的记述甚少。如以扑灰年画、剪纸和泥塑来说,已有数百年历史,而在康熙四十九年(1710)、乾隆十九年(1754)、光绪二十二年(1876)三种刻本《高密县志》上,均未提及。这反映了当时撰写县志的达官乡绅,文人墨客们对人
崂山民间故事
崂山民间故事俗称拉呱,是山东崂山当地人民千百年来集体创作的口头文学,在解放前几乎没有文字记载。2008年6月7日,崂山民间故事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崂山民间故事门类广、数量多、内容丰富,从现已搜集到的崂山民间故事内容推断,崂山民间故事最早发生于远古年代。据《山东省志·蒲松龄传》记载,康熙十一年(1672年)四月,32岁的蒲松龄随本邑缙绅高珩、唐梦赉游崂山,受当时崂山民间传说故事的启发,以崂山耐冬、牡丹和崂山道士为题材写成了短篇小说《香玉》和《崂山道士》,这也是最早记载崂山民间故事的文字。主要内容崂山民间故事的内容大致包括“神话”、“传说”、“故事”等几方面,涵盖自然变
福山雷鼓
福山雷鼓流传于山东烟台福山区宋家疃一带,是当地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民间舞蹈艺术。它以威武雄壮、热烈奔放的表演形式,展示出胶东人民的审美心态和艺术情趣。福山区有每年农历四月十八日赶“太平顶山会”的民俗,求“圣母”保护和赐福。“雷鼓”是为“圣母”保驾护威、击鼓开路的鼓。它气势非凡,以其独特的风格长久地流传着。据老艺人口述,清朝道光年间,农历四月十八赶山会之日,18路村民的“耍会”队伍聚集在“太平顶”(现南涂山村)山会进行表演。“耍会”是赶山会期间的一种民间艺术表演形式,祈求“圣母”消病除灾,保佑平安和子孙兴旺。相传,有一年宋家疃村的“耍会”队伍抬着“圣母架”(就是圣母的塑像),前往太平顶赶山会,恰逢
吕村年画
闻名于胶东半岛的吕村年画,发祥于莱州市平里店镇吕村。生产规模虽不抵中国“四大年画”产地,却也因其乡土气息浓厚、工艺流程独特、墨彩交融艳丽、手工绘制精细等特点深受当地群众和中外客商的青睐。吕村年画,来自于民间,拥有相当厚实的文化底蕴和百姓根基,其题材多是祭祖、消灾、赐福、贺官、庆寿、烟火接续等。其内容更是包罗万象:渔樵耕读,才子佳人,琴棋书画。也有创造喜气洋洋新年气氛的福禄寿喜、自然风光、花鸟鱼虫、红男绿女等。如,(影)、(影)屏、文武财神、菩萨、门神等。吕村年画融版画、传统国画和民间壁画技法于一体,经过了几代人的刻苦探索和潜心研磨,形成了今天这种勾线填色、水墨色彩相交融的民间工笔年画风格。相传
鲁南五大调
鲁南五大调又称郯马调、郯马五大调,是流行于山东省南部的郯城、临沭、莒南、日照等地的传统民歌套曲。因集中流行于山东省临沂市郯城、马头一带而得名的郯马五大调。2008年,临沂市郯马五大调与日照市同类项目合并为鲁南五大调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鲁南五大调(郯马五大调)集中流行于郯城县的郯城镇、马头镇,尤以马头镇的和平街、胜利街等村街传唱的人最多。郯马五大调这一传统民间音乐历史悠久,其中有些曲牌如满江红、淮调、大寄生草等远在13-17世纪(元明两代)就有了,但关于其来源,众说纷纭。有人认为是在明朝时从云南、贵州等地传来的,又有人说是在17-19世纪(明清时期)从江苏的扬州、灌县一带传入的。
鱼山梵呗
鱼山梵呗是古老的汉族宗教音乐,属于中国汉语佛教音乐的原声,源于印度声明学。梵呗,即印度五明之声明,属三学的“定”学法门。中国最早创作梵呗是三国魏明帝太和四年(230年),陈思王曹植游鱼山,感鱼山之神制,而始创“以为学者之宗,传声则三千有余,在契则四十有二”的“鱼山梵”或“鱼山呗”,后世简称“梵呗”,时经述认曹植为祖的帛法桥、支昙钥、昙迁、僧辩、慧忍、萧子良、梁武帝等僧俗名家将梵呗传承发展光大。唐朝年间(804—850年),日僧空海、圆仁等大师将梵呗请至日本大原生根,谓之“鱼山声明”。传至韩国,称之“鱼山”。流失1777年至今,经梵呗沙门永悟禅师正本清源,传承重辉,现称“鱼山梵呗”。2008年6
山东大鼓
山东大鼓是我国北方现存最早的曲艺鼓书暨鼓曲形式,相传形成于明代末期,已有三百五十多年的历史。它发源于鲁西北农村,又名“犁铧大鼓”,或作“梨花大鼓”。最初只是敲击犁铧碎片伴奏,采用山东方言来演唱当地的民歌小调,后逐渐发展为有板式变化的成套唱腔、敲击矮脚鼓和特制的半月形梨花片并有三弦伴奏的说唱表演形式。清末以前,山东大鼓一直活跃于农村,著名艺人有郭老占、何老凤、范其凤、李老凤等,以后白妞(王小玉)、黑妞进入城市演唱,女艺人大量增加。享盛名的有上半截、下半截、盖山东、白菜心、郭大妮等。20世纪30年代以后享名曲坛的是所谓的“四大玉”,即谢大玉、李大玉、赵大玉、孙大玉。之后,杜大桂、姬素英、鹿巧玲相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