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湖南省特产
湖南省民俗文化
兰溪山歌
兰溪山歌,原是劳动的号子,既反映劳动生活,又有打情骂俏的爱情故事。清代枫林桥建成后,五月初五和十五定期在桥驳岸对唱山歌,其曲牌有60多种,分高、平、低腔,板式、唱法众多,群众自编自唱。1956年,由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制作的反映枫林桥民俗风情的山歌《绿鸟姐绿肚皮》风靡全国,一直流传至今。
汝城故事会
汝城故事会,相传始于明朝,迄今已有270多年历史,这是汝城继香火龙之后的又一珍贵之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厚坊(何氏)和津江(朱氏)两大家族世传,分别在每年元宵节前后展出。故事会,是汝城县独特的民间文化,具有浓厚的艺术品味,主要反映古代戏剧和现代生活中所发生的典故、传奇或具有诗情画意的事情,属于脸谱化、服装化的娱乐戏,每台“故事”都能完整地表现一出传奇故事情节。
长沙花鼓戏(宁乡)
宁乡为长沙花鼓戏发源地之一。宁乡花鼓戏是长沙花鼓戏中具有浓郁地域特色的戏剧,素称“宁乡路子”。它以小调见长,处理细腻,字正腔圆,委婉清晰。历史悠久,影响深远。2014年,经长沙市人民政府批准,长沙花鼓戏(宁乡)成功申报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宁乡皮影
宁乡皮影一般是3~4人组成演出班子。影型为牛皮制作,灯源为植物油或煤油。演出时艺人操作影型,称为“顶作”或者“顶条子”,其余奏文武场面,演唱湘剧或者花鼓戏剧目。多系酬神还愿或庆寿是演出。皮影在宁乡的盛行最早可追溯到清代,在继承了传统的传影手法的基础上,宁乡皮影不断丰富内容,改变皮影传播的表示和表现方法,已形成了宁乡特色。有《宝台山》、《八百秋》、《薛仁贵征东》、《造梁》、《双龙套》、《赐福》、《金桥算命》、《洪兰桂打酒》、《张公百忍》等传统节目。
宁乡周氏双龙舞
宁乡周氏双龙舞最初是清代湘军名将周达武为其小妾姚氏姑娘组的一支用以解闷消遣的龙舞队,后逐渐演变为当地乃至周边地区逢年过节的一种文化娱乐活动,历经百多年,流传不衰,现主要流传宁乡县大屯营石家湾、道林、花明楼一带。周氏双龙各9节,需60余人才能完成演出,转、翻、旋、穿插融于一体,龙与龙之间既有情节性强的独立表演环节,又有相互盘缠动作,故事糅合,有分有合,有合有分,技法离奇,堪称一绝,国内实属罕见。2009年,经长沙市人民政府批准,宁乡周氏双龙舞成功申报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手工热锻嵌钢菜刀技艺
该技艺在柔软且有韧性的普通钢中间嵌夹一段高硬度的合金钢,通过助燃剂、助焊剂的辅助,在高温条件下反复锻打,经过冷作的校正、定型、开锋、多次淬火等共30多道工序,产品具有锋利耐用、易磨耐久、能切能砍、卷刃不崩口等特点。2012年,经长沙市人民政府批准,手工热锻嵌钢菜刀技艺成功申报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苗族接龙
苗族接龙是湘西苗族最具特色的民间信仰活动,在湘西苗族地区具有很大的影响。1933年,民国政府研究员凌纯声、芮逸夫赴湘西考察所著《湘西苗族调查报告》记载:接龙,苗人为求家道兴隆,而许愿接龙。时期在九月至十一月之间。拣定了日期以后,在一月或半月之前,就要闹龙。寨上人于夜晚常至主人家打锣鼓、吹号筒、唢呐等,辄闹至更深而罢。在接龙的前几天,须请人去舅母家专程报信。主人亲自去请苗巫二人来家,并把寨中亲族亦都请来帮忙。事前预备做米粑,分雷粑、龙粑、客人粑三种;并须做米龙一条。雷粑共有七堆,每堆大中小三个,层叠成堆,摆在门外的桌子上。龙粑五堆,摆在正屋内的桌子上,龙粑之上放米龙一条,龙身上又装上米粑做的桃子
岳麓山民间故事
岳麓山是中国名山之一,尤属长沙“山水洲城”的组成部分之一,它集儒、释、道文化于一体。岳麓山的民间故事很多,如陶侃射蟒、飞来石的故事、白鹤泉的传说、自来钟的传说、蟒蛇洞的故事、禹王碑的传说等,都与岳麓山的风景点相关,艺术性和教化意义都很强,流传久远,影响深广。岳麓山民间故事用长沙话讲述,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和民间传承性,具有珍贵的民间文学价值,产生并扎根于民间,是极富地方特色的文学作品,对长沙民间文学的形成与发展有着重大影响;具有民俗学价值,是长沙传统文化的突出体现,象征了长沙人的精神、信仰和价值取向,为长沙民俗学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素材。2009年,经长沙市人民政府批准,岳麓山民间故事成功申报第二批市
杨家将故事
在“楚南极边”的城步苗族自治县,流传着苗族杨家将故事,它与山西“杨家将”同样英雄盖世,在苗族地区家喻户晓。“城步苗族杨家将故事”是苗族群众根据城步当地杨姓苗族祖宗杨再思、杨再兴、杨完者、杨洪等五十多位历代苗族英雄的真实故事,经口头加工而发展演变出来的民间口头文学,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主要流传于城步及周边的绥宁.新宁.靖州和广西龙胜等县市的苗族地区。苗族杨家将故事主要讲述城步杨姓苗族历代先祖保家卫国,除暴安良,为民祈福的英雄故事,广泛流传的有《飞山峒神杨再思》《杨再兴血战小商河》《杨金花乌饭救兄长》《崇祯皇御封杨家将》等上百个传说故事。其主要特点:一是历史的真实性,它讲述的都是当地苗族祖先
徐长兴烤鸭制作技艺
“徐长兴烤鸭制作技艺”创建于清代咸丰年间,先是在南京城开店,后由徐家直系传人徐佩章、徐祖生在长沙继承祖业传承至今。该项目制作工艺考究,“焖炉”烤制技艺具有独创性,成品皮伸不皱,外酥内嫩,色、香、味俱佳。“杨裕兴的面,徐长兴的鸭、德园的包子真好呷。”这句长沙民谣,就是对徐长兴烤鸭的赞誉,成为长沙脍炙人口的美味佳肴,也是长沙的一张美食名片。2014年,经长沙市人民政府批准,徐长兴烤鸭制作技艺成功申报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八拳
八拳是中国传统的民族体育项目,是湖湘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分布广泛,内涵丰富,攻击性强,自成体系,发源于明朝末年,是中国武术流派中一支风格特异的纯攻击型拳种,历史中杰出的代表有黄兴、李肖聃、向恺然、羊定国等,至今已有十代传承。2014年,经长沙市人民政府批准,八拳成功申报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彩带编织技艺
该技艺利用普通的丝、缎、绸等彩带编织成各式动物,可将动物的骨骼、肌肉结构、头部五官等刻划得淋漓尽致、栩栩如生,如龙、虎、蛇、牛、马、骆驼等,谓之软雕塑。2012年,经长沙市人民政府批准,彩带编织技艺成功申报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江氏正骨术
江氏正骨术始于清末,一直传承至今,家族传承脉络清晰,通过百多年四代人的临床实践,形成独特的江氏正骨术,疗效显著,影响广泛,极具文化、学术、经济和社会价值。2012年,经长沙市人民政府批准,江氏正骨术成功申报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沩山擂茶制作技艺
沩山,与桃江、安化交界,这里山高路陡,常年雾气大,湿气重。当地的擂茶有祛热解暑,疏肝理肠,提神醒脑的功效,为应对这种天气,多少年来,一直有吃擂茶的习惯。裴休是密印寺的捐建者,有关裴休与沩山擂茶,至今还流传着一个不为人知的故事。相传唐宣宗时,安化的梅山,有一个名叫张钟的恶霸,勾结当地一批流氓地痞,占山为王,打家劫舍,这一带老百姓过不得安宁的日子。潭州(今指长沙)刺史裴休知道后,就带兵来围剿。当时正是炎热的七月,很多士兵到了这里,就有水土不服的,病倒了不少,而且一天比一天多,莫说打仗,就连走路都困难。裴休很着急。这一天,他急得没办法,就出营帐散心,不觉来到了密印寺。当时的密印寺规模极小,仅几间木质
江华瑶族长鼓舞
江华瑶族自治县的民间舞蹈很多,有长鼓舞、度曼尼舞、伞舞、关刀舞、穿灯舞、蝴蝶舞等等,其中瑶族长鼓舞最能反映瑶族质朴、浪漫的历史和文化,以及瑶族人民的个性和情致。长鼓舞是瑶族民间歌舞的典型代表。表演时,鼓手左手握住长鼓的鼓腰上下翻转,右手随之拍击,边舞边击。表演形式主要有4人合舞、双人对舞等。动作主要有造屋、制鼓、耍鼓、模拟动物、祭祀等。舞姿刚健,风格淳朴。有的还可以在一张八仙桌上手舞长鼓,边打边跳。一般以唢呐、锣鼓伴奏,有时也唱“盘王歌”来助兴。湘南地区的瑶族,每年的农历十月十六日都要跳芦笙伴奏的长鼓舞,祭奠盘王。传说瑶族始祖盘瓠上山打猎,与一野羊搏斗时跌落悬崖,死在一棵树权上。人们便挖空树心
浏阳花炮制作技艺
浏阳花炮始于唐,盛于宋。有“浏阳花炮响天下,天下花炮数浏阳”之美誉。鞭炮烟花与中国的古代礼仪制度分不开。如燕尔新婚,生子添丁,高堂祝寿,华厦落成,乔迁新寓,破土奠基,生意开张,亡者礼葬等无不燃放花炮。传统的浏阳花炮技艺,全靠手工制作,有12道流程、72道工序。如扯筒子、褙纸、洗筒、筑底泥、装硝、封颈、钻眼、插引、结鞭、切纸、腰筒、制药、掺煤、碎黄土等,都系手工完成。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已研制成功安全可靠的无烟烟花、冷光烟花、日观烟花、室内和舞台烟花等产品3000余种,达到世界领先水平。浏阳花炮是驰名中外的湖南传统特产和主要出口商品之一,浏阳制作烟花鞭炮,久负盛名,素有鞭炮之乡誉称。浏阳花炮与中
瑶家坐歌堂
坐歌堂是瑶族古老的文化精华,是瑶族对歌形式之一。新田县境内瑶族村寨,因地处新田、常宁、桂阳、祁阳、宁远五县交界之地,形成一个约有40000人讲“勉语”(过山瑶话)的文化圈。因此,这里的瑶家坐歌堂形成了瑶族“陪客”不可缺少的文化娱乐形式。瑶家坐歌堂由“进乡—敬烟—敬茶—劝酒—缘份—谢主—离别—相送”等八个部份组成,歌本以口传和手抄本传世,曲调凭口传心记传世。传承谱系比较复杂,一般是家族性传承。也有爱好瑶歌者走亲访友时请教的,绝大多数是业余爱好在生产生活中、集体活动中学到的。坐歌堂的基本特征是“古、多、广、美”。一是曲调古老。瑶歌作为区域文化的一部分,流传千百年,经久不衰,其传承后代也不变动。因此
塔卧石雕
石雕与木雕属于姊妹艺术,远古时期的石匠,只会做一些粗活,如建造房屋的石凳、晾方岩、石磨、石雕、石碾和竖立一起造型简单的墓碑、石碾房等。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石雕艺人与木雕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使石雕艺术得以发展和提高。逐渐出现了人物雕、龙凤雕、兽雕、花鸟虫雕四大门类,工艺上出现了人物雕、浮雕、透雕、塔卧石雕,尤以建功德碑、贞节牌坊、墓碑等。贞节牌坊雕刻艺术极为讲究。龙凤、敖鱼、人物、花鸟草虫图案齐全,浮雕、透雕兼而有之。墓碑上的雕刻也很讲究,旧时达官贵人家的墓碑很讲排场。浮雕、透雕全派上用场,龙透雕、凤浮雕、人物花鸟一应具全,贫民百姓家的墓碑只有简单的造型。目前塔卧石雕主要以雕大小石狮子墓碑,历代
古丈毛尖茶制作技艺
古丈毛尖茶手工制作技艺,是古丈县各族人民经过无数代人艰苦探索,不断实践总结出来的一套完整的制茶工艺,从而使毛尖茶色、香、味俱佳,饮誉海内外,多次荣获国际国内大奖,畅销世界各地,为古丈县各族群众脱贫致富打开了一条新路。中国是茶叶的故乡。早在周初,巴国已制作贡茶献给周王室。在茶叶栽培和制作由西南向东部扩展的过程中,地处荆楚武陵之腹的古丈县,恰好处在中国茶叶发展史上一个初始辐射过度带上。河西白鹤湾战国楚墓群发掘的文物中,就有茶壶、茶盏、茶灶等明器。古丈县土地肥沃,空气湿润,植被茂盛,适宜茶叶生长。古丈茶始种当为战国时期。南北朝时期《荆州土地记》载:“武陵七县通出茶,最好”杜佑《通典》记载:“永顺、龙
土家族过赶年
土家族过年和汉族不同,要过“赶年”,在土家语里称“起老嘎卡”,土家族过赶年是湘西土家族民间最大的节日。过赶年时间是:如腊月大,过二十九日;如腊月小,则过二十八日。因为总是比汉族提前一天过年,故叫做过赶年。土家族过赶年,具体分三个阶段:一是准备阶段,即从腊月二十三日开始到过“赶年”这天,每天都有具体的安排;二是敬神阶段,即在过“过赶年”这天的下午三时左右,按照顺序先后敬供历代祖先、彭公爵主、灶神、土地神、四官神、门神等神灵;三是正式过“赶年”,即全家男女老小,共吃团年饭,边吃边唱祝酒歌,一派热闹气氛。吃完团年饭后,全家在火床上围着火炕烤旺火守年,刚进凌晨燃放鞭炮、挑水、推磨、舂碓,进行抢年。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