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湖南省特产
湖南省民俗文化
武冈木偶戏
木偶戏群众称观音戏。木偶形象生动,全县原有马坪苏从顺家一台,法新大井林绍二家一台,清溪方家一台,原武陵镇石牌坊王松庭家一台。节目、唱腔灯祁剧,有“魁星点斗”、“三星庆寿”、“文王访贤”、“双拜寿”、“天门阵”、“三气周瑜”、“长坂坡”、“三请犁花”等200来曲。
五龙不出城
五龙不出城“五龙不出城”是武冈最为经典的民间传说。武冈古城内的穿城河,叫渠水,是雪峰山赠给武冈人的礼物。在穿城河上,共有五座历史悠久的古桥。五座桥间隔不远地横卧在一条河上,且座座有一个“龙”字,这和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第十八子朱楩有关。五座桥中的第一座叫兴龙桥,因离湖南省著名的28口古井之一的武陵井仅百步之遥,所以也被称为武陵桥。桥最初建于什么年代,已无从考证,史料上只记载了明末被毁又重建。传说朱元璋第十八子朱楩被朱元璋封为岷王定居武冈后,看到他的四哥朱棣抢了侄儿的宝座当了皇帝,满腹怨气,发誓要过一回“皇帝”瘾,于是大兴土木,修建王城,加固城墙,又引来渠水贴城墙而流,以让王城“固若金汤”。并建桥
郴阳对子调
一、项目简介:郴阳对子调源于郴县和桂阳交界的民间,在清朝年间已很盛行,当时在桂阳叫花灯调,郴县叫草台小调。最早主要是在禾堂坪、院子内演出,一旦一丑唱对子调,节目短小、情节简单;内容以表现劳动生产、爱情生活为主,曲调主要是民歌小调,表演动作也主要是旦舞手巾,丑耍油纸扇,走矮步围着旦角转圈,动作粗犷,诙谐风趣,载歌载舞,是一种典型的歌舞型的演唱形式。取材大多来自民间的日常生活、劳动生产、爱情生活和社会现象等。由于受外来文化的影响比较小,至今仍保留着对子调的原始艺术形式。郴阳对子调剧本人物少,情节比较简单,唱词和道白多用本地方言,通俗易懂,唱腔都是吸收民歌小调的特点,欢快明朗,表演动作活泼风趣,歌舞
桂东客家采茶调
桂东县位于湖南省东南部,地处湘赣边界、井冈山南麓,总面积1452平方公里,总人口22.6万,辖18个乡镇1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一个国有林场。桂东客家采茶调以质朴动人的语言,优美抒情的曲调,紧贴生活的舞姿,深刻而又真实的反映了桂东客家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在桂东客家采茶调中,人类的繁衍生息,大自然的沧桑变迁,天文历法的演变规律,播种耕作的农耕技巧,民间的喜怒哀乐无不是桂东客家采茶调创作的元素构件。其内容知识的多元性,历史的再现性呼之欲出,桂东客家采茶调是当今研究人类学、历史学、民俗学的活化石。在乐理表现之间,桂东客家采茶调紧紧依托客家方言中的抑扬顿挫和细腻柔和的别致背景,一以贯之的表现出
苗族歌谣
位于中国东西结合部的武陵片区,是一块民间艺术的沃土,这里是块较闭塞的地方,但这里的歌声却那么优美,土家族苗族民歌以其悲壮豪迈,慷慨低回,自由洒脱的旋律,越过几千年历史,成为渝东南的骄傲。苗族民歌根据其内容可分为游方歌(情歌)、酒歌、苦歌、反歌、丧歌、劳动歌、时政歌、儿歌、谜语歌等几类,曲调各不相同。飞歌是流行于黔东南的一种特别的民歌演唱形式,一般在山上放声歌唱,其曲调高亢,豪迈奔放,余音震山梁,非常有特点,其内容有情歌、时政歌等,演唱形式有独唱、对唱、合唱等。各种民歌形式有传统的歌词,也有即兴编唱的内容。嘎百福歌是流行于黔东南地区的一种说唱文学,它在民间诗歌和传说故事的基础上融合而成,演唱者时
土家族山歌
土家族音乐是一种富有鲜明风格特点的民族音乐,它与歌词及演唱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其旋律、节奏、调式、歌唱、歌词、衬词等是由地理环境、社会生产、民风民俗、宗教信仰等因素所决定,并体现出土家族独特的音乐风格。由此,笔者以为,土家族山歌作为土家族民间文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搜集、保存并作进一步研究的必要。土家族音乐艺术风格是指土家族音乐艺术从各个乐种的音乐旋律、节奏、演唱、表演中所体现的粗犷豪放、雄伟壮丽、肃穆凝重、慷慨悲歌、古朴严谨、欢快跳跃、风趣诙谐、抒情优美等的音乐个性,在内容与形式上的高度统一中所表现出的具有共同性的、相对稳定性的艺术特色。它是土家族风土人情、礼仪习俗、民风、民族风格的展现,是
土家族挖土锣鼓歌
土家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俗习惯。鼓的本身是一种民俗事象,每个民族不仅有琳琅满目的鼓,而且还有美不胜收的鼓文化。土家族的信仰、礼仪、生产和生活习俗、节庆、娱乐等等,无不涵蕴着鼓文化的内容。由于土家族特殊的人文地理环境所形成的风俗习惯,在土家族聚居的山寨,不论观其形式或是察其内容,土家族的“鼓”文化特点十分明显地呈现在土家族人的风俗习惯中,通过对风俗中鼓文化事象的探究,将有益于我们深化对土家族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挖土锣鼓歌够新鲜,在拓荒挖土时,要请两位歌师在隘口上一边敲锣打鼓,一边高唱山歌,唱腔古朴优美,唱词实出政治,劳动群众干劲倍增。在那集体化大生产的年头,挖土歌派上了用场
苏仙传说
苏仙传说是发生在湖南省郴州市的民间故事,故事中的主人公苏仙,名耽,关于他的传奇故事在当地流传甚广,汉刘向《列仙传》、晋葛洪《神仙传》都采集了这一传说。一、吞萍成孕西汉惠帝四年(公元前191年)的一天,郴州城东鸭子塘村一个姓潘的姑娘,到村旁的郴江岸边浣洗衣裳。正洗着,潘姑娘猛地抬头看简一朵与众不同的五彩浮萍顺水飘近,闪现光异彩,煞是好看,潘姑娘既喜欢又好奇,用手去捞,不想手竟被浮莲根蔓紧紧缠住,总也甩脱不开。情急之下,潘姑娘用嘴去咬,不料这浮萍竟顺势滑进了潘姑娘腹中。过了一段时间,潘姑娘发现自己莫名其妙地怀孕了。二、鹤覆鹿哺转眼到了惠帝五年,潘姑娘有了十个月的身孕。俗话说,十月怀胎,一朝分娩。这
刘海砍樵传说
“刘海砍樵”这段爱情传说在湖南可以说家喻户晓,而随着花鼓戏《刘海砍樵》的演绎和传唱,也为全国不少观众所熟悉。但是,很少有人知道这个传说的“正宗版本”以及传说的发源地———常德。今天这则传说被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加以保护。“家住常德武陵境,丝瓜井畔刘家门”。这是湖南花鼓戏《刘海砍樵》中刘海的两句唱词。在常德武陵区的一些老人当中流传着刘海砍樵传说的“正宗版本”:古时候,常德城武陵区丝瓜井旁,住着刘海母子俩。刘母因思念亡夫,哭瞎了眼睛。刘海非常勤劳孝顺,天天上山砍柴,奉养0。在刘海砍柴的大高山、小高山一带,住着一只多年1的狐狸精,她炼成宝珠一颗,含在口中可化身人形。此时她已成半仙,若再1几百年,便可成
湖南水府庙国家湿地公园
湖南水府庙国家湿地公园按规划实施后,以其秀丽优美的自然与人文环境,良好的湿地景观资源,迎来了八方的生态教育与休闲游客,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湿地公园试点建设是国家生态建设基础性工程,项目的实施不以赢利为目的,其经济效益主要通过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体现出来。
桃花源传说
自常山县城朝东北方向前行,翻山越岭,趟溪过桥,绕过芙蓉湖再进三十里,就来到了一个山明水秀、桃竹相映的人间仙境——“桃花源”。“桃花源”是一个自然村的名字,位于新桥乡乌石坑村,地处常山县东北山区的边缘地带,与杭州市淳安县仅一山之隔。桃花源背靠常山第一高峰——白菊花尖,村中有两条小溪,一年四季流水潺潺,一条名曰桃花溪,一条名曰白云溪,它们犹如两条绸带,在村庄中交汇融合,穿梭而过,水流在石涧上跳跃流淌,清澈见底,合掌掬上一口,清凉甘甜,沁人心脾。这两条溪尤其是桃花溪中的石头颇有个性特点:乌漆漆、亮闪闪,与别的溪流石头大不相同。溯及其中缘由,却有一段离奇迷人的传说。吕仙种桃传说在那次轰轰烈烈的“八仙过
洞庭渔歌
洞庭渔歌,被渔民称为丫口腔的渔歌(即张口就唱,渔民可以自由发挥,尽情地抒发自己的感情),形成了洞庭湖区独特的渔歌风味。早在宋代范仲淹《岳阳楼记》就有“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的记载。它和其它民歌一样,也是洞庭渔民长期的社会实践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由于政治、经济状况、历史文化、民族习惯、语言特征等各种因素的不同,构成了不同的特点,渔歌词往往是渔民见景生情,即兴抒怀,随口编唱。常用比兴手法,艺术形象比较集中、单一,表现的内容比较直接朴实,但也有多段体的分节歌式的叙事诗。有情歌,绝大部分反映洞庭渔民对幸福生活的追求,刻划了渔民真挚朴素的爱情和高尚纯洁的情操。其中,有儿歌,内容诙谐有趣,富有知识性和娱乐性
岳北山歌
岳北位于湖南省衡山县的白果镇,与湘潭、双峰、衡阳、南岳接壤毗连。岳北人热情豪放,性格开朗,喜爱文化艺术,闻名遐迩的“岳北山歌”就出自这里,不管是田间山野还是街头巷尾,无论是耄耋老者或者是黄牙稚童,都喜爱一展歌喉,唱出自己心中的万千感慨和缕缕悠情。据史料记载,“岳北山歌”约起源于明洪武八年(公元1375年),距今已有六百三十多年的历史。是湖湘文化的重要组成及中华民族文化的艺术瑰宝,它具有浓郁的地域特征和文化表现性。“岳北山歌”流传于衡山岳北的涓江河畔及周边地区,通俗易懂,生活气息浓郁,其高亢优美的音乐旋律、简约风趣的演唱技巧,充分体现了山歌艺人的睿智、诙谐和豪爽的性格。其歌词有以下特征:见状编词
望星楼通书
《望星楼通书》沿袭御制历法,根据明清御制《数理精蕴》、《历象考成》、《紫徽斗数》和《河洛理数》等历法历书,用八卦、十二宫、二十八宿演算而成。同时还参照了西洋历法、弧角算法,考虑了地球经度纬度因素,溶古今天文地理历学于一体推算出我国二十四节气及日蚀、月蚀轮回的发生时刻。根据东南西北中五个方位及日月星辰变化,对照青兰红黑亮五种颜色,预测来年旱涝情况以及人们行事忌宜。《望星楼通书》最初以手抄本传世,清光绪时期由李靖臣推出木刻印刷版,封面定为黄色,按照历朝所颁历书大体固定格式,正文以农时、节气为主,其中逐日注有百姓日常生产生活中的行事宜忌。也附有阳基图、八卦图及谚语格言、风俗习惯、生产生活常识、春联等
南岳朝圣
南岳朝圣,俗称进香,“圣”即南岳衡山之神——司天昭圣帝,传说中的火神祝融,当地百姓和香客称之南岳圣帝菩萨。传说人类始祖之一的祝融氏最早发明火种,并生火熟食、举火驱兽、以火御寒,其常年游栖于南岳,死后葬在衡山之阳,后人为纪念这位先祖的丰功伟绩,故名南岳顶峰为祝融峰,并逐渐将其演变为南岳衡山之神。早在西周,南岳衡山就已建祝融君祠,人们不远千里前来对山神顶礼膜拜。唐玄宗于天宝年间敕封南岳山神为司天王,又将神庙改称司天霍王庙,确立衡山神的地位。之后,历朝历代每年在这里举行“庙享”,加之民间的祭祀,形成了定时的香火期。延续至今,盛况空前,每年前来南岳旅游和进香的人达300余万。南岳衡山为中华五岳之一,位
桑植跳丧舞
桑植跳丧舞,是桑植土家族的民间舞蹈,也是土家族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的丧葬祭祀仪式,具有浓厚的土家先民遗风。它起源于土家先民“绕尸而舞”的习俗,成形于隋唐,定型于两宋。目前,桑植跳丧舞主要分布在廖家村镇、上洞街乡、两河口乡、陈家河镇、凉水口镇、洪家关乡、谷罗山乡、打鼓泉乡、樵子湾乡、上河溪乡、八大公山乡、澧源镇等土家族聚居地。跳丧舞的基本动作由土家摆手舞动作演化而来,受宗教程式的影响形成优雅、舒缓、下沉、颤动、粗犷、严谨的动律特征。由于跳丧舞舞台狭小,且必须围绕棺材而舞,故舞台调度以众舞者之间繁复多变的穿插、环绕为主,给人以往来如梭、目不暇接之感。表演跳丧舞时,以鼓击节,锣鼓伴奏,不用管弦,脚跟鼓
衡山花鼓灯
衡山花鼓灯是衡山土生土长的剧种,与衡阳花鼓、长沙花鼓有着本质上的区别。1.它的舞台语言用的全是衡山地方方言。2.它的音乐与声腔体系虽然也离不开锣鼓唢呐牌子,川调与丝弦小调这三个组成部份,但衡山花鼓灯更侧重于丝弦小调和打锣腔的运用,如《双采莲》中的曲调“四平腔”、“一塘清水一塘莲”完全是衡山民歌的提炼而形成,《板凳堂子花鼓》中的唱腔“麻雀歌”和伴奏音乐“八码子”是衡山花鼓灯所独有,“衡山三调”、“衡山哀调”腔韵独特,地方色彩更浓;3.乐器方面,使用的也是衡山土杆子唢呐与本地制作的竹筒胡琴,打锣腔的伴奏方法也独具一格。4.在表演方面,除湖南花鼓戏里的程式化动作外,更有一些独特的表演形式,如“板凳堂
苗家八合拳
苗家八合拳是盛行于古丈县苗族地区的一门传统武术竞技,在默戎镇九龙村和坪坝乡张家坪村广为流传,并流布于领近的吉首市、泸溪县、花垣县、保靖县各地。据苗族八合拳传人证实:清末民国初期,九龙洞苗族抗捐抗税英雄龙延久,在苗拳的基础上,撷纳了峨眉、武当等派拳术的优点,独创出一门易于传授的拳术。默戎镇和坪坝乡位于武水支流翘水河流域,山高坎陡,九龙洞村周边有旦武营,土蛮坡营,曹家营,龙鼻咀营等碉卡。饱受外族欺辱的苗家人,崇武慰然成风,历来有练武强身保家护院传统。苗族武术文化沉淀厚实。苗家八合拳无论在演练或实际运用中,都讲究八合。具体为:眼于心合,眼到心到;心与意合,心到意到;意与气合,意到气到;气与力合,气到
花苗风情之坐茶棚
“文革”前,锹里一带的苗族同胞,每个村寨都建有茶棚,俗称“花园”。是由女青年在寨边的空坪里,用四根木柱竖起来的一个面积约一平方丈左右,上盖木皮,周围夹木皮或木片的简陋房子,供男女青年唱歌娱乐、交朋结友、相亲相爱。每到“戊日”这一天,苗家照例不动土。本寨的青年后生相约一道,早早地去客寨的茶棚里唱歌,结交女友;姑娘们则邀伙结伴,在自己寨子的茶棚里接待客寨男青年的来访。这样,男女双方通过歌声传播友谊的种子,催发爱情的萌芽。苗家后生来到客寨的茶棚,一般先唱上几首清脆响亮的歌。姑娘们听到后,便结伴而来。双方如果是初次见面,首先互相介绍姓名,然后男女各坐一边,开始对歌,气氛渐渐融洽热烈。时近中午,姑娘们各
张家界阳戏
阳戏是张家界土生土长的民族民间艺术组成部分。张家界阳戏,系阳戏分支,属于北路阳戏,但有上河调,下河调之别!剧目表演并无多大的差别!但在音乐上则各具风格,自成一体。张家界阳戏流行于大庸为中心的张家界地区。阳戏的具体形成日期,典藉中无从稽考。根据阳戏老艺人的回忆,大约200年前已经有了成型的阳戏。阳戏的得名,有两种说法,一是认为是种田人、种阳春人演的戏,艺人大多是农村农民,并且长期在农村演出,所以称之为“阳戏”。另一种说法是因为傩戏与阳戏同班演出,傩戏是为娱乐鬼神而演,故称“阴戏”,阳戏显然也有还傩愿的酬神演出,但在庭前扎台唱阳戏,主要是娱人,故称之为“阳戏”。阳戏在张家界境内为地方戏居于首要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