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湖南省特产
湖南省民俗文化
木叶吹歌
城步位于湖南省西南边陲,沅江支流巫水上游,是雪峰山脉与南岭的越城岭交汇处,县內最高峰2021米,平均海拔696.8米,境内属中亚热带山地气候,夏无酷暑、冬少严寒,温和湿润,四季分明。城步县境内“九山半水半分田”,四处崇山峻岭,古树参天,森林茂密。峰峦叠嶂。早在新石器时代,城步就有人类活动痕迹,现今还有文化遗址。据考证在十三万年前,人类依存大树古树在树上攀沿,搭窝棚、采野果的时候,还没有文字和语言的时候,因怕毒蛇猛兽,还没敢下地的时候,还是叫“鸟人”还没有直立行走的时候,他们成天和树木叶子打交道,他们在高兴或悠闲的时候无其它事做,下地又怕毒蛇猛兽,只有在树上摆弄树叶,放在嘴上东吹西吹,突然一下发
油山皮影戏
一、项目简介:油山皮影戏主要分布在北湖区华塘镇、保和乡、同和乡一带,其核心地区在华塘镇油山村。虽然其源头尚无法考证,但早在明末清初这一带凡举办谢神会事,逢年过节都有唱皮影戏的习惯。日积月累便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雕镂特色。其显著艺术特征主要表现在雕镂(造型)艺术,唱腔艺术和口头文字艺术等方面。油山影人以牛皮为原料,用刮薄透明的牛皮雕刻人物,再涂上颜色。其雕绘工艺讲究刀工精致,造型逼真,人物造型独特见长。除了人物造型外,还要刻制一些砌末道具、桌椅和景物造型,以便配合表演。油山皮影戏音乐唱腔委婉动听,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吸收了本地区花灯、对子调、花鼓、渔鼓等地方戏曲和民歌小调的精华,具有明显的湘南
贡溪天井寨傩戏
侗族傩戏“咚咚推”2006年被列为国务院公布的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咚咚推“流行于五溪深处万山丛中一个小小的自然村落——天井寨。天井寨位于湘黔交界的顶天山北侧,隶属于湖南省新晃侗族自治县贡溪乡四路村。这里原本是一片山野之地,明永乐17年(1419),一个名叫龙金海的侗族人由本省靖州来到这里,见有一眼长流的山泉,遂在这里定居,并将山泉开发成水井,天井寨因此而得名。所以这里龙姓村民都说:咚咚推头在靖州,尾在天井。此后,又有姚姓和杨姓侗族人陆续来到这里定居,现已发展成有43户251人的侗族山寨,其中龙姓19户99人,姚姓16户86人,杨姓11户66人。天井寨属于纯侗族地区,居民的房舍都是
新晃斗牛
新晃的许多村寨,每年择期或在重要节日举行斗牛比赛(当地俗称“牛打架”)。斗牛之牛,多为专门精心饲养,不从事耕地、拉车、推磨等劳作的,斗牛赛制,先为淘汰赛,决斗时改为单循环赛,最后胜出者为年度牛王。斗牛场面十分惨烈,动人心魄,观众少则数百,多则数万。斗牛,在新晃已有上千年历史,斗牛一直就是侗族人民喜爱的传统文化娱乐活动。如今,新晃在县城东面,有了专门的斗牛场,斗牛已经从滩头河边奔入了设施完备的斗牛场,不仅成为湘黔边界斗牛爱好者的活动中心,而且成为新晃县拉动山区经济、发展旅游业的一张特色名片。比赛斗牛时,斗牛场上,成千上万的观众把内场围得严严实实,内场中央,两头牛眼红耳竖,夹尾低头,四角相架,以撞
斗画眉
赶雀坳、斗画眉,是新晃侗家最喜爱的一种娱乐活动。赶雀坳和赶集差不多,有隔五天一次也有每半月一次。斗雀之前,周围的树枝上都挂满罩着各色花帕的雀笼,远远望去,象一个个小灯笼挂在翠枝绿叶中。清脆的画眉叫声,此唱彼和,悠扬婉转,清脆悦耳。斗画眉时,大家都把画眉一笼笼放在场地上,每个笼相隔一二寸距离,人则围成一个大圆圈,让画眉首先练习“砍铃子”、“砍码子”。这时各个画眉扇动双翅,连砍铃、码边鸣叫,寻找相斗对象。要斗时,将两只鸟笼靠近,笼门相对,将一边笼门启开,于是两只画眉踩上竹梯,互相啄斗起来了。它们相斗的门路、花样很多,有的专打“风头”(啄对方头顶),有的会纳“合嘴”(用嘴夹住对方下巴);有的会“抓”
桑植围鼓
省级非遗项目:桑植围鼓桑植围鼓是桑植民间广为流传的打击乐,在全县23个乡镇广为流传,应用于传统节日、红白喜会及各种庆典活动之中。它由鼓、头钹、二钹、大锣、勾锣五件乐器组成,因演奏时以鼓为中心,司鼓者划“鼓眼”指挥,演奏班子围着鼓“转”,故而称之为“围鼓”。它最初形成于先民的劳动生活,也与先民的争战与祭祀活动有关。明清之际,融合土家“打溜子”,并与传统戏剧交流,成为独具特色的以鼓为中心的民间打击音乐。桑植围鼓的曲牌有文调子、武调子之分,目前已搜集整理的有《锦鸡摆尾》、《红绣鞋》等文调子153个,《八哥洗澡》、《风老大》等武调子120个,它们各具特色、各呈异彩。2016年桑植围鼓被列为第四批省级非
过尝新节
为每年农历六月的第一个卯日。这一天,由寨里年岁大的长辈带领男女老少敲锣打鼓都到田地里摘取禾苞、黄瓜、氽豆角、茄子、南瓜等拿回家煮熟,荤菜只配上烧蹄膀和煮鱼,都是白水煮的。然后,家家户户带着最新鲜的食物来到祭坛,由寨上五位长者(意为五谷丰登)点上香、纸,其中最长者口念:“神农在上,‘五谷之尊’,‘凡民之生存地,全赖昔帝之亲尝百草之苦也’,‘保佑吾民五谷丰登’,‘除灾、除虫、年年兴旺’,‘开荒业主,古老前人’,‘诸带神圣,历宗守亲’,‘大成至圣,文武曲星’,‘开天大帝,保民求生’”等等,于是全寨老小祭坛前朝拜,仪式完毕,鸣炮、锣鼓喧天。便将举行坳会对歌、斗画眉、斗牛、斗鸡等活动。古时候,晚上还要举
火宫殿八大传统小吃制作技艺
长沙火宫殿传统小吃系指长沙火宫殿现存的,为市民大众所熟悉的各种风味小吃品种,是长沙地方风味小吃的龙头和代表。长沙火宫殿小吃以八大传统小吃为主体,即油炸臭豆腐,姊妹团子,龙脂猪血,三角干子,煮馓子,红烧猪脚,荷兰粉,八宝果饭。八大传统小吃都是有独特的制作工艺,风味别具,为市民游客所广泛认同和喜爱,并传承已久。其他小吃如糖油粑粑,白粒丸,兰花干子,神仙钵饭等,都有其鲜明特色和独到技艺,也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保护和扶持长沙火宫殿,传承和光大八大传统小吃,也就是保全和发展了长沙小吃的主体和神韵。
赶坳
新晃侗族的传统民俗。每年古历的“三月三”、“四月八”、“六月六”,是传统的盛大的赶坳节日。全县著名的有丫杈坳、磨寨坳、天堂坳、禾梨坳、两岔河坳、天雷坳等。均分布在民族聚居区域。此外,亦有县、乡、村行政出面举办坳会,地点由举办单位确定。每逢坳会期,周围数十里上百里的群众,周边友邻县乡村的人们,身着盛装,相邀而至,几千人上万人不等。坳场上除了赛歌外,有的还加上斗画眉、斗鸡等项目。坳场四周,还设有饮食,小商品等服务。因而坳场热闹非常。坳场赛歌,一般均是擂台赛与自由对唱相结合,内容广泛,只要对方同意,从古到今,无所不唱。也有规定内容,要求一首歌要四句四韵,否则扣分。擂台赛均设一、二、三等奖,有的还加设
土家族织锦技艺
土家族织锦技艺是中国的传统手工技艺之一。湘西酉水流域土家族织锦技艺主要分布于永顺、龙山、保靖、古丈四县的土家族聚居区。土家织锦,就是土家姑娘用一种古老的木腰机,以棉纱为经,以五彩丝线或棉线(当今也有用毛线)为纬,完全用手工织成的手工艺术品。土家语西兰卡普是一种土家织锦。在土家语里,西兰是铺盖的意思,卡普是花的意思,西兰卡普即土家族人的花铺盖。人们往往在花铺盖前冠以土字,以标示出这项民间工艺所包含的土家族民族特点。土花铺盖是受到土家族人民的珍爱,视之为智慧、技艺的结晶,被称作土家之花。按照土家族习惯,过去土家姑娘出嫁时,都要在织布的机台上制作美丽的西兰卡普,即土花铺盖。西兰卡普的特点是构图大方,
武冈傩戏
在老一代武冈人嘴里,傩戏被称作鬼戏,是最古老的一种祭神跳鬼、驱瘟避疫、表示安庆的娱神舞蹈。清代被称为“湘中五子”的武冈人邓绎有过这样绘声绘色的描述:“里门咚咚喧大鼓,诸巫齐作胡旋舞,大巫喃喃如唱歌,小巫屡舞还婆娑。巫歌巫舞令神喜,神君欲来满堂起。主人敬神百不扰,如天之福姿汝求。黄羊为牲白犬血,一一神前遍罗列。东方响明灯烛辉,纸钱悉悉随风飞。诸神醉饱出门去,明日迎神向他飞。”由此可见,武冈傩戏约在清代中叶已盛行境内。武冈傩戏的起源始自唐代。相传一位侯王闻知民间有两位法术高明的巫师,便想对其功力进行一番试探,于是在王宫修建了地下宫殿,将东宫、西宫娘娘及十八美女和七十二侯请至宫殿内吹拉弹唱、载歌载舞
邵阳蓝印花布印染技术
邵阳蓝印花布主要分布于邵阳县五峰铺镇、塘渡口镇、塘田市镇、白仓镇、古县城、宝庆城及周边城镇。解放初期,仅县城宝庆就有特大染坊八家,中心染房三十多家,1986年,邵阳蓝印花布的最后一家染房在五峰铺镇停产。邵阳蓝印花布源自远古时代苗、瑶人民的“阑干斑布”和蜡缬,是由境内苗族、瑶族的蜡染演变而来的。据《宝庆府志》、《邵阳县志》记载:唐代,邵阳各地引种棉花,棉纺织布业兴起,邵阳人在蜡染的基础上以豆浆石灰代蜡的防染法,所以邵阳人称这种防染的布为豆浆布。明清两朝和民国时期,是邵阳蓝印花布业的全盛时期,邵阳成为华南、西南地区的蓝印花布生产、销售中心。新中国成立后,蓝印花布逐渐衰落、消亡。邵阳蓝印花布是一种集
滚烂泥田
侗族小孩过生日要滚烂泥田。这样做,是为了从小培养孩子勇敢和意志。一个人一辈子有3个生日要滚烂泥田:一次是5岁,一次是10岁,最后一次是15岁。这里流传着这样的一句谚语:“从母亲那里学到善良,从父亲那里学到勤劳,从祖父那里学到耐性。”一生滚三次烂泥田,意思是让小孩学到善良、勤劳和耐性的好品德。一个人到了5岁,从此脱离母亲善良、温柔的怀抱,要开始跟父亲学习劳动,接受艰苦的磨练了。所以第一次滚烂泥田是由母亲把孩子领到田边,而父亲在对面接。到了10岁,由父亲把孩子领到田边,祖父在对面接小孩。如果没有祖父,便请村子里德高望重的老人代接。意思是:孩子初步养成了劳动的习惯,下一步要向祖父等老一辈更好地学习和
玲珑茶制作技艺
桂东县地处湖南省郴州市东南边陲和三省交界处,座落在罗霄山脉南端。毗邻于革命摇篮井冈山,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份。巍巍罗霄、莽莽群山,造就了革命老区人民这块名优茶生产宝地。全县海拔高度低至294米的湘赣边缘,高至2042米的“八面山”省级自然保护区。海拔超过1000米的山峰多达479座,峰峦竞秀,形态万千,气势磅礴,极为壮观,有民谣云:“上有八面山,下有胸膛山,离天三尺三”,足见其高峻。县城海拔高达840米,为湖南之最。这里气候属南岭亚热带湿润山地气候,冬暖夏凉,年平均气温15.4℃,夏天极端气温34.8℃,冬天没有连续5天低于0℃的天气,既无酷暑又无严寒,非常适宜其优质茶的生长。且茶树
武冈六月六尝新节
“武冈六月六尝新节”,又称半年节,是一个古老淳朴热闹的传统节日,主要是感谢祖宗和天地神灵,祈求庇佑五谷丰登,是农耕文化的缩影,主要流传于老武冈州地区。历朝所遗存的《都梁志》、《武冈州志》都有关于尝新节的记载。每年的农历六月初六,辛苦忙碌了半年的各族劳动人民都停下手中的农活在禾场正中当着天地摆好供桌,将新采的稻穗和鸡鸭鱼肉放置供桌,恭恭敬敬地祭拜天地,然后焚香祭拜祖宗。尝新正式开始前,各家的主妇要盛一碗新米饭,夹上鱼肉,把狗叫到神龛前让狗先尝,这是因为传说神农为了拯救万民,要他的白狗到天上历经千辛万苦才偷来的谷种,为了感谢狗的恩德,神农定下第一碗新米饭要给狗尝的规矩。《吕氏春秋》中就有“天子乃以
益阳虾子起拱
益阳虾子起拱,又称“耍虾子”,属民间传统体育与竞技项目,史称“舞虾”。史料记载,舞虾约起源于汉代。魏人孟康所注《汉书·礼乐志》曰:“象人,若今戏虾鱼师子者也。”(古以“师”代“狮”。)史料见董锡玖、王克芬著《唐代舞蹈》“太平乐”部分。益阳虾子起拱,也就是民间所说的“耍虾子”,是否起自汉代或魏晋,已无可考。但是据《益阳县志》载,魏晋时期,县境人口日增,农耕渔猎之业有较大发展。依山面水而居的益阳先民是很有可能像魏人孟康所记述的那样“戏虾”而娱的。因资水洞庭之域,是盛产鱼虾之邦,虾子多更有可能模拟其形体舞而戏之。另据正在流传的地域益阳市赫山区黄泥湖乡虾子起拱-传人、已年近70岁的鲁运生口述,其曾祖父
木叶传情
在湘西凤凰,苗族男女找对象,谈恋爱,兴“赶边边场”,当然也少不了土家男女的木叶传情。土家人天天在深山与鸟儿、蝉儿为伴,寂寞了,高兴了,忧虑了,或有什么隐秘心事,便摘片木叶儿,吹起无词曲儿来。这些木叶歌,或婉转悠扬,或如泣如诉,或欢畅愉悦,或悲泣幽怨,远听,鸟儿在啁啾,似山泉在叮咚,充满诗情画意。吹木叶并非易事,要经过长期练习,才能吹出调儿来。有的男女青年相爱倾慕,却不便启齿,又不喜欢媒婆搬弄是非,于是就用木叶求偶,把满腔的爱写在木叶上,山里人这样唱:满山木叶堆打堆,问郎会吹不会吹?有朝一日学会了,只用木叶不用媒。千两银来万两银,难买阿妹一颗心,媒婆嘴巴磨出血,不抵一曲木叶情。凤凰县苗族青年多数
苗族赶秋节
赶秋节,又称秋社节、交秋节,这是湖南凤凰苗族人民的传统节日。在立秋时,当地群众停止干农活,穿上盛装,结伴成群,欢聚在传统的秋坡上,进行打秋千、吹笙、歌舞等娱乐活动。活动完毕时,由众人选出两位有声望的人装扮成“秋老人”,向大家预祝丰收和幸福。每年立秋日苗族同胞都要举行热闹的赶秋节。赶秋节,是苗族民间在秋收前或立秋前举行的娱乐、互市、男女青年交往与庆祝丰收即将到来等为内容的大型民间节日活动。在立秋日那天,当地群众停下手中的农活,穿上节日的盛装,结伴成群,从四面八方的村寨来到赶秋的集上,欢聚在秋坡上,观看吹笙、演戏、武术、舞狮子、耍龙灯、上刀梯等娱乐节目,并且亲自参与打秋千、打球等等娱乐活动,同时还
苗家拦门酒
苗族是一个非常好客的民族,每当有客人或者贵宾来临,都是全家,甚至全寨的人去迎接。在而迎接的方式里,苗寨有一种特别的迎接方式——拦门酒。这是一种非常隆重的礼节,以此来迎接远道而来的尊贵客人。拦门的时候,在门口摆上一碗碗酒,客人们每人都需要喝上一碗、两碗或者一口、两口才让进寨子。现在,这种礼节经过若干年的演化已成为苗家人待客的一种礼仪风俗,而至于这种风俗起源于什么时候,已经无从知晓了。这是因为当年苗家人在封建社会深受岐视。在官办的史志书上,一直都没有苗族的记录,所以现在也无法得之到底是起源于什么时候。只是每一个苗寨中,祖祖辈辈都这样传下来,也形成习惯了。拦门酒表达的是苗家人的心诚和敬意,就像酒一样
藕团芦笙场
每年农历七月十五日,是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藕团乡苗族、侗族人民踩芦笙的传统节日。最初的芦笙场,在距离塘保苗寨东面两华里的山坳上,场坪方圆不到900平方米,四周是一片茂密的树林,场中间有一株古树,树脚有一块民国乙卯年(1951年)竖的石碑,碑高1米,宽62厘米,厚8厘米,碑文记载着芦竹场的各项规章制度。一年一度的芦笙节,附近各寨的苗族和侗族同胞,都身着民族节日盛装,不畏炎夏盛暑,翻山越岭,来到这山里,吹笙跳舞。毗邻的贵州省各寨苗、侗青年亦前来助兴,加上走亲访友,商贾交易,山坳上热闹非凡。后来,为了方便游客行车观光,1997年经过商议,将芦笙场转到中锹的老款场-----牛筋岭举办,并约定:三年一小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