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湖南省特产
湖南省民俗文化
苗族花鼓
凤凰的苗族花鼓源于唐代,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为什么叫花鼓?因无文字可考,据老年的花鼓师傅说,幼年他们跟上一辈人学鼓时,鼓上都贴有各种鲜艳的花瓣,击鼓,不准击落花瓣,这便要上乘的功夫。也许这就是花鼓的由来。湘黔两省的苗族都有花鼓,但凤凰的苗花鼓却独树一帜。它是一种慢鼓,鼓声雄壮浑厚。据收集,凤凰苗族花鼓的套路就有一百多种。凤凰苗家人十分喜爱自己的花鼓,因为它是苗家人憎爱分明的象征:清乾隆五十九年,即公元1794年,以凤凰为中心的苗家人为反抗满汉-污吏,发动了震惊清廷的历史上大规模的“乾嘉苗民起义”。在斩杀-污吏的进军途中,苗家人擂起了花鼓,使很多血性的苗家儿女面扑黄沙,流血疆场;当旧中国灭亡
周礼古宴
“周礼古宴”是一个集礼仪、音乐、饮食为一体的传统民俗活动。它将尊老、敬老、融和、有序等文化理念融于仪礼程式中,把迎客、安客、祈福、排座、民乐、演唱、菜肴、美食等以固定形式流传,是永兴乡间红白喜事重大庆典活动必遵的综合性民俗仪礼。“周礼古宴”仪礼分接客、宴客、送客三部分,仪礼班子由司礼、司乐、司厨三部分组成,板梁古村挖掘整理出这一非遗文化遗产后,受到了来自各方游客的青睐。
瑶族伞舞
蓝山《瑶族伞舞》历史悠久,它始于瑶族艰难的举族迁徙“漂洋过海”之后,即宋代之前瑶族南迁途中,距今大约一千余年间。旧社会瑶族人民倍受封建统治者残酷欺压,为逃生而-举族迁徙,在“漂洋过海”,途中遭遇大风大浪而三日三夜无法靠岸,在即将船翻人没的险境中,船上瑶王子孙跪拜船中,祈求始祖盘王赐伞挡御,并许愿到达彼岸立即还愿。叩拜中渐渐风平浪止,终于平安靠岸。为纪念始祖,在举行还愿的仪式中,瑶族人民根据这一情景创造出“瑶师”伞舞,以表示恭请盘王来仪场与子孙同乐。每逢还“盘王愿”、“度戒”大型民俗活动都必须请瑶师跳伞舞,以伞舞祭祖,传颂敬祖的道德风尚,教育子孙不忘历史、不畏艰难的民族顽强奋斗精神。“伞”既是瑶
苗族还傩愿
在湘西凤凰苗族,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祭祀活动应算还傩愿,几乎每家每户都做过。时至今日,每年秋收之后,村村寨寨多则五六场,少则一两场从未间断过。还傩愿,苗语谓之“冲奴”。人们凡遇家人不安、五谷不丰、六畜不旺、财运不佳、口角纷争,经巫师卜知后,就要举行这种酬傩祭典,所祭祀的是为人类繁衍的是始祖傩公傩母。其内容有消灾愿、求子愿、太平愿、求福愿等。但我们见得最多的还是消灾愿和求子愿。由于傩班演员都是民间艺人,在演出折子戏过程中,傩戏的声、腔、板、调虽有一定的搭配规范,但由于傩艺承传以口传心授为主,各个演员(巫师)的文化素质参差不齐,演出时就没有按固定的唱腔调式和动作行为来时行,他们世世代代生息于傩巫文
上刀梯
上刀梯,又名爬刀梯或踩刀梯,是苗族传统的民俗表演节目。苗老司在傩事司事的过程中,凡是学艺者在应届满师时,必须要进行隆重的迁阶活动。上刀梯就是迁阶活动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项目。迁创一般是三天三夜,也有七天七夜的法事。在最后一天的时候,上刀梯就是最重要的法事活动。做法是,在宽敞的平坝里,选择一块平坦的地面,竖起一根一丈八尺这的杉木柱,上面安装有锋利无比的24把飞刀。法力高强的可安装三丈高的木柱,上面装有36把飞刀。在上刀梯之前,由法事主持人带领所有参加法事的老司,围绕木柱吟咒语,做法事。法事结束后,就由迁阶的年青苗老司开始上刀梯。从第一把刀开始,一节一节往上爬,一直上到最顶端,然后在上面表演一些绝技功
风湿骨痛贴丹灵疗法
风湿骨痛贴丹灵疗法,瑶族方言称“贴灵丹法”。形成于明末崇祯年间,已有300余年的历史。主要分布于沱江、东田、白芒营、水口、码市、大圩等地。罗氏世代从医,擅长治疗顽固性风湿、骨痛等,传至罗振习兄弟等人,已是第15代。风湿骨痛贴丹灵疗法共分四步:1、贴丹。取患者疼痛部位,贴以秘制丹膏;2、抽毒。在取下丹药后,消毒并对丹孔抽吸瘀湿毒液;3、内服瑶药方剂。采用“见荤则补”、“见酒则打”(瑶语为活血、破血之意,也就是活血祛瘀。)的中草药剂。4、外洗。辅以局部洗药或全身药液洗浴之法。风湿骨痛贴丹灵疗法独特有效,用药科学,诊疗简便,无毒副作用、无感染、无痛苦,安全可靠,易于操作。因而极具医学和药学科研价值,
苗族“六月六”赶歌节
苗族“六月六”苗语叫“奏月奏”,又叫赶歌节,苗语叫“够傻”或情人节,是湘西苗族的一个传统节日。每到这一天,苗族男女老幼,特别是年轻人,身穿节日盛装,三五成群,从各个苗寨来到歌场,结伴对歌,互诉衷肠,会亲访友,叙谈家常,是苗族人快乐而美好的日子。正是这与众不同,使苗家的六月六具有独特的民俗文化价值。也有的把六月六当作一年之中晒衣服的最好一天,这一天叫着“晒红绿”。也有传说:这一天是晒龙袍。如这天天下雨了,把龙袍淋湿了,将会有49天的晴天,意为要天旱。还有一种说法是当地的苗族人民在封建统治下生活十分困苦,有一年六月初六与前来征粮的官兵进行了坚决斗争,打退了官兵,保住了山寨然而后来在大批官兵的围攻下
大布江拼布艺术
大布江拼布艺术,起源于明,盛行于清和民国时期,是一种流行于民间的原生态造型艺术,具有独特的表现技法和艺术语言。其艺术特色是构图对称而饱满,用色大胆而奔突,造型简练而夸张,往往以平面构图为主,偶尔也会结合湘绣技法,使画面产生一些光影和立体效果。我们现在所说的拼布艺术,在过去漫长的岁月里,只是当地老百姓心目中一件再也普通不过的事物,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那时候,商品经济很不发达,人们的衣帽鞋袜等物品都是自家缝制。在制作这些物品时,人们用不同颜色的布料拼出各种图案,这种技艺就是拼布艺术。当时民间非常崇尚这门技艺,呈现出一派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繁荣景象,因而精品杰作不断涌现。近年来,有人收集整理出100
湖南杖头术偶戏
湖南杖头术偶戏,遍布全省,在不同的地区称为“木脑壳戏”、“棒棒戏”、“矮台戏”、“低台戏”、或“观音戏”,最早见于史籍为公元865(唐威通六年)。湖南杖头木偶戏曾以表演传统剧目著称,《拦马》、《鸿门宴》、《芦花荡》、《盗仙草》、《水漫金山》、《打面缸》都是根有艺术特色的剧目。通过继承与创新,湖南省木偶皮影艺术剧院创作的《金鳞记》、《八百里洞庭》、《马兰花》、《火云鸟》、《猎人海力布》、《石三伢子》等剧目在国内外木偶艺术节中屡屡获奖。2006年,湖南杖头木偶戏被评定为湖南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项目。2008年,被确定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扩展项目。湖南省木偶皮影艺术剧院为该项
望城新康木雕技艺
望城新康木雕具有200多年的历史,它的鼎盛时期在清末民初。新中国成立后,新康木雕技艺遍及全区,以胡玉林为代表的木雕艺人相继从业木雕技艺。新康木雕主要取材于民间习俗,如佛像、神龛、龙凤朝阳等吉祥内容,其技术为浮雕、高浮雕、圆雕。造型别致敦厚,传承技法浓郁,为人们喜闻乐见。《奥运中国龙》、《鼎盛中华》等作品得到社会一致好评。2014年,经长沙市人民政府批准,望城新康木雕技艺成功申报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长沙火宫殿庙会
火宫殿庙会源于我国上古时代人类对火的崇拜,以敬火、拜火、用火、管火的祭祀礼仪而发展为融宗教、民俗、饮食、消防于一体的多元文化载体,其主要特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以视火为神灵,围绕崇拜火神进行以官府主祭、民间社团参加的祭祀活动而形成的宗教文化。《史记》、《路史》、明万历五年(1577年)、清乾隆十二年(1747年)的《长沙府志》、《善化县志》都有火神庙祭祀的记载。二、以唱大戏(湘剧)、玩杂耍、唱长沙弹词、评书(讲书)、看西洋镜、卖转糖、泥人、面人为主体而形成的民间民俗文化。至今火宫殿仍保留着演唱各种戏曲、弹词、捏面人、转糖、古玩、剪纸等十多种民间民俗文化项目。三、由祭礼、赶庙会活动孕育的,以
浏阳河酒制作技艺
浏阳河酒传承历史悠久,承载着湘江流域特别是长沙地区鲜明的地域特色、风俗民情和酒文化特色,酒香绵长,酒味醇厚。
苗族椎牛
椎牛苗语叫‘家聂虎锷’译成汉语意为吃牛合欢古朴的传统宗教习俗。古时苗家为了消灾灭病,生活安康,家道兴旺,才祈求神灵保佑,许下椎牛心愿。许愿有许一年、二年、三年的,但许愿后就要按照年限进行,不能失信。一般小户人家是用一头大水牛,大户人家除用一头大水牛外,还要二头黄牛和二头肥猪。古时椎牛一般为期三天第一天上客,第二天椎牛,第三天散客。上客这一天大早,主人就带着酒壶和锣鼓唢呐至寨口迎接远方客人。每当客人到来,锣鼓唢呐齐鸣,客人走至跟前,主人便斟满三杯酒献上,客人渴了酒,便在亲友陪同下来到主人家中,交上一份贺礼待客人到齐,主人才大开宴席。筵席上主人殷勤劝酒,客人开怀畅饮。有时,宾主双方也免不了对讲四言
宁乡庙会
宁乡自古庙宇林立,香火鼎盛,大小庙会多不胜数,早期庙会仅是一种隆重的祭祀活动,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交流的需要,庙会在保持祭祀活动的同时,逐渐融入集市交易活动,成为民间市集的一种重要形式。随后,又在庙会上增加娱乐性活动。于是过年逛庙会成了人们不可缺少的内容。庙会多在寺庙的节日或规定的日期举行,如农历的3月19日,5月14日,6月19日,9月19日等日期是宁乡凤凰山传统的庙会日期。庙会期间,信徒云集,祭祀隆重,商品交易活跃,地方节目丰富,一派繁华景象。
有机片雕刻画
有机片雕刻画为土家青年艺术工作者李国清经过多年模索实践而独创的一种新型画种,96年曾获四项国家专利。此画用有机片作基本材料,以山水风光和土家风情为题材,经过热塑、雕刻和粘贴等工艺,制作成具有强烈立体感和真实感的画幅。其作品色彩丰富,风格独特,不脱落不褪色,精美雅致,轻便易带,是居家装饰、送人赠友的艺术佳品。色彩丰富,风格独特,不脱落不褪色,精美雅致,轻便易带,是居家装饰、送人赠友的艺术佳品。
桑植薅草锣鼓
桑植薅草锣鼓是民间生产劳动时的一种民间音乐形式,清同治十二年有记载,“土人以刀耕火种,掘地耘草,鸣锣击鼓,伴之以歌以娱乐者。如今,在桑植薅草锣鼓歌中,歌师的吟唱已由单纯的祈神驱灾演变为鸣锣击鼓,催人奋进、活跃劳动气氛,达到消除疲劳、提高劳动效率之目的。桑植薅草锣鼓歌作为土家族典型的民族歌唱艺术,其声腔特征、表演内容、表演形式、文化内涵等无不与桑植土家族文化和民间习俗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具有深厚的历史和艺术价值。撰稿:侯碧云
苗族剪纸
苗族剪纸是苗族刺绣的底样,但从其制作工序和成品价值来看,它本身就是一件完整的工艺品。苗族剪纸多为即兴作品,一般是剪纸艺人采用剪、扎、挑手法在纸上随意创作或花鸟虫鱼或龙凤麒麟,构图反映了苗族自然崇拜和图腾崇拜心里。画面造型生动,线条自然流畅,具有较高的艺术品位。
砂石画
中国湖南的张家界,近年来出现了一种砂石画——用当地的五彩砂石与植物的皮与枝叶等“颜料”,结合中国画与西洋画的表现手法,融版画、雕刻与盆景艺术于一炉,逼真展现张家界自然风光和民俗风情,给人长久的回味。砂石画的创始人李军声今年40岁,他告诉记者,砂石画产生于一次偶然的触动。他在湖南省城长沙一所大学学画画的时候,曾在建筑工地打工维持生计。为了多赚些钱,他用鹅卵石和水磨的细砂石粘贴在三合板上,组合成一些有趣的图案。这些“作品”竟然销路很好。在张家界写生时,他又发现那些长满青苔的老树皮、五彩缤纷的容易粉碎的砂石,都可以当作创作素材,创造出一个新的画种砂石画现在已经成为张家界旅游的必购特产之一,在张家界有
凤凰民间剪纸
还有一些民间工艺品,如民间剪纸(虹桥旁边有一位剪纸老艺人)作品,按图案的复杂程度来定价格(2元、3元、5元等)。编织花带,较窄的机械编织的5-7元,手工编织15-20元;较宽的机械编织10-15元,手工编织25-40元。以上价格仅为参考价格,实际价格以当天价格为准.
双桡龙舟
双桡龙舟,起源于湖湘人民纪念屈原而形成的一种文艺表演和竞渡兼备的水上体育项目。龙舟是两层人划桨,坐着划的叫坐桡,站着划的叫插桡,还有吹唢呐的、击鼓鸣锣的、放铳的、掌舵的,一艘双桡龙舟少则几十人,多的可容纳140余人。1996年在汩罗举行的国际龙舟表演赛中,叶家河村双桡龙舟荣获第一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