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广东省特产
广东省民俗文化
南海醒狮
南海是南狮的发源地。明代开始,舞狮就成为南海民间重要的民俗活动,几乎每个较大的自然村都有狮队。每逢过节、庙会或庆典,各乡村都要举办舞狮盛会。规模较大且有传统的狮会有正月初一平洲狮会、正月初八里水狮会、正月初十小塘狮会、正月十一盐步狮会、正月十二松岗狮会、正月十四大沥狮会、正月二十六官窑生菜会狮会、正月二十六黄岐北村生菜会狮会等。南海醒狮以家族、师承、堂馆、社会培训等多种方式,培养了大批的舞狮人才,在国际赛事中屡次夺冠,蜚声海内外。2002年10月,中国龙狮运动协会命名南海为“中国龙狮运动之乡”。2006年,“南海醒狮(广东醒狮)”被列入广东省和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舞狮要讲究套路,也要有基本功,
扒龙舟
南海地处珠三角水网地带,扒龙舟是民间盛行的传统民俗活动。较有名的龙舟盛事有“盐步锦龙盛会”“九江赛龙舟”“黄岐龙母诞锦龙盛会”等。盐步锦龙盛会在每年农历五月初五举办,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是珠江三角洲发源最早、影响较广的民间龙舟活动之一。1984年,民间划龙舟活动被正式纳入体育运动项目,南海龙舟队在国内、国际龙舟赛上屡创佳绩。2002年10月,中国龙舟协会命名南海为“中国龙舟运动之乡”。国家体育总局在丹灶建立中国龙舟示范基地,采用国际最先进技术及电子科技设备,打造适合国际标准龙、小型龙(五人龙)的国际标准竞赛场地。2012年,“传统龙舟(丹灶扒龙舟)”和“大沥锦龙盛会”被列入南海区非物质文
西樵“半山扒龙舟”
远在明代弘治年间,西樵人在西樵山山腰筑堤蓄水,人们称为“天湖”。在此举办的“山顶扒龙舟”,属于游龙活动。首划之日,彩龙云0,锣鼓动四山,引来万人登山围观。为此,西樵人在天湖两端建起了龙珠亭、问龙亭等多个与龙舟有关的亭台;湖的南面还有一座三层楼高的“观龙楼”。每逢风调雨顺之年,西樵人就在天湖举行扒龙舟活动。1981年端午节,中断多年的“半山扒龙舟”传统民间活动在西樵山天湖重新举行,共有9条锦龙在天湖上作“群龙朝贺”、“双龙出海”、“赛龙夺锦”和“群龙戏水”等精彩表演。当日,西樵山上人山人海,热闹非凡。港澳知名人士马万祺等南海乡亲,海内外侨胞、南海周边市县和县内的观众约10万人观看了半山扒龙舟活动
五华石雕工艺
五华石雕,历史悠久,石资源丰富,从业人员众多,名师巧匠辈出,工艺精湛,名闻遐迩,已有460多历史,故五华素有“石雕之乡”称誉。在古代,五华人就用石制斧、锛作生产生活用具。明代嘉靖十六年(1537年)起,就有用石建桥和建房屋基础。清代,五华的石宫、石庙、石室、牌坊等风格独特,石碑石刻笔画清晰,石狮、石像活灵活现;用石制成门框、碓、柱、梁、石狮等遍及乡间,展现了中华历史悠久的文明。建国前,五华从事石业的工匠,大部分散在农村,亦石亦农,仍民不聊生。在农村失去赖以发展和生存的处境下,迫使奔走他乡,凭一技之长,出卖劳力。清光绪二十二年(1842),香港归英接管,城市初建,那时五华石工进港者众多,百年来不
中山狮舞
中山狮舞源于南拳套路,俗称“鸭嘴狮”,古代与南海狮、鹤山狮齐名,分布于全市各地。每逢节庆均有“耍狮场”的习惯,1984年至今,每年都举办醒狮比赛,并创新为“南狮北舞”的套路。
荷塘纱龙
荷塘镇位于江门市东北部西江主航道下游的江心岛。有常住人口4.3万多人,海外华侨、港澳台同胞近4万人。篁湾村是荷塘镇一条自然村,常住人口5800多人。荷塘纱龙就是起源于篁湾古老的民间艺术。相传,明代时由篁湾举人李唐佐在本地草扎“游龙”的基础上,融合四川“彩龙”扎成纱龙灯,后屡经改进、创新,发展至今。荷塘纱龙全长50多米,以竹蔑、木板等材料作龙身骨架,头、身、尾用四条粗绳连接;以纱布作龙衣,彩色布贴作龙鳞,舞龙时,在龙体内安装上特制的防风防滴的蜡烛。荷塘纱龙,形神兼备,造型优美逼真,工艺精巧细微,材质优良独特。荷塘纱龙的龙舞套路分平面和立体两式:平面式为行进路线的姿式;立体式为技巧性龙舞造型。整套
花环龙
“花环龙”在广东省大埔县有百余年的历史,它源于大埔北部地区的民间龙舞一软腰龙,建国前仅流传于青溪镇的桃林村和茶阳镇的下马湖村。建国后,“花环龙”仍有活动,五十年代后期逐渐消失。1980年冬,县文化馆舞蹈辅导干部张广哲首先对茶阳下马湖村及青溪桃林村的舞龙活动进行调查摸底,在此基础上,组织民间舞龙骨干和制作工匠对原有的“花环龙”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创新,从而形成了现在誉满广东的优秀民间舞蹈一花环龙。改革后的花环龙在继承中原古汉族龙舞的基础上,吸取了我国民间舞蹈,古典戏剧舞蹈“刚中带柔、柔中寓刚、刚柔相济”的特点,以“文舞”、“软舞”为基调,使花环龙舞得娇柔婉转,潇洒自如。以“站、蹲、跪、团、骑、坐”独
新会“蔡李佛”拳术
“蔡李佛拳”,岭南拳术一大流派,为广东新会崖西京梅人陈享于道光十六年(1836)始创。蔡李佛拳术体系庞大,有拳术39套,对拆类54套,器械类64套(其中棍术14套),桩类练习法18套(俗称18木人桩),狮艺套路9套,内功练习套路等合共193套。技击手法有30种,掌法有28种,桥法有29种,槌(拳)法有35种,身法有14种,腿法有16种,步法有18种。以“域”、“的”、“益”、“吓”、“鹤”五音为标式,并有听发声为“益、的、域”三声者则可知其为蔡李佛派之说。蔡李佛拳路气势磅礴,刚柔相济,别具一格,有“南拳北派化”之称。“饮水思源乃蔡李佛之本,锲而不舍乃蔡李佛精神”。陈享始创之蔡李佛,不以其姓氏或
东海钱鼓舞
钱鼓舞,又称踏钱鼓,是广东省汉族舞蹈之一。据乾隆《海丰县志》载:“万历十七年(公元1590年),异邑入界”。当时有福建漳浦一带的大批移民南迁陆丰定居。据大安钱鼓舞艺人黄瑞介绍,他的祖辈从福建闽南迁徙至大安时,就带来了钱鼓舞,传至他手已有二十二代。又据东埔村钱鼓艺人温助、李徒和郭祥义等说,东埔建村已三百余年,祖辈从福建漳州移民至东埔村时,便将钱鼓舞带来了,并世代沿袭相传至今。现在东海钱鼓舞的音乐、唱词和舞蹈风格,至今仍与福建的“南音”、“小梨园”的形式、风格一样,而且一直都保留着用福建闽南语来演唱。2006年5月,东海钱鼓舞被列入广东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西河漳溪墟扫街灯
西河漳溪墟扫街灯活动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因西河漳溪墟每逢农历一、六日为墟日,而正月十六是新年开春做生意的第一个墟日,人们选择这一天为漳溪墟闹春,将正月留下的鞭炮屑、废弃花灯清扫干净,俗称“扫街灯”。西河人为了丰富这个传统活动的内涵,人们模仿“做古事”和“飘(piāo)色”的形式,进行化妆-,由一成人化妆成寿星在队伍的最前面,后跟着两位化妆成手持扫帚仙童的小孩在后面打扫街道,随后跟着各村组织的花灯队、锣鼓队、舞狮队、舞龙队等。2017年11月被广东省文化厅公布为广东省第七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东莞龙舞
东莞舞龙用竹篾或铁丝制扎成形,再缝上薄纱或白布,用颜料勾画,有金龙、银龙,长十多米,更有的达二三十丈,动辄上百人参加。还有凤岗的火龙、常平的旱木龙,和流传于埔田片、丘陵片的稻草龙等,都是不可多得的民间瑰宝。大朗镇的女子舞龙队最为出名,多次在省级比赛中获奖。龙舞,也称“舞龙”。龙舞源于求雨,后来成了祈求吉庆的舞蹈。有盘、滚、游、翻、跳、起、伏、抢等套路。八月十六日,即中秋节后一天,天高气爽,广东开始舞龙。龙舞最平常的当然是纱龙,用薄纱制作,缝金银胶片,有金龙、银龙两种。用竹编纸糊成龙头、龙尾,用竹编缝上薄纱作龙身,每节能X米左右,长达二三十丈,金色的为金龙,白色的为银龙,是游会、巡游最壮观的一
鹤山狮艺
鹤山狮艺分布在沙坪、古劳、龙口、雅瑶、桃源、鹤城、共和等地,还有享有狮艺之誉的新加坡以及东南亚各地。鹤山狮艺,由1852年出生于鹤山沙坪越圹大朗村的冯庚长所创。冯庚长自幼随其身为少林俗家弟子的父亲习武,打下了深厚的武功底子,后师从在佛山开医馆、武馆的同乡冯了性学武艺、狮艺,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创立了鹤山派醒狮,遂与佛山醒狮成为代表南国醒狮的两大派。冯庚长与师弟胡沛从猫的嬉戏、玩耍、捕捉等行为中悟出了狮形猫步,把猫的动作与狮的性格融合起来,狮形分为“喜、怒、惊、乐、疑、醉、睡、醒”八种及“见物必疑、见青必喜、见红必惊、见桩必咬、见木必拔、见水必戏、见台阶梯级必探步探首,反复闪缩、进退,释疑后才踏足
高要金利赛龙舟
金利镇的赛龙舟已有200年历史。现在金利镇100多条自然村,拥有龙舟超过110条。最初的龙舟只有9米长,后来演变为18.6米和24米,每艘龙舟均坐50人,每年农历五月初一至初五,是赛龙舟的日子,其时河涌两岸人如潮涌,锣鼓喧天,鞭炮齐鸣,热闹非凡
鹤凤舞
鹤凤舞流传于中山市沙溪申明亭、圣狮一带。源于宋,盛于明清,沿袭至今。因当地“鹤”与“学”同音,民间扎鹤,伴以鹤歌,配以彩凤、鲤鱼等吉祥动物,载歌载舞,籍以推崇“义学”之风。
李家拳
惠州李家拳与广东民间流传的洪家拳、刘家拳、蔡家拳、莫家拳齐名,是广东五大名拳之一。它创建于清朝早期,由惠州市河南岸米地村的村民李义发起,距今已有250多年历史
甲子英歌舞
英歌舞是陆丰市甲子镇民间传统节目,历史悠久,据传清代光绪年间,甲子地区人民为庆祝一次盛大的庙会,从福建活动形式引进入门,开启英歌,由于英歌舞具有古老装扮;武姿雄伟,气势动人,受到群众赏识和喜爱,故此,年年活动,代代承传,百赏不厌,流传至今三百余年,成为独格英歌舞。解放后,在党和政府关怀下,仍多次组织参加各项盛会活动,建国至文革期间,活动频繁,每年春节或国庆日都活动演出。五九年还参加陆丰县国庆巡游。八七年至九二年先后参加汕尾建市、陆丰建桥、陆丰建市的巡礼,2001年陆丰海关落成参加洗礼,深受欢迎和赞赏。2004年参加陆丰市文艺节巡游,2005年参加汕尾市泛珠三角文艺会演,荣获“金怀奖”每次演出都
东莞茶山公仔
茶山公仔又叫茶园公仔,属泥塑工艺品,以民间故事、神话传说为主要题材,戏曲面谱为制作蓝本,其制作主要分布在东莞市茶山镇区。茶山公仔早在明朝初期已有制作,明末清初至民国初期广为盛行,深受东莞乃至珠三角地区的民众所喜爱。茶山公仔的产生和风行,和当地的民俗风情有关。东莞及附近地区有为初生孩子“开灯”的习俗,这一习俗甚至在珠江三角洲都广为流传:凡是生了男孩的家庭,不论贫富,必须于次年正月十五前为孩子“开灯”,在家庭、家庙、祠堂内摆酒宴请亲友,一是表示庆贺,二是让家族内认同新生儿为族内一员。“开灯”自然少不了花灯、泥公仔一类应景之物,于是,春节是茶山公仔产销最旺的时候。茶山公仔多取材于戏剧中的历史、神话人
佛山彩灯
佛山彩灯,俗称灯色,是民间艺术与民间习俗相结合的艺术品。佛山彩灯品类丰富,包括头牌大彩灯、人物故事灯组灯、彩龙灯、年宵花灯、中秋灯、秋色特艺灯、以及各种形状和规格的彩灯等。佛山彩灯题材广泛,以喜庆丰收,吉祥纳福以及戏剧人物故事为特征,以佛山独有的铜衬剪纸作装饰,纹样丰富,色彩艳丽,金碧辉煌,画面欢快热烈,灯型千姿百态,工艺精致,精巧秀丽,是中国传统彩灯艺术的主要流派之一,也是我国南方彩灯的代表,其扎制工艺在国内占有领先的地位。深受我国各地群众的喜爱,世界各国以及台湾、香港、澳门等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给予高度评价。新加坡先后十八次邀请佛山彩灯前去举办展览,并给予“中国彩灯之最”、“彩灯一绝、名扬四
新会葵艺
我国著名思想家梁启超的故乡——新会是广东省历史文化名城,建制至今有1800年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新会盛产蒲葵,特产葵扇,素有“葵乡”美誉。新会葵艺历史久远,从东晋起,新会就已开始葵树种植和葵艺加工。经历民间艺匠千余年的探索,新会人将编织、绣花、绘画和印花等工艺融汇一体,葵艺产品的加工到了出神入化的境地。葵艺最兴盛时期,新会有300多家葵艺厂,500多个花色品种,产品远销欧、美及东南亚各国。同治末年由老画师陈晚创制的火画扇,于1952年被国家列为特种工艺品,还荣获中国轻工部首届“百花奖”等多个国家奖项。1988年,承传人廖惠林代表国家参加在法国举行的民间艺术博览会,进行现场火画扇制作表演,赢得广
佛山狮头制作技艺
佛山狮头是传统的民间美术工艺品,是民间民俗喜庆活动和群众武术体育活动的用具之一,兴起于清代乾隆年间,有二百多年历史,是我国南方狮头艺术的代表,在我国出口的工艺品中有着独特的地位。佛山狮头分为文狮、武狮、少狮三大类,以狮头的脸谱造型和色彩特点,分为刘、关、张狮和彩狮两大品种。作为我国南狮的代表作,佛山狮头拟人化的造型、民族民间风格的写色、丰富多彩的装饰和轻巧耐用的扎作工艺等方面、都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艺术特色。使佛山狮头的造型既夸张又浪漫,既威武又风趣,活泼可爱、形神兼备、形象逼真、别具一格。佛山狮头的图案纹样,线条粗犷豪放,刚劲有力,灵活多变,紧凑生动,富有装饰美的效果。佛山狮头的色彩,层次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