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广西特产
广西民俗文化
宾阳游彩架
春节期间,广西南宁宾阳县举行当地特有的游彩架、舞龙狮等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活动,城区群众倾城而出,观赏游彩架、舞龙狮,欢度新春佳节。宾阳游彩架是清代宾州城从外地引进的。它以几个孩童在彩架上的活动内容进行精巧造型,奇美的装饰和惊险的表演引人注目。彩架上的人物是由2至4个聪明、俊俏、大胆的6至8岁的孩童装扮。装饰艺人在一张长1米、宽1米的四方桌上,根据节目内容特点,用钢枝做成一个坐椅,让小孩坐着,把下肢伪装成假脚,然后将各支撑片条巧妙地隐藏在服装及各种道具之内。从外表看,一个孩童很自然地站在另一个孩童的手指或所佩戴的雨伞或扇子、长矛、大刀、弓、箭等物具上,惊险而神奇莫测。彩架的制作有4台、8台、10
高沙锣鼓
高沙锣鼓:民间击打音乐的一种。因流传于柳州市柳南区太阳村镇西鹅村高沙屯而得名。曲目内容广泛,始于缅怀历史,祭奠先祖,后经不断演绎、充实,逐渐发展可表达祭祀、婚嫁、庆贺丰收、庆典等多种表演形式流承至今。共有10个板(曲),分别为:一帆风顺、二度梅开、三羊开泰、四季招财、五福临门、六六大顺、七星高照、八仙过海、久长世界、十全十美。打击变化多端,节奏鲜明,气氛欢快热闹。演奏场面尤为壮观,带有明显福建闽南地区的民俗风格。“高沙锣鼓”历史渊远流长,据其祖谱记载,系源于3000多年前商朝一代忠臣比干的后裔。后由周武王赐于“林”氏。明朝万历年间,林氏家族的其中一分支从福建南靖县迁至广东。清朝期间再转迁到今天
黎塘胜利节
1944年冬,日军第二次入侵宾阳,大约有一个连的人马驻在黎塘圩(街),经常派兵对公路两旁附近的大龙,德胜等10多个村庄实行三光政策。黎塘老街有个陈二九,他的侄儿陈右生胆识过人,是年十月初四日中午,陈右生在黎塘当铺前面街与日通迅兵搏斗,并抢取单车一架,骑车经南门直向司村方向驶去,后转双桥老圩投宿。这一抢单车案件,日本鬼子认定是司村人干的。下午5时,鬼子全赴武装,包围了司村,使全村男女老少向南拥挤而跑。司村有个叫玉树高,为了救全村人的姓命,他挺身而出,大步流星地闯进敌阵与鬼子论理(因语言不通,只能用文字代替),说明抢车人不是司村人干的,后鬼子查实单车轮迹直向双桥路走去后,司村才脱险。1945年农历
宾阳圩逢节
圩逢是指旧时壮族青年男女恋爱的约会的一种主要方式而言。圩,就是设定一个地方,逢,壮族语言读Tang即相会达到欢喜的0之意。圩逢日,一年一度。是日,青年男女在一约定的地点相聚一起,尽情欢唱恋歌,相互认识,互表衷情,或者相互问答,增加交流,寻找意中之人(谈爱找对象)。后来发展成为群众性的大规模游艺活动,是宾阳甘棠地区壮族人民的一种传统文艺-,有固定的时间和地点。届时,除个别村游菩萨外,主要有舞狮、舞龙、舞凤、舞麒麟、舞马及武术表演等。狮、龙数少者有几十,多至二三百,热闹非凡。圩逢,约于道光二十年(1840年)宾阳甘棠关帝庙建成时开始举行。至民国期间,每年农历五月十三关圣诞圩逢,均由8人抬一木雕关公
结拜十姐妹和十兄弟习俗
农历七月初七,是汉族传统的七夕节。这个节日大都是未出阁的少女在恬静的夜晚仰望牛郎织女星,期盼未来的爱情美满幸福,所以又被称为女儿节。在隆安县丁当镇,活泼开朗的壮族姑娘们在七夕节并未向上苍祈福,而是嘻嘻哈哈地拜起了十姐妹。当新月初升,繁星满天的时候,活动开始了:姑娘们把白天买来的肉菜汇集在一个姑娘家,大家一起煮饭弄菜,饭菜做好后,在院子里点上七柱香,拜祭七仙姑,然后大家共喝一杯酒,表示在座的姑娘们已经结成了姐妹。在边吃边谈中,大家各自把生辰八字报出来,按年龄排定大小。喝了结拜酒以后,大家即以姐妹相称,往后姐妹间有建新房、婚丧嫁娶等大事,姐妹们都自动前来帮忙,并捐钱赠物。特别是姐妹中的一个出嫁的时
隆安拱阁龙舞
隆安拱阁龙舞是百年隆安节庆传统文化中的重头戏,也是隆安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分水龙与火龙两只。绿色的代表水龙是降雨用的保佑蝶城风调雨顺,红色代表火龙是镇邪去煞用的保佑蝶城兴隆平安。拱阁龙舞曾经代表隆安壮族特色龙舞到山东参加过全国龙舞的比赛,获得了好评!这些龙都是隆安的老彩扎艺人们自己用双手扎出来的,栩栩如生、唯妙唯俏充满了隆安的民间艺术特色,今年恰逢龙年拱阁龙舞闹新春舞动蝶城,为蝶城带来了欢乐、吉祥、祝福!在这里告诉大家隆安还有个小民俗,剪龙须。把龙的胡子剪下来系在大门上据说能镇邪、护佑家庭平安!
隆安南圩壮族亥日
南圩建于1923年,距隆安县城6公里,因位于县城南面,故名南圩。圩日是民间约定成俗的集日,南圩每三天为一集日,12天为一大集日,俗称“亥日”。每逢“亥日”,赶集群众络绎不绝,多达两三万人,是隆安县最大的圩场集日。隆安县南圩镇壮族亥日隆安县南圩镇壮族“亥日”(12天为一“亥”)圩场是在长期的农耕生活中形成的以猪、牛、马等牲畜交易为主的传统大圩日。每次“亥日”,赶圩场的人多达三四万人。据隆安县志记载,早在明清时,南圩镇就是当地的主要圩市之一,距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被认为是在隆安县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下,形成的一种与稻作文化相关的习俗活动。除本县各乡镇群众赶圩外,邻近县如平果、田东、田阳、那
京族花棍舞
京族是我国56个民族中人口较稀少的民族之一。京族同胞自16世纪左右迁居于我国濒临南海的广西防城县后,就一直生活在璀璨玉石般的三座岛屿之上。若干年来,这三座岛屿的名称因被称作“巫头”、“山心”和“万尾”,充满着无尽的神奇色彩,始终唤起到三岛来的外乡人特殊的好奇、深思和无穷的追问。京族人民不但能歌善舞,而且有着丰富多彩、富于幻想、充满渴望获得美好生活的民间文学与传说。据说,在五六百年之前,刚在我国定居的京族渔民,每日必经白龙海峡才能入南海捕鱼。而这唯一出海的咽喉却被大妖怪蜈蚣精所盘踞、把守。而且提出:凡渔船出海打鱼,必以一幼童饲蜈蚣精为条件。为此,原本人口不多的京族很快便受到民族存亡的严重威胁,无
同德足邦花灯节
在靖西县同德乡意江村足邦屯和果老街,有一个古老的传统习俗,就是每年正月十六日闹花灯(果老街在正月十二日),家家户户都要精心制作两三个不同样式的花灯。为什么要闹花灯,有一个生动的神话传说。春秋时期,有一个姓李的家庭,生了一个胖胖的儿子,取名李耳,因为一生出来头发都白了,所以人们都称他为老子。后来,他-成仙,玉帝封他为太上老君。他的弟子奉他为道德天尊。有一天,太上老君光临灵霄宝殿,玉帝特意召来三界大仙,举办赛宝会,为太上老君接风。各路神仙都献上奇离古怪的宝珠,玉帝命令荣光天王负责收集。神仙们向玉帝参拜礼毕,玉帝赐宴席,大家举杯为玉帝和太上老君祝福时,荣光天王突然叫大鹏鸟张开大翅膀,把灵霄宝殿遮住,
除夕“守岁”
腊月三十晚上,人们习惯称为除夕,是旧岁至此而除,新岁即将来临之意。除夕之夜,灯火通明,全家人围炉夜话,通宵不眠,名为“守岁”。守岁从吃年夜饭开始,这顿年夜饭要慢慢地吃,从掌灯时分一直吃到夜里。守岁的习俗,既有对如水逝去的岁月含惜别留恋之情,又有对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在民间,守岁具有浓厚的民族色彩,长辈往往讲故事,说笑话,给孩子猜谜语,以便守岁时驱逐睡魔。关于守岁,有这样一个民间传说:在民间,有这样的传说:很久以前,老天爷为了使天下老百姓过上好曰子。每逢大年三十晚上,就把天门打开,把库里的金银财宝撒往人间。到了那个时辰,遍地金银。连砖头、石头都变成了金银,人们把拾到的金银一定得放屋里,等天亮才
壮族宴宾节
进入秋冬时节,要是你走在广西来宾市兴宾区大里乡的乡间小路上,说不定在路上就会被附近村子里的人拉到家里去做客,当你这个“来历不明”的客人酒足饭饱后要告辞时,热情好客的主人还会给你包上一包油炸的糯米馍或几个棕子,并嘱咐你说:“认得家了以后,可要常来常往啊!”如果你遇上了这样的奇事,那主人肯定是壮族人,因为这里的壮族人有一种独特的习俗:每年都有一个专门用于招待亲友宾客的节日,但各村过这个节日的日期又各不相同。每年过这一个节,谁家来的客人越多,谁家就越体面;而要是谁家来的客人少了,就会被人视为是人缘差,很没面子。因而,过这个节,家家户户不但遍邀亲友,就连在路上遇到的陌生人也要拉到家里来好好款待,甚至有
崇左采茶舞
采茶舞在崇左主要流行于驮卢、那隆、左州等地村镇。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钦州一个打瓦师傅到驮卢圩灶瓦村打瓦,又教老百姓演唱采茶戏,也到附近的更别、屯村、更懒、伏廖村传授。1918年,邕宁县那陈村民间艺人赖福栈来到那隆、群黎、左州、渠茗、弄焱村教唱采茶。从此以后,外地采茶戏开始传入崇左。经过4、5代人的传教,流行崇左的采茶戏,其内容多以反映壮族人民劳动生产、生活、爱情为主旋律。采茶舞是由当地群众组织采茶队来排演,扮演人物有茶公、茶娘、歌伴、书生或财主等。新中国成立前,采茶队一般没有妇女参加,“茶娘”由男演员装扮。每队的演员一般5人左右。建国后,妇女参加了采茶队,“茶娘”不再用男演员担任,每队
壮族丧葬习俗
壮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现有人口为1600多万人,其中1500多万人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90多万人分布在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3500多人分布在广东省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和怀集县,1万多人分布在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5000多人分布在湖南江华瑶族自治县境内。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前,壮民族的丧葬礼俗复杂多样,既有社会礼仪的特点,又有人类处理死者的信仰行为。人老临终,家人尽集身旁,以示告别。有的地方,人死后由孝男、孝女到河边或井边投钱币、烧香焚纸钱以“买水”浴尸,然后鸣枪、放炮、敲锣打鼓或嚎啕痛哭以向村邻报丧。入殓时,一般要延请师公或道公打斋超度亡灵,择吉出殡、择地而葬的
壮族岩葬习俗
岩葬是我国彝族和壮族等少数民族一种葬俗。岩葬在我们中国南方分布的地域十分广阔,延续的时间也很长。因而在不同的地区和不同的时代,这些岩葬的安葬场所、它们的形制、它们的丧葬礼仪习俗、以及使用这些葬俗的民族集团本身的文化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别,并形成了种类纷繁、形形色色的岩葬。由于年代的久远,许多使用岩葬的民族相继离开了他们原来聚居的地区,有的民族更是从历史的舞台上消失了。所以这些千年的古迹更令人感到扑朔迷离、神秘莫测。岩葬,就是人死之后,不埋入士,而是敛尸入棺,在悬崖峭壁土凿孔插桩置放棺木;或是在悬崖上凿洞,纳棺其中;或就岩石的裂隙和天然岩洞,将棺木抬进去,凌空悬置。广西西部地区石山耸立,岩洞遍布,所
凌云民族风情
凌云是一个多民族居住的县份,境内有13个民族,即汉族、壮族、瑶族、回族、苗族、侗族、哈尼族、凌云是一个多民族居住的县份,境内有13个民族,即汉族、壮族、瑶族、回族、苗族、侗族、哈尼族、黎族、仫佬族、水族、满族、高山族等。凌云壮族自称布楼、布依,壮族是古代骆越民族的后裔,秦汉称傣、狸,唐朝称蛮,解放后称僮-壮。语言属汉藏语系壮侗语壮傣语支。凌云瑶族分为兰靛瑶、背陇瑶和盘古瑶三支。背陇瑶自称布努,因头帕喜用红绣、红须,又称红头瑶,又因住高峒峻岭,女人常年背笼干活,故现称背陇瑶。背陇瑶系古时长江武陵蛮的一支系,其语言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的苗语支。兰靛瑶自称谦门,原称山子瑶,因种植南
新谷节
新谷节是广西大新县壮族民间农祀节日。每年农历十月收割完后的第一天,用新收获的糯米舂糍粑,同时杀鸡宰鸭祭奉神祖,以示庆丰。新谷节吃八朔糕、小豆饭,中秋节吃米团、栗子、青豆,秋分吃荻草糕、米饭团、什锦饭,秋收节吃亥子糕、小豆饭等。
玉林偷青夜
玉林偷青夜是正月十五元宵节晚上,陆川客家妇女精心“偷青”的佳期。玉林偷青夜中的“偷青”就是偷青菜。青菜泛指各种生菜、萝卜、葱蒜。按方言谐音:生菜——生财、萝卜(菜头)——彩头、葱——聪明、青蒜——精算。人们认为偷了青的人,这一年会生财有道、聪明伶俐、精明能干、博得头彩。所以正月十五去偷青的大多是怀揣理想的年轻人,用以表示自己的“癫狂”。偷青的人必须遵守三条规矩:一是只限于正月十五、十六两晚进行,青菜不存过夜;二是不偷同姓人家菜园;三是煮食需要在露天场地,让天地明鉴,神灵保佑。菜地的主人对于被人偷菜是不会介意的,反而认为有人偷青是好事,无人“光顾”反而被认为别人瞧不起!“偷”是悄悄出动的,多是到
百灵节
百灵节是广西天等县壮族民间传统节日。时在农历九月初九,相传是为纪念杀死恶龙、为民除害的青年勇士百灵而举行。是日,青年男女欢广西天等县壮族民间传统节日。青年男女欢聚在百灵泉边,祭祀百灵,行歌互达,尽兴娱乐。聚在百灵泉边,祭祀百灵,行歌互达,尽兴娱乐。
安德壮斋节
农历闰年过壮斋节,是靖西县安德古镇的传统习俗,已有300多年的历史,节日为期三天,当地群众除举办壮族特色斋宴外,还举办民俗巡游表演、侬智高六旗方阵展示、民间祈福仪式表演等系列活动。壮斋节俗称庙会,远古时期,壮族人家在古文化理念的支配下,每逢闰年以举办斋节的形式,祈福化灾、驱赶-,祈愿来年风调雨顺、物阜民丰、国泰民安。而今,壮斋节已演变成为当地群众农历闰年过节举行的一项民俗文化娱乐活动。靖西县安德镇是一个钟灵毓秀、人杰地灵的文化古镇,公元796年设立安德州,公元1045年,壮族首领侬智高在安德建立壮民族第一个地方政权——南天国,并于1052年农历4月初在安德发动了威震南疆的抗击交趾侵略的农民起
祭祀关圣
关圣即三国名将关羽。关羽被奉为神,是从隋朝一个和尚开始的。《佛祖统记•智者》记载:天台山僧人智觊于开皇十二年(公元592年)到当阳县筹建场,即建寺传教,有一夜梦见一长髯神人,自称是汉将关羽,为当阳山主,愿做佛门弟子,供护佛法。智觊和尚把他的梦告诉了晋王杨广。杨广上奏隋文帝杨坚,关羽遂被封为护法神——伽蓝。以后各王朝加封,明神宗封为“三界伏魔大帝神威远震天尊关圣帝君”。龙邦老人传说,关圣帝君神灵一日巡游,来到归顺州龙邦之地,见此地山青水秀,民风淳朴,便想在这里有个居住地,于是托梦给七十岁以上的老人,也托梦给镇守龙邦的武官。于是,在管带(相当于营长)的提倡下要建一座关帝庙。边民一呼百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