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北京市 > 怀柔特产
怀柔民俗文化
沙峪村竹马
沙峪村的“竹马”是以假马套在人身上进行表演的一种舞蹈形式,主要用于广场表演。北京的“竹马”起源于清代宫廷,用于各种仪式或盛典的场合。流传于民间后逐渐演变成为一种群众喜闻乐见的舞蹈形式。自从“竹马”在沙峪村产生之后,每年的农历正月十四至十六都要与其他花会节目一道上街表演。另外,旧时的竹马表演还用于祭祀。沙峪村的“竹马”在花会表演的过程中,始终以严谨著称。其第一代传人是邢怀,至今已经是第四代了。传统的“竹马”表演的内容是“萧太后打猎”,舞蹈共分八个角色。由于活动量大,舞蹈中的女角色历来由男子扮演。表演者大都是十五六岁的少年。表演时演员身挎竹马,手持马鞭,在急促的锣鼓伴奏下跑出各种队形图案,队形的变
黄坎“花钹大鼓”
怀柔县黄坎村的“花钹大鼓”――舒展飘逸怀柔县黄坎村的“花钹大鼓”,也称“花钹子”、“锅子”。据当地艺人介绍:黄坎村的“花钹大鼓”,是在两百年前由一位流落到此的山东人传授的。由于承传的原故,从舞蹈音乐的演奏方法上以至表演风格上就有了差异。首先从服饰上看,舞钹少年上穿黑剑衣、下穿红彩裤,较明显地流露出戏剧中武生装素的痕迹;在动作风格上武生身段表现的更为突出,如“弓箭步击钹”:舞钹者右脚前迈步成“弓箭步”,上身前俯,双手钹于右大腿下方击钹;“打七下”套路动作中的勾右脚“前踢腿”,同时,双手于右大腿下方击钹;这两个动作幅度和难度都很大,特别是勾脚踢腿是典型的戏剧中武生功底。在“小折儿”套路动作中的“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