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四川省特产
四川省民俗文化
康定溜溜调
从成都经雅安,穿过“高呀么高万丈”的二郎山隧道,越过横悬铁索的大渡河,一路山高谷深林密流急,瀑落前川,泉飞碎玉,自然风光气象万千,时时让人有停车观赏山水景色的念头。当汽车从山巅飘挂在绿树上的层层白色云雾中穿出,沿着山边公路,逆着激浪滚滚的河流,驶入三山环峙的一座高原峡谷城市,就到了甘孜藏族自治州的行政中心——康定。康定古称打箭炉,这是藏语“达者都”的谐音,意思是“三山相峙二水交汇的地方”。从地图上看,雅拉雪山、贡嘎山和折多山群峰拱卫;城南奔来的折多河穿城而过,与城北流来的雅拉河在郭达山脚合流为康定河,滔滔东去。这三山二水的环绕,构筑了地杰人灵的康定城,居住着以藏族为主及汉、回、彝、羌等十几个民
高腔山歌
福宝位于四川省合江县东南,地处川南黔北渝西结合部,北连合江县城,东邻重庆江津,西南接贵州习水,素称“原始森林,夜郎古道”,现为国家森林公园,AAA旅游区。区内的福宝古镇是四川“十大古镇”之一,有“中国山乡民居经典”之誉;镇郊的福宝岩居部落有“人类生活的原点”、“巴文化‘历史冰箱’”之称。域内山水交汇,明净空灵,具有山水风光的原始性,民俗风情的纯朴性,历史文化的厚重性。“福宝高腔山歌”是福宝产生、流传并向川南黔北渝西地区传播的一种古老而独特的原生态山歌。福宝地处川南黔北渝西结合部,在漫长的历史演进过程中,融合了巴蜀文化、夜郎文化与中原文化而形成独特的山地文化。福宝高腔山歌以七言为主,采用赋比兴手
薅秧歌
薅秧,是指我国南方种植水稻的地区,人们在插秧后不久就进行的一次除草拔秧的田间劳作,拔秧的目的是为了给秧苗松土,一般情况下,一熟水稻会进行三次薅秧,薅秧的动作也极为简单机械,或用脚踩、或用手拔,可以想象,人们一边薅秧,一边拉家常、谝闲话,或者打情骂俏等,渐渐地,这些相互的交流就成为了简单机械劳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份,也就慢慢演变成了现在“薅秧歌”。特点薅秧歌一般由两句、四句的七言歌词组成一个完整的曲调。歌唱过程中有一人领唱,多人合唱,也有两人对唱的形式,内容多以反映田间劳作或男女之间的感情为主,随着时间的推移,目前流传下来的薅秧歌中多以酸里吧唧的情歌为主,这在巴中的薅秧歌中表现尤为明显。现状随着农
梓潼中医
梓潼的中医学的产生及发展至今已有一千七百多年的历史,由于中医有很强的实用性、群众性、有效性和科学性,因此在国内外的中医史上有很高的地位和影响。梓潼县因“东倚梓林、西枕潼水”而得名。这方土地,历史悠久,山川秀美,物产丰富,文化繁荣,社会祥和,名人辈出,是闪耀在古蜀道上的一颗明珠。梓潼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源远流长,积淀深厚,分类之多,享誉之远,其中的梓潼中医当属国之魂宝。梓潼中医,名医众多。从东晋时张亚子迁入梓潼,行医为善,深受百姓崇拜,其专著药方留传至今,经历代传承,弘扬光大。至清末民国初年时期,梓潼中医逐渐兴盛,经过父子相传,师徒相授,形成了蒲、郭、陈、黄、薛、赵几大中医名家系普。在这个系普中,以
安县油茶
分布区域:我县的油茶这一地方特色小食品,主要分布在我县的花荄、塔水、秀水等地,其它场镇也有这一特色食品的制作加工和销售。以安县的“付家特色小吃”加工制作的油茶最为正宗。基本内容:油茶这一特色食品是师傅们把米加工成米面,把米面煮成糊状,加上多种配料和调料加工而成,是人们餐饮的佳品。主要特色价值:油茶是安县的特色小吃之一,具有老少皆宜、口感好的特点,是人们餐饮的佳品。同时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不但可以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加以保护,也是各个小吃店经营项目之一,使传承人获取经济利益。濒危状况:在我县的各大场镇均有油茶的制作加工的小吃店,可以说非常的繁荣,花荄的“付记名小吃”已传至-,对于正宗的油茶制作加工
制琴技艺
侯安华,1960年参加工作,分别在我县大新、文兴、仁和、宝石、定远等乡供销社工作过。1975年,侯安华在宝石供销社工作时,与原宝石小学教师范中先(退体军人)交往,看见其制琴,非常感兴趣,便首先从范处开始学习制琴。因范中先老师制琴技术不是很好,侯安华不满足于在这里的学习,不断地自己钻研、琢磨。通过多次实践,其制琴技艺日益精湛。开始时,其所制之琴仅限于自用,或偶尔给熟人、朋友制作,后因名气愈来愈大,县内许多民间艺人或音乐爱好者均慕名而来。据侯安华介绍,十余年时间中,他已制作过50余把各类琴销住梓潼各地。侯安华能制作的乐器还有:二胡、板胡(最多)、京胡、盖板胡、楠胡等。侯安华制作乐器多为就地取材。木
先锋莲宵
莲宵形成于宋元时期,解放初由北方流传过来。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在梓潼广泛流行,后经先锋村王翠云改编并成立了先锋莲宵表演队,经过不断改进,形成了富有梓潼地方特色的文艺表演形式——先锋莲宵。这是当地老百姓最喜爱的自娱性舞蹈。表演时按照一定的套式挥舞竹鞭,随着节拍舞动并敲击身体某些部位,边舞边唱,场面欢快热闹,曲调简单朴实,极具民歌风味,唱词四句一段,多为七字,备受群众欢迎。先锋莲宵是闹年节时的文娱活动形式之一。莲宵用长1米左右的竹棍,上嵌小铜钱,作舞者道具,兼打击乐器。打莲宵的舞蹈性很强。参加表演的人数一般为16人,男的八人,女的八人,也可以根据情况增减,身着汉族新衣新裤,腰扎红绸,每人手里拿着
永定碑记及定远的来历
定远场镇的兴起,与五圣宫寺庙有关,这是一座中等规模的寺庙,占地约五亩,正殿塑有五圣像,分别是文昌帝君、武圣帝君、孚佑帝君、观音菩萨、真武祖师,故取名五圣宫。明、清以前,仅有人在定远买卖桑叶,由于这里是梓潼、盐亭、剑阁交界处,三县地方势力为了争夺地盘,常在这里恶斗,据《永定碑记》记载,为了永远安定团结,将此场定名为永定场。乾隆四十年(1775),有外地迁入的客民涂、孙、张三-主,分别代表梓潼、盐亭、剑阁三县定远人,抱着兴场,永远安定、团结和睦,结束相互争斗,他们联名请求知县朱帘将永定场改名为定远场,按照当时市场管理的体制,由官府设立斗纪牙行收取行费支应场上差务(斗纪:官方在粮食市场设的管理机构。
石工技艺
罗成双,生于1948年11月,梓潼县宝石乡白马二社人,为宝石及周边地区有名的石工艺人。罗成双17岁开始随父学习石工技艺,至今已有40年。因有父亲的指点,加之自己刻苦钻研,罗成双的石工技艺渐入佳境,不仅能打碑,而且能自己写碑,自己设计各类花纹图案。据罗成双介绍,宝石及周边地区很多碑都为他所刻写,请他的人很多,一般从写碑到图案的设计,到打碑,都由他独立完成,因而受到雇主的欢迎。在他的带领下,我们就近实地观看了他所刻写的碑,并进行了拍照。其中有两处极有代表性,体现出了罗成双高超的书画技艺和石刻技艺。共中一处为罗成双为自己和夫人事先预备的墓穴和墓碑,墓穴设计颇为独特,墓门为活动式的,可以开关;墓碑除对
独脚花鼓
独脚花鼓是花鼓中的一种曲艺形式,据《绵阳市文化志》记载,约形成于明末清初,何时传入本地无考。民国时期绵阳境内仅有本地及外地游散艺人在各县茶房、酒肆、旅店、市场、街头等处演唱花鼓、金钱板、四川清音等曲艺形式。解放后,配合清匪反霸、土地改革、抗美援朝等政治运动,自编自演大量新曲目,以花鼓、清音、金钱板等形式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上世纪60年代后这种表演形式已逐渐减少,文革后根本没看见表演独脚花鼓。系花鼓类,一种说唱形式,据《绵阳市文化志》记载,约形成于明末清初,何时传入本地无考。民国时期绵阳境内仅有本地及外地游散艺人在各县茶房、酒肆、旅店、市场、街头等处演唱花鼓、金钱板、四川清音等曲艺形式。解放后,配
梓潼汉砖图纹
中国汉代画像砖主要分布于川渝地区和河南、陕西、江苏等地,其中巴蜀地区的汉代画像砖以其内容丰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雕刻精良而驰名中外。巴蜀汉代画像砖的产生和发展是汉代社会经济发展的反映,亦是当时社会厚葬之风的产物。蜀地自杜宇氏教民务农,开明氏兴修水利以来,就已成为“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华阳国志》)的“天府之国”。在公元前316年秦并巴蜀诸国以后,中原文化大量传播到这一地区来,更促成了巴蜀地区的繁荣。经济的发展,城市的繁荣,社会的相对安定,为人民创造历史文化提供了有利条件。特别是当西汉末中原地区战乱不断,社会动荡不安之时,许多富室举家迁往相对安定的巴蜀,同时有大批工匠流入这一地区。
罗氏按摩〈盲人按摩〉
国家目前最好的推拿技术在操作过程中引用先进设备辅助治疗,如牵引技术,将患者俯卧,固定患者身体,强力拉直患者,然后着力推拿患者病变部位,须连续理疗数个疗程,病程长,康复缓慢,如遇手脚变形则疗效甚微。罗氏经络推拿术不需器械配合,用经络推拿术打通全身经络,促进各神经部位功能,使体内沉积物流随新陈代谢排出体外,刺激细胞再生,让患者生命出现活力,显年青健康状,理筋舒络让患者痉挛部位舒张,这种理筋舒络工序复杂须静心专注,施术者如心有杂念,会适得其反,令患者痛苦不堪,较正常情况下,须配合施术者技术难度大,杜绝初学者用此技术。对手脚变形,股骨坏死,椎间盘压迫神经出现的其它症状,中医推拿分而治之,疗程长,疗效甚
长卿唢呐
长卿唢呐也是在梓潼氐羌土著人长期的劳动生产生活当中产生的。现在已经收集整理的有86首(见附录1:梓潼民间器乐曲目录)。长卿唢呐分布较广,主要在长卿、南桥、青岭、许州等地流行。内容也比较丰富,有独特的地方色彩。时至今天,长卿唢呐在梓潼大地广为传演,种类繁多,主要由川剧锣鼓和唢呐演奏,应用在红白喜事,欢庆丰收和节日庆典场合,内容十分丰富。长卿唢呐的演奏乐器主要是唢呐和锣鼓。分布梓潼且境内。梓潼马鸣的冯伯通,1903年出生于梓潼河心乡牛蹄山村,12岁开始在梓潼、江油、剑阁一带业余戏班搭班,师承戏班内一位姓肖的师傅学吹唢呐,后只身一人在外跑江湖,当吹鼓手,由于有一定天赋,加之勤奋好学,广采博纳,因而在
五粮液酒传统酿造技艺
五粮液,大曲浓香型白酒,在中国浓香型酒中独树一帜。五粮液以小麦、大米、玉米、高粱、糯米5种粮食为原料发酵酿制而成。五粮液酒传统酿造技艺是汉族传统文化孕育的奇葩,是中国蒸馏酒传统酿造技艺的杰出创造,在2008年入选中国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宋代四川宜宾姚氏家族私坊酿制,采用大豆、大米、高粱、糯米、荞子五种粮食酿造的“姚子雪曲”是五粮液最成熟的雏形。公元1368年,四川宜宾人陈氏继承了姚氏产业,总结出陈氏秘方,时称“杂粮酒”,后由晚清举人杨惠泉改名为“五粮液”。五粮液酒传统酿造技艺有制曲、酿酒、勾兑三大工艺流程,五粮液酒酿造以大米、玉米、糯米、高粱、小麦等五种粮食为原料,遵循古传“陈
古蔺郎酒传统酿造技艺
古蔺郎酒传统酿制技艺源于四川南部古蔺县二郎镇,依托有着400多年历史的二郎古镇和传承数百年的酿制技艺,逐步地成型、成熟、发展,在2008年入选中国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古蔺郎酒的正宗产地是古蔺县二郎滩镇,此镇地处赤水河中游,四周崇山峻岭。就在这高山深谷之中有一清泉流出,泉水清澈,味甜,人们称它为“郎泉”。因取郎泉之水酿酒,故名“郎酒”。古蔺郎酒已有100多年的酿造历史。据有关资料记载,清朝末年,当地百姓发现郎泉水适宜酿酒,开始以小曲酿制出小曲酒和香花酒,供应当地居民饮用。1932年,由小曲改用大曲酿酒,取名“四沙郎酒”,酒质尤佳。从此,郎酒的名声越来越大,声誉也越来越高。古蔺郎酒
南路边茶制作技艺
南路边茶,又称黑茶、乌茶、边销茶、南边茶、大茶、雅茶、藏茶,产于四川省雅安市,是黑茶的一类,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被誉为“西北少数民族生命之茶”。清朝中叶,“茶引制”改为“招商引岸制”,雅安及周边产茶县的口岸“批验所”设打箭炉(康定),因成都到该口岸须出南门,遂称此路所产茶为“南路茶”,南路茶绝大多数边销,故又称“南路边茶”。南路边茶制作技艺历经传承发展,从唐宋蒸青团饼茶到明代散装叶茶,明末将散茶筑制成包,成为紧压砖茶,形成一套独具特色的制作技艺和标准。2008年,南路边茶制作技艺入选中国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南路边茶初制工艺较繁琐,传统做法最多的要经过一炒、三蒸、三踩、四
说春跳傩傩
春,是一年四季的第一季,夏历正月至三月。在春天到来时,人们总要举行一系列的迎春活动,以祈来年中风调雨顺,年成大吉,六畜兴旺,人寿年丰。旧时,在梓潼县,每年农历腊月初到立春前,主要是正月初十到二月春分时,都有人扮着“春官”,拿上皇历(即历书),翻山越岭,走乡窜户,去投送木板印刷的,上有农时节气,各种禁忌以及“风调雨顺、人寿年丰”等字样以及画有春牛图的历书。春官扮演者,头戴乌纱帽,身着官服,左手执木刻的春牛,右手拿“春棒”,每走到一家,就即兴编一些歌谣来演唱,向主家祝福,然后奉送皇历。人们把这种民俗活动,叫做“说春”。跳傩傩。傩,是古时腊月驱逐疫鬼的一种仪式。《论语·乡党》里面就有“乡人傩”的记载
梓潼民歌
民歌是人类历史上最为古老的艺术花朵和最为悠久的文学样式之一,也是反映民俗的一面镜子。梓潼民歌,是梓潼民间艺术宝库中的一朵绚丽花朵,它活跃于广大城乡,有很强的生命力,为群众所喜爱,是群众生产劳动、生活、娱乐的重要精神食粮。梓潼民歌是在梓潼氐羌土著人长期的劳动生产生活当中产生的。现在已经收集整理的有310首(见附录1:梓潼民歌目录)。我县民歌分布较广,内容也比较丰富,有独特的地方色彩。时至今天,民歌在梓潼大地广为传唱,种类繁多,有号子、山歌、情歌、田歌、灯歌、风俗歌等数十种,内容十分丰富。号子是劳动人民在山野田间进行生产劳动时,一般是集体劳动时为了统一劳动节奏而创作出来的一种民歌形式。梓潼的号子种
荥经砂器烧制技艺
四川省荥经县历史悠久,新石器时代就有先民于此繁衍生息,创造了灿烂的文化,荥经砂器烧制技艺就是荥经县繁荣文化其一,现已是我国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名录。荥经砂器烧制技艺历史悠久,据《荥经县志》记载:荥经六合乡古城村多粘土,砂器生产历史悠久。据1982年考古学家从当地发掘的秦汉文物考证,早在2000多年前就有砂器生产。经砂器烧制技艺采用严道古城特有的黄白色优质粘土烧制而成,该土在民间俗称白善泥,呈黄白色,土质细腻,粘性极强。此粘土仅荥经古城坪特有,具有唯一性。荥经砂器烧制技艺在2000余年的承传过程中,始终沿用历史遗留下来的传统手工作坊生产方式,全部采用纯天然原料,主要有采料、粉碎、搅
峨眉山佛教音乐
峨眉山佛教音乐是我国宗教音乐的组成部分,也是峨眉山民间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特定历史时代和人们的社会生活,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一份珍贵遗产。峨眉山佛教音乐是由僧人们在佛事活动中集体完成的。在佛事活动中,常常有僧人组成的小乐队伴奏,乐器一般只用钟、鼓、引磬、木鱼、铰子配以铃、铛子等伴奏,以取得清幽、静穆的效果。峨眉山佛教音乐曲目丰富,现在使用的有100多首,常用的有60多首。佛曲给人以清静、庄严、肃穆之感。峨眉山佛教音乐属南方体系,其中一些佛曲受到了川剧曲牌的影响,它通过世世代代口传心授,演变发展,已融进了不少四川、峨眉山地方的民间音调,其声委婉流畅,唱吟动人,为峨眉人所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