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四川省特产
四川省民俗文化
羌族水磨漆艺
羌族水磨漆艺,仅传承于中国唯一的羌族自治县——北川县。北川县位于四川盆地西北部,境内峰峦起伏,沟壑纵横,其充足的阳光、温和的气候、充沛的雨量有利于优质漆树的生长,而产于海拔1800米以上的天然生漆则为漆器的制作提供了极佳的原材料。据史料记载,早在西汉时期,北川就以盛产土漆(生漆)而闻名。明末清初,北川羌族技师马达兴开设作坊,首创水磨漆器制作工艺,他的儿子马良云将之发扬光大,自此,羌族水磨漆艺在北川地区日渐盛行,流传至今。羌族水磨漆器的制作总共有近八十道工序,大致分为七个主要阶段,即:①打坯,②背布,③上灰,④水磨,⑤上漆,⑥绘制,⑦抛光。所制成品有亮如镜、细如绸、画如生的质感。羌族水磨漆器制作
羌绣传统刺绣工艺(北川)
羌族刺绣是我国羌民族民间手工艺技艺,是羌民族传统文化的艺术结晶。在传统手工艺技法和色彩应用上有着鲜明的地域特点和民族风格,有着厚重的民族文化内涵,从图案装饰中可窥视古老悠久的历史文化。羌族刺绣不只是一种单纯的装饰品,同时也是独具民族特色的艺术品,它已深深地融入了羌族人民的生活之中,是衡量一个妇女聪明才智的重要标志,是她们用来美化自己,寄托自己情感和美好愿望的一种重要方式,也常常是青年男女表达美好爱情的订情信物。它集艺术与实用于一体,是羌族人民对真善美追求的物化和象征。羌族刺绣制品多以粗布、棉线缀成,黑底白纹,对比强烈,用于头帕、围腰、飘带、衣领、衣角、鞋面等处的装饰。羌族挑花刺绣针法除多采用挑
梓潼酥饼制作技艺
原料加工工具:粉碎机3台、搅拌机4台、冷风设备4台、排气设备2台、大型工作台2台、红外线烘烤炉3台、电子度量设备6台、刀模具25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梓潼酥饼制作技艺梓潼酥饼历史悠久。传说唐天宝年间,唐玄宗李隆基避安史之乱幸蜀,来到梓潼上亭铺,夜雨闻铃,非常思念已死的杨贵妃,以致茶饭不思,肝肠寸断。这时当地官员便向他敬上地方特产—酥饼。他一见了圆而可爱的酥饼,顿生快意。一品尝,果然甚佳,便对酥饼大加赞叹。从此,梓潼酥饼被列为朝廷贡品,故又称“贡饼”。梓潼酥饼作为地方名特小吃,风味独特,制作工艺讲究。以皮薄酥脆、香酥滋润、入口化渣、色泽黄亮、纹理清晰、圆如秋月而闻名,既是节日佳食,又是馈赠远方亲
梓潼片粉制作技艺
梓潼片粉是有名的梓潼名特小吃,和梓潼酥饼、镶碗一起,被称为“梓潼三绝”。梓潼片粉为清光绪年间梓潼名厨仇宝祥所创。传说他在为人做菜时,不小心把欠粉倒入蒸笼里,凝结成了片状,从中得到启发,发明了片粉。后来作为一道独具风味的地方名特小吃逐渐在梓潼兴起,声名远扬,食者甚众,直至现在。梓潼片粉的制作需选用上好的优质绿豆、碗豆或红苕淀粉,其中以绿豆为最佳。其做法是:按照民间传统工艺,配以清甜井水,充分浸泡后,用人在石磨上磨成浆,淀粉则直接加水和匀,用纱帕滤去渣,沉淀为粉,取新鲜的青菜、韭菜捣烂,用布包起来,进行挤压取汁后,加在绿豆粉浆里,和匀兑成翡翠色,然后将点好的粉浆用勺子舀至平底锡锅内,放入沸腾的开水
成都道教音乐
成都道教音乐又称川西道教音乐,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汉族宗教音乐。流派纷呈、形式多样、曲目丰富,在中国道教音乐中有着突出的地位与影响。2008年6月,成都道教音乐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都道教音乐是流传在四川成都辖区内道教名山、宫观和各区市县城镇、乡村中民间火居道坛使用的音乐。成都道教音乐的源头可追溯至一千八百多年以前东汉时出现的五斗米道斋醮科仪音乐。经过历代道教乐人的传承,现已发展演变为融南北道教经韵之精华,汇名山道观古雅与民间道坛通俗之风,具有浓郁川西地方风格的传统道乐。成都作为道教的发源地和发祥地,是历史上中国道教文化发展传播非常典型的地区,在中国道教史上具有难以替代的重要地位。
自贡剪纸
剪纸又叫刻纸或者剪画,是一种优秀的传统艺记术,在我国已经有三千多年的历史,到东汉蔡伦纸出现以后,剪纸艺术进一步得到普及和发展自贡民间剪纸也很流行,主要有鞋花、窗花、枕头花、围腰花等,内容以《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连年有余》等为主,以表达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自贡剪纸纯朴古拙,情趣生动,不仅在四川很受称道,在国外也有一定影响。郭沫若同志曾经亲自为自贡剪纸题字“中国自贡剪纸”,足见它是享有一定声誉的。代表自贡民间剪纸艺术倾向和成就的是余曼白的剪纸。把以曲线为主、细腻纤巧的江浙剪纸和以块面为主、雄浑粗犷的北方剪纸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了独特的风格,此外,他还从金石、书法、石刻、汉砖以至皮影等旁门艺
灯戏(许家湾十二花灯戏)
《许家湾十二花灯戏》起源并流传于北川羌族自治县墩上乡岭岗村许家湾一带,最早属于单一的祭祀性舞蹈,后来玩灯艺人通过对戏曲移植和借鉴而发展成为《十二花灯戏》,因有十二盏五彩花灯,而岭岗村原名许家湾,故《十二花灯戏》称《许家湾十二花灯戏》。其表演人数由2、4、6、8、12、24等必须是偶数,主要动作是碎步,抑制上身,给人以飘逸轻快、优美潇洒的感觉,其音乐节奏强烈、旋律愉快,它把抒情的、叙事的和有着舞蹈的鲜明节奏交织、贯通起来。以至于能够表现人物的性格发展和戏剧性的冲突。许家湾十二花灯戏有比较丰富的曲调,如《表花名》、《采花》、《十指尖尖把门》等,有独唱、对唱、领唱、帮腔等形式,演唱中加锣鼓、唢呐、笛
羌族沙朗
羌族沙朗分布于北川羌族自治县辖区内所有的镇、乡、村、社,所有机关企事业单位,各旅游景点。北川自古以来是羌族聚居地,羌寨风俗善良淳朴热情奔放,羌族民俗文化底蕴深厚,极具本土地域特色。羌人好歌舞,羌语中称“沙朗”,汉意是“载歌载舞”的意思。羌人两情相悦唱情歌,不幸郁闷唱苦歌,男婚女嫁唱喜歌,亲人亡故唱丧歌,年节聚会唱酒歌,劳作解乏唱山歌,习惯于围成一圈边跳边唱。我们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沙朗的发展。早在商时期,古羌人完全从事的是游牧生活,在特定的环境中,他们以“祭”的方式祭天,祭祀活动十分庞大而又隆重。祭祀从“祭”开始也就有了舞的端倪,“沙朗”是由祭祀舞演变而来的,随着时代的发展形成了一种自娱自乐性较强
灯舞(羌族麻龙马灯)
羌族民间舞麻龙马灯运动相传源于汉代,由舞麻龙马灯求风调雨顺,祈平安的宗教活动演变而来。羌人将麻龙做成青、绿、黑、白、黄五种,分别代表洒向人间的五段龙身,也代表东南西北中五个龙王。马灯艺人用材料扎成马身,不要马腿,马身中部留一空洞,以能从中穿过一人为限,马身表面绘成彩色,以示吉祥如意。每年正月初五玩麻龙马灯的人都是壮汉子,晚上凭借灯笼、火把,爬山、过河,走小路,转院子,一户不漏地“拜年”。农村的一些大院子,为了迎接耍灯的,一般都燃起香、烛,待灯耍过之后,几家人都一齐端出白生生的馒头,甜蜜蜜的醪糟,还有白酒、凉菜等,招待耍灯的人。一般的住户,都会递上好烟,还要给一个“红包”,里面有几元、几十元、上
羌戈大战(羌族古典叙事长诗)
《羌戈大战》的基本内容是:在遥远的古代,羌人的祖先从西北向西南游牧迁徙。当其中的一支游移到岷江和湔江上游丰美的河谷台地时遇到了名叫“戈基”的一个部落。其人高鼻梁深目,身强力壮,能征善战。羌人与之几起交锋,屡战皆败,已经到了准备弃地而逃的地步。幸运神灵在梦中启示,乃于颈上帖羊毛作标记,以尖硬锋利的白石英石为武器,再与戈基人沙场决斗,终于战而胜之。从此羌人得以在岷江和湔江上游安居乐业,发展生产,成为“有语言、有耕牧、知合群的民族”。为了报答神恩,羌民族世世代代都以白石象征最高的天神,供祭于庙宇、山坡以及每家每户的屋顶白塔之中,朝夕膜拜,虔诚之至。这一习俗一直沿袭至今。
羌族推杆
羌族推杆,羌语称“吾勒泽泽”,是羌族地区最为普遍的一项体育活动。现在,在北川羌族自治县的青片乡泛传承和大力推广。相传在1000多年前,羌族受到外敌的侵犯,他们为抵御外敌,组织了一支敢死队,所有队员手持长矛,称为长矛军。那些手持长矛的武士们奋力迎敌,获得了胜利,保卫了羌族村寨的安全。在庆功祝捷大会上,武士们都不愿表白自己的战功。为了确认谁是英雄,有人出了个主意,将木杆长矛的矛头取下,以推杆的办法来进行比赛,终于把力气最大的武士选拔出来。人们尊他为英雄,并给他敬酒。后来这种推杆比赛便世代流传下来,成了羌族人民传统的体育活动项目。在比赛的时候,两人(有时也三人或多人参加)以一根长约3米,手臂粗细的木
玛达咪山歌
“玛达咪”是九龙县古老的西番(纳木子)民族民间音乐,它包括抒情山歌、劳动夯歌、丧歌、婚仪歌等。抒情山歌直抒情怀,爱憎分明;劳动夯歌男女分列对唱,一唱一和;丧歌是长辈去世时邻居吊丧的一种礼仪性演唱;婚仪歌在举行婚礼时女方送亲和男方接亲时演唱,目前“玛达咪”山歌已发现的调式就有六种,每种调式韵调悠扬,各具风格。目前“玛达咪”山歌已发现的调式就有六种,每种调式韵调悠扬,各具风格,具有独特的民族艺术价值,对弘扬该县的民族民间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南坪曲子
南坪曲子是流行于川西北高原九寨沟县(原南坪县)一带汉族(含少数回族、白马藏族)自弹自唱的民间艺术,曾经被成为“南坪琵琶弹唱”。在清朝雍正、嘉庆年间,由陕、甘移民迁入而流行。2008年6月7日,四川省九寨沟县申报的“南坪曲子”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遗产序号:587Ⅱ-88。“南坪曲子”(又称“南坪小调”、“琵琶弹唱”),南坪曲子的起源,据史料记载,清朝雍正、嘉庆年间,陕、甘移民迁入,在近两百年的衍移融流中,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其南方与北方的民间文化及民族之间的文化相互交融,形成了具有地方性特色的南坪曲子。流行于川西北高原九寨沟县一带汉族(含少数回族)民间自弹自唱的说唱艺
口弦音乐
口弦是一种用青竹制成的简单乐器,弹奏音色独特,深受羌族妇女的喜爱。目前,在北川羌族自治县,能够娴熟制作、弹奏口弦的人屈指可数。口弦的制作工艺简单,是用一块长约10厘米的青篾,中间挖削出一块小的簧片,类似脚踏风琴的簧片,一侧有一跟绳子。弹奏时,右手将口弦置于两唇,左手扯动麻线,竹簧即发出声音。其声清雅袅袅,余音不绝,但据介绍口弦的音域狭窄,不一个8度,只能弹奏出简单的音调。口弦制作看起来简单,但簧片却是很关键的工艺,稍不注意就达不到弹奏的效果。口弦弹奏十分讲究,通过一侧的麻线拉动产生的震动来传音。音律的改变全靠演奏时扯动麻线的力度和舌头触及簧片的位置以及口型的大小、口中气流强弱来决定,弹奏难度大
川北大木偶戏
川北大木偶为世界稀有的木偶剧种。其偶身高大,酷似真人,五官灵动,四肢灵活,能基本完成人所能完成的一切动作,还能完成人所不能完成的一些其他动作。被苏联世界著名木偶艺术家奥布拉兹佐夫誉为世界上罕见的木偶艺术“中华民族艺术的冠冕”。(见《木偶论》)川北大木偶的起源向有二说。一说是清初湖广移民传入;一说是远古木偶艺术文化的遗存。(见《列子•汤问》、《张鲁传》)这两种说法都因木偶艺术向来被统治者认为是雕虫小技,而不见经传,从而缺乏有力的史料证据。但从现今遗下的旧木偶头像中有“咸丰五年”的字样,上溯应该不低于200~300年。清末民初,曾广泛流传于四川北部地区,到20世纪40年代,就仅存于四川
羌族瓦尔俄足节
羌族是中国古老的民族之一,自称尔玛人,因依山而居,被称为云朵上的民族,主要聚居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茂县。地处茂县北部的曲谷乡西湖寨、河西村千百年来一直流传着这样一个习俗,为祭祀天上的歌舞女神莎朗姐,每年农历五月初五都要举行“瓦尔俄足”活动,汉语俗称“歌仙节”或“领歌节”。因是羌族女性为主要角色的习俗活动,当地人又称之为“妇女节”。瓦尔俄足的活动程序主要有:1.“瓦尔俄足”前夜的活动程序:寨中妇女围聚在火堂边制作祭祀女神的太阳馍馍、月亮馍馍和山形馍馍(舅舅陪同);舅舅开坛、祝词;制作摆供品。2.“瓦尔俄足”这天的活动程序:前往女神梁子祭拜(舅舅带领);举行敬献、祭杀山羊仪式;舅舅唱经、酬
竹丝画帘
竹丝画帘竹丝画帘有100余年历史,采用慈竹竹线编织而成,质地柔软,如缎似绸,精美异常。它集中国手工纺织和传统绘画技艺于一体,并不断创新,形成自己独特风格,成为四川省独具特色的传统手工艺品,被国内外人士誉为“精工画帘”。
毕阿史拉则传说
毕阿史拉则,又称阿史拉则,是最具代表性的彝族毕摩宗师。关于阿史拉则的传说故事,经过民间口耳相传和语言上的艺术加工,使其变得神乎其神。在凉山彝族民间流传广泛,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产生年代】根据毕阿史拉则的家族谱系记载,阿史拉则子孙代传距今大致有30代左右,也就是距今近800年的历史人物。据彝经《颂毕祖》中记载和民间传说,拉则三岁立志,五岁从师学毕,八岁出师,九岁纳徒,为神童,因其聪敏好学而学业大进。成人后又施毕四方,广交朋友,其足迹遍及川南大小凉山和云南巧家、昭通等地。拉则属于元朝初期人,而“宋朝是毕摩发展史上的一个划时代的阶段。”毕摩从部落政治首领“鬼主”中分离出来,专职于祭司,更有精力专门
豆腐乳制作技艺
安县豆腐乳制作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为我国特有的发酵制品之一。据史料记载,早在公元5世纪魏代古籍中,就有腐乳生产工艺的记载,到了明代我国就大量加工腐乳,而今腐乳已成长为具现代化工艺的发酵食品。安县红腐乳从选料、到成品要经过近三十道工艺,从豆子选料、浸泡、豆腐熬制、完全按照祖传工艺制作,十分考究。腐乳装坛后还要继续沁润,数月后才能开坛享用,是最为传统的一种腐乳。红腐乳的表面呈自然红色,切面为黄白色,口感醇厚,风味独特,除佐餐外常用于烹饪调味品。其成分亦含有较多的蛋白质,以色正、形状整齐、质地细腻、无异味者为佳品。腐乳的原料是豆腐类的“白坯”。给白坯接种品种合适的霉菌,放在合适的条件下培养,不
兴文僰人赛神节
现在的宜宾兴文,是以世界地质公园的兴文石海闻名天下。到过兴文的人,一定会对地表峰丛林立,地下溶洞迷离的石海洞乡流连忘返。在那里,天下第一漏斗名不虚传;在那里,天下第一卧虎虎视眈眈;在那里,天泉洞的神奇美妙让人眼花缭乱!在那里,风情苗寨标明这是四川最大的苗族聚居县。很多人并不知道,以前地兴文的土地上,生活的是现在不见踪影的僰人。高压下的民族,可能销声匿迹;独特性的文化,则会变相重生。以悬棺葬和铜鼓为典型文化特征的僰人,虽然已在万历元年(1573年)以后群体消亡,但从先秦至明朝中叶,活跃于川南山区的僰人,以今日兴文县为集聚中心,跨越了两千年的历史长河,演绎了一支古老民族的兴衰存亡历程,沉淀了古代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