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河北省 > 张家口 > 蔚县特产
蔚县民俗文化
蔚县剪纸
产于河北蔚县。一“熏”,即将厚纸样或新设计草图,贴白纸上,然后燃烛烟熏,使于白纸上留下清晰的黑样;二“焖”,即将窗花所用宣纸多次折叠至三五十层,然后用水淋湿,以手压实,使之形成一块整体,以待刻制;三“刻”,即将黑样放于焖好的纸块上,用刀刻制;四“染”,即在刻出的白样上点染着色,点染毕,逐张揭开即为成品。乡土气息极为浓厚。构图空白不多,线条粗犷有力,少纤细条纹;敢于变形与夸张;装饰性强。设色大胆,不拘小节,惯用强烈对比,但并非任意无章,而是自有规矩。蔚县位于河北省西北部,以出产剪纸而闻名。蔚县剪纸又称“窗花”,是当地民间一种传统的装饰艺术,至今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初始图案多为花卉一类的吉祥纹样,
蔚县拜灯山
蔚县上苏庄村拜灯山是民间民俗社火活动的一个种类,经历了明朝嘉靖年间的孕育雏型期、明末清初的成型期、清末民初与民间社火、戏曲相结合的丰富完善期和新中国成立至今的兴衰更迭的曲折发展期。拜灯山活动的基本内容有点灯山、拜灯山、耍社火、唱大戏等四部分。点灯山时,首先准备好祭祀供品和点灯山用的灯捻儿、灯盏、麻油等。点灯山的人由三到五名有文化的村民组成,在灯山楼内的层层木架上由上向下将数百个灯盏摆出花边儿和文字图案,把浸过麻油的灯捻儿插入灯盏,一一注满油。夜幕降临后,用蜡烛将摆成图案的灯盏一一点燃,呈现出灯火字画。拜灯山时,选一名父母双全的男童扮为“灯官”,坐在由四名青壮年村民扮成“衙役”抬着的独杆轿上,村
蔚县秧歌
蔚县秧歌,亦称蔚州梆子、蔚剧,它产生于蔚县,流行于河北省张家口地区、晋北地区,并远及内蒙古自治区的一些旗县,是深受当地群众所喜爱的一个地方剧种。蔚县秧歌早期是用“训调”(民歌)演唱,以“两小”(小生、小旦)或“三小”(小生、小旦、小丑)戏为主,常在农村“社火”中演出。蔚县秧歌的剧目约二百余出,有《回龙阁》、《打瓦罐》、《八卦》、《下山》、《卖豆腐》、《借冠子》等,且《打饼》、《捉虎》等剧目鲜见于其他剧种。山西梆子流入河北,蔚县是主要通道之一,蔚县秧歌深受其影响,不仅吸收了梆子的袍带大戏,并且借鉴了梆子的音乐体制,在唱腔中产生了由梆子腔演变而来的各种板式。蔚县秧歌的唱腔是由[头性]、[二性]、[
蔚州高跷戏
蔚州高跷戏,是传统民间艺术之一。它原先是表演者脚踩三至五尺高的木拐,走上街头,围着高桌边扭边唱。演唱时管弦乐队伴奏,其风格幽默风趣,引人入胜。后来表演形式是不登拐子,在舞台上和其它戏剧一样说唱表演。已故历史学家孙作云(公元1912——1978)在他的《说丹朱》中认为:“高跷源于原始图腾信仰、用于宗教祭祀仪式,又从杂技表演演变为扮演戏曲人物的舞蹈形式”。金朝时在杂剧归类中属“笑乐院本”,正式形成戏曲形式。到了清末民国初,蔚州高跷戏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与提高,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进入鼎盛期,不仅在当地,而且在当年的察哈尔省会张家口以及坝上、内蒙一带,连续10几年,久唱不衰,影响极大。被誉为“塞上一枝红梅
蔚州灯影戏
蔚州灯影戏目前主要分布在蔚县的蔚州镇、宋家庄镇、南杨庄乡等地一带。民间相传,灯影戏起始于汉文帝时期,辽金时期盛行,与冀东的滦、乐皮影为姊妹艺术。早期的影戏剧本称“影经”或“影卷”,辽代以前属盲人演出,到了金代,因受杂剧影响,开始向戏曲形式演变。蔚州灯影戏是从两个不同区域先后传入的。其一是明万历年间,由冀东的滦州一带传来,落户于蔚县东七里河村,其二是清光绪年间由陕西大荔一带沿传而来,落户于蔚县吕家庄村。从滦县一带传来的称皮影戏,当地民间称为东路影。从陕西大荔传来的称灯影戏,被当地民间称为西路影。两种表演形式均由人在幕后操纵,相传,历史上的蔚州灯影戏(含傀儡)能演出370多个剧目,代表剧目有《西游
青砂器制作技艺
蔚县的西北山一带有丰富的天然瓷土,当地俗称“矸子土”,此土带有粘性,是制作青砂器的唯一原材料。经过细碾过滤后细腻、柔软,可塑性强,具有单一配方成型的特点,用它可烧制成各种各样的青砂器。蔚县青砂器由来已久,明清时期,“京城皇宫里就有蔚县砂锅、砂壶,为皇上熬煎中药供名贵人家沏茶,做饭菜所用,被视为珍品”据此推断。蔚县青砂器的历史至少也有500多年的历史。蔚县青砂器是蔚县传统的手工艺特产,俗称砂锅、砂壶、砂铫等器皿,以物美价廉、用途广泛和其性能特殊而久负盛名。蔚县南留庄镇白河东村是蔚县青砂器的发源地。蔚县青砂器的锅类可分为6个形状:大圆锅、大锅、二锅、三锅、四锅、五锅);砂壶包括茶壶又叫药壶,可分为
蔚县打树花
蔚县暖泉镇位于张家口市蔚县西部,与山西省广灵县接壤,因镇中心有一四季长流、冬暖夏凉的泉水而得名。“打树花”是暖泉镇古老的节日社火之一,至今已有300余年历史。暖泉镇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文物古迹众多,是河北省唯一的一处”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历史上交通便利,商业、手工业发达,地处蔚县通往山西各地的交通要道,因此受古老的晋文化影响较深,逐步形成了具有暖泉特色的传统民俗文化。暖泉镇内曾有3处铸造业摊点,人们为了庆贺丰收并祈求来年风调雨顺,自愿捐献废旧生铁,煤炭和粮仓,蔬菜等,每年元宵节连打三天树花。表演时先将数百公斤生铁用炼铁炉化成铁汁,表演者用特制勺子将铁汁奋力泼洒在坚硬冰冷的砖堡墙上。一千多摄
蔚县古民居建筑技艺
蔚县古称蔚州,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不仅孕育了多姿多彩的剪纸文化,而且还孕育了蔚县秧歌、蔚县古民居、古戏楼、古寺庙、打树花、皮影戏等独具地方特色的传统文化。蔚县古民居作为蔚县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集民俗、美学、建筑、雕塑艺术于一体,呈现出绚丽多姿的风貌特征。蔚县现存古民宅最早可追溯到明初,其建筑结构一般为四合院布局,多为土坯墙。为保护墙体,采用单檐悬山布瓦顶,屋顶平缓,前后檐插飞,出檐深远。到明中后期,民居由早年的简朴浑厚向精雕细琢方向发展,建筑形式多采用硬山布瓦顶,建筑0现大量砖、木、石雕艺术装饰构件。清初由于社会稳定,经济、文化空前繁荣,一些富商官吏宅第中增加了戏楼、宗祠、书屋等。
上苏庄民俗
上苏庄淳朴的民风培养了一代代善良、正直、勇敢的子孙,同时也开创了很多独特的民俗活动。除夕午夜祭冰灾。相传,这一民俗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流传至今从未间断。目的是祈求天公赐村民以甘霖,免百姓于雹灾。每年的除夕午夜十二点,由村长、村副(现在由村委书记、主任)携村里办事人员等,洗手后,带上祭品、祭文,排队从三元宫出发到村西北角处,一路上不能说话。到达目的地后,先摆供品烧香磕头,然后点旺火(用柴禾、柏枝点起的篝火)、鸣炮,再将供品、祭文扔到旺火里烧掉,祭祀结束。据说,该村自祭冰灾以来,没有遭受过毁灭性雹灾。正月初八拜人子。这天,村里为正月十五的社火活动要组成领导班子,叫“元宵班”。他们要用红纸做成请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