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江苏省 > 连云港市 > 海州特产
海州民俗文化
戴晓觉膏药制作技艺
戴晓觉膏药在连云港市及周边城市影响广泛,享有盛名。主要分布于连云港市新浦区浦东办事处龙苑社区,后辐射至东海、赣榆、灌云、灌南等周边县区。据《海州乡土文化》记载:民间著名中医丁儒奎老先生,独创黑膏药制作技艺,治疗皮肤病类疾患疗效显著,后收海州医师戴士柱为徒,传授膏药技艺。又据《连云港市卫生志》记载:明末清初,戴士柱在海州经营药店,拜丁奎儒为师后,学得黑膏药制作技艺及诊治秘方,凭借着自己平时自学中医的理论基础和多年搜集的各类民间偏方,潜心钻研膏药制作技艺,创立了戴氏膏药制作技艺。戴晓觉膏药对诊治疑难杂症和常见皮肤疾患疗效较好,百年戴氏膏药享有盛名。因为戴晓觉膏药治疗“大鼓腮”、疔、疖、痈、丹毒、老
工鼓锣
工鼓锣又名淮海锣鼓,是流行于苏北大地广泛受到人民群众欢迎的一种曲艺形式。据研究,它的原始形态和大禹治水(史载禹的父亲鲧因治水失败,被处死东海县羽山)有关,据有关专家考证,大约在清代中叶,工鼓锣形成了完整的说唱形式。清同、光年间,在苏北地区极为盛行,不仅声名显著的艺人辈出,而且形成了不同的艺术流派,争奇斗妍。革命战争时期,在革命根据地党组织和民主政府的关心领导下,工鼓锣艺人组织起来,成立各种“艺人救国会”、“艺人集训队”等进步组织,学习党的方针政策,编唱了《打倒小东洋》、《伪军十叹》、《反扫荡》等新书目,起到了团结人民、教育人民、打击敌人、消灭敌人的有力作用。一些艺人利用特殊身份,亲身参加革命战
海州童子戏
海州(今连云港市)童子戏属傩的一支,它起源甚早,和古代的巫觋活动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海州自古巫风盛行,考古学家在连云港市锦屏山将军崖遗存的原始社会岩画中,就发现许多巫的形象和“皇舞祭天”、“执干戚舞”的傩舞场面,海州童子戏艺人至今仍自称为“乡人傩”,而乡人傩正是古代每年乡间举行的驱鬼除疫的重要仪式。明代以后的海州地方志中,均有傩戏的零星记载,约清乾隆年间,童子戏的演出已由“娱神”向“娱人”方向发展,渐渐衍变为具有戏曲形态的海州童子戏。海州童子戏的演出,至今仍保留了充满神秘色彩的傩祭仪式。如“烧猪”、“牛栏会”等,都有一系列的“设坛”、“请亡”、“踩门八字”、“安坐”、“过桥”、“升文”、“送圣
汪恕有滴醋酿制技艺
汪恕有滴醋是江苏连云港市古镇板浦汪氏以手工技艺酿制的烹饪佐料。其创始人汪一愉于清康熙十四年(1675)开始以制醋为业,取宋苏轼为汪氏宗谱所题“恕心能及物,有道自生财”一联的首字,挂牌“汪恕有醋坊”。汪氏酿醋时,采用大缸发酵,醋从缸壁的底部孔中滴出,且该醋味浓,酸度亦高。烹饪时,特别是伴凉菜时,只须数滴,便使菜肴酸中透出绵甜香郁,所以称为“滴醋”,在醋品中独树一帜。故清代学者袁枚在《随园食单》中盛赞“板浦醋为第一”。淮海地区民间在谈到做菜作料时,“香滴醋”已成俗语。汪恕有滴醋以优质高梁为主料,以麸皮、小麦、豌豆等为辅料,采用固态发酵方法,人工翻醅、淋醋。成醋装入陶罐露天存放半年以上方才出厂,醇香
海州鼓吹乐
民间“鼓吹”乐(以唢呐或管子主奏)是我国北方比较流行的一种民间乐种形式。但连云港地区的鼓吹乐则有着自己独到的特色。一是流行历史悠久,且十分普及,明代隆庆年间成编的《海州志·卷之二》中已有民间丧事中“鼓吹”的记载,清代康熙末年东海县安峰镇的许家班就已名噪一时,迄今该镇有16个鼓吹乐班,其中有9个是许家的后代或传人。二是曲牌丰富,全市流行的古老曲牌【山坡羊】、【寄生草】等两百多首,是一份十分珍贵的艺术遗产。灌云县下车乡为吹奏唢呐的“特色文化乡”,该乡艺人杨家岭还珍藏了一本祖辈传下来的手抄工尺谱。三是技术精堪,艺人不仅善于吹奏中、小唢呐,乐班中的大型唢呐(俗称“大号”)也十分流行,艺人还能用嘴巴或鼻
海州五大宫调
海州是江苏省连云港市的古称。海州五大宫调是指流布在连云港市及周边地区的以【软平】、【叠落】、【鹂调】、【南调】、【波扬】等为基本腔调的一种用曲牌连缀体来演唱的艺术形式。海州民众演唱小曲的习俗由来已久。明代嘉靖、隆庆以后,海州五大宫调逐步形成并走向成熟,随盐业河运广为流传。由于地处苏、鲁接壤处,海州成为江淮方言和北方方言的交汇地带,历史上南北方的小曲杂调均在此流传生根,呈现出既融会贯通又诸调杂陈的特色。因交通闭塞等历史原因,这里的民间曲调很少受其他艺术形式的影响,各类曲牌得以世代相传并完整保存。海州五大宫调历史悠久,积蕴颇厚。一些明代的小曲如【寄生草】、【山坡羊】、【打枣竿】等虽几经传衍但仍保存
海州智慧人物传说
海州智慧人物传说是指常年流传在古海州(今连云港市地区)以卫哲治、苗坦之、吉杲三人为代表的民间智慧人物的系列传说。这些传说流传在连云港市东海县、海州区、新浦区、赣榆县、灌云县、灌南县以及淮安市、盐城市的部分县区,自清代乾隆以来一直在民间盛传不哀。这三位传奇人物有的历史上真有其人,只是把他的一些故事加以夸张虚拟,具有传奇色彩。如卫哲治,清代乾隆初任海州知州,关于他为官廉政、智斗豪强的传说有26篇。苗坦之是海州西乡一位穷秀才,关于他帮助穷人、智斗豪门的传说有55篇。吉杲诙谐幽默,正义感强,是海州地区有口皆碑的一位东方朔式的传奇人物,他的传说有75篇。上世纪这些传说许多被收录在《民间文学》和《中国民间
镜花缘传说
《镜花缘》是清代小说家李汝珍的代表作品,在小说中“论学说艺,数典谈经”,同时也包含了新颖的思想和新奇的想象,在我国小说史上占据一席之地。镜花缘传说是《镜花缘》成书前后在古海州地区民间流传的、与作者相关的地方民风民俗、风土人情、文人轶事的系列民间故事,主要流布在古海州及云台山周边区域,后随《镜花缘》小说影响不断扩大,流传至徐、淮、盐相邻地区,乃至全国及世界各地。镜花缘传说形成于清嘉庆年间,距今已有200余年历史,一直在海州民间广泛流传,传承至今。民国期间,海属地区文人结合民俗学研究探讨《镜花缘》传说。建国后,海州文学工作者撰写了《镜花缘作者疑案》、《再辩〈镜花缘〉传说》等文章,整理出一批相关的传
花果山传说
花果山传说是流传于江苏省连云港市云台山(今统称花果山)及周边地区的诸多民间传说,其中石猴出世的传说、猴嘴石的传说、石猴锁龙传说、金箍狼牙石传说、猪头石的传说、十八盘传说、三元传说、水帘洞传说、七十二洞传说、石猴乌龙潭捉妖传说、拐杖柏传说、南天门传说等在民间以口头形式代代相传,既富于生活气息,又离奇动人。三千年前《禹贡》的相关载述,是花果山传说孕育、产生的原始依照。《山海经》、《水经注》及唐诗宋词及其它史料,说明花果山传说一直在延续。随着时间的推移,花果山传说日渐丰富,又经过当地百姓和墨客骚人一代代的完善和传承,形成了现在广为流传的花果山系列传说。花果山传说与连云港地区的风土人情相结合,凸现强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