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甘肃省 > 庆阳 > 宁县特产
宁县民俗文化
宁县炉齿馍
宁县炉齿馍属于宁县一种特色小吃,因为经过特别工艺加工后,其形状酷似炉齿而得名。炉齿饼是一种古老的食品,其制作历史可以远溯于周代,当时的人们能够燔黍,即以黍米加于烧石之上,燔之使熟也,现代的炉齿饼就是由燔黍演变来的。制作炉齿饼须用圆形平底铁锅,这样可以轻易的摆放小石子。焙烤用的小石头一般是在当地马莲河畔收集而来的,石质坚硬,导热性强,有利于面饼的受热均匀。制作时,首先要根据所需量选好的面粉和适量的食用油,把面和匀,加入酵母粉让其发酵,然后在面案上揉匀,使面团揉的劲道能拉着不断,再适量加入食用油继续揉面,直至和匀为止。同时,要选不裂、不破、不碎、形似豆粒大小的完好石子,用清水多次淘洗干净,炒热后倒
宁州高跷
“高跷”在本地叫“踩高跷”,有的地方也叫“踩拐子”。它的特点是乡土气息浓厚,形式奇特别致。据传有500多年的历史,亦说有千年以上。据《列子.说符》篇记载:“宋有兰子者,以枝干宋元。宋元台而使见其枝。以双枝长信其身,属其胫,并趋并驰,并七剑迭而跃之,五剑常在空中,元君大惊,立赐金帛。”从文中可知,高跷早在先秦已在民间流行。还有清人恩竹樵在他的《咏秧歌》诗中,对当时春节期间的踩高跷游艺活动也有描述:“捷足居然逐队高,步虚应许快联曹。笑他立脚无根据,也在人间走一遭。”此诗充分说明,高跷在清代已广泛在民间流传。宁州高跷则是在前人高跷表演的基础上依据本土的地方特色加以润色形成的具有地方特色的民俗表演。关
宁县剪纸
在宁县民间,逢年过节,娶媳嫁女,满月祝寿,妇女们都要打扫庭室、裱糊墙壁,又要执剪铰纸、制作窗花,在窗框、炕围、墙壁、门窗上贴上红红绿绿的各种剪纸花,把自己的居室打扮得五彩缤纷,红红火火。这些剪纸花,因贴的位置不同而名称各异,贴在门上的叫门花,贴在窗上叫窗花,贴在炕墙上的叫炕围花,贴在顶棚上的叫顶棚花。还有箱柜花、纸缸花、粮囤花、灯笼花;新婚窑里要贴“喜花”,馈赠的礼品上要贴礼花,祝寿礼品上要贴寿花,供品上装套花。著名民俗学家靳之林先生说:“庆阳剪纸在人类学、考古学、历史学、民族学、民俗学、美学、艺术学领域里,为我们提供了极为丰富的新课题。一幅传统的陇东民俗剪纸,不仅是一张剪纸,而是凝聚中华几千
洋芋拨拉
洋芋拨拉在宁县某些地区也称“洋芋疙瘩”,属于农家特色菜。做法简易,醇香可口。首先用刮刀把洋芋皮刮掉,用水淘净,切成细条状或用叉子叉成小而细条状,每一根洋芋条上都裹上一层面衣,尽量不粘糊在一起、根根分明最好,然后上屉蒸20-30分钟。把蒸熟的洋芋拨拉用筷子抖散、晾凉即可。辅料一般是用辣椒、葱段、姜片、肉片、香菜末等调制。还有一种食用方法是将蒜泥、油泼辣椒、酱、醋、葱油调和而成的汁加入蒸好的洋芋拨拉,拌匀即可。洋芋拨拉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及钙、钾等微量元素,大量淀粉以及蛋白质、B族维生素、维生素C等,能促进脾胃的消化功能,帮助机体及时排泄代谢毒素,防止便秘,预防肠道疾病的发生。如今,洋芋拨拉作为宁县
宁县麻花
麻花,在宁县本地又叫“麻糖”,麻花是把两三股条状的面拧在一起,用油炸熟即可。麻花金黄醒目,甘甜爽脆,甜而不腻,口感清新,齿颊留香;有甜、咸两味之分。好吃不油腻,多吃亦不上火:富含蛋白质,氨基酸,多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低脂肪,既可休闲品味,又可佐汤伴茶,是理想的陇东休闲小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