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四川省 > 成都市特产
成都市民俗文化
成都木偶戏
四川成都的木偶戏经唐、宋、元、明几代传递下来,在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川剧形成后,木偶戏吸收其唱腔,剧目和一整套表演程式,并刻意模仿,一度木偶戏的数量大大超过了川剧班。晚清时期,成都的木偶戏极为繁盛。成都木偶大致分为大木偶、中型木偶、精木偶(小木偶)和被单戏。成都木偶以造型精美,表演细腻,音乐委婉而见长,在国际国内享有盛誉。成都木偶在继承“川派”木偶艺术传统的基础上,借鉴地方戏曲、民间歌舞等姊妹艺术的表演技法,广采南北各派木偶艺术之精华为己所用,形成了“阿睹传神”的成都木偶,独创了木偶变脸、吐火、摘花、转帕、长绸、耍帽翅、翎子功等绝技,从而形成了华丽、优美、细腻、古朴的艺术风格,以
青城洞经古乐
青城洞经古乐是指流行于都江堰市以青城山为中心的民间音乐,流传范围遍及都江堰市广大城镇和乡村,成为集民间小调、道教音乐、佛教音乐和宫廷音乐之大成的洞经音乐独立流派。都江堰市位于四川省中部成都平原西北边缘,境内的青城山也是中国道教的主要发源地之一,被列1合国世界文化遗产名录。青城洞经音乐最早的起源,跟青城山古代的巫觋音乐直接相关。蜀地的道教音乐大多起源于上古先民在举行巫觋活动时所演奏的祭祀音乐,青城洞经古乐也不例外,到了唐宋时期,随着青城山著名道祖杜光庭对天师道正一派科仪音乐的整理和完善,形成了道教音乐流派“南韵”(也称“广成韵”)以后,青城山道教音乐开始闻名于世,引起世人的关注,这也为青城洞经古
四川评书
四川评书是一种汉族说唱艺术。流行地区遍及四川城乡,由于语音相近,还流传到云南、贵州两省。说为主的四川评书,明代以后流行四川各地。艺人借助桌子、醒木、折扇、帖子等道具,以语言吸引听众,并有一些表演动作。其表演地点多为茶馆,听众可以边品茗边听书。四川评书艺人一方醒木,一张手巾和一把折扇,又说又演,亦述亦评,把故事说得绘声绘色,角色扮得维妙维肖。四川评书源于唐代的“说话”及明代的“评话”而盛于清。咸丰后四川评书盛极一时,著名评书艺人有钟晓凡、代全懦。20世纪50年代,四川评书艺人创造一种短小精悍的“韵文评书”,用韵文讲故事。20世纪60年代评书艺人和专业作者把一批革命长篇小说,如《红岩》、《保卫廷安
成都鸣堂习俗
千百年来,中国大地上的饭馆、茶楼、酒店、澡堂等中的走堂儿和跑堂儿的侍者们,大多都拥有着一项特殊的传统技艺——“鸣堂”。作为中国传统民俗文化、餐饮文化中极其重要的一项,“鸣堂技艺”拥有着独特的艺术价值和浓厚的地域特点。发源于四川成都的“成都鸣堂技艺”就是中国众多地区“鸣堂技艺”中独具四川特色和成都特色的一种。掌握这项技艺的人古时称为“博士”,多见于唐宋时期,到明代称为“小二”,到了清朝、民国时期,四川地区多称为“堂倌”。“成都鸣堂技艺”是成都旧时客栈、饭馆、酒店、澡堂内的堂倌推销揽客、售菜结账、服务收益总过程的一种形式的体现,同时鸣堂的吆喝还显出了生意的红火,起到了招揽顾客的作用。旧时,一个优秀
九斗碗习俗
每年农历十月初十,达摩会作为具有悠久历史传统的成都民俗风情,与青羊宫庙会(打金章)、花会等共同形成了成都庙会。清代、民国时期以来,每逢新春佳节或有红白喜事,在川西农村常常可以看到这么一幅景象:数十上百人聚在一处,在一阵鞭炮响后,于漫天青烟中按男女的区别,辈分的高低,分散坐于一张张八仙桌旁,伸箸畅食,举杯畅饮。不远的地方,随地而挖的土灶上叠着高高的蒸笼,热气腾藤,简易的案板上堆满菜肴、餐具。腰拴一截油迹斑斑围裙的厨师飞快的挥舞手中的锅铲或菜刀,一碗碗菜流水一样的端上桌子,主人家不停的招呼客人说人手少,菜不好,大家多多原谅这就是川西坝子农村吃“九斗碗”的热闹场面。“九斗碗”是客家人传统敬归客佳
达摩会
每年农历十月初十,达摩会作为具有悠久历史传统的成都民俗风情,与青羊宫庙会(打金章)、花会等共同形成了成都庙会文化。作为民间自发民俗文化活动的“达摩会”托名于达摩祖师(达摩曾在少林寺面壁九年,是传说中古代各大武术门派的共同祖师,也说明“禅”的境界成为川中武林人士的精髓),于1909年由少林僧门第三代掌门周腾蛟等人发起,是中华国术界比武交流的盛会,并非也不属任何宗教组织。经历数十年,已经演化为老成都的文化民俗。作为具有悠久历史传统的成都民俗风情,达摩会以团结国术同仁、推动国术发展为目的,以国术交流切磋、文化宣扬展示的手段,以文化胜地聚会、民众观摩参与的方式,在成都形成了一个民间国术文化圈,每年都吸
客家水龙节
洛带的客家龙舞以“刘家龙”最负盛名,其名得于参加舞龙的都是江西籍客家人中的刘氏家族人。刘氏家族人在洛带镇已经居住了14代300余年之久,刘家吉庆节日在古镇舞龙,也已有300多年的历史了。刘家龙舞直接从中国古代龙舞发展而来,历史悠久,家族内部传承,且一直没有中断,因此,保存了较多的中国古代舞龙最原始的程序和古朴的仪式。水龙九节,夏日伏旱,水龙则大显身手,是为祈雨。舞龙者皆-上身,只穿一条短裤,上下腾挪;观赏者用水枪、水盆泼射龙,前后追堵。客家人似水为财,泼得越湿,人越旺财,舞者和观者攻防进退,煞是刺激,刘家龙也成为客家文化中最具吸引力的一项活动。水龙节在洛带古镇已成功举办了七届。客家人最早因为战
王泗风筝节
王泗镇放飞风筝历史悠久可追溯至清光绪年间,放风筝在王泗有着广泛性,“王泗风筝”节在川西平原已远近闻名。1996年3月在中国风筝协会的支持下举办了“王泗杯”全国风筝邀请赛有北京、上海、江苏、吉林、新疆等十五个省、市、自治区应邀参加,1998年3月国家体育总局发文举办98“王泗杯”第四届中国国际风筝会暨第八届全国风筝赛。风筝,是用重于空气的物质材料做成形态各异并经人工裱糊彩绘而成的飞行器,放飞时由人工操作,用绳索牵引由地面或水面升空飞行。放风筝人人喜爱,男、女、老、少皆宜,不受场地限制,是一个群众参与面广泛的运动项目。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为该镇毛氏家族及后人,为了生存毛建中自己在农闲的时候,利用自己家
固驿春台会
四川省邛崃市固驿镇位于邛崃市东部,距邛崃市11公里,距成都市64公里,国道318线新邛路段由西向东穿越其境,是邛崃市经济文化发展的重要轴线,固驿镇正好是这条轴线重要节点,具有优越的区位和交通优势。其幅员面积50.125平方公里,辖11个行政村,1个社区,181个村民小组,人口32695人。固驿镇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其主要特点是:季风气候明显,东无严寒,夏无酷暑,四季分明,粮食产量、生猪年出栏量及水果年产量都位居邛崃市的前列,成为了主要的农业特色产业。《邛崃县志》载:固驿“自万历以来,二月十四胜会远近相至者甚多”,由此可见,明朝万历年间已具相当规模和影响。清朝定鼎后,移五省三民恢复四川生产
成都中医传统制剂方法
成都药店发展渊源20世纪初,成都有近百家药房,其经营大多具有“前店后坊”的特色,即店堂前面供医生坐堂应诊、饮片配方和出售中成药,店堂后面则进行饮片的加工炮制和门市丸药的制备。1956年开始公私合营,所有药店合并成三家药厂,分别以同仁堂、庚鼎药房、精益堂命名。文革初期,三家药厂又合并为成都工农兵药厂,改革开放初期更名为成都中药厂,现通过体质改革后成为成都金鼎药业有限公司。由于药房众多,各家都有技术骨干,随着店厂合并,一大批中药技术骨干涌现出来。成都中医学院中药学专业发展渊源成都中医学院是我国1956年成立的第一批四所中医药院校之一。1959年,学校在全国首创了中药学专业,开始招生。在教学过程中,
人日游草堂
“人日”是我国的民俗活动之一,其历史悠久,自汉代以来,全国各地都有在这一天举行各种庆祝活动的习俗。“人日游草堂”则是成都独特民俗活动之一,其兴起于唐,迄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人日游草堂”最初主要是成都市各界文人雅士的文化生活内容之一,后此风气逐渐影响广大普通百姓。因此,每年“人日”这天全市人民便会相邀相约扶老携幼游览草堂,凭吊诗圣,吟唱杜诗,赏梅祈福。抗日战争后,此俗渐衰。直到一九九二年,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为弘扬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首倡恢复“人日游草堂”的活动,至今已成功举办了十七届。“人日游草堂”秉承传统民俗文化活动的特点,以诗歌为核心,配合多种形式的文艺表演,注意吸引群众参与,使“人日游
四川客家龙舞
客家人最早因为战乱、天灾等原因从我国中原迁居沿海一带。沿海雨水充沛,物产富饶,客家人过着丰衣足食的生活。传说因此客家人与东海龙王交往甚密。为感谢东海龙王适时下雨,客家人每年夏季皆以舞水龙庆祝丰年,相沿成习。后来因为四川连年战乱、饥荒、瘟疫,几乎成为无人之地,沿海客家人气较旺,政府强迫大批移填四川。而传说前期来洛带的客家移民备受干旱煎熬,他们在盼雨望水的苦熬中,历尽沧桑。后来得知洛带历史上曾有这样一个传说:三国蜀太子刘阿斗游玩八角井时,不慎将手中玉带滑落井中,阿斗急令太监淘井捞带,不料一淘井便风雨大作,一停止便风平浪静,再一淘又风雨大作,无法将玉带捞起,从此得名洛带。又得知八角井为东海的海眼,其
天彭牡丹花会
丹景山有“花山”之称。每年春天牡丹花开时节,彭州上自州府官员下至普通百姓,都要前往丹景山“赶会”,使整个天彭牡丹花会呈现出一派车水马龙,音乐歌舞,热闹非凡的景象。彭州丹景山从汉代开始就是道教、佛教圣地,每年都要举行宗教盛会“三会”。到了唐代,天彭牡丹种植盛行,牡丹便成了宗教盛会的一个重要内容。随着地方官员、文人墨客好老百姓对天彭牡丹喜爱的加剧,天彭牡丹便独立成为一个节会。到了明末清初,由于战争频繁,社会-,天彭牡丹开始衰微,但天彭牡丹花会在规模极大萎缩的情况下,被当地百姓延续了下来。1984年,当时的彭县人民政府正式作出决定重振“天彭牡丹花会”。1985年,经当时的彭县第十届人大常委会决定,将
端午龙舟会
端午节是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节日,始于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200多年历史。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自唐代初始,相传是为纪念端午节和楚国伟大诗人屈原,新津民间每年农历五月初五,都自发在南河举行龙舟赛、抢鸭子等纪念活动,距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地理位置:新津端午节传统龙舟竞渡分布广泛,涵盖全县所有12个乡镇,每个乡镇都有龙舟竞渡队员,都有自己的竞渡船只。纪念端午节传统龙舟竞渡活动,主要在新津南河中及四川省水上运动学校中举行。历史沿革:新津的龙舟竞渡始于唐代初年,相传是纪念楚国伟大诗人屈原而流传下来的民俗文化。当时屈原投江后,百姓自发地组织船只去打捞他的尸体,并投以粽子在水中,避免鱼类去吃他身上
春分会
唐场在明末清初,只是一个幺店子,叫古镇幺店子.周围数十里,没有一个大集镇,群众所需的生产资料和生活用品,买卖都不方便.清康熙二年(1644),唐、胡、李、万、周、熊几姓人,开始发起兴修唐场。建场后即发出请贴,邀请各地商贩前来赶场交流。为进一步繁荣市场,搞出特色,还开辟了一个牛市。特意派人到王泗牛市坝扫回低灰和牛粪渣,撒在新辟的牛市坝,以兆牛市的兴旺。经过建场者的多方努力,唐场便日渐发展起来。后来外省来唐场经商、落业者日多,经济实力雄厚,又在场上修建了湖广馆、贵州馆、江西馆、陕西馆等,各置会产,各自联系外省客商来大邑开展牲畜、药材、棉纱、布匹等贸易。江西、湖广两馆还修了戏台。就这样,社会交往活跃
火牛阵
古家村火牛阵始建于民国初期,当时主要用于春节拜年和大型聚会、-等,主要活动区域在新津本土。它与当时的新津龙灯、狮子灯、幺妹灯、秧歌等组成了新津主要的本土民间文化。古家村牛灯素以造型独特、表演活泼有趣、节目多样、节奏鲜明、音乐独具风格,在川西坝子小有名气。后来,古家村牛灯队在一帮老艺人和县文化馆专业人士的指导下,由一条牛、三条牛的牛灯逐步演变成今天的火牛阵,由当初表现牛的特性(嘻戏、吃草、发怒以及牧童和睦相处)发展到今天的“火牛阵”。其表演气势辉宏,场面壮观浩大。“火牛阵”主要流传于新津县古家村,在全省、市都是唯一的民俗活动,93年获成都市民间艺术节“三绝”奖,95年代表四川参加广州国际旅游文化
郫县望丛赛歌会
郫县“望丛赛歌会”是川西坝子汉民族传统罕见的赛歌节,它以郫县为中心,以川西民歌为内容,以歌颂和缅怀望帝“教民务农”丛帝“治理水患”为主题的汉族民俗活动。郫县赛歌的民俗源远流长,自南北朝齐明帝,益州刺史刘连季将“望帝祠”从灌县(今都江堰市)迁至郫县,与“丛帝新庙”合建后,就慢慢地形成了,距今已有1500年之久。郫县赛歌习俗到真正贯名为:“郫县望丛赛歌会”是在改革开放的1983年。郫县的赛歌习俗,由于它的山歌歌词内容十分丰富,表现出各个历史时期的人文、地理、政治、经济的发展情况。因此,通过对山歌歌词的研究,对研究汉民族特别是川西坝子的汉民族的文化和习俗形成和发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对川西坝子汉民
成都中药炮制技艺
中药炮制技术是历代中医药学家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逐步积累、总结、发展起来的一项独特的传统制药技术,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容,是祖国医药宝贵文化遗产的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独特的临床疗效,是中医发展和生存的基础,是中医的生命所在。而中药炮制与临床疗效的关系十分密切,是中药临床用药的特点,是提高临床疗效的重要手段,是保证临床安全有效的重要措施。成都历来都是四川政治文化的中心,成都的炮制技术在“川帮”炮制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目前成都市各地中药饮片厂精通炮制的老药工、老师傅已经很少了,大部分相继谢世,在世的也都年事已高。而中青年热爱炮制的人又数量极少,使得老药工身怀的绝技得不到传承,许多特殊
传统婚俗(川西传统婚俗、客家婚俗)
新都,地处川西平原,成都的北大门。受都江堰水利之便的润泽,历来物产丰富,水旱从人。长期以来,民间流行的传统婚礼习俗,虽然属于川派婚俗文化的内容,但它具有重庚帖、厚妆奁、讲礼节、崇尚信仰等特征,喜庆热闹而又不失庄重典雅。传统婚礼仪式,据地方文献记载,最早沿袭的是秦汉周制婚礼的“六礼”,也就是现在说的“汉婚”。“汉婚”注重礼节,重视夫妻之间的结发之情,不兴乐,不庆贺,没有后来唐宋时期的热闹。由于受满族文化的影响,婚礼仪式进一步发展。至民国时期,婚礼的内容越发丰富,形成了具有儒家文化特征的整套婚姻礼仪的流程。现川西传统婚礼主要流传于成都周边地区,以新都最为盛行。新都建治于春秋末期,为古蜀国三都之一。
柏合草编技艺
柏合草编具有悠久的历史,很早就远近闻名,并成为当地村民的主要副业收入来源之一。草编绝活是清朝初年湖广填四川时由客家人从广东带来的,他们的祖先当时从事此项副业为的是谋生,没想到入川后,历经近三百年的发展,却在当地生根、开花、结果,并演变成了传统的绝活。作为一门古老的传统技艺,被草编手工艺者演绎成一手绝活的是“柏合草帽”。据史载,早在民国之初,柏合寺的草帽业已经十分兴盛,设立了草帽买卖市场,成都等地的商家每年坐镇收购转销外地,其火爆程度决不亚于今日的商品展销会,故而有到柏合寺取草帽一说。五十年代柏合草帽还作为“国庆献礼”产品乘飞机进京,献给毛主席的那两顶,是以区供销社的名义呈献。从清初到20世纪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