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黑龙江省 > 哈尔滨特产
哈尔滨民俗文化
郑氏正骨
郑氏正骨项目批次:省级第4批项目保护单位:哈尔滨市香坊区文化馆代表性传承人:王伟革郑氏正骨是一代武医宗师郑怀贤教授及几代传承人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总结积累起来的一整套诊疗技术。其手法独特,不需要特殊设备,具有疗程短、复位佳、损伤小、痛苦小、破坏性小、治疗收费低、无后遗症、不易复发等优点,既免除了手术给患者带来的痛苦和损伤,还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
夏氏正骨
夏氏正骨项目批次:省级第2批项目保护单位:哈尔滨市夏氏中医骨伤科研究所代表性传承人:夏元鹏项目批次:省级第2批项目保护单位:哈尔滨夏元君中医骨科诊所代表性传承人:夏元君哈尔滨市夏氏中医有着世代相传的正骨技术。夏日泰正骨法在民间源远流长。清道光年间,夏日泰从云南至北京清政府武库司任参将,经数年间的传承后夏日泰、夏日举、夏文富转至五常拉林地区牛家镇厢黄二屯,过起半耕半医的生活,从而把夏氏正骨手法、方药带到了东北。夏氏正骨技术相传200多年,现今已是5代传承。其擅长推拿正骨技术、跌仆损伤,以临床诊断准、治疗手法独特、疗效显著而闻名。
满族萨满神祭
满族萨满神祭项目批次:省级第4批项目保护单位:阿城区满族联谊会代表性传承人:关艳龙每年农历三月三、七月七、九月九辰时,阿城满族群众进行萨满祭祀活动。祭祀场上,众人在萨满师带领下,燃香一柱,双手举香立于神龛前,向神庙或神杆、神牌祷告祈求神灵保佑一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等,而后由族人中的青年上飨于神龛前,请神享用后唱萨满神歌、跳萨满舞为神助兴,之后全体进屋喝酒吃饭,同时观赏满族地方戏曲、秧歌、民族舞蹈、歌曲等表演,演出终止便告结束。阿城萨满神祭活动,与近代的赫哲、鄂温克、鄂伦春等民族有所不同,是在阿城特定的文化历史环境中、由民间自发形成的一种“传统文化祭祀”活动,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和民间传承性。
角雕制作技艺
角雕制作技艺项目批次:省级第2批项目保护单位:哈尓滨市特种工艺美术厂代表性传承人:李建新角雕制作技艺为传统角雕制作技艺的延续。历史上一般以牛角制器为多,其它为海龙角、犀角等制器,尤以犀角制品为人追捧。哈尔滨市的角雕早期以生产角梳、手戳、灌角、琴码、琴腮托等为主,后期经研发独创,既保留了传统遗风,又提高发展了制作技艺水平。制作一幅角雕需要压平、刮皮、分解、修形、安装、粘贴、保护层刷漆等30多道工序。
猴石山庙会
猴石山庙会项目批次:省级第3批项目保护单位:宾县文化馆猴石山传统庙会活动开展于黑龙江宾县猴石山青莲寺和上山之路的两侧。庙会主要活动在青莲寺举行。上山路两侧摆满各类摊铺,或是商户经商,或是艺人卖艺,或是大众游戏。庙会保留了当地及周边区域传统民间文化习俗,并有民间手工艺的制作表演,是研究东北大众民间信仰活动的重要依据之一。
老汤精配方
老汤精配方项目批次:省级第2批项目保护单位:黑龙江省调味品工业协会代表性传承人:王军阿城是金代开国都城,当时皇宫御厨调味主要依靠老汤。老汤精心熬制遂成宫廷秘方,历经几代人传承发展,成为除味精、鸡精外的第三代鲜味料。老汤精配方以动物骨髓精粉为主要原料,加入植物香料,其生产过程主要包括选料、配料、制作成品3道工序。老汤精省时方便,味香浓郁,味鲜突出,味厚持久。
满族颁金节
满族颁金节项目批次:省级第2批项目保护单位:阿城区满族联谊会代表性传承人:那国学满族颁金节是满族族名诞生纪念日。颁金节是满汉语合成词,“颁金”是满语诞生之意。1635年,农历十月十三皇太极在盛京(今沈阳)皇宫大殿颁旨宣布将女真族改为满洲族,辛亥革命后又简称为满族。为了纪念满族族名的诞生,满族人将农历十月十三定为颁金节,进行庆祝。每届颁金节必备3项内容:讲述历史,缅怀祖先的丰功伟绩;进行萨满舞表演;食用满族特色饮食(喝豆汁、吃瓤肠、粘豆包、杀猪菜和4个压桌碟)等。
哈尔滨红肠制作技艺
哈尔滨红肠制作技艺项目批次:省级第1批项目保护单位:哈尔滨秋林里道斯食品有限责任公司代表性传承人:仲兆敏“里道斯”是俄语红肠的意思。秋林“里道斯”红肠原产于东欧立陶宛,1919年在哈尔滨开始生产。其用猪精肉和牛子盖(牛后臀,三扒一林)为主料,添加各种香辛料,经腌制、制馅、灌肠、烤、煮、熏等传统工艺精制而成,独到之处是经两次水煮、两次硬杂木柈熏烤。红肠外观呈枣红色,皱纹均匀有弹性,有烟熏芳香气味,肠体结构紧密,切面光滑细腻,防腐防冻性强,便于携带,是哈尔滨的典型代表食品。项目批次:省级第1批项目保护单位:哈尔滨大众肉联集团有限公司代表性传承人:秦凤山马宗欣哈尔滨大众肉联红肠是1913年由俄籍德国
阿城萨满舞
项目批次:省级第3批项目保护单位:哈尔滨市阿城区满族联谊会代表性传承人:李晓燕流布于黑龙江省阿城满族聚集区的萨满舞,反映了满族先民在刀耕火种的年代乞求上天给予幸福,感谢上苍恩赐丰收的深厚情感,表达了对自然界和各种动植物的敬畏,最终变成宗教祈求,完成其“万物有灵”民族信仰的建设体系。
五常鞑子秧歌
项目批次:省级第1批项目保护单位:五常市文化馆代表性传承人:郎国兴五常鞑子秧歌来自京城的宫廷内部,是贵族文艺,表现了宫廷生活和征战的场面,没有故事性,从服装、动作、音乐、内容上都表现了满族宫廷的特点,具有浓厚的满族特色。
满族传统民歌
满族传统民歌项目批次:省级第3批项目保护单位:哈尔滨市阿城区音乐家协会代表性传承人:奚国栋奚景春满族传统民歌是满族在萨满祭祀活动中形成的民族民间歌曲,是东北民族民间音乐的重要源泉之一。既具有自然崇拜和多神崇拜的萨满音乐色彩,又兼具生活气息浓厚、实用于生产生活而作而唱的特点。
女真谱评
八百年前,曾威震白山黑水的完颜女真族,灭辽后,慑服西夏,进兵中原,把宋朝统治者赶到江南,在我国北方建立了大金王朝,统治各族人民120余年。这支迅猛崛起的完颜女真族在历史上始终是一个谜。据《金史世纪》载:“黑水靺鞨居肃慎地,东濒海,南接高丽,亦附于高丽。曾以兵十五万众助高丽拒唐太宗,败于安市。开元中,来朝,置黑水府,以部长为督,刺史,置长史监之。赐都督姓李氏,名献诚,领黑水经略使。其后渤海盛强,黑水役属之,朝贡遂绝。五代时,契丹尽取渤海地,而黑水靺鞨附属于契丹。在其南者籍契丹,号0真;其在北者不在契丹籍,号生女真。生女真地有混同江、长白山,混同江亦号黑龙江,所谓‘白山、黑水’是也”。对于完颜女真
阿勒楚喀民间文学
阿勒楚喀民间文学项目批次:省级第2批项目保护单位:阿城区民间文艺家协会代表性传承人:郭长海常俊伟阿勒楚喀民间文学由满族民间故事、歌谣和谚语等构成,以金元时期的历史传说及口头传承故事为主,如《白家雀的传说》、《金腊照白城》、《石头羊》等,主要流传在松花江中、下游及阿什河一带。其民风淳朴、语言鲜活、故事生动,为当地民众所喜闻乐见,反映阿勒楚喀(今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阿城区)各族人民的心声和历史文化面貌,对于研究金元时期的满族文化历史及民风民俗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双城民间故事
双城民间故事项目批次:省级第3批项目保护单位:双城市文化馆代表性传承人:刘卉黑龙江双城是松花江流域中游最古老的城市之一,其先民由满、锡伯、汉、蒙、回等民族构成。双城民间故事多取材于当地少数民族的历史故事、神话传说及民间掌故,其地域特点鲜明,人文气息浓郁,故事情节曲折动人,所表述的奇闻轶事及鬼怪神灵充满着对先祖、大自然的敬畏和对故乡的热爱,也显示出对-的鄙视与抨击。
哈尔滨麦秸画
哈尔滨独特的资源孕育了哈尔滨独具地方特色的工艺品,麦秸画,牛角画是哈尔滨工艺美术厂首创的品种之一。此外还有羽毛画等
木兰滚冰习俗
木兰滚冰习俗项目批次:省级第4批项目保护单位:木兰县文化馆每年正月十五,木兰县城乡的居民都有到冰上去滚冰的传统习俗,至今已有100多年历史。滚冰多数是年龄大的领着晚辈以家庭为单位去滚,意在滚去疾病、贫穷,滚来健康、幸福。关于“滚冰”,木兰城乡流传着很多传说和故事,尽管说法不同,但内容大体一样。1991年木兰县政府把正月十五这天定为“滚冰节”,开展各种演出等喜庆活动和经贸活动,使滚冰习俗由家庭走向社会,规模不断扩展。
青牛葫芦制作技艺
青牛葫芦制作技艺项目批次:省级第1批项目保护单位:五常市文化馆代表性传承人:郑国华青牛葫芦制作技艺是一种在天然葫芦上雕刻、火烫和彩绘图案的传统制作技艺,流传于五常地区约200余年。青牛葫芦原由“小郑葫芦”而来,第4代葫芦传人郑国华因号“青牛”,作品常常落款“青牛”,故人们称之为“青牛葫芦”。因五常是满族人聚居区,受清宫廷绘画遗风的影响,五常青牛葫芦的设计十分考究,图案疏密得当,线条流畅清晰,风格高雅俊俏。
东北大鼓若水派
项目批次:省级第3批扩展项目保护单位:方正县文化馆代表性传承人:高春艳东北大鼓若水派是东北大鼓的一个主要流派,盛行于松花江流域蚂蜒河畔的尚志、延寿、方正一带,以行云流水的快板唱腔在东北大鼓中独树一帜。自清乾隆年间北京的“子弟书”艺人将其唱腔传入沈阳一带,汲取东北民歌小调等艺术元素,开创了深受民众喜爱、极具艺术魅力的“奉天大鼓”,很快发展到东北全境,成为后来所称的东北大鼓。
朝鲜族掷柶游戏
朝鲜族掷柶游戏项目批次:省级第4批项目保护单位:五常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代表性传承人:金善香掷柶游戏是朝鲜族特有的一种传统游戏,又称“掷柶”或“柶戱”。朝鲜族先民们以“掷柶”方式占卜求得来年好收成,后来慢慢演变成一种深受人们喜爱的游戏。掷柶游戏器具简便,由棋盘(也叫马田)、骰子、棋子(由4个刻注标记的扁豆或4根长约20-30厘米的半圆木块制成)。参加人数为2人或2人以上,分甲乙两组后编号顺序进行。按逆时针方向顺序轮流掷骰,按掷骰所得分数在“马田”上分别摆上4个棋子,从起点开始往终点运行,最后在棋盘上先走完的一组获胜。
阿城珍珠球
项目批次:省级第2批扩展项目保护单位:阿城区满族联谊会代表性传承人:关志坤那国学哈尔滨市阿城区是金源文化的发源地,京旗满族的聚居地。采珍珠是满族古老的生产方式之一,可追溯到女真人的渔猎时代。满族人民把这一生产活动演绎成珍珠球这项体育活动,用于丰富自己的生活。器材中的两个球拍,代表保护珍珠不被人采走的蚌壳,用球代表珍珠,用网兜兜取珍珠,用鱼篓收藏珍珠。该项运动表现出满族人民敏锐的创造性、丰富的想象力和热爱生活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