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河北省 > 石家庄特产
石家庄民俗文化
晋州官伞
“官伞”发源并流传于晋州的古城、槐树、东宿和城关一带。官伞的表演多在元宵节期间。表演时,先由锣鼓打开场点,会头出场自报村名、姓名,然后念白叫板:“左手执伞,右手叉腰,脚跟提出,咱们跳起来了。”接着,锣鼓喧天,唢呐高奏,几十个舞组竞相表演,看谁吸引的观众多、赢得的掌声响,谁便是优胜者。这种传统的、带有比赛性的表演,促进了官伞艺术的不断发展。民间办喜事也多邀请官伞表演祝贺,已经成为当地延续很久的一种习俗。官伞舞队参加婚礼时,是以迎亲仪仗队之一的身份出现,其位置在纱灯、彩旗、吹打乐队之后,新郎、新娘的马、轿之前。官伞舞蹈的基本动律是碾、拧、夹、转。“碾”是指脚步。每前进一步都是腿的脚跟落地后,立即移
赞皇原村土布纺织技艺
赞皇原村土布的制作,起源于传统的纺花、印染和织布,具有悠久的历史。是赞皇县制作传统粗布衣服、床上用品的一种传统工艺。早在赞皇“万坡顶遗址”的新石器时期,古人已懂得利用自然资源作为纺织和印染的原料,制造简单的纺织工具,开始了纺棉织布。秦喜辰师承其母王红玉,秦喜辰又把这项传统技术传予了崔雪琴。崔雪琴总结了祖辈们纺绵花、织土布的经验,进行了大胆得改革创新,把传统工艺和新时代理念相结合,并为产品定名为“原村土布”,使当地土布制作由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走上了集约化发展的道路。赞皇原村土布制作的主要步骤分为弹棉花、纺线、浆染、印线、经线、织布、缩水、裁剪等。弹棉花:传统工艺多以一把专用的弹棉花的弓,使用榔
窦王醋酿造技艺
窦王墓村座落于井陉县城东南10公里处,背倚青山、面临河谷,风景秀丽,舒适宜人。相传,隋末农民起义首领窦建德战死后便安葬于此地,故命村名为窦王墓。这里群山连绵、草木丰茂,既有丰富的矿产宝藏又有用不尽的绿色资源,交通便利,距省会仅半小时车程。窦王墓村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勤劳勇敢的祖先世代繁衍于此。清代顺治年间,仇氏先辈迁居此地,随之带来了特有的酿造食醋技艺。所造食醋质地优良,深受世代乡亲喜爱,至今在井陉还留有“打好醋——窦王墓”的俗语。能追索到的酿醋先人是清代末年的仇炉台先生。其子仇二丑16岁进入醋坊学习酿醋,终身为业。其孙仇书润子承父业以醋谋生,并将祖传的酿醋技艺完整传授给儿子仇彦军。窦王醋
藁城宫面手工制作技艺
藁城宫面手工制作技艺是藁城市特色产业之一,辐射14个乡镇、239个行政村。各村宫面从业者、加工厂众多,形成了藁城独有的特色文化。宫面产业以贾市庄镇耿家庄村、西关镇丰上村等较为突出,其中当属贾市庄镇耿家庄村的藁城宫面纯手工制作技艺最具代表性。藁城宫面手工制作技艺源于隋唐,盛于明清,历时1300余年源远流长,为藁城一大名产。藁城宫面手工制作技艺系纯手工挂面,经无数次技艺改进,在唐代即成为具有地方风味的名特食品。在明朝时期,藁城一带的面食艺人就以精于制作挂面而驰名燕赵之地。清光绪年间,地方官吏曾以此进贡皇宫,列为宫廷佳品。《藁城县志》曾有这样的记载:“吾邑之挂面,系土人所艺,味极适口,相传数百载,曾
青龙山庙会
孤山村村东南有一山叫青龙山,呈东北—西南走向,山体多为石灰岩,在山的北面,绝顶之下,有一天然石窟洞,名曰水潼洞,又名鹤仙洞,据旧县志和山上碑文记载,金代大定年间,高邑县马贤村有女,秋日荡秋千玩耍,忽大风吹至,家人遍寻女儿不见,忽一日,有人报之,赞皇青龙山绝顶巉岩有女在焉,家人往视之,乃其女也,见女在石壁僵立,容颜如昨,家人奇之,葬之其间,村民求雨立应。后府县知之,报之朝廷,敕封“水潼仙姑”,为司雨之神,百姓以为仙,清明贡焉。后来,孤山人们先在山上修建了水潼仙姑庙供奉水潼仙姑,又在山腰修建青龙观,供奉玉皇大帝、三十六路神仙、十殿阎罗王、碧霞元君和关公等神像。青龙山长期有全真教龙门派道士居住,有碑
井陉窑传统烧制技艺
太行八陉之五的井陉,自古又称四省通衢,井陉窑烧制技艺在隋代已完全成熟,唐、五代时与邢、定同时生产着“官”字款白瓷,成为河朔三镇之一,统治镇、冀、深、赵四州长达160年之久的成德军的官窑。按照元朝编写的《金史·地理志》记载,在整个金代所占据的北半个中国(淮河以北),只有井陉窑(真定府)出产瓷器。井陉窑传统烧制技艺包括:原料选验、耙泥淘洗、澄浆陈腐、揉泥、二次陈腐、拉坯、干燥、修坯、干燥、施釉装饰、自然干燥、装窑、烧制、开窑、选验、包装等,其中最能体现井陉窑传统烧制技艺的是它的特色装饰。在盛唐时期,井陉窑就在造型与装饰等方面开辟了自己的天地,它博采众长、兼容并蓄,形成了与众不同的装饰工艺。凡印、刻
灵寿青铜器制作工艺
青廉村最早铸青铜器皿的是王三妮的老爷爷王老宗,王老宗跟何人学艺不详。王三妮的爷爷王拴柱15岁时跟父亲挑担走街串巷生火打铸铜壶、铜盘、铜勺、铜鞋扒子、铜烟锅、铜铺手、铜蜡台之类器物,20余岁就掌握了老爷爷的全部技术。王三妮的父亲王吉忠19岁跟其父王拴柱学铸铜手艺,解放后王吉忠因在生产队劳动而放弃了铸造铜器。为不使祖辈的铸铜工艺失传,同在生产队工作的王三妮开始自己筑炉化铜、和泥打型学习铸造铜器,并把父亲的各种技术工艺都记在了心里,以待研究发展。改革开放后,父亲去世了,王三妮在自家庭院内垒起了化铜的炉子进行铜器铸造。灵寿青铜器制作工艺主要分雕刻腊型、涂壳制范、脱腊、烧烤型壳、化铜浇铸、清砂、打磨、抛
正定三角村高跷
河北省石家庄正定县位于冀中平原,滹沱河北岸,古称常山真定。历史上曾与北京、保定并称“北方三雄镇”。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毗邻河北省省会石家庄,历史悠久,其文化底蕴深厚,民间艺术繁荣。三角村高跷正是在这片沃土上生长的一枝奇葩。相传正定县三角村高跷起源于清朝光绪年间,距今已有100年的历史。三角村高跷与其他民间花会一样完成了由田间娱乐到文武兼备、角色分明、内容丰富、自成一体的蜕变,成为民间节庆不可缺少的娱乐项目。相传慈禧太后避难西安返京途经正定,从正定车站转乘火车时,在欢迎队伍中,三角村的高跷队表演博得慈禧太后喜欢。自此,三角村高跷在正定的民间艺术表演中崭露头角,每逢节庆,三角村高跷队就经常在本村及
井陉晋剧
井陉晋剧流传于石家庄市的井陉县,井陉与山西接壤,该县是千年古县、中国民间艺术之乡、中国感恩文化之乡。故井陉人酷爱晋剧,十九世纪中叶,晋剧传入井陉,到二十世纪初,可谓“村村有戏楼,人人唱晋剧”,全县各村都有了晋剧戏班,仅台头一个村就有三个晋剧戏班儿。这些晋剧戏班逢年过节、婚丧嫁娶都要开锣唱戏。井陉晋剧有剧目三百多个,曲牌五百余种,自创剧目在省、市连获大奖,唱段入选《中国戏曲音乐集成》,并有《火烧庆功楼》、《皇姑出家》等十六个剧目被录制成光盘出版、发行。井陉晋剧的主要乐器有板鼓、大锣、铙钹、铰子、小锣、梆子、晋胡、二弦、三弦、四弦、唢呐等,戏装有大蟒、大靠、箭衣、道袍、豹衣、斗蓬等,硬盔头有王帽、
栾武庙会
栾武庙会弈武庙建于县城西北一公里处一座高丘上,该庙由丘周围的大小裴村、内营、朝家庄、焦家庄五个村庄共同经营,是祭祀栾武子的庙宇。据史书记载:栾武子(栾书),春秋时晋国大夫,食采于栾,将中军为政14年时间,屡建战功。他一生俭朴,轻财重德,卒后,葬于栾城县西北一公里处,世代称栾书冢,旁建栾书庙(栾武庙),每年农历八月十五至十七日进行祭祀。旧时凡在栾城居官者,在庙期,皆到庙内上香。栾城庙期正值中秋,四乡乡民秋收已过,纷纷起庙,商贩云集,形成庙会。栾武庙于1956年雨季水灾中坍塌。
陈庄镇庙会
陈庄镇庙会陈庄是灵寿县山区重镇。它西依太行山脉,东临华北平原,距灵寿、行唐、阜平、五台、平山县城各五十公里。周围山场广阔,物产丰富,自明朝中叶初具规模,至清朝发展成为冀西区重镇,商业区发达,成为山货集散地,货物交易远至京、津、沪、武汉、大同、绥远等地,素有“拉不败的陈庄”之说。抗日战争前,江南及京津大城市的商贾常年往来陈庄贸易,知陈庄而不知灵寿。陈庄除二、七为集外,一年有三月十八、九月十三两次庙会,并一直保留至今,其中以三月十八的奶奶庙会最为繁华。陈庄镇东口路北高丘之上修有奶奶庙,建筑古朴,三进殿堂,正殿塑像神气十足。路南建有戏楼一府,曲脊飞檐,高大突兀,每逢庙会,香客摩肩接踵,商贩辐凑云集
藁城战鼓
藁城战鼓是藁城农村传统的民间艺术。据传,它起源于唐朝天宝年间。古时,战鼓是祈雨拜庙祭祀的必备舞队,久沿成习。新中国成立后,战鼓摆脱了旧的迷信束缚,成为重大节日庆典活动必不可少的表演项目。1949年10月1日,藁城战鼓四大流派之一的马庄鼓会,曾应邀参加了开国大典,其战鼓风采被永远定格在开国庆典新闻纪录影片的镜头之中。藁城战鼓是一种以大鼓、大铙、锣镲为伴奏、以钹为舞具的男性群体广场艺术。其吸收采纳许多武术动作,有“武术战鼓”之美称。清末,藁城战鼓队曾赴天津参加皇会演出,轰动京津,被誉为“天下第一鼓”。藁城战鼓源于祭祀,产生于明万历十年(1582年)。旧时,寺庙极多,庙会频繁,庙会祭祀活动都要击鼓舞
晋州赵氏剪纸
晋州赵氏剪纸是中国剪纸中很有特色的一个流派,是母女传承的典范,具有鲜明的燕赵风格,是燕赵大地“活”的文化传统的见证,展现出鲜明的中华风情和民族气韵。晋州市地处河北省中南部冀中平原腹地,石德铁路、307国道穿越市区,西距省会50公里,北距首都300公里,土地肥沃,物产丰富,有“粮棉仓、鸭梨乡”之美誉。晋州赵氏剪纸有籍可考的历史起自清代咸丰年间,距今150余年,传承六代。其前辈谢冯氏、谢嫣蕊、李喜娥都是著名的民间巧女。她们剪的花样子在晋州民间广为流传,为妇女们争相描摹、复制和珍藏,在晋州剪纸的自然传承中发挥了骨干和桥梁作用。其-传人彭秀慧、第五代传人赵才萱、第六代传人庞晖相继荣获河北省民间工艺美术
井陉雪花山庙会
石家庄一带的庙会历史悠久,最早产生于祭祀活动。据考证,早在汉代,封龙山就有祭山活动,这是封龙山庙会的渊源。随着宗教文化的发展,寺庙祠坛大兴。诸如关帝庙、药王庙、观音庙、奶奶庙、圣母庙、三官庙、真武庙、吕祖庙、城隆庙、五道庙、土地庙、山神庙等,逐渐遍布各地,祭神敬仙活动也随之频繁和普及,庙会随之盛行。栾城西宫大庙会就是祭祀南海观音的活动,井陉雪花山庙会起源于祭神。也有的庙会,是群众为了悼念他们崇敬的人而设立的。如灵寿城关农历二月初一的“成官”庙,是为了纪念灵寿知县成肇麟而设的。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德法联军追击西逃的慈禧和光绪,路经灵寿时,胁迫成知县提供粮草、车马、妇女。成知县断然拒绝,被法
栾城西宫大蜡会
栾城县位于冀中平原南部,河北省西南部,省会石家庄市东南方,为石家庄市近郊县,西宫村位于该县城南5公里。西宫大蜡会是栾城县西宫村一年一度的传统庙会,每年农历十月十三至十五在西宫村举办。庙会以特定时间、特定地点、更以独特的形式举行独具特色的祭祀仪式活动为亮点,自明代至今,数百年来世代传承历久不衰,形成了闻名遐迩的地域性的、传统的、综合性的民间文化活动。西宫大蜡会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相传明朝永乐年间,河南省一带眼疾流行,患者多双目失明,无医可治。一年,有一老妪到此地行医,免费为当地百姓治病,某村一员外夫人被老妪治好后,员外亲至老妪家乡---栾城县西宫村感谢,却发现老妪竟是南海观音。临行时置办大蜡,感
井陉花脸社火
八百多年前,井陉县小作镇桃林坪村南楸树梁进行了一场激战,多员名将浴血奋战,击败敌寇。后来,当地百姓为纪念当时的战斗场面,按老人的传说,精心组织,刻苦排练,组建了花脸社火,至今已有600余年历史。桃林坪花脸社火描述的是三国、梁山等故事中各员名将的战斗场面,共有16个回子,每个回子是一个故事(一场戏)。桃林坪花脸社火不唱不说,只有从脸型、招路上仔细观察才能辨认出演员的身份和戏的内容。因桃林坪社火脸型奇特、武艺超群,在嘉靖年间被朝廷封为皇纲护卫队,因此一年一度的井陉赵庄岭皇纲都有桃林坪社火押送,称为押纲护驾社火。一至十五回反映了历代名将的战斗故事,第十六回由桃林坪村老艺人赵维海教师所创。桃林坪花脸社
藁城北周卦乱弹
藁城市北周卦乱弹是民间戏曲稀有剧种之一。据《石家庄地区戏曲资料汇编》载,乱弹在清乾隆、嘉庆年间传入,距今已有200余年历史了。自清道光五年(1825)至清光绪十三年(1887),除藁城市北周卦乱弹同乐会及南大章等八个村有乱弹戏班外,晋县、元氏、高邑、赞皇等县都有戏班。乱弹戏大致分两路,即东路乱弹和西路乱弹。北周卦乱弹属西路乱弹。乱弹系多声腔剧种。其唱腔基本保持着清代的音调,演唱以乱弹腔为主。乱弹的男女声腔均为真声咬字而假声托腔,十分强调力度。特别是旦角唱腔,除音调较高外,假声时常带“吼”出的喉音,为乱弹的重要特征之一。乱弹的唱词为上下句结构,以七言和十言为基本句式。乱弹的行当亦分生旦净末丑五
井陉孤山感恩文化
井陉孤山因二千六百多年前赵氏孤儿被义士程婴舍子相救藏于此山抚养成人而得名。感恩文化在井陉孤山历史悠久,底蕴深厚,已融入当地人民的生存意识、生活习俗和社交礼仪中。2007年5月,中国文联命名井陉孤山为“中国感恩文化之乡”。公元前597年,晋权臣屠岸贾残杀相国赵盾之子赵朔全家,并追杀朔遗腹子赵武。为国家大业,程婴与赵朔门客公孙杵臼巧定换婴之计,杵臼携程婴之子献身,程婴抱赵武藏身于此,将其养育成人、报效国家。感恩的种子深植于当地百姓心中,大家尊程婴为“爱婴护幼神”,每年农历三月十五,感恩祭拜。过庙时,人们着古装、摆祭旗、抬皇杠、打扇鼓、跳拉花、扭秧歌;生活中,从人出生开始,系锁祈平安、上香求开智、学
成官庙会
成官庙会农历二月初一,为纪念清灵寿知县成肇麟而设。成肇麟(1846-1901年),江苏宝应人,同汉癸酉举人。先任教谕,为官清廉,政绩显著,屡有升迁,曾任知州、知府。于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任灵寿知县。光绪二十七年,八国联军之德军追击逃往西安的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路经灵寿,强令成知县急筹军粮肉食,并限令限刻备八百匹骡驮、八百副参鞍,另加百名妇女、五百只鸡。成知县拒不答应。敌乃以最残暴手段对成进行人身摧残。先是纵敌抢掠,四处骚扰,竟以活牛为虏,火焚以食:继将成知县拖于马尾,绕城飞跑,直将成手得皮开肉绽,鲜血淋漓,昏昏欲死。成知县忍辱饮情,难脱魔掌,于夜遗书一封,遣人绕道送呈现正定知府江淮绪言
灵王庙会
灵王庙会农历三月二十三日,开始为县城大东关的庙会,现成为县城春季最热闹、繁华的庙会。此庙会因大爷庙而起。东关长街文兴桥东北建有明灵王庙,明朝天顺中敕建,庙额称“灵寿候祠”,俗称大爷庙,庙祀汉将邳彤。邳彤乃东汉光武中兴大将,以功封灵寿候,死后邑人建庙祭祀,以求保佑。据说邳将神像塑坐巨井之上,井中常发鸣声。明天顺年间,英宗帝体生一疮,久治不愈,一晚偶得一梦,见有一个暗中治疗。疮破脓淌,一时舒时,旋即痊愈,因意神仙相助,下令让人即愉梦中所见绘制,建戏楼,树牌坊,三重大殿,一道走廊,规模之盛,一时无比。此后,乡人乞神索药无不灵验。为纪念药王邳彤,于每年农历三月二十三日设大祭,开庙会,大聚僧侣,诵经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