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河北省 > 石家庄特产
石家庄民俗文化
联庄会
井陉矿区地处太行山东麓,位于省会石家庄西部井陉腹地,为四面环山,中央地势平缓的井陉盆地。所谓“联庄会”按行属分文、武、花会三个支系,文是社戏,武是社火,花会含曲艺、杂耍等。据清雍正八年《井陉县志》和有关史料记述,“明清时期”推行移民和八股取土量大举措,实施保、甲、里、社的严格划分和管制,清康熙建制分里、社、庄、村,一庄辖数村或十多个自然村落不等联合过会。特别是以横涧川为中心的“青横庄”,与其他庄,几个庄的数十个村联合起来交流过会,称之为“联庄会”。联庄会主要在井陉矿区及周边井陉县的农村形成,由“青横庄”岗王庄、北赵庄、南北寨庄、贾枣庄40多个村庄联合举办活动,自愿互邀或分别串会。过会期间从每年
通天河花会
鹿泉通天河花会是鹿泉市获鹿镇三街村社火表演队的一项传统民俗表演活动。鹿泉市位于河北省中南部,鹿泉市内的石闫公路是贯通山西、河北两省的通衢要道。三街村隶属鹿泉市获鹿镇,该村位于鹿泉市主城区西南部。鹿泉通天河花会源于获鹿东会馆(即铁行会馆),铁行会馆是当年山西人在获鹿设置的-场所。通天河表演是山西人传授给当地群众的一种介于舞蹈与武术之间的民俗表演艺术形式,该民俗活动据传已有300多年的历史。鹿泉通天河花会是一种娱乐性民俗活动,每逢农闲及春节期间,通天河表演队都会在村内的开阔场地进行表演,演员分别扮演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鱼精、鱼精婆、蚌精、虾精、海螺精、-精等九个角色,相互打斗穿梭,配以锣鼓器乐
云盘山人祖祭典
云盘山位于河北省井陉县的千年古村——马村,西距县城6公里,东距石家庄37公里。307国道擦村而过,石太铁路、石太高速铁路南北两翼穿越。此山虽然不高不陡,确是太行山区一座历史文化名山。云盘山一峰挺秀,崖壑峥嵘。其面对发源于山西的绵河(绵蔓水),名胜区阔达300余亩,庙宇区近200平方米。主殿坐北面南,三面环壁,一面临壑,左盘青龙,右踞白虎,形如一把天然石椅,可谓一方钟灵毓秀的人间圣境。云盘山有大殿三楹,供奉无生圣母。左建三清殿,右有“石娘娘”洞,东西配殿为药王殿、火神庙、送子观音与眼光娘娘殿;东路有水帘洞、总兵庙、苍岩圣母殿等;西路有沉山寨、白虎洞等遗址。山上存有20余幢清代古碑,记载着云盘山的
台头邳彤祭典
井陉台头邳彤祭典,始于明末清初,己有四百余年历史,是太行山区最大、最典型的纪念敬奉名医邳彤的大型传统群众性文化活动。邳彤,字君伟、安国人,东汉名将开国功臣,曾任太常少府初封武义侯,后改封灵寿侯,是二十八宿中的冀火蛇,他原是刘秀的部将,文武双全。不仅在平定王莽建立东汉征战中功勋卓著,还精通医道,倡导扶植民间医药事业,在祖国医药发展史上做出了巨大功献,邳彤故后,曾被宋徽宗特加封为“药王”。井陉台头邳彤祭典是在建寺庙纪念“药王”的基础上,又逐步形成的一个集文化活动与物质交流于一体的区域性文化盛会,是冀晋文化相得益彰的特色文化。每年农历三月二十三日,人们敬香拜神,载歌载舞,祈求吉祥平安,消灾祛病,沿革
南王庄转黄河
井陉南王庄转黄河是河北省石家庄市井陉县南王庄村古老的文化遗产,是在每年庆元宵节举行的一种大型民间文化娱乐活动,历史悠久,传承至今。南王庄村交通方便,位于县城东南20公里,全村300余户,1300余人,总面积约6平方公里,早在大唐太和年间已有村落。“九曲黄河阵”起源于商周时代古代交战的阵法之一。民间为了效法古人,摆起民俗转黄河的“黄河阵”,以祝顺利走出迷阵,就可以解困排惑得平安化险为夷。南王庄“九曲黄河阵”图由先人从帝京携回,并带有“全神案图”,设有神堂供佛传承至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九曲黄河阵”灯会是一个群体性组织,每年正月十二由会首组织,在古老的“黄河地”放线定点设图插杆为阵。木桩高一米二
虎皮庄天下太平灯
井陉虎皮庄天下太平灯是井陉县虎皮庄村民历代传承的一种年节民俗文化活动。清道光年间,井陉县虎皮庄村地处偏远山区,人口稀少,山林广密,百姓为了安定生活,保家护院,防止山间野兽的侵扰,就依靠武术来维护安定生活环境。因此,百姓在农闲时节从外地请回武师,在村里办起了武校,把每年的冬三月、春三月定为学武时间,村里的少、青、壮年全都学习武术,起到了良好的效果。在当时社会环境下,学员们白天干自家活,业余时间来学习练武,因此,必须利用晚上时间来学习。人们就用麻秸杆点燃照明场地,后来改用煤油做燃料的保险灯照明。有些来的早的人闲着没事就用火或者灯开始逗着玩耍,久而久之,随着玩耍的人数和花样的增多,参加的人数也越来越
井陉面塑
南张村位于石家庄市井陉县中部,属秀林镇管辖。东北距县城微水镇7公里。该村地理位置优越,交通条件便利。古驿道从村中穿过,绵河水在村北部自西向东湍流而下。村中煤台,煤厂、石料厂等企业众多,经济发达,人民富裕。南张村历史悠久,早在隋代就有村民居住,至今已有1400多年。村中文化底蕴丰厚,南张村“八景诗”广泛流传。村中文物古迹,民居古建筑较多,其中真武庙、观音庙、龙王庙、古戏楼等各具特色,庙会花会等年节庆典民俗文化事项丰富多彩。每年正月十八的花火会面塑展就是一项特色鲜明的活动。据考井陉南张村面塑展可上溯到清代中期,至今已举办约200年历史。花火会上燃放烟花爆竹,并在火场中摆放各种供品以祭祀神灵,祈求来
正定腊会
正定的传统腊会流行于城内各个街道四关及县城附近的村庄,是农历除夕之夜一项传统的活动,相传此俗始于清代,当初只是十几人提灯拜佛,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后来逐步有了辞旧迎新的性质,人数也增至数十人,甚至上百人,除灯以外还增加了鼓乐队,每年除夕,灯队、鼓乐队沿街-,庆贺腊尽春回。凡有腊会的村街,在进入腊月之后,人们在忙着置办年货的同时,腊会的准备工作也就开始了,整修灯笼、筹办蜡烛、吹奏乐曲的演练。灯笼一般有丝网做支架,外糊彩纸,内插蜡烛的叫插子灯;有木框,外安玻璃,内插双支蜡烛的叫门灯。除此之外,有蜡会的村街还会互换帖子,凡是互换了帖子的村街灯会队伍都要互相转到,解放前后城内及附近各村大小庙宇
南花园民间戏法
南花园民间戏法是石家庄民间戏法的通称,因其发源、生长、成名于此,故名。石家庄市南花园位于今裕华路北侧,河北省杂技馆东面,石家庄的杂技、魔术、戏法等表演艺术,就是在这里起源并发展起来的。当时,在南花园表演戏法的有南派、北派和关桥派,以北派为主。北派民间戏法特点是以地面表演为主,边演边说,借以提高观众的兴趣和注意力,影响较大的艺人有曹玉镯(傻子)、李志平、陈进才(大活宝)、刘长河(刘傻子),还有温化德、杨志伟、曹彦平等,表演的节目主要有:四把连、巧变大腕、气托钢球(吞丹)、吞宝剑、三连环、钓鱼、仙人摘豆、大变活人等。李志平、陈进才还曾到太原、郑州、洛阳、济南、兰州等地演出。新中国建立后。石家庄魔术
九曲黄河灯
千根村地处赞皇西南部,距县城25华里,属丘陵地带。九曲黄河灯是千根村一年一度的文化大餐,又名九曲黄河阵,俗称扎黄河、串黄河、转黄河。千根的九曲黄河灯,传说是由商朝末年三仙岛上的云霄、碧霄、琼霄三位仙姑和菡芝仙、彩云仙子摆的“内藏先天机密、生死机关;外按九宫八卦,出入门户,连环进退井井有条”的“九曲黄河阵”演变而来,形成于明代《封神演义》出版后的天启年间。九曲黄河灯的传统扎法,是将361根方椽,等距离栽成24米见方的黄河阵,使所有椽子横竖成行、对角成阵,方阵中央竖起一根12米高的天灯杆,是点将台。方阵的出口入口平行排列,用五彩牌坊装饰,是阵门,一般都向北开,象征众兵将的方椽之间,用竹竿绑扎联结成
何庄武狮
何庄武狮是分布在地处赵县城西13公里的北王里镇何庄村的一种武术带舞狮的独特民间艺术。全村上至古稀老者,下至垂鬓孩童,人人披挂,个个练习,都有一套武术带舞狮的绝活。何庄武狮兴于明末清初,据祖辈言传,有一年少林寺遭遇天火,两名少林武僧化缘至何庄村,把少林武功中的大洪拳、小洪拳传授东西两家子弟,形成了何庄东西两少林分会。凭借过硬的武术功底,少林会几个年轻人很快把舞狮练成,由此形成了何庄村独特的武术带舞狮风格,一直延续到今天。据传,乾隆皇帝南巡私访时,曾在该村牌访处观看过武狮表演,当然这只是传说,但何庄武狮的历史渊源和当时产生的社会影响可窥见一斑。何庄武狮将少林武功与舞狮绝妙地融合在一起,注入不同社会
南平望拉花
南平望村位于河北省石家庄市井陉县城东北13公里处。明洪武年间冯氏迁此立庄,已有600多年的历史。此村艺术人才济济,文化底蕴深厚,古老的玉皇阁,神圣的龙母庙,神奇的八仙灶,构成了一个古老而又文明的文化之乡。南平望拉花演绎着一个美丽的传说。相传古时候在距村子不远的山上聚集着一伙山贼强盗,他们常常下山到村庄抢掠财物,欺压百姓,人们不甘忍受其暴行,便设计除掉这伙强盗。他们挑选身强力壮的青年壮士,又邀请了侠女扮成歌舞艺人,佯称上山为山大王助兴表演,乘机除掉了山贼强盗,从此老百姓过上了太平日子。为纪念这次胜利,老艺人冯氏以“壮士侠女上山除盗”为背景,创编了舞蹈《庆太平》,逢年过节到街头演出,久而久之就形成
南岩乱弹
南岩乱弹是流传在河北省高邑县东、西南岩村一带的传统地方剧种,属西路乱弹。南岩南距高邑县城5公里,北距石家庄市50公里。地处冀中平原,属暖温带半湿润地区,四季分明。高邑县南岩乱弹久负盛名,清咸丰年间西南岩村就成立了乱弹乡乐班。1911年-1936年是乱弹的鼎盛时期。1937年抗日救国战争爆发,戏班受挫,乱弹演出渐趋冷落。1949年,高邑县政府以南岩戏班骨干为主成立了县乱弹剧团。20世纪六、七十年代,乱弹以演出样板戏为主。在南岩唱乱弹是一种习俗,家家有演员,人人都能哼几句。南岩乱弹经常在本地及元氏、赞皇、赵县等周边各县以及邢台的临城、隆尧、任县等地演出,影响很大。南岩乱弹是一个多声腔剧种,行当亦分
石家庄丝弦·郭家庄东路丝弦
晋州市“晋州郭家庄东路丝弦”是“石家庄丝弦”流传在晋州市郭家庄的一个分支。丝弦又称弦子腔,以石家庄地区为中心,分为东、西、南、北、中五路腔派,流传在太行山两翼的冀中、冀南、晋中、雁北地区,已有五百多年历史。“晋州郭家庄东路丝弦”起始于清朝末年光绪年间,由本村张洛表提议和本村大户郭洛仿组建了东路丝弦子弟班,东路丝弦声腔高亢,铿锵有力,唱腔板式分头板、二板、三板、河西调等十几种。和农民淳朴憨厚,直率的情怀融洽合一,又简单易学,真假声并用,且行当齐全,文武场配套,剧目多,内容丰富,很快得到广大人民的喜爱。逢年过节、庆典、庙会,少不了高亢明亮,委婉动听的弦子腔。晋州市郭家庄东路丝弦剧团曾演出剧目达一百
石家庄丝弦·获鹿丝弦
获鹿丝弦起源于元末明初,距今已有640余年历史,是流传于石家庄、鹿泉(原获鹿县)、平山、正定、赵县等地区的地方传统戏剧剧种,又名弦索腔、四弦、女儿红,其声腔为元、明流行于燕赵的小令。丝弦分为东路、南路、西路、北路和中路五大派支脉,获鹿丝弦属于中路丝弦。根据获鹿县志记载,获鹿是丝弦的发源地之一。在新中国成立前,从事丝弦表演的民间艺人靠撂地儿“唱饭儿”谋求生计,表演风格贴近生活,深受群众喜爱。七七事变前,丝弦艺人刘魁显、王振全(获鹿西龙贵人)创办了“玉顺班”。1937年,班社更名为“隆顺合剧社”。1947年,石家庄解放,获鹿丝弦得到了保护和发展。1957年,剧团进京演出,享誉京城。1959年,获鹿
平山西调秧歌
平山西调秧歌在《平山县志》早有记载,在平山流传已久,起源考证不详,至少达数百年以上。现今只有刘家沟、白龙池、辛庄、柏树庄、观音堂等几个村庄有人能演。其中,刘家沟村和白龙池村,同属古月镇辖区,是目前平山西调秧歌最主要的流传地。刘家沟村在古月镇东5华里仅靠西煤东运的冀晋大道通衢边,四面环山,全村110户,600多人。白龙池村,古月镇东10多华里临近温塘、西煤东运冀晋大道北边的一个小山窝里,村子不大,只有几十户人家。据传说,平山西调秧歌源于农民萌秧所唱的田间小调,由民间“串街秧歌”、“-腔”、“秧歌舞”等脱胎发展而成的,后来发展成为演绎演故事情节的民间小戏,属于平山土生土长的地方剧种。与大街上腰系红
北纪城秧歌戏
北纪城秧歌,是一种集做、念、唱、打于一体的民间戏曲剧种,发源并流传于灵寿县北纪城村,号称西调秧歌。北纪城秧歌的起源已无从考究,只知道最早唱秧歌的人是闫增兰的曾祖父闫福贵、闫福德兄弟二人。清咸丰年间,兄弟二人就组班演唱。现在形成的二十多个剧目都是经过几代老艺人提炼、加工口传形成的。这些剧目有的取材于当地的民间传说,有的是移植其他剧种的剧目,还有自编剧目。各个剧目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观众在欣赏艺术之余,还能受到传统美德的熏陶。秧歌戏在唱腔设计上分胡子生唱腔,青衣唱腔,彩旦唱腔,老旦唱腔等多种。这些唱腔分垛板、快板、慢板、散板、河西板等多种板眼。唱腔有板有眼,抑扬顿挫,喜怒哀乐分明。胡子生唱腔铿
井陉丧葬习俗
井陉县地处河北省西北部山区,与山西省毗邻。境内有百余里古驿道穿越,是历代战争之要塞,经济文化流动之通道。千百年来,随着各地过往流民的寄居,多种文化在这里沉淀聚集,形成了井陉独特的民风习俗。井陉的丧葬习俗有着很鲜明的地方特色,井陉人民素有“厚葬”老人的传统习俗,事前“择地扎坟”,事后“掘土造墓”,葬礼仪式繁杂而隆重。当地就有“生在北京,长在天津,死在井陉”的俗语。井陉丧俗一般包括装裹、停尸、戴孝、收殓、出殡、下葬等程序。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井陉丧俗也有着不同程度的演化,因死者的社会地位、年龄身份、经济基础举办的丧礼规模不一,但常用的几个主要环节是不可缺少的。随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步伐
栾庄海龙湾龙文化
栾庄海龙湾龙文化因海龙王爷布雨解旱的悠久历史传说而得名,每年三月十五庙会日,方圆百里的百姓拜神祈雨,祈求风调雨顺。海龙王庙周布满数幢建庙碑刻。《重修杏子山龙凤洞碑记》是明清古碑,“唐僧师徒取经图”是清代古碑。庙会流传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锣鼓、香案、洞府、庙宇、十余块传述记载碑刻,门口石门鼓,左边雕龙、刻虎,莲花开;右边雕凤、刻狮、菊花香;庙门下马石,这边莲花苞欲放,那边莲花刚吐蕊,粗犷中透着雅致,着实耐人寻味。2000年修葺庙宇后正式对外开放,聘请香客长居庙宇,形成娘娘庙内求子求女,海龙王庙祭神祈雨,直腰龛中插棍直腰,庙院之中文会武会祭祀等系列的海龙湾庙会文化。特别是饮用龙洞水孕生龙子,饮
赵县道情
赵县道情,俗称“涣鼓书”、“渔鼓”,是流传在河北省赵县一带的一种民间说唱艺术,以地方语言说唱,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唱词通俗易懂,唱腔朴素优美,既能说唱小段,又能说唱大书,深受当地人民群众欢迎。赵县道情起源于清朝康熙年间,起初是单人多角色演唱,有丰富的表现力,类似现代的评书,后改为双人说唱,与相声有诸多相似之处,是地域地方性很强的民间曲种。器具为筒子和串板,改为双人说唱后,器具又增添了架子鼓、长板等。据祖辈言传,道情伴奏使用的镲为何仙姑的荷花云镲,筒子为张果老的筒子,长板则为蓝采和的板子,虽然这只是历史传说,但是赵县道情的历史渊源由此可窥见一斑。据史料考证,清康熙十年(1671)赵县有道情艺人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