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河北省 > 石家庄特产
石家庄民俗文化
耿村民间故事
耿村隶属河北省藁城市常安镇,西距藁城市12公里,古属中山国。明太祖朱元璋义父耿再辰死后封王葬于此地。为纪念耿再辰而设立的四月初一到初四的耿王庙会吸引着方圆百里的善男信女和各路商贾。庙会中有唱大戏、说书、担经舞、打扇鼓等丰富多彩的民俗节目表演。20世纪40年代,耿村仅有四百余人,大小店铺、作坊却有一百余家,故有“小村大集”、“一京二卫三耿村”之美誉。外出经商、游历、当兵的耿村人,返乡时带回了天南地北的故事和传说。天长日久,这里逐渐成为了商品集散地和民间文学传播地,积淀了丰厚的民俗文化。尤其是村民中讲故事听故事的传统至今仍很盛行。1987年以来,相关部门组织对耿村故事传承状况作了11次普查。目前,
桃林坪花脸社火
八百多年前,井陉县小作镇桃林坪村南楸树梁进行了一场激战,多员名将浴血奋战,击败敌寇。后来,当地百姓为纪念当时的战斗场面,按老人的传说,精心组织,刻苦排练,组建了花脸社火,至今已有600余年历史。桃林坪花脸社火描述的是三国、梁山等故事中各员名将的战斗场面,共有16个回子,每个回子是一个故事(一场戏)。桃林坪花脸社火不唱不说,只有从脸型、招路上仔细观察才能辨认出演员的身份和戏的内容。因桃林坪社火脸型奇特、武艺超群,在嘉靖年间被朝廷封为皇纲护卫队,因此一年一度的井陉赵庄岭皇纲都有桃林坪社火押送,称为押纲护驾社火。一至十五回反映了历代名将的战斗故事,第十六回由桃林坪村老艺人赵维海教师所创。桃林坪花脸社
南张井老虎火
井陉县南张井作火技艺,相传为先祖于康熙初年在山西充哑三载偷师而得。世代相传的“偷老杆”习俗,就是为了纪念这位烟火宗师。清朝后期至解放前,南张井村烟火一直是县城元宵花会的压轴戏,被视为“官火”。井陉县家喻户晓的歇后语“张家井叫闺女----看火”,足证其名气之大。老虎火的-流程主要是:将干柳木劈开烧成木炭,置以瓮中洒水覆以湿布。而后晾干洒酒用石碾碾成块状。再晾干用擀杖碾烂过以箩,配以硝和硫磺,即成药。主要火种有:起火、锅子火、伞火、老虎火、三国故事火、老杆火等,种类繁多,内容丰富。其中老杆火杆高四丈八尺,下联21条火线,穿以“来回码”。分“四门周底”、“五马破曹”、“八阵图”三个图案。杆上依次主要
深泽坠子戏
深泽县位于河北省中部,省会石家庄东北75公里处。深泽坠子戏是河北省稀有地方剧种,也是全国稀有的地方剧种之一。广泛流传于河北省中南部、山西省东部地区。深泽县是坠子戏的发源地和发展的中心。坠子戏唱腔独特,以真声唱字,口齿清楚,通俗易懂,优美动听,具有传统戏曲的特征,是融歌、舞、剧于一体的综合性艺术。深泽坠子戏起源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末期,由传统的坠子书衍变而成。在演出过程中,说书艺人为引起广大观众的兴趣,穿戴戏剧服饰,简易化妆上场,分角色表演坠子书,引起轰动,大大提高了观众了欣赏情趣,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从此,由二至三人的打板说书,逐步改变为坠子戏,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形成坠子戏的雏形,逐步发展壮大,
正定高照(中幡)
正定的民间花会艺术——高照(民间杂技)最具代表性的是新城铺(附城驿)村。该村北靠新乐市,南距县城30公里,地势平坦,农田肥沃,曾是两千多年前的古鲜虞国的国都。高照,又叫中幡。起源于民国以前,已有百余年历史。据说,皇帝出行有盛大的仪仗队,其中,幡旗必不可少。打举幡旗的人在闲暇之时,就要弄幡旗,最终练得一身绝活。后来出宫,到正定,把此技艺传给喜爱的村民,相传沿习。高照所用道具主要是粗大竹料,其长短、粗壮不一,最重的有近72公斤。表演前把竹竿用龙凤小旗缠绕,上竖两把花伞,竿顶还要插十支雉鸡翎等作为装饰。表演者用竹竿在身上做出各种动作,基本相当于杂技中的”顶竿》。高照的表演主要在传统节日、喜庆、农闲之
石家庄丝弦
石家庄丝弦又名弦腔、弦索腔、河西调、小鼓腔、罗罗腔、女儿腔等,在明清俗曲的基础上衍变而来,是河北省特有的古老剧种之一,也是全国稀有的一个地方戏曲声腔剧种,流行于河北省大部分地区和晋中地区东部及雁北地区。石家庄丝弦为混合腔体制的剧种,有传统剧目五百多出,大部分为本剧种的传统剧目,也有相当一部分是从老调、西调、怀调、晋剧、昆曲、京剧、河北梆子等剧种移植而来的,其中既有生活小戏,表现民间情趣,也有袍带大戏,反映宫廷斗争。《空印盒》、《白罗衫》、《小二姐做梦》、《赶女婿》、《金铃计》、《杨家将》、《花烛恨》、《生死牌》、《宗泽与岳飞》等是其代表性剧目。石家庄丝弦唱腔独特,以其真声唱字,旋律向上大跳翻高
井陉拉花
河北省石家庄井陉县地处太行山东麓,河北的西陲,东距省会40公里。井陉拉花产生并流传于井陉县境内,是一种当地特有的民间艺术形式。起源于明清,源远流长。井陉拉花源于民间节日、庙会、庆典、拜神之时的街头广场花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井陉拉花经过多次挖掘、整理、发展,享誉全国,名扬海外。井陉拉花有多种流派沿传,有关“拉花”称谓的传说很多。一说拉花是在拉运牡丹花过程中形成的舞蹈,故称“拉花”;又说“拉花”是在逃荒中形成的舞蹈,“拉花”即“拉荒”的谐音;还说因舞蹈中的女主角叫“拉花”而取名拉花。传统井陉拉花有其显著的艺术特色,以“拧肩”、“翻腕”、“扭臂”、“吸腿”、“撇脚”等动作为主要舞蹈语汇,形成刚
常山战鼓
正定常山战鼓历史悠久,早在战国时期已具雏形,至明代已盛行于民间,石家庄市正定县是历史上“常山郡”所在地,故称其为“常山战鼓”。常山战鼓是由鼓、大钹、中钹、小钹、小锣等打击乐器组合而成的一种民间清锣鼓,主要用于广场表演。常山战鼓发源地河北省正定县原名真定,系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河北省民间艺术之乡。自晋至清末以来一直都是郡、州、路、府的治所,是古代冀中冀南一带的经济文化中心。战鼓是正定民间表演艺术的优秀代表,源远流长,久负盛名,起始于战国,兴盛于明代,因正定在历史上为常山郡(三国名将赵子龙故里),故而得“常山战鼓”之名。常山战鼓与山西威风锣鼓、兰州太平鼓、开封盘鼓并称“中国四大名鼓”。[2-3]常
赵庄岭皇纲
赵庄岭皇纲始于明嘉靖时期,距今约500余年之久,相传明正德十年武宗病危,急召外巡堂弟朱厚璁还朝继位,正月二十四日夜,朱途径赵庄岭遇贼兵截杀,朱躲至火神庙神案之下,方免遭死难。后,朱厚璁登基,年号嘉靖。嘉靖帝深感火神救命之恩,降旨封火神为火帝正君,拨皇银重建火神庙,赐皇家全幅銮驾执事以壮神威,钦定于每年正月二十五日为祀典之期,自此赵庄岭火神庙会诞生。每逢庙会帝皆拨皇银遣大臣送皇纲至赵庄岭助香火之资,庙会的皇纲表演即是由此演变而成,现称赵庄岭皇纲。“皇纲”也称“颠杠”,是赵庄岭火帝庙会独具特色的传统节目之一,它以再现古代帝王之皇家气势而闻名遐迩,倍受人民群众的喜爱。“杠”为古代的一种运输工具,其组
正定宋记八大碗
正定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正定八大碗,是正定一带民间传统菜肴的主要代表,此技艺创造经过历史演变和战乱,直到唐代才基本定型并开始广泛流行。正定八大碗制作技艺以“宋记”最为正宗,最具传统风格。八大碗主要包括:四荤、四素。四荤以猪肉为主,并精选其肘子肉、后臀肉,还有以精肉做成馅制成肉丸子,分为扣肘、扣肉、方肉、肉丸子。四素以萝卜、海带、粉条、豆腐为主等30余种,根据招待的客人不同,选择其中八种,经过其独特制作工艺做熟而成。由此技艺制作的八大碗已经成为该县城乡婚庆、重大节日招待尊贵客人时,不可缺少的一套菜肴,已成为正定县民俗文化中的优秀代表之一。此技艺主要在选料、刀功、火候掌
北白砂龙舞
北白砂村位于鹿泉市北部,该村周围地下有厚层白砂,故以白砂为村名。鹿泉市北白砂舞龙是一项传统民间花会表演活动。该活动发源于清代初期,迄今已有二百余年历史。北白砂舞龙是当地重大节庆活动的助兴表演活动,因其龙身长、套路多、阵容大而闻名于世。乾隆四年(1739年),乾隆帝途经北白砂村,当地百姓舞龙相迎。乾隆看到巨龙翻飞,似活龙再现,龙颜大悦,亲赐“腾云龙会”四字以示表彰。此后北白砂龙会名声大震,为北武当山庙会和重大节庆活动的保留表演项目。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北白砂农民组织了“腾云舞龙队”,他们继承前辈舞龙技艺和风格,对舞龙的套路、鼓点、服装、造型加以充实完善,形成了独具地方特色的表演风格。北白砂舞龙,
赞皇原村土布纺织技艺
赞皇原村土布的制作,起源于传统的纺花、印染和织布,具有悠久的历史。是赞皇县制作传统粗布衣服、床上用品的一种传统工艺。早在赞皇“万坡顶遗址”的新石器时期,古人已懂得利用自然资源作为纺织和印染的原料,制造简单的纺织工具,开始了纺棉织布。秦喜辰师承其母王红玉,秦喜辰又把这项传统技术传予了崔雪琴。崔雪琴总结了祖辈们纺绵花、织土布的经验,进行了大胆得改革创新,把传统工艺和新时代理念相结合,并为产品定名为“原村土布”,使当地土布制作由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走上了集约化发展的道路。赞皇原村土布制作的主要步骤分为弹棉花、纺线、浆染、印线、经线、织布、缩水、裁剪等。弹棉花:传统工艺多以一把专用的弹棉花的弓,使用榔
行唐杨村秧歌
行唐杨村秧歌是流传于行唐县杨村及周边地区的一种民间戏曲剧种,又称“北路调秧歌”,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根据行唐民间故事载,行唐杨村秧歌起源于东晋时期,成型于明末,繁荣于清中期。行唐杨村秧歌角色行当主要分为生、旦、净、丑四类。生角又分为娃子生、小生、须生、老生、武生,旦角分为小旦、花旦、青衣、彩旦、老旦,净角分为铜锤花脸、二花脸,丑角分为文丑、武丑、三花脸等。在板眼上分为起腔、平调、迷子、河西、垛子、快板、撤板等20余种唱腔板式。行唐杨村秧歌与其它地方的秧歌调子不同,自成一系,各种板式唱腔风格各异,表现力强。除个别句用假嗓外,基本都是用真嗓演唱,起腔苍劲豪放、穿透力强;平调平缓有力,高亢激昂;
平山北冶抬皇杠
“平山北冶抬皇杠”是起源并流传于北冶乡天桂山一带的极具当地民俗特色的舞蹈。表演者的装束为红、黄两色相映衬的古装打扮,两人抬一杠,杠杆用硬木做成,丈余长,中间粗,两头细,带有韧性,适合抬杠。杠箱四面绘有各种图案,杠箱两头各顶一个大铁环,上系铜铃铛,铁环用竹篾挑起,行走时发出叮当叮当的清脆声。杠箱上插满五彩小旗,中间是一立柱,柱上挂着鸡毛猴,行进中上下攒动。表演队伍前头是压杠官做引领,身穿官衣,头戴官帽,手持令旗,扮相风趣逗人,动作滑稽可爱。“抬皇杠”表演的基本动作内容有:串四门、青龙过道、横队单上、纵队双上、原地十字步、前后转身、杠下单转、杠下双转、双人换位、驼背下腰、腰间顶杠、倒转、顺转、起杠
无极饸饹制作技艺
饸饹,古称“河漏”。是以荞麦面为原料,经特制工具轧制而成的一种面食。无极饸饹一直以来是无极人民普遍喜爱的风味小吃。每逢集日,从乡村来赶集的村民,大都要吃上一两碗飘着香气的无极饸饹。据清代《无极县志》记载,明末饥荒时,许多关中人逃难来到无极,带来了陕西荞面饸饹的制作方法,从此,无极荞面饸饹在不断吸取外来经验的基础上,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制作方法和特殊口味。无极的饸饹在制作时选用新鲜荞麦现磨、现和、现做,用一种特制的饸饹床子,将荞面压成细而长的圆状条面,捞入碗中,再泼入多味调料的羊肉、猪肉汤,其特点是条细筋韧,挑起来不断条,清香利口。无极饸饹是一种特色小吃,俗称饸饹面。它是用饸饹床子压出来的,圆条型的
井陉窑传统烧制技艺
太行八陉之五的井陉,自古又称四省通衢,井陉窑烧制技艺在隋代已完全成熟,唐、五代时与邢、定同时生产着“官”字款白瓷,成为河朔三镇之一,统治镇、冀、深、赵四州长达160年之久的成德军的官窑。按照元朝编写的《金史·地理志》记载,在整个金代所占据的北半个中国(淮河以北),只有井陉窑(真定府)出产瓷器。井陉窑传统烧制技艺包括:原料选验、耙泥淘洗、澄浆陈腐、揉泥、二次陈腐、拉坯、干燥、修坯、干燥、施釉装饰、自然干燥、装窑、烧制、开窑、选验、包装等,其中最能体现井陉窑传统烧制技艺的是它的特色装饰。在盛唐时期,井陉窑就在造型与装饰等方面开辟了自己的天地,它博采众长、兼容并蓄,形成了与众不同的装饰工艺。凡印、刻
平山民歌(尤家庄小唱)
尤家庄村地处平山县中部,北邻滹沱河南岸,南靠横山,西邻大吾乡政府,东临东柏坡村,位于平山县城西北15公里处。东、西、北三面带较为平坦,地貌近似河套平原。尤家庄小唱的发源地——尤家庄村,历史上曾涌现出许多文化人才,文艺活动较为兴盛,是全县闻名的文化村。尤家庄小唱迄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据传18世纪初,外地木匠师傅来尤家庄村做活计时,将其民间小曲曲牌传入。随后,又加以乐器伴奏、道具高跷,再由村中艺人尤富荣用这种形式将《封神演义》中的南极仙翁老寿星和燃灯道人嫁接进了小唱情节中,增强了尤家庄小唱的娱乐性和观赏性。由此,尤家庄小唱便逐渐演化定型为一种以踩高跷为辅的载歌载舞形式的民间音乐艺术表演形式。1
金丝彩釉工艺
丝彩釉属高级金属手工艺综合性艺术品,起源于元末明初,是传入我国的西亚珐琅艺术“佛朗嵌”与玻璃、釉料、陶瓷、镶嵌等多门技艺相互高度融合,并经历代工匠的聪明智慧所创造出的新的艺术骄子。铂金“金丝彩釉”是我国特有的传统工艺美术品,铂金“金丝彩釉”工艺在传统工艺的基础上,将古代与现代艺术完美结合。它既能表现水墨画等中国画的魅力,又能淋漓尽致地展现油画等西洋画的风采,是精致典雅的艺术品。产品豪华典雅,色彩丰富饱满,具有极强的立体效果。铂金“金丝彩釉”是将世界各地各色岩石、沙砾研成粉末状作为着色工具的特种独版绘画。因材质自然天成,具有不退色、抗氧化程度高等特点,成为特色鲜明的标志性壁画。作品以高档木板为基
藁城宫面手工制作技艺
藁城宫面手工制作技艺是藁城市特色产业之一,辐射14个乡镇、239个行政村。各村宫面从业者、加工厂众多,形成了藁城独有的特色文化。宫面产业以贾市庄镇耿家庄村、西关镇丰上村等较为突出,其中当属贾市庄镇耿家庄村的藁城宫面纯手工制作技艺最具代表性。藁城宫面手工制作技艺源于隋唐,盛于明清,历时1300余年源远流长,为藁城一大名产。藁城宫面手工制作技艺系纯手工挂面,经无数次技艺改进,在唐代即成为具有地方风味的名特食品。在明朝时期,藁城一带的面食艺人就以精于制作挂面而驰名燕赵之地。清光绪年间,地方官吏曾以此进贡皇宫,列为宫廷佳品。《藁城县志》曾有这样的记载:“吾邑之挂面,系土人所艺,味极适口,相传数百载,曾
窦王醋酿造技艺
窦王墓村座落于井陉县城东南10公里处,背倚青山、面临河谷,风景秀丽,舒适宜人。相传,隋末农民起义首领窦建德战死后便安葬于此地,故命村名为窦王墓。这里群山连绵、草木丰茂,既有丰富的矿产宝藏又有用不尽的绿色资源,交通便利,距省会仅半小时车程。窦王墓村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勤劳勇敢的祖先世代繁衍于此。清代顺治年间,仇氏先辈迁居此地,随之带来了特有的酿造食醋技艺。所造食醋质地优良,深受世代乡亲喜爱,至今在井陉还留有“打好醋——窦王墓”的俗语。能追索到的酿醋先人是清代末年的仇炉台先生。其子仇二丑16岁进入醋坊学习酿醋,终身为业。其孙仇书润子承父业以醋谋生,并将祖传的酿醋技艺完整传授给儿子仇彦军。窦王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