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江西省 > 南昌特产
南昌民俗文化
南昌瓷板画像
南昌瓷板画是在中国传统绘画、陶瓷彩绘和西方摄影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将绘画艺术与烧瓷工艺巧妙结合的一种民间艺术。主要流传在南昌、景德镇、九江等地。清末至民国,随着西方摄影技术的流入,“珠山八友”之一的邓碧珊在吸取中国传统瓷器彩绘的同时,不断创新,将欧阳询发明的九宫格用于瓷绘,在摄影技术和国外绘画技法的影响下,慢慢摸索出让瓷上人物显得立体、真实的技巧,开创了瓷上肖像画的艺术领域。民国初年,南昌人梁兑石成为瓷板画的第三代传人。他在中山路繁华地段——府学前一带开设“丽泽轩瓷庄”,在景德镇购买大量白胎瓷,自设红炉,聘请艺人按顾客要求绘制肖像和粉彩瓷器。因其品质上佳、做工精细,一时购者如云。在梁兑石的带动
上坂关公灯
南昌湾里上坂曹村关公灯,又名关公龙,是为纪念三国名将关羽(字云长,世称关公)而设置的灯彩。南昌湾里素有在元宵节舞龙灯花灯的习俗,湾里区胡家自然村的板凳龙、罗亭镇上坂曹家自然村的关公灯等在当地都久负盛名。据清同治《南昌府志》记载:“元夕,乡间设板灯,其制像龙头、龙尾置于板,板置灯数笼,节节相承,共成一板。”又同治《南昌县志》记载:“乡间崇板灯,其制,设龙头龙尾贯以板,板置灯数笼,节节相承,共成一灯。”这就是南昌湾里的胡家板凳龙和罗亭上坂曹家的关公灯。据传,上坂曹家自然村的关公灯起源与关羽华容道故事有关。族谱记载,曹家的先祖原籍中原,后辗转来到江西都昌县谋生,后分支三地,即南昌县的港口、新建县乐化
南昌清音
南昌清音流行于南昌、新建两县及宜春、上饶、吉安和景德镇等地。盛于清嘉庆初年。扬州清曲对其影响很大,又吸收了邻近省份湖北、湖南、安徽等地传入的小曲,加上本地流行的民间小调,曲调趋于丰富。在其不断发展过程中,又从赣剧和南昌采茶戏等戏曲剧种中吸收养料,形成自己的演唱风格。演唱多由女演员自击板鼓而歌,伴奏多为盲人,乐器有二胡、琵琶、扬琴、月琴等。音乐上以小曲为主,文南词为辅,小曲曲牌有60多支,有以一曲多词演唱的曲目,如《五更相思》、《照花台》等;也有以多种曲牌串在一块联唱的曲目,如《南昌东湖十景》,即由〔鲜花调〕、〔红绣鞋〕、〔玉美人〕、〔进兰房〕、〔九连环〕等10支曲牌联缀而成。传统曲目有《安安送
南昌赣发绣技艺
赣发绣技艺是在赣绣的基础上演变而来,是我国特有一种手工刺绣艺术。赣绣起源于南昌市东湖区,分布区域为南昌市、景德镇、永修、抚州、赣州等地市县及福建、云南、青海等省的部分地区。近代江西刺绣发展迅速,赣绣逐步发展了赣发绣、真皮发绣、胎发绣、人物生肖手足印、盘金绣、夜光绣等工艺新品。进入新时期后,由于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才重新开发,继而不断创新,形成一种独具特色的发绣珍品,填补了我国刺绣行业的空白。
青云谱舨王庙龙舟赛
舨王庙(板坊庙)在明、清的南昌县志及早期的《逍遥山万寿宫志》,新修青云谱区志都有记载。在抚河东岸施尧村,曾有上、中、下三座舨王庙,是后人为了纪念农历四月初八为民除害、治服水妖而牺牲的三位押运官而建,这一天也成了祭神日,而在农历四月三十日,施尧村民则开展大型祭祀仪式,并在象湖水域开展龙舟赛活动。祈求来年河道平安,百事顺达。“东湖的鱼,西湖的虾,施尧的龙舟赛万家”便是流传于此。参赛龙船充分展示了我区农村群众体育活动的风采,体现了我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团结奋进、健康向上的精神风貌。延续到现在,赛龙舟活动也已成为我区农村群众体育活动的一个品牌、一张名片。
万寿宫文化
万寿宫文化是传统赣文化的典型代表,由江西民众建祠纪念许真君而形成、发展,在江西和全国二十多个省市及东南亚部分国家广为流传。许真君,名逊字敬之,晋代豫章(今南昌县)人。曾任旌阳县令,在任期间,清正廉明,减刑罚,去贪鄙,重教化,深得民心。辞官东归后,人民感其功德,将县名改为“德阳”,一直没用至今。在家乡,他率民疏河治水,成效显著,后演绎成“铁柱锁蛟”的故事,广为流传。民众立祠奉祀,许真君被尊为“江西福主”,受到民间长久不衰的崇拜。唐宋以后,许真君被“儒道合一”的明净道派尊为宗祖,士大夫、文人学者同声唱和,颂扬许真君的笔记、小说、戏剧争相涌现,诗词楹联,难以胜数。历代帝王亦是徽召加封,赐额题字,江西
西山万寿宫文化
西山万寿宫庙会起源于东晋时期祭祀净明道祖师许逊功德,是以民间信仰为主要内容的群众性文化活动,活动场所位于江西省新建县西山镇万寿宫。许逊,净明教祖,少好道术,二十六岁师事西安道士吴猛。后又与地理学家郭璞结为好友,遍求名山胜地,得逍遥山下金氏桐园为栖身修道之地。并以“忠、孝、仁、慈、忍、慎、勤、俭”为垂世八宝。晋宁康二年(374年),农历八月初一,许逊德满功成,全家四十二口连同鸡犬拔宅飞升。后世人们在其飞升之处始建“许仙祠”,尊其为“江西福主”,并定其飞升之日为朝仙之祭,相沿至今已有1600余年,这就是西山万寿宫庙会之原由。西山万寿宫庙会分为两个内容:一是庙会朝圣。每年仲秋八月初一晨旦开朝,各地万
城南龙灯
城南龙灯是青云谱区一家专业从事龙灯生产的企业,凭借古老精湛的制作工艺,城南龙灯成为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依托不断的改良创新,赋予产品更多的文化内涵,使一件件精美的中国龙灯远销海外市场,开创了中国民族品牌进军世界的典范。为了实现龙灯产品的产业化、规模化扩张,进入上世纪八十年代,城南龙灯不断创新制作技艺,由早年的粗放加工发展为包含模具、竹编、裁剪、缝纫等100多道工序的专业化操作,美观实用的产品也得到了许多客户青睐,迅速占领了国内市场。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城南龙灯不断壮大,质地优良的产品畅销五湖四海,为了把江西的民间绝活推向世界,城南龙灯通过互联网进一步推广业务渠道,产品陆续入驻法国、德国、澳大
新建得胜鼓
新建得胜鼓是新建民间演奏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新建地方民间音乐的重要组组成部分。其长期隐匿于新建民间,在历史上是以一种礼器出现,起始于明代,盛行于清代。原名长寿鼓,寓樟树古老之意,当时,商议族中大事、喜事、节日祭祀活动、大旱祈雨、大涝御水都要演奏得胜鼓。因鼓声洪亮,后被军中仿制所用,起到“振奋士气”的功效,明太祖朱元璋与陈友谅在鄱湖大战十八年胜利后,便改名为得胜鼓。其制作独特、鼓点丰富、声势浩大、阵容壮观、用途广泛,与北方“威风锣鼓”齐名,二者遥相呼应,各具风格,素有“北锣南鼓”之称。
江西板龙灯之南昌塔城板灯龙
塔城“板灯龙”是人们在节日和农闲时所进行的一种表演,其历史可谓久远。塔城板灯龙的出现最早可追溯到明朝嘉靖年间,经过数百年的演变、发展,逐渐形成规模宏大、场面壮观、阵容齐整、形式完备的民间传统舞蹈。南昌县塔城乡北洲村村民世代以捕鱼为生,长期的水上生活使他们强风暴雨等气象灾害的侵袭,加上古代科学技术的落后,当地百姓逐渐形成原始的对龙的图腾崇拜,民间有“一条破船两只桨,水中求生靠龙王”的说法。村民在河边修建龙王庙,世代供奉龙王,企盼风调雨顺,生活平安幸福。而舞板灯龙就源于村民对龙王的崇拜。塔城板灯龙的主要价值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历史价值,塔城板灯龙最早可追溯到明朝嘉靖时期,长期以来,作为一种重要
李渡车仂灯
李渡是赣闽水陆交通的咽喉重镇和文化古镇,享有盛名的“车仂灯”之乡。李渡的“车仂灯”起源于元末明初,有近千年历史。当时作龙灯的陪衬,跟在龙灯后面,听从龙灯的鼓点节奏指挥。到了明末清初,才有自己独特的锣鼓点子,乾隆年间“车仂灯”基本和龙灯分离,形成完整的“车仂灯”灯彩艺术,逢年过节单独游街表演。清末民初,以周冬和为代表的一批老艺人将“车仂灯”搬上舞台,配有抚州采茶戏为基调的音乐,融李渡民间小调为一体,自创一套“车仂灯”乐谱。其表演形式即可配合龙灯,上街1;亦可舞台表演。先编好剧本,经过编排,按规定格式说唱表演。李渡“车仂灯”的独特之处在于以独轮车为道具,车身经过精心制作,配上假腿,中间站一女士,后
南昌宣纸刺绣
南昌宣纸刺绣是中华千余年来宣纸书画艺术和刺绣工艺完美结合的一种手工刺绣,其继承于江苏兴化市戴南镇顾庄顾氏家族的“纸绣”工艺,分布在南昌、萍乡、杭州、九江等市的部分地区。“纸绣”系顾氏家族“传儿传媳不授女”的手工技艺,顾氏家族从明朝供奉牌位查明,“纸绣”诞生于明代天启年间,距今已有七百余年历史,由聚居在江苏省古都兴化市戴南镇顾庄的顾氏家族的一个支支脉始祖顾小村之二世顾文华及妻殷氏创立,是顾氏家族一支脉系的家族内传手工技艺。后由于历史变迁,人口迁徒,“纸绣”工艺流传至高邮、卸甲一带。新中国成立后,第八代“纸绣”传人顾恩德移居江西南昌,将“纸绣”带入南昌,并将“纸绣”技艺传其子第九代传人顾玉纯,使其
北刘轿舞
胡家村位于南昌市昌东大道以西,“轿舞”发源于昌东工业园区胡家村北刘村,“轿舞”源于抬菩萨轿子,始于清康熙年间。北刘的村民每逢春节至元宵组织队伍表演,男轿领头,女轿居中,龙灯煞尾。北刘轿舞,每轿抬者四人,主要由“闪轿”、“磨轿”、“翻轿”三个动作组成。1985年,轿舞参加青山湖区舞龙大赛,获一等奖;1986年,轿舞代表青山湖区参加南昌市舞龙大赛,获二等奖;1987年,轿舞代表青山湖区参加江西省春节文艺晚会。
青山湖双龙戏珠
民间舞蹈“双龙戏珠”源于南昌青山湖区塘山镇塘山村。明末清初,村民用油纸扎龙,后改为板凳龙。光绪年间,又发展为布龙和节龙,由塘山镇塘山村和湖坊镇进顺村共同表演。民间舞蹈“双龙戏珠”是在塘山村的龙舞“龙戏珠”的基础上形成的。“双龙戏珠”是由两条九节龙和16个水族姑娘所组成,整个节目由双龙出宫、双龙戏水、双龙戏珠、金龙狂舞等14个主要动作组成,打击乐伴奏。1985年塘山村表演的“双龙戏珠”在中央电视台春节专题节目中向全国人民展演。2007年“双龙戏珠”代表江西省参加江苏海安举行的“龙舞太平”中华经典龙舞展示赛,荣获金奖。
二塘长工山歌
二塘乡位于进贤县东北部,享有“江南鱼米之乡”的美誉。“长工山歌”发源于二塘,并在二塘各个村落中传唱。“长工山歌”迄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它是长工们为倾诉心中哀怨,控诉地主剥削和追求幸福平等生活,从心底迸发出的心声。“长工山歌”音韵和谐,旋律优美,其唱调兼有山歌和本地采茶灯戏曲的特点。唱词七字为一句,讲究押韵,是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歌曲形式之一。1983年“长工山歌”在县文化馆推荐下,代表进贤县参加抚州地区民俗文化大汇演,荣获一等奖。2006年6月16日,中央电视台《千年古县》剧组来进贤县拍摄,把二塘的“长工山歌”和“泼蛇灯”作为进贤千年古县的特色,推向全国。
齐客过年风俗
“齐客过年风俗”发源于罗家镇楼付村委会中的付村小组。“齐客过年风俗”的历史渊源,可追溯到明朝中末期。据说付家自然村的祖先原先在河南中原黄河岸边居住,后期移居到青山湖区罗家镇。“齐客过年风俗”至今已传承40多代。“齐客过年风俗”的过程分两段:一是正月十一的祠堂会,二是正月十二祠堂前的行饭会。参加的人数约1000多人。“齐客过年风俗”充分展示了楼付村人的善良、纯朴、好客,而这种节日习俗又是在生产劳动中产生的,祖祖辈辈都要遵守这一习俗,所以楼付村“齐客过年风俗”,在维护社会秩序,加强人民团结,起了很大的作用。
锣鼓十八番
锣鼓十八番是极具地方特色的民间打击乐器表现形式,南昌县八一乡胡华村、塔城乡凤岗村、冈上镇黄台村等地都有锣鼓十八番。流传至今已经有300年历史了。其曲牌众多,打法多样,气氛热烈,表现丰富,形式多样。即可单独表演,也可为民间舞蹈伴奏,是南昌县地区欢庆节日、婚庆喜事中的一种艺术表演形式。
南昌采茶戏
南昌采茶戏,江西地方戏曲剧种之一,俗称“灯戏”、“三角班”,距今已有300多年历史。清代乾隆年间,南昌县塔城乡凤岗村刘蜀陡等人合办岗下刘家戏班,编排大戏演出,演员行当由二旦(青衣、花旦)和小丑,增加了小生、老生、大花、小花彩旦等行当,一直沿用至今。1927年南昌采茶戏从乡村进入南昌市,1953年,被正式命名为南昌采茶戏。2008年被列为江西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新建走马灯制作技艺
走马灯又称“跑马灯”,有的地方称为“转灯”。是古代节庆活动的一种比较高雅别致的灯彩类型。常见于元旦、元宵、中秋等节日庆贺活动场所。此灯彩虽然历史悠久,但能够制作的工艺人为数不多。在江西新建县昌邑乡、联圩乡及鄱湖地区一带,“走马灯”虽谈不止盛行,但颇受民众喜爱和青睐。“新建走马灯”地域特色比较浓厚,其造型呈圆柱形,多棱多面,其表一般用白纸糊成,点燃灯笼内蜡烛或油灯,由于热气流的冲击产生动力,从而带动轮轴,致使轮轴下的各类剪纸动物(以马为主)旋转起来,同时在灯光的映照下,外表呈现“骏马奔腾”的阴影图像。走马灯是我国民间传统灯彩之一,其制作和把玩历史悠久,起始于隋唐,盛行于宋清两代,古代文人墨客及民
新建石岗梅烛灯
石岗梅烛灯又叫板灯龙,是在每年正月十三晚上举行。其龙头造型独特,为1形,龙尾为莲花形,用各色纸张和竹篾编、扎、剪、贴精制而成,具有形象逼真,色彩华丽,制作精巧等特点;龙身为每节板凳串联而成,上面有三个灯笼,上大下小,用白色或红色纸张糊成,互相以一根木梢连接而成长龙。以庆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期盼新年新气象的到来,寄托着人民勤劳致富的美好愿望。石岗梅烛灯至今有着几百年的历史,具有浓厚的群众基础。石岗镇位于新建县西南部,这里,早就流传着“辞旧迎佳节,三灯庆新春”的风俗习惯,其影响深远,特别是如今,深受欢迎。2009年2月,南昌电视台一套《新闻说报》里播出了石岗梅烛灯闹元宵的盛况;同日,新建县电视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