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浙江省 > 宁波特产
宁波民俗文化
越窑青瓷瓯乐
古代人称青瓷茶碗为“瓯”,以此作乐器击打成音乐的则称为“击瓯”或“瓯乐”。慈溪上林湖的“越窑青瓷瓯乐”有文字记载的可追溯到3000年以前,也就是说,早在那时,“越窑青瓷瓯乐”乐器(器皿)的烧制和以此进行的音乐演奏,已经是当时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了。后历经商、周、秦、汉而盛行于唐宋,并涌现了诸如郭道源、吴缤、马处士等一大批音乐或演奏名家,深受当时社会各阶层的喜爱和青睐,系我国瓯乐音乐史上所达到的一个鼎盛高峰期和一颗耀眼的璀璨明珠,近年在上林湖龙口越窑遗址出土的一批唐宋时期烧制的青瓷乐器即是最好的佐证。根据出土和文献考证,古代“越窑青瓷瓯乐”的乐器主要有瓷瓯、瓷鸟哨、瓷埙、瓷管钟、瓷腰鼓、瓷编钟、瓷
慈城水磨年糕手工制作技艺
年糕,作为谢年祭祀的供品,含“年年高”的意思,就像南方视馒头为“发”、北方视饺子为“元宝”一样,被列为宁绍地区的食点之首。相传是大禹治水后,给浙江百姓带来实惠,大家就用他老人家整好的水田上结出来的粮食做成糕祭祀。初叫米糕,因为祭祀的目的是希望一年更比一年好,所以改称为年糕了。宁波制作年糕历史悠久,至少在北宋已经有用米粉做糕的记述。其方法有两种,一种为干粉年糕:把粳米浸透后沥干,搗或碾成粉末,再把粉蒸熟,捣密,搓成长条,压制成扁形即成;另一种为水磨年糕:把粳米浸透后,带水磨成糊状,再沥干,蒸熟,搓成长条,压成扁形。水磨年糕的味道好,但工序复杂,一般家庭只做干粉年糕。直到清咸丰年间,宁波慈城创建“
宁波高跷
《高跷》是一种民间舞蹈,俗称“踏高跷”。瞻岐高跷据传是该镇东坑村人周祖这,在北方当兵时学会后于解放初期传入的。先后在当地庙会、文艺会演和各种庆贺活动中亮相,受到群众的瞩目和好评,现在几乎是家喻户晓了。所谓的《高跷》,就是表演者站在木制的两根跷棍上,用棉布将双脚与跷棍紧紧绑住后,边行走边表演各种动作。表演者可扮作各类戏剧人物作简单的剧情表演,也可化妆成小丑等角色作滑稽表演。艺高者甚至可以做出翻身、转体、抛接等等各种高难度的花色舞蹈踩踏动作,既惊险又极具观赏性。瞻岐高跷的特点一是高——其跷棍最高可达2米,连人可高达三米五以上;二是舞蹈动作变换化色多——可以踩踏和表演多种花样动作,表演者人数可多可少
大头和尚
集仕港镇的《大头和尚》起始于清道光二十年,是一种流传很广的民间舞蹈,亦称“民间哑舞”、“大头和尚舞”等,历来广受社会各界的喜爱和欢迎。1955年曾参加过《浙江省第一届民间古典音乐舞蹈观摩演出》,1985年底被市电视台拍成资料录像后由市文化局存档,如今更是在区、市级的各项大型活动中受邀而频频亮相。所谓的《大头和尚》,就是表演者套着大光头面具,穿着和服、便裤、山袜与和尚鞋,手拿佛珠,扮成出家人模样;或是扮成女姓,穿上旧时大襟镶边衣裤和圆口鞋,手拿芭蕉扇,可以在舞台草地、可以在广场街头、可以在庭院明堂甚至在船舶店铺等等几乎所有人们需要的场所进行表演。它表演时的人员可多可少,道具简单,造型滑稽,动作风
渔翁捉蚌
该舞蹈流传于鄞州区的布政一带,原是演译渔翁祖孙二人勇斗为害一方的河蚌精、为民除害的故事,后来才逐渐演变为一种常用于庙会等民间文艺活动的特色性地方舞蹈节目了。据传,旧时当地宋严王村有个以张富章(1907年生)为头的、半职业性的民间艺术表演家族“宋家班”,承传这个舞蹈有上百年的历史。该项目1954曾年参加浙江省民间舞蹈文艺节目会演获二等奖,后相继列入《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浙江卷》,和获评为市一乡一品优秀民间舞蹈节目。《渔翁捉蚌》故事情节简单集中,表演生动活泼,舞蹈先由一妙龄少女扮演蚌精,身负彩壳一启一合,莲步一移一摇地显露妖艳状,并掀起风浪以淹没农作物为乐。此时渔翁祖孙出场,三次撒网
三字经
《三字经》是一种内容全面的儿童启蒙读物,具有传授基础知识与传统思想的双重功能,数百年来,流传广泛,家喻户晓。《三字经》有着丰富的内容。近代国学大师章太炎说:“其书先举方名事类,次及经史诸子,所以启导蒙稚者略备。”它的内容排列极有章法,体现了作者的教育思想。作者认为教训儿童重在礼仪孝梯,端正孩子们的思想,知识的传授则在其次,即“首孝梯,次见闻。”训导儿童要先从小学入手,即先识字,然后读经、子两类的典籍。经部子部书读过后,再学习史学,书中说:“经子通,读诸史。”《三字经》最后强调学习的态度和目的,用典多、知识性强,是一部在儒家思想指导下编成的读物,充满了积极向上的精神。《三字经》诞生于宋末元初,直
宁波竹刻技艺
竹刻,又称竹雕,即在竹子上(含竹根)施行雕刻工艺,它始于唐时,盛于明代,一直以来作为一种高雅的手工艺术品而被人们所喜爱。过去都是大户人家、书香门第乃至宫庭和官府的实用品或陈设用品,建国后则逐渐地进入普通家庭了。竹刻在以前完全由手工制作,建国后在锯、刨、打眼等工序上已采用机械操作,但最后要成为作品,则仍然凭刻雕艺人的手上功夫,他们技艺的好差决定着竹刻制品艺术性的高低。其制作的主要工艺流程是:﹙一﹚选取大号老冬竹,劈成或锯成胚,刨去青衣;﹙二﹚进行防蛀处理;﹙三﹚将要刻雕的图案设计于胚子上;﹙四﹚着手刻雕,手法一般分浅刻、深刻和透雕,又有阳刻和阴刻二种,所用工具有钢刀、大、小、方、圆等的各种凿子、
草席编织技艺
草席,俗称“席子、席爿、滑子、凉席、席”等,用蔺草编织而成,考古证实,中国草席的发祥地在鄞州的古林镇,七千年前的河姆渡遗址就出土了草席残片,当时的先民们用此来遮身、铺地或避风雨。二千多年前的西汉,古林草席已与东北的人参齐名,成为年年的朝庭贡品。唐代成为全国草席主要产地与集散地,并大量远销东南亚。清代产量已达千万条以上,在全国设有专销商店或连锁行。建国后则成为当地家庭的主要副业,1954年曾被周恩来总理指定为国礼,赠送给参加日内瓦联合国大会的各国首脑,影响深广。草席品种繁多,编织工艺复杂,又与人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按质量和用途,其主要分三大类:一是用络麻作筋的称为“络麻草席”(普通席);二是用苎
草帽编织技艺(鄞州草帽编织技艺)
草帽又称“宁波凉帽”,分“大白”和“双根心”两种。席草、麦秆编成。1922年,鄞县人史翔雄用麦秆创编西式女帽,取名为“嘉禾帽”,质地轻、式样美,深受欧美各国妇女的欢迎。宁波地区的草制品制作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声誉,从现有的资料看,是浙江省最早的发源地。
方孝孺传说
方孝孺是明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明成祖朱棣纂夺皇位时,为掩人耳目,要方孝孺起草诏书,方孝孺不但不说好话,还在诏书上写了“燕贼纂位”四字,朱棣命他删去,他说“不!”朱棣威胁他:“不删掉诛你九族!”方孝孺回答:“诛十族何妨!”。于是,宁海方氏九族连同方孝孺的门生朋友873口全部被凌迟处死。这是一种甘在人格信仰的祭台上献身的大精神,是中国文学史上凝重的一笔。后人瞻仰方孝孺的才识和人格,在民间流传着许多有关方孝孺的传说;在方孝孺的故里缑城,还保留着诸多遗迹。文学作品有《缑城正气集》《方孝孺评传》(宋濂)《明初大儒方孝孺研究》《续缑城正气集》《逊子斋外集》;纪录片《方孝孺》;昆曲《俊雅方孝孺》
半浦民间故事
半浦村(宁波市十大历史文化名村之一)直辖慈城(卫星)镇。位慈城西南部,姚江之滨,三面环水,距慈城约6公里。南有“灌浦古渡”,北有慈城古镇,据交通要冲,是代表性的渡口古村,故家大族历世聚居,兴文重教,名人辈出,仕宦不断,曾先后营建颇具地方特色的府第宅院。旧时半浦民谣:半浦大地方,三庙六祠堂,一阁一庵一义庄,村中新学堂,古渡畔姚江。桥像砚台村似岛,深宅大院真不少。其中一阁就是浙东学派著名人物郑寒村(邨)家族的“二老阁”藏书楼,如今,昔日“二老阁”仅存遗址,而“二老”文化犹与阁后的小池、古井同存,在老人们的故事和孩童的歌谣中久久遗留。中国自古就有祭祀先人的习惯。但有选择地祭祀先人兼及先人师友的却不多
味华
宁波市味华食品有限公司是酱油、食醋专业生产企业,成立于2001年6月25日,坐落于宁波长丰工业区,占地近20亩。一期共投入资金1200万元,年产高档酿造酱油6000吨、食醋300吨。公司技术力量雄厚,生产设备先进。公司依托宁波市味华灭菌设备有限公司在国内酿造机械设备制造技术的优势,采用国际领先的种曲培养机和圆盘制曲机等先进设备,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突显出集行业人才、专家、工程师、科研、生产技术上的领先地位与样板性为方向,在设计上达到了国家对行业所要求的产品质量安全、绿色、放心的目标。根据公司发展目标,今后近期(3—5年)内达到一期设计的产销能力、产品幅射市内外(省内)市场,产(销)值1800万
宁波面塑技艺
作为中国的民间手工技艺,面塑(也叫面人)历史可追溯到二千多年前的汉代,封演著的《封氏闻见记.六》中有“玄宗朝海内设赡,送葬者或当衢设祭、张施帷膜,有假花、假果、粉人面帐之属”句,新疆等地考古也发现有面塑制品残存,由此可见其承传至今的时期之长。且经过传播,全国各地也形成了各自的制作流派,有家传也有师承,至今不绝。所谓的面塑,就是用糯米粉和面,加彩料和防腐剂,捏制成各种小型人物或动物形状,用于供祀或礼品。其中糯米粉,有较强的粘力和韧性,面粉有柔弹性与融合性,彩料主要是色泽艳丽。制作流程为:拌粉,用水把糯米粉与面粉按比例拌成团状;加彩,用不同颜料和防腐剂揉和进面团;发酵,在一定温度下经10小时以上发
风筝制作技艺
风筝,最早称“木鸢”、“纸鸢”,制成后系上绳子,随风放上高空,相传是我国春秋时代公输般发明的人类最早的“航空器”和“侦察器”。五代时在纸鸢上系竹哨放飞,因风入竹哨,声如筝鸣,故又称“风筝”,唐朝诗人李商隐有“西风一夜风筝急”的赞语。但我地多俗称为“鹞子”,有民谚云:“正月嗑瓜子,二月小顽(孩)放鹞子”之说,故此风筝也就成了一种民间玩具和具有欣赏价值的艺术品,千百年来,无论哪朝哪代,制玩风筝者都非常普遍。本区庄桥街道是民间制作风筝比较集中的地方之一,不但很多家庭会做,还有民间组织,所制作的风筝无论是技巧上,还是造型上,质量极高,特色明显,在近年来参加的镇级和市级的比赛中取得了优胜奖和制作技艺奖。
寿全斋中药文化
宁波寿全斋药店创设于清乾隆三十五年(公元1770年),创始人为王立鳌和孙将壳(后孙退出,由王氏独家经营,代代相传,解放后历经公私合营、股份制企业等,现为民营公司),原店址在最繁华的今中山东路56号。该店以其品种齐全、加工精良、服后能让人延年益寿而名《寿全斋》,当时还特延请了翰林杨亨泰书写了贴金匾额(店名),迄今已有230余年的历史,是被国内贸易部评为“中华老字号”的百年老店。寿全斋中药以其货真价实为宗旨,遵古法炮制为典律,采用紫铜锅、铁船、锡盘、瓷盅等等的古工具,精制各种膏、丹、散、丸、露、饮片、补酒和其他药酒,如“十全大补膏”和各类补酒、“水眼药”、“鹅毛管眼药”、“小儿退烧膏”等等,其独特
宁波汤团制作技艺
宁波人在春节早晨都有合家聚坐共进汤团的习俗。“缸鸭狗”由宁波汤圆的创始人江定法在1926年筹集开设。他年少时,一直在国外的货轮当学徒工,攒足积蓄便毅然回到了宁波,在开明街开了一家汤团店,用自己的小名做店名,并根据谐音在招牌上绘了一只缸、一只鸭子、一只狗作标记。他的汤团制作精细,价廉物美,味道甜美,汤团皮薄而滑,白如羊脂,油光发亮,具有香、甜、鲜、滑、糯的特点,咬开皮子,油香四溢,糯而不黏,鲜爽可口,令人称绝。人们都喜欢吃他做的汤团,生意越做越大,一时间远近闻名,生意兴隆。那时候还流传着这样的顺口溜“0四点饿过头,猪油汤团‘江鸭狗’,吃了铜钿还勿够,脱落衣衫当押头”,这充分说明了“江鸭狗”汤团受
宋氏妇科
宁波宋氏妇科起源甚古,由始祖宋广平世居鄞州之湘。在宋家妇科专家中,多次出现过出类拔萃的医家,无论是他们的医术、医德均称誉一时,如宋林嗥、宋博川、宋紫清各以其精湛的医技,把祖传的家业推向一个个崭新的高峰。不但对经、带、胎、产的治疗上积累独特的经验,同时对某些疑难重症治疗以中西医结合的手段进行了探索,为传统医学开拓的广阔的前景。
董氏儿科
董氏儿科历史渊远,历经七代,其医术名蜚海内外,特别是-传人董廷瑶老先生被誉为当代中医儿科之泰斗。他在八十多年的中医临床数百万人次的治疗生涯中,为中医事业发展,为广大儿童的身心健康,立下了卓著的功绩,是董氏儿科的真正奠基人。
鄞州竹编
竹编品是一项传统的手工艺制品,历史至少逾五、六千年以上,在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中被普遍使用,如竹筐、竹篮、竹箩、竹席、竹床、竹笛(萧)及各种竹编艺术品等等。旧时,人们称竹制品艺人为簟匠,俗称“篾匠师傅”。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前,它还是一门相当热门的行业,如宁波曾办起过工艺竹编厂,但随着时代和科学的进步,一些普通的竹编品已被其他工业品所取代,该厂也随之关闭,只有少数竹编工艺品艺人尚在艰难坚持。本镇的叶良康师傅曾师从李生友先生,现编得一手好作品,如雄鹰、猫头鹰、大公鸡、松鹤等等的动植物造型,是一种高档的家居摆设或馈赠礼品,深受欣赏者喜爱。他编织制作的作品要经过8个工艺流程:一为构思作品,按需求力求形似和神
大岙布龙
相传位于鄞、奉交界的大岙村有700多年历史,先人们常在干旱年求雨于山里的金峨老龙,且有求必应。于是,村民们就在100多年前自发组建了舞龙队,以示感恩。到1937年时已有相当演技、规模与声望,抗日战争胜利后则更趋成熟。每当逢年过节,舞龙队纷纷出乡,过街穿巷进行表演,数十年来几乎从未间断过。现在村中建有金龙队、神龙队和少年龙仔男、女舞龙共四支队伍共约50人,其中的金龙队和神龙队在1999年12月曾分别夺得全国百龙大奖赛金、银奖。《大岙布龙》皆为九节龙,龙头彩绘,饰以彩珠,闪闪发光,龙节内用竹篾扎成,龙身用细钢丝支撑,龙身全长17公尺,圆径28公分,整个外型相当美观。表演时先以五面锣鼓敲击引领出龙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