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湖北省 > 恩施州 > 鹤峰县特产
鹤峰县民俗文化
鹤峰围鼓
鹤峰围鼓(俗称打家业),主要流行于鹤峰大岩闳外的走马、铁炉、梅坪一带。它是由一只鼓、两副钹、一大锣、一勾锣、五件响器,五人操作演奏,通过鼓点牵引,两夹钹穿插拗打,大锣应节转换,勾锣巧妙点缀,构成独具一格的交响,能表现出气势磅礴、翻江倒海的壮美,也能表现花绽鸟嘻、唧唧喔喔之优美,它是土家族特有的一种艺术形式。鹤峰围鼓是一项古老的艺术品种,也是最早的演奏乐器。它与原始的祭祀舞蹈一同诞生,鹤峰各种民族舞蹈、摆手舞、丈鼓舞、花鼓灯、采莲船、龙灯,包括古老的傩愿戏,都是锣鼓伴奏,未有管弦,至今仍然如此。可见锣鼓在鹤峰民族艺术中之重要,运用之广泛,“围鼓”亘古无整理,全由口谱相传,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历经
鹤峰“田歌”
鹤峰县因其独特地理环境成为湘鄂边界诸文明的融汇之地,形成独具特色的山民歌体系。“田歌”,是鹤峰诸多山民歌中最具代表性的民歌种类之一,来源于土家人特殊的劳作方式,是土家人以组织生产,激兴鼓劲的田间民歌。鹤峰“田歌”丰富多彩,热情奔放,深为当地群众喜爱。鹤峰田歌包含“麻水穿号儿”、“大坪挽号儿”、“太平荷叶儿锣鼓(又称吼锣鼓)”、“北佳燕将班”、“走马薅草锣鼓”、“茅坝山歌”等。这些田歌都是农忙薅草时赶进度、抢季节时所惯用的一种演唱形式。鹤峰“田歌”的曲牌有联曲体、单曲体,唱腔有平腔和高腔之分,尤其是穿号儿的演唱,独具一格,为恩施土家族地区“田歌”类民歌艺术性较高的代表作。鹤峰“田歌”的歌词既有成
鹤峰柳子戏
鹤峰“柳子戏”,又称“杨花柳”,在鹤峰县流传历史悠久,初始形成于宋元,盛于明清,是恩施州五大地方剧种之一,被誉为湖北戏曲艺术孤品,现今主要流传于走马、五里、铁路等乡镇一带。鹤峰(古称容美),因其漫长的土司制度,加之所处地理位置,有着相对稳定的政治环境和偏远的自然环境,为“柳子戏”等民间文化的发生发展提供了良好土壤。容美土司历来重视政治、经济、文化的开放与交流,尤其是明末清初,容美工农业的发展,促进了文化艺术的繁荣,形成了容美土司戏曲鼎盛时期,成为湘鄂边区的戏曲艺术中心。土司时代境内戏楼建有十多所,“柳子戏”经过三百余年流传,在鹤峰民间形成完整的、系统的、独特的声腔和音乐系统,成为土家族人民所钟
鹤峰傩愿戏
傩戏在鹤峰被称为“傩愿戏”,是一种以还愿为依托,以傩坛为载体,以祭仪出现的一种戏曲艺术,它只是“傩”文化中一种特定形式,以其自身的特殊性和浓厚的宗教色彩生存、繁衍和发展,至今在鹤峰部分山地存在,伴随着现代文明的发展而活跃在土家山乡。在鹤峰走马千斤坪,傩坛班主及艺人1979年师承牌位记载称,“自开坛启教传承”至今已有三百多年历史,又有恩施石灰窑傩坛艺人蒋品三等介绍,其先辈早年于鹤峰北佳乡茶园坡傩坛“出师度职”,回乡后已有十三代传人。鹤峰“傩愿戏”常以组班称坛,班主又称掌坛师,一个傩坛约8至10人不等。解放前鹤峰约有25个傩坛展开传艺活动,主要分布在走马、白果、锁坪、南北、阳河、铁炉、马家、五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