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山东省 > 菏泽 > 成武县特产
成武县民俗文化
包楞调
《包楞调》又叫《包楞戏》,它的唱词很多,内容广泛,而且格式严密。曲调独具特色,特别是花腔部分干净利落,具有强烈的民间花腔的艺术特征。《包楞调》自挖掘整理出来后,立即引起音乐界的关注和认可,成为中国民间的花腔女高音独唱曲。现已由独唱发展为合唱、舞曲、器乐曲,交响乐等艺术形式,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艺术价值。成武县位于山东省西南部,属于苏、鲁、豫、皖交界地带。成武秦时置县,悠久的历史,形成了灿烂的文化。成武历史遗址众多,著名的有:城湖故城址、吉祥寺、孔子庙堂碑等。成武民歌,源远流长,仅1961年全县民歌普查就收集了民歌370首。其中《包楞调》最为著名。历史上,成武多寺庙,庙会上,总有年迈的妇女在现场
成武大平调
大平调本名平调,是山东的梆子声腔系统的地方大戏剧种。因其唱腔音乐相对于高调(山东梆子)的音调低,故称之为平调。又因其击节的梆子特别大(约60余公分),历史上又曾称“大梆戏”,现在通称大平调。该剧种历史悠久,据文字记载已有500余年的生成发展史。大平调的起源,有两种说法:其一,说它是由木偶戏或皮影戏演化而成,理由是大平调表演的身段亮相、上下场式都与木偶戏相近。其二,说它由秦腔演变来的。数百年来逐步发展,大平调蔚然成势,主要依靠该剧种三种流派的标新立异,即:河东平、东路平、西路平,成武县大平调即属于河东平,曾涌现出在戏曲界颇具影响的牛印合、牛印海、邵丙玉、牛光轩、马明銮等著名艺人。大平调经常上演的
成武担经
成武县位于鲁西南,属于苏、鲁、豫、皖交界地带,秦时置县,悠久的历史形成了灿烂的文化。“担经”是鲁西南人民在庙会期间,根据当地习俗而形成的一种以娱神、娱人、教人、诵经为内容,以歌舞表演、祭祀活动为载体,含有历史、宗教、民俗、艺术等诸多文化内容的传统民间文化活动。历史上,成武县多庙会,庙会上常有年迈的妇女,肩上挑着担子,一头是进香的香火,一头为了平衡衬个东西,口中念念有词。后来被改成担子用一寸宽、五尺长的竹片制成,用布或绢制成莲花盆、大鲤鱼、花灯笼、花篮等饰物分衬两头,也有的用手托着莲花盆,一手拿一把彩扇,边舞边唱小曲,以招来看客,向进香人化缘求善,这种活动就是“担经”。担经伴随着民间传统庙会的产
成武酱菜工艺技术
成武地处鲁西南,秦时置县,悠久的历史创造了灿烂的文化,是著名的天然酱菜之乡。传统的成武酱菜手工技艺起源于武氏宫廷小菜,清雍正年间武氏后人始建“老银昌”酱园,乾隆赐名“紫琥珀”,慈禧太后赐匾“百年老店”。酱菜的腌制工艺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蔬菜贮藏和加工技术的结晶,成武酱菜的生产工艺是传统手工技艺的代表作,有“外无苍蝇,内无蛆虫”之独特功效。在全国同行业中独树一帜。成武酱菜生产工艺流程复杂,历经三年,三十二道工序,每道工序循序渐进、环环紧扣,特别是酱制过程中,不使用任何添加剂,完全是利用日晒夜露,自然发酵、浸渍,能使其形成多种特殊的酚香气味,具有驱蚊防蛆的功效,并能抑制多类细菌繁殖,从而形成了外
伯乐传说
成武县地处鲁西南。周武王封庶弟于郜,都成武。秦置成武县,两千多年来,也曾为郡为州。伯乐传说就深深扎根于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成武县这块土地上,世代流传着。伯乐姓孙名阳,春秋郜国人,秦穆公之监军少宰,官伯乐将军。《庄子•马蹄释文》引石氏《星经》“伯乐,天星名,主典天马,孙阳善驭,故以为名”。伯乐生于古郜国都城成武西北孙家庄,祖辈是兽医。孙阳少年时就非常勤奋,跟随父亲学习相马、驯马、医马。少有大志的孙阳游历诸国后,西出潼关,到达秦国,成为秦穆公之臣。伯乐凭借其高超的相马才能和高尚的人品,深受秦穆公的信任和器重,负责全国的战马挑选、驯育和医治。著名的故事有骥服盐车、牝牡骊黄等。伯乐选育的战
成武四平调
四平调是由流行于苏、鲁、豫、皖四省接壤地带的一种古老的说唱艺术——“花鼓”发展演变而成的。数百年来,“花鼓”以撂地演唱的形式,娱乐着广大人民群众。1930年,艺人们在济南将“花鼓”搬上舞台,其间名称很多,叫过“山东干砸梆”、“山东老调”、“山东老梆子”。1943年—1945年,以甄友明、邹玉振为首的两个班社进行了“花鼓”加弦乐伴奏的尝试。在不失传统的前提下,以〔平板〕为基础,吸收豫、评、京剧的优长,将《花庭会》、《陈三两爬堂》作为脚本试验演出,大胆革新,四平调初具雏形。四平调以善唱著称,主奏乐器为高胡,定A调6~3弦,身段表演自成一体,剧目计有二百余出。建国后,山东的成武、曹县、单县、鄄城、范
成武大鼓
成武大鼓是一种比较古老的乐种之一,相传已有几百年的历史,经过数代民间艺人的加工、提炼、修饰和创造,无论从制作工艺还是演奏技法上都在逐渐完善。鲁西南民间大鼓因制作用牛皮蒙鼓,所以也称“牛皮大鼓”,又因它的直径大的可达两米,像个碾盘,所以也称“碾盘大鼓”。据成武县志记载,成武县清末民初时期民间大鼓较为盛行。每逢重大节日、丰收喜庆、祭神求雨、庙宇开观、赶庙会、续家谱、送火神、闹元宵等活动,人们就敲起大鼓庆贺,鼓声能听十几里,如有特殊情况,像灭火救人、拿贼捉盗等急事,也以击鼓为号。据传这是沿袭了古代战争时的催阵鼓。过去,除了慌乱年代外,群众在冬闲季节,差不多一进腊月就开始练习大鼓,一直练到正月十六,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