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江西省 > 吉安市 > 青原区特产
青原区民俗文化
文天祥故事
文天祥(1236—1283年),字宋瑞,号文山,今吉安市青原区富田镇文家村人,南宋民族英雄,以忠烈名传后世。他生活在一个民族危机阴影笼罩的时代。13世纪初,蒙古族在中国北方强大起来,建立了蒙古汗国。从1235-1279年,蒙古与南宋之间的战争持续了40多年,南宋终被灭亡。文天祥的一生,与这场残酷的民族征服战争相始终。在强敌入侵,国土沦陷,生灵涂炭的危急时刻,文天祥毁家纾难,组织义军,举兵抗敌,历尽艰辛,兵败被俘,囚三年而始终坚贞不屈,慷慨殉国。他的浩然正气与日月同辉。文天祥少年、青年时期,曾长期居住、生活在吉安县永和镇的文家庄,少年起先后在吉安县固江镇的侯城书院和吉安城的白鹭洲书院等求学,以后
东固传统造像
这是江西吉安境内一项将木雕工艺与民间宗教造像、民间信仰仪式三者结合起来的一项综合性技艺。丹青先生首先必须掌握娴熟的木雕技艺,能绘制和雕刻佛教、道教及民间宗教中的各种神像。神像雕刻完成之后,丹青先生还得亲自主持一系列复杂的“开光仪式”,通过仪式赋予那些“木头”神像“法力”,至此造像工作才宣告完成。
青原箍俚龙
箍俚龙是流传在青原区新圩镇栗溪村的民间灯彩,始于元代,至今600余年。因其灯体是由1000多只篾箍连缀而成的,故而得名。箍俚龙为九节,无彩珠。其表演一般是“双龙并进”,即两条龙同时表演。各为九人,一人持龙头,一人持龙尾,其余持龙身。出龙时,前面有牌灯、花灯、鲤鱼灯等各种彩灯开路,伴有民间吹打乐。整个表演过程分巡场、咬尾、单穿花、双穿花、摆字、绕柱、盘王七个花节。表演行进、穿花、绕柱时形似巨蟒,威武雄壮。表演盘王花节时,龙头居中,龙身至龙尾盘结成一个大螺旋体,尤如蛇之歇息,只见龙身颤动,而不见表演者,每每到此,观众拍手叫绝,气氛达到热潮。箍俚龙曾更名为“东方巨龙”。是因为1958年首次对其挖掘整
青原渼陂陂彩
明清时期的渼陂文风鼎盛,经济繁荣,民俗活动也日益兴盛。彩擎活动便是在那时由家盈万金的渼陂梁氏人倡导兴起。是青原区的代表性民俗活动之一,历史悠久,传承不衰,其活动仪程复杂,民俗内涵丰富。早期的渼陂彩擎是一种结构简单,高约3米的木架,绑坐在辇架上的小孩人数为3人,由4个壮汉扛抬并控制辇的平衡与转向而巡游展示表演。后在梁氏族人梁道伸的建议下进行改装,升高到4米,制作工艺也相应复杂。整个辇架用上好的木材制作,柱壁上刻写有“忠、孝”等字,高高的辇架上用靠垫类物体绑坐7或8个小孩,抬辇的也多达十几人。辇架由专人控制转向和平衡,在水平面的道具上按顺时针旋转,旋转过程中伴有形式多样的表演。表演人数一般为14人
青原喊船
喊船是流传在青原区富水河一带古老的民俗活动,由民间自发组织,目的是驱邪保平安。表演程式复杂,表演气势雄浑,民俗内涵丰富,地方特色浓郁。每年除夕上午请神,大年初一夜开始喊船。村中以房族为单位,推荐或指派喊船人员每晚轮流值班,并负责在吉先祠内装香点灯敬神等。喊船名为喊,实则唱,有号谱,有唱词,有锣、鼓、钹、镲、唢呐、二胡等乐器伴奏。由一人领唱,众人附和,男女老幼喊一阵,歇一阵,直至三更过后,夜宵完毕散场。每晚必喊,闹到正月三十下元宵。二月初二送神日。上午9时齐聚胡氏总祠敦仁堂,列队、依序围着院中篝火转三圈。三声神铳响后,鞭爆齐鸣,掌香敬神的长者双手端着供盘,庄重而虔诚地向祠堂门前的菩萨献上供品,毕
青原烟花傀儡
吉安青原烟花傀儡,古称药发傀儡,是一种集烟花、编扎、剪纸、雕刻、绘画、木偶、戏剧于一体的“瓦舍技艺”。起于隋唐元夕灯会,盛于两宋都市,传于明清节庆赛会活动。宋《东京华录?元宵》记载:“正月十五元宵,开封府绞缚山棚,立木正对宣德楼,游人已集御街两廊下,奇术异能,歌舞百戏,鳞鳞相切,有击丸蹴踘,药发傀儡。”南宋时,由首都临安(杭州)传入江西。宋人辛弃疾在江西铅山已见元宵烟花歌舞盛况。青原烟火傀儡,随梁氏先祖来江西开基定居而进入庐陵渼陂。清道光《庐陵县志》记曰:“元宵城外张灯作乐。十六日后,赛神会宴,夜则有鳌灯,剪彩镵刻颇工致,灯火烛天,月尽乃止。”邻县万安、遂川、吉水皆有传播。万安名花本,吉水叫架
青原东固二月二庙会
东固畲族乡位于吉安市东南面,距离城区76公里,地处吉安、吉水、永丰、泰和、兴国五县交界山区,地理坐标为东经115°23’30”,北纬26°45’29”,平均海拔300米。东固山海拔851米,年平均气温18.3°,年平均相对湿度79~85%。汉初平二年(191),置庐陵郡,东固隶属庐陵高昌县。土地革命时期,赣西南临时苏区政府以东固革0据地为中心区域,是红军三次反“围剿”的主战场,被陈毅元帅称为“东井冈”。2001年,由东固镇改为东固畲族乡,辖19个村委会。农历二月初二是东固传统庙会日,迄今有230余年的历史了,其庙会起源于汉代。每逢春节来临,东固西城钟、刘二姓家家都贴好彩绘龙舟画像,安好神位,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