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江西省 > 宜春 > 铜鼓县特产
铜鼓县民俗文化
铜鼓漫画
铜鼓地处赣西山区,群山环抱。在这近似隐者的居处,漫画艺术却在此生根、发芽、开花、结果,铜鼓也被全国美术家协会漫画艺术委员会命名为全国36个“基层漫画团体”之一,省文化厅命名为“全省漫画艺术之乡”,2003年3月4日,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漫画之乡”。发展历程80年代,随着全国漫画创作的复苏,县文化馆的美术干部认识到“这就是铜鼓美术的希望,它广泛的阵地和制作简便等特色完全可以打破山区美术发展的局限”,继而进行了一些尝试性的创作,从此一棵艺术的种子便根植于大山中的这片土地。10余年来漫画在铜鼓发芽、成长、开花、结果,漫画精品叠出,队伍发展到60余人,作品见诸全国20个省市,数10
铜鼓客家山歌
铜鼓客山歌是赣中艺术园中一朵奇葩。纂表康熙年间,闽、粤、赣南一批客家人迁铜鼓后,客家山歌便在铜鼓广为流传。铜鼓客家山歌大都反映山区人民的劳动、生活、风俗人情和男女爱情。由于客家人晚于本地人入迁,只能居住在深山老林,开山垦田,辛苦劳作。他们的社会地位簋低。不仅受封建地主的剥削和压榨,而且还要受族权的压迫和本地人的排挤,生活非常贫苦。面对残酷的社会现实,他们常用山歌来发泄胸中的悲愤。如:“要崖(我)唱歌唱唔(不)成,有穿成苦瓜棚;结头打成千百只,油污刮得三斤零。”这首歌就反映了当时客家人的生活境况。情歌在客家山歌中占有很大的比例。客家人身居“客”位,又居住在偏僻的山区,为了生存,不论男女都得从事户
铜鼓七鲤抢虾
铜鼓七鲤抢虾(第三批省级)铜鼓县位于湘赣边界,修河上游、据境内程子源,黄家岭等处西周遗址出土文物表明,3000年前已有人居住,汉属豫章郡艾县地,明万历五年(1577年)设铜鼓营,民国二年(1913年)废厅建县,自康熙年间(1662—1672年)由闽、粤、赣南等地流入大批客家人至铜鼓,铜鼓便有了特有的客家文化。铜鼓境内山川秀美,民风纯朴,节日喜庆之时,喜耍灯彩,县内现有灯彩20余种,最具代表性的有“七鲤抢虾”等。灯彩“七鲤抢虾”源于一则民间神话传说。南海龙王七个公主化身为金鲤私出龙宫到海面玩耍,和虾兵冲突,于是鲤虾追逐,后鳖将军化为渔翁收复鱼虾至龙宫问罪。灯彩“七鲤抢虾”表演分前后两部分,前一部
铜鼓太平灯
铜鼓太平灯(第三批省级)灯彩“太平灯”源于一则民间故事。从前有6男2女强盗,来一富裕人家欲行劫,户主已识其底细,但未识破,而是设宴款待、留宿。强盗不忍下手,天亮离别时,户主还赠其8担银两,规劝改恶从善。强盗们后依言,从商发了大财。某年的八月十五日,8人扮成耍灯人,每人挑一担银两来富裕人家耍灯,用灯摆出“天下太平”字样,结束后留下银担而去。灯彩艺人创太平灯,8人表演,男6女2,分成高、中、矮三等。扮头目的两个是高个子,摆字时站高处。两位矮个子摆字时处低处,舞蹈动作比较简单,为“圆场”与“云步”。手端花灯,随步伐节奏上下摆动,变换各种姿式,队形有“大圆场”“双龙戏水”“串麻花”等,摆字内容随职业而
铜鼓棋坪客家狮
铜鼓棋坪客家狮(第四批省级)铜鼓县位于湘赣边界,修河上游、据境内程子源,黄家岭等处西周遗址出土文物表明,3000年前已有人居住,汉属豫章郡艾县地,明万历五年(公元1577年)设铜鼓营,民国二年(公元1913年)废厅建县,自康熙年间(公元1662年—公元1672年)由闽、粤、赣南流入大批客家人至铜鼓,铜鼓便有了特有的客家文化。铜鼓境内峰峦叠嶂、建国前交通不便、客家人为了保护自己并更好地和本地人相融合,历来就有着崇文尚武的家规族训和精神推崇。“铜鼓棋坪客家狮”源于清康熙年间棋坪黄泥客家游氏族先,一位名万迨,字预吉的财主。其妻王氏一直未生育,家里长期受到山贼抢劫,后一武艺高超的卖艺客班借宿家中一月有
铜鼓跳觋
铜鼓跳觋(第三批省级)铜鼓县位于湘赣边界,修河上游、据境内程子源,黄家岭等处西周遗址出土文物表明,3000年前已有人居住,汉属豫章郡艾县地,明万历五年(1577年)设铜鼓营,民国二年(1913年)废厅建县。铜鼓境内峰峦叠嶂、山川秀美,民风纯朴,地处文化多元交汇点,境内自康熙年间(1662—1672年)由“闽”“粤”“赣南”流入大批客家人至铜鼓,在铜鼓形成了一种祛病请神而用的跳觋。跳觋是一种非僧非道的舞蹈,舞者男扮女装,穿戴凤冠霞披、手执师刀、天王尺、海螺、牛角,铜交唱之、蹈之。为其伴奏的乐器有小堂鼓,大、小钹,大、小锣和大、小唢喇,表演程序视具体情况而变。
铜鼓渔樵耕读
铜鼓渔樵耕读(第三批省级)灯彩“渔樵耕读”又名“春牛花灯”,源于湖南的送“春牛”。三都镇张以发在送“春牛”形式上进行了改造、充实,用竹篾扎成牛头,牛尾状,蒙上黑布或黑纸系在身上,每至一家便唱几段花鼓小调,祝愿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的基础上,增加了“渔翁”“樵夫”“农夫”“读书郎”组成“渔樵耕读”灯彩,后又加了一旦一丑,配上民间小调,载歌载舞,一旦一丑为灯彩主角,一问一答,各角色有鲜明性格特色,丑角才思敏捷、机灵调皮,旦角聪颖坦率、热情活泼,渔翁驼背拐脚、滑稽可笑,樵夫农夫插秆打浑、风谐诙谐,读书郎文质彬彬、纯朴敦厚,各角色均有各自规定的舞步。表演中常用民间小调,唱词均用铜鼓本地话,具有浓厚的乡土气
铜鼓包圆制作技艺
铜鼓包圆制作技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铜鼓包圆是铜鼓客家人的饮食文化的代表,其由来自于大山深处,无污染、绿色健康的香芋、蕃薯粉精制而成,佐以腊肉、冬笋为馅,也有以芝麻、糖为馅。形有如水饺而无褶,体有4—5个水饺之大。铜鼓包圆纯手工制作,柔软爽滑、色泽晶莹、营养均衡、口感丰富,其富含人体所需的微量元素和蛋白质、聚糖等,能增强人体免疫力,降低血液中的胆固醇。尤其是红薯粉含人体不能合成抗癌防辐射的硒元素。在中华食系中有着其独一无二的特色,2001年在首届南昌美食烹饪大赛上获“南昌名点”称号,2003年在第十三届中国厨师节上获“中国名点”称号。包圆就是“包一个团团圆圆、美满幸福”这是客家人对生
客家冬至祭祖
客家冬至祭祖(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客家人十分盛行祖宗崇拜,对历代祖宗,特别是始祖,大都建有祖祠,以作纪念,春祀秋祭,年年不断。每年冬至,全族汇聚祠堂,祭奠祖宗,追宗溯源,谦议族规。客家祭祖作为一种外来文化传入铜鼓,在与本土文化和周边客家文化的交融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祭祖文化。铜鼓客家人在祭祖时要祭八所,八所指鼓乐所、牺牲所、毛血所、酒樽所、焚燎所、浣洗所(浣器所)、香案所、食案所,客家人祭祖的物品全部包括在八所之中。
铜鼓榨笋技艺
铜鼓榨笋技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铜鼓榨笋技艺是农村居民必备的一项技艺,其由来自于大山深处,无污染、绿色健康的春笋制做,制作好的笋干在加工之后成为一道佳肴,清脆爽口、营养均衡、口感丰富,其榨笋还能在包装之后成为独特的铜鼓特产。
铜鼓撑酒制作技艺
铜鼓撑酒制作技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撑”意为关上门后再加一斜撑重复加固,在酿造撑酒时用酒粮与酒曲经过三次叠加,一起混合发酵。每至九月初九日,使家乡良米蒸酒,谓之“蒸新年酒”,待到各家办喜事或春节亲朋好友相互走访时,主家迎客除了果品就是一人一碗撑酒,品酒话酒,相互问候。铜鼓撑酒的口感甜,是米酒中的上品,若佐以山葡萄、野生姜、杨梅、猕猴桃等山野果汁更是营养丰富,有降血压,增强人体免疫功能,延缓人体衰老,属纯粮酿造的保健酒。
铜鼓“戴家龙虎斗”酒酿造工艺
铜鼓“戴家”酒酿造工艺(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由本地温和米酒加入白酒二次发酵而成。龙喻为白酒,辛辣之感。虎喻为米酒,口感甘甜。一龙一虎掺合在一起经过二次发酵之后,其味口感浓烈、入口柔绵、酒劲绵长,酒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多种氨基酸及微量元素,营养素更是易于人体吸收,少量饮食有益保健
铜鼓土法榨油技艺
铜鼓土法榨油技艺(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在铜鼓历来就有用特殊的榨油容器进行土法榨油的技艺,茶籽经多个强日暴晒后用后去壳,后用锅将菜籽倍去水分至熟、研碎,放入榨器中,榨器用径约一米的一整段大圆木制成,中有10余公分的空腔,榨器平放悬离地面半米,空腔放禾秆垫入后放研碎的茶籽,再插入圆木另用一圆木悬于空中,呈钟摆式,利用水车产生动力启动大碾盘运转撞击空腔中的圆木,加木尖再撞击,在压力下榨出油来。这样榨出来的油保留了它的本身营养不流失。
铜鼓土制造纸技艺
铜鼓土制造纸技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铜鼓县地处中亚热带北部湿润气候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霜期短,四季分明,因地势较高,森林面积广,气温比邻县低1—2摄氏度。全县境内处处是重山竹林之地。铜鼓明清时期就已充分利用山林毛竹纤维细密的特性加工制作土纸。伐竹后剖篾、水泡、制浆、过滤、细浆、成纸。在制浆过程中多采用石槽、石臼等原始捶打和水车动力等方式进行。
转运鼓
该作品由一面铜制的鼓和基座构成,鼓高15.48厘米(含基座),象征着铜鼓县1548平方公里的红色热土;鼓内心的周长19.13厘米,象征着铜鼓在公元1913年建县;鼓宽宽度为14厘米,象征着14万勤劳纯朴的铜鼓人民。“铜鼓”正中为“福”字,表达了铜鼓县是伟人毛泽东遇难呈祥的福地的意义,展示了“中国红色福地”的旅游品牌形象;上方有“红色铜鼓、鼓舞中国”字样,游客来到铜鼓就是体验“鼓舞精神、走向成功”的“转运”之旅。
转福圆
此作品由四块银元组成,源于1927年9月9日,一代伟人毛泽东从安源赴铜鼓领导秋收起义途中,在铜浏边界被1团丁抓住,他用四块银元巧施妙计,摆1丁,来到铜鼓县排埠月形湾,在铜鼓纸工会会员陈帷德的帮助下安然脱险,因此留下了“一脚踏两省、四元定乾坤”的的传奇佳话。
六月六“晒红节”
六月六“晒红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铜鼓晒红节”也称“婆官节”由来已久的一种民间习俗。主要内容有:1、晒冬衣被2、烧高香燃纸放爆拜傩神3、杀猪祭傩神取血花仪式4、恭请九位傩神入轿仪式5、独具地域特色九节草龙祭祀6、九节草龙引路,鸣锣开道,众傩神巡游乡村7、九傩神巡游结束归神位8、猪血花纸祭田地仪式。“晒红节”是赣西北人文与民俗活动的经典。客家人把祖先以杀猪宰羊来祭天、祭山、祭神、祭田的祈福文化保留至今,融入了民间祈盼年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五谷丰登、人畜兴旺的内涵。
李大銮起义的故事
李大銮起义的故事(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万历二年李大銮组织客家棚民举行反明起义,清道先《宁州志》载:“大銮复走安乡,将以楚长沙为援”,此次客家棚民起义因人数多,时间长,而广泛影响着赣西北的广大地区。李大銮起义的故事在民间仍然流传着有关义军的壮烈凄美的传说。至今老人们仍然津津乐道李大銮洗牛脚制服衙丁、李小妹以磨盘端茶吓退强徒、艾认轩公孙智解械斗、罗氏兄弟为救阿姐铲除恶霸、张志励千里救父、以及歌谣退敌、犁箭逞威、黄蜂设伏、盗银救友、义释捕头、游山猎豹、月夜寻仇、血染金鸡、水淹官军、龙椅葬母、溜竹杀敌、敌营诛叛、平江劫马等动人的故事。
许真君的传说
江西人心中的神-许逊,许真君,也就是民间所说的福主菩萨,江西民间十分敬仰与崇拜他,全省各地均建有万寿宫或其相关建筑与殿祠(大都焚毁于文革),在省外乃至国外的江西会馆、同乡会仍然以”万寿宫”命名。至今保留完好,也是最早建成,最大的万寿宫也就是西山玉隆万寿宫座落在新建县属的西山,东距南昌市三十公里。它创始于东晋,距今已有一千五百多年悠久的历史。经历代不断修葺和扩建,形成为一处规模宏伟壮丽的著名道教宫观。西山古称散原山、逍遥山。万寿宫即耸立于青翠秀丽的西山之麓,前临清溪,是处山环水绕的幽境。经过长期改建装饰,使这座江南名迹拥有巍峨的殿阁重楼,相比的回廊庭院,参天的古木;重檐殿阁突冗凌霄,宫顶琉璃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