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福建省 > 福州特产
福州民俗文化
八井拳
福建省罗源县松山镇八井畲族村拳术即八井畲家拳,俗称“八井拳”。其吸取中华南少林(南拳)功夫精华而融汇成独特的、另成派系的拳术(武术)而闻名闽中、闽东和浙南。明成化年间,八井村雷氏始祖雷安居、雷安和兄弟俩迁居吾洋(又称“牛洋,现属八井村自然村之一),秉承祖传拳术而教后裔练武,从此代代相传。
南少林宗鹤拳
宗鹤拳发源于福建省福清市镜洋西边茶山自然村,作为中华武术南方一大流派的宗鹤拳,其起源可追溯到150多年前,始创祖师方徽石,字世培,福建、福清茶山人氏。世代书香,幼既敏而好学,力练鹤法,受教名师,对武艺更有所领悟精进,云游各地,寻师访友,探研各派拳艺,创立宗鹤拳,当今它具有健身、防身、修身的特色是不可磨灭的,且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因此能滋生繁衍,常盛不衰。
仁山拉线狮
罕见的民间传统绝技艺术,始于清雍正年间,迄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是一种集舞蹈、娱乐、体育于一体的民间传统项目,比一般的舞狮、舞龙项目技巧性更高,因而更具观赏价值,由于狮子在民间有“镇1,保平安”吉祥象征传说,深受百姓喜爱,拉线狮一般在重大民间节日期间举行1表演,带有强烈的民间文化色彩。
长乐琴江台阁
琴江村位于福建长乐市,是福建省唯一的满族聚居村,“台阁”俗称“铁机”是我国民间传统的民间艺术,它起源于河南省安阳县曲沟村。长乐琴江“台阁”正是由清满族三江口水师为活跃军营文化而由北方传入琴江的民间文艺表现形式。至今已有200多年历史.台阁一般以9—13岁小孩为演员,借助隐形的铁机,造型巧妙设计,效果惊险逼真。
福州民天虾油制作技艺
鱼露,福建称为虾油(厦门话:he6-iu2,福州话:hà-iù),是闽菜、潮州菜和东南亚料理中常用的调味料之一。虾油原产自福建和广东潮汕等地,由早期侨民传到越南以及其他东亚国家,如今21世纪欧洲也逐渐流行。福州民天虾油制作技艺是当地生产虾油的颇有特色的传统技艺,它适应了福州本地及沿海各省和东南亚地区居民的口感习惯,几乎是餐餐必用、家家必备的调味品。民天虾油是选用福建沿海传统的水产加工而成的液态调味品。1931年,台屿人王贤镇创办“民天酱奇厂”,在传统作坊工艺的基础上,他应用所学专业知识,采用先进工艺和科学方法,利用当地古井水炼制出有独特香荤的民天虾油。民天虾油以新鲜小海鱼、虾等为原料,经食盐腌
磨漆画
磨漆画是以漆作颜料,运用漆器的工艺技法,经逐层描绘和研磨而制作出来的画。磨漆画在借鉴传统漆器技法的基础上,溶入现代绘画艺术手法,将“画”和“磨”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制作出来的画具有色调明朗、深沉,立体感强,表面平滑光亮等特点。其制作方法是:先以生漆和瓦灰按脱胎工艺技法在木板上上漆打底、磨制光滑,然后用调配好的色漆在底板上层层描绘出各种纹样。利用上漆的厚薄不匀,使画面产生富于变化的明暗调子,从而具有立体感。在作画过程中,为了更好地表现物体,还可以根据画面内容的需要,采用宝石、螺钢、蛋壳、金、银、锡等材料进行镶嵌,使画面层次更加丰富。最后,经打磨并罩上透明漆,用细瓦灰与生油推光。正因为磨体现了
林氏骨伤疗法
林氏中医骨科世家祖居福州市仓山区盖山镇的盘屿乡。清道光年间,林氏中医骨科创始人林达年(1837—1913)从家乡的高盖山上鹤巢寺长老铁珠和尚处学到少林功夫和骨伤科医术,经多年不断学习、实践,成为当时福州的一代骨伤名医。林达年将骨伤医术传给子孙,其中以其孙子林如高最为出色。林如高全面继承并发展了林氏中医骨伤医术,几十年如一日,治愈骨伤病人不计其数。1975年,腿部受伤的罗瑞卿将军来福州请林如高治伤。经林如高一年多的精心治疗,罗将军的腿伤有了明显的好转,因此名噪京城。林氏中医骨科世家经过近200年的实践、传承和发展,对骨伤的诊断、复位、固定、练功以及内外用药等方面均有独到之处,其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
石竹山祈梦习俗
石竹山位于福建省东南沿海著名的侨乡福清城西10公里处,主峰状元峰海拔534米。石竹山山间有紫云洞、桃源洞、通天洞、日月洞、摘星台、鸳鸯石等奇岩怪石;崖石上留有历代众多文人墨客的摩崖题刻。特殊的人文地理环境,与中华本土的传统宗教文化相融合,逐渐形成了石竹山独特的祈梦习俗。石竹山祈梦习俗已有2000多年历史,它以九仙信仰为精神纽带,以人生礼俗、岁时节令相伴随,以民间心理医疗知识为内涵,广泛涉及心理医学、养生学、建筑学、社会学等领域,在流传过程中又融入了道教仪式文化,成为一种独特的心理疏导和社会教化形式,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礼俗,逐步衍生出四季祭典,尤其以每年立春日的“接春”仪式为代表。这一
福州田公元帅信俗
“田公”是民间所尊奉的戏乐之神,艺人称之为“田公师父”、“田公元帅”、“田都元帅”,传说其为“天上翼宿星君”,故神像为头插双鸡羽。传说该神擅技击,通音乐。民间传说田公元帅为雷海青,及唐代宫廷乐工,有气节,被安禄山所杀。田公元帅信俗在福州体现为元帅庙仪俗。福州有田公元帅庙祖殿,现位于鼓楼区。据志书记载,元帅庙原为玄坛祠,创建于元代,明末清初易名为元帅庙。元帅庙仪俗包括戏俗和斗堂仪俗:戏俗指在神诞日即每年的农历八月二十三举行的庆诞演出活动,展演戏曲、木偶、十番、评话等,新办的戏曲科班亦借此机会到庙谢恩并献演新戏以酬神,还出现众戏班献艺斗台盛况;斗堂仪俗是指每月农历初一、十五,鼓楼区内的文化人士聚集
福州高湖舞龙灯
福州高湖舞龙灯,俗称“龙灯舞”,自唐代迄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福州高湖有六个自然村,村村有俗称“把社”的舞龙队。“把社”活动最盛时期,连七、八岁的孩童也以草绳扎成龙,模仿大人舞龙嬉戏,故有“高湖龙灯小孩草索荦”的俗谚。高湖舞龙灯以九节布龙为道具,一人舞龙珠,另九人每人执一龙节。第一节(龙头)与第二节以“迈步”为主,第八节舞者以“横蹉步”和“小跄步”为主,其余为“搓地步”。整个表演以龙珠为指挥,龙头随珠而舞,余者节节相随,均按锣鼓节奏默契配合。舞法程式有两大特色:一是队形变化以对称的正副“太极图”为基础,以各种结花(打结)和解花(解结)的各种复杂变化,如“左右结花”、“龙穿洞解花”、“圆盘
唐氏动物标本制作技艺
唐氏标本制作技艺包括动物剥制标本、浸制标本、动物内部解剖标本、骨骼标本等技术,集欧式技法与其他流派精髓于一体,其中动物剥制标本制作技艺最具特色,采用独特的化学工艺处理毛皮,以棉花、木屑等作为填充物,方法省时简便,更好的适应野外工作的需要和南方温暖湿润的气候环境,制作的生态标本形象逼真、保存时间长,能够还原动物生活时的自然生态。唐氏标本制作技艺的起源要追溯至19世纪末,“开山鼻祖”唐春营协同他的儿子和同胞兄弟在英国人拉图史(LaTouche)的点津下,开始采集制作动物标本。唐氏后代从最初的制作动物研究标本逐渐改良为现代的动物生态标本,开创性的使用了填充法制作标本,方法省时简便、易于操作,制作的动
福州“米家船”裱褙技艺
裱褙是中国字画的一种特有的装饰技艺,至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清同治年间(1865年)“米家船”创始人林金师在南后街29号(现为32号)开创裱褙店,至今有140多年的历史,因其工艺精湛,成为南后街众多裱褙店中的佼佼者。清末著名书法家何振岱为其店提名为“米家船”,从此,“米家船”名闻遐尔,代代相袭。“米家船”裱褙工艺有13道工序:拓、裁方正、配色、备料、上料、封边、复裱、定型、修边、打蜡、装轴等,经过裱褙,薄薄宣纸字画便有了坚实的托褙,便于收藏、悬挂,美丽大方,还能保证字画保存的年限。“米家船”拆裱损、霉、黄旧字画更有特色,其拆裱工序为:拆裱前先在工作台上铺上一张与原画大小相等的宣纸,把画放在
福州苏苏酱鸭制作技艺
中国烹制酱鸭的历史十分悠久,有北京烤鸭、杭州酱鸭、广州酱鸭,各有千秋,其中福州酱鸭的制作方式甚为独特,苏苏酱鸭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福州的苏苏酱鸭不用茴香、陈皮或桂皮等配料添香,也不放白糖、冰糖或红糖求甜,而是用福州老酒加上自制的伏酱和福州地方鲜活的“半番鸭”,经过几道烹制工序而制成,其色香味俱全,既保存鸭子的原汁原味,又具有独特的香味,细嚼细品便觉得满口奇香,味道鲜美,深受福州人的喜爱。酱鸭的主要制作工序有:选用福州地方鲜活“半番鸭”;将鸭毛去净,剖腹挖去内脏,洗净;放到清水锅中氽一下捞出,再放清水中洗净血秽;将鸭放入调配好的优酱汁的锅中用大火煮1个小时,煮时用钢针刺穿鸭身,让酱汁入味后捞起;
福州洪塘篦梳制作技艺
“洪塘篦梳”出自福州市仓山区建新镇洪塘村,是以麻竹等为原料,经破竹、破篦、刮青、制梳、烘焙篦等工序制作而成,因能够篦发去垢而不伤发,故称为“篦梳”。明代以来该村居民就以从事篦梳制造为主,至今仍为当地居民的家庭副业之一。“洪塘篦梳”首创于明景泰六年(1455年),至今有551年的历史。其创始者是明代洪塘郭厝里的郭界三,他制作的篦梳都放在洪塘妙峰山脚林厝山的一片山崖上晾晒,“洪塘篦梳山”也因此而得名。到解放前,“洪塘篦梳”逐渐式微,1955年,“洪塘篦梳”得到地方人民政府的重视,1958年开始恢复出口及销往全国各地,1961年,把福州漆器赤宝砂、绿宝闪金、金丝玛瑙等材料及技法应用于篦梳中梁上,使其
福州壶山林氏中医内科
福州壶山林氏中医发源于福建省福州市仓山区。壶山林氏中医沿袭200余年,医术精湛,尤其擅长内科,在治疗湿温、脾胃、妇科等领域均有较深造诣。壶山林氏家传大量中医秘方与验案。清代,壶山林氏的林作建即对治内科杂病积累了丰富经验,其著作《和斋医案》、《壶山医统》就是根据家传验方,结合临床实践而详细总结的113篇内科诸症临床验案。出生于清光绪二十七年的林英藩整编有《壶山林氏家传秘方》,其中收集了方剂如清热化痰汤、健胃散、通便丸、清热散、人参川贝散、清肠散等。壶山林氏中医所著的典籍对血淋、积聚、肿胀、脚气、痹证、虚劳、痰郁、吐等多种疑难疾病的因、症、脉、治均分析入微、阐述得精当,治疗方法颇具特色。建国后,壶
福清新厝车鼓舞
福清新厝车鼓舞表演是由镲、锣、大鼓等几种器乐组成的大合奏。镲是直径60厘米左右的大钹,锣则分为大锣和凸脐两种,鼓是直径约一米的牛皮大鼓。车鼓队通常由一面大鼓,数十对大钹,两面大锣和两面凸锣组成。整支乐队,活脱脱就是一幅古时将士出征图,表演时车鼓队的花样、队列不断变幻,,并且组成各种图案向观众展示,车鼓舞表演不仅丰富农村文化生活,也可以强身健体,因此参与者日众。
福州漆箸制作工艺
福州漆箸制作技艺自2200多年前闽王无诸在福州建冶始逐渐形成这一区域特有的制箸手工技艺,如今福州漆箸已成为中国漆器工艺美术一朵奇葩。福州箸产品制作精美种类繁多,有日用的漆箸以及观赏性极强的工艺艺术箸。其制作技艺精巧绝伦,运用脱胎漆的髹蚀技法,以锡箔纹饰刻缕、髹漆、打磨、点缀结合,采用印花、贴花、琢花、火化铅、仿景、录蓝等装饰,使福州箸图案华丽鲜艳、品莹华贵。
福州金箔制作工艺
福州金箔技艺有着悠久的历史。从原始制作金箔,即是纯手工制作,制作工艺复杂,工序繁多,从熔炼黄金至成品金箔,前后十几道工序,其中打箔是最为关键。在一个石墩上,呈上下两人对峙,各持8斤重锤,轮番锤打置于石墩上的“乌金纸”,一推一护,配合默契,将“乌金纸”有规律地沿“套路”返复旋转移动。如此这般地挥锤近三万次,使置于乌金纸中的金叶长大均匀地长成金箔。金箔由于金灿华贵,实为奢侈品,运用于宫殿、寺院、陵墓工艺品、名胜古迹、碑文、牌匾是不可多得的艺术品。
林浦安南伬
大唐盛世古越南国(称之为安南国)使者到古都长安进贡礼品总是一路吹吹打打,热闹非凡,后来便成了长安群众喜闻乐见的民间音乐,广为传播。南宋末年,广王赵罡南逃福州林浦称帝,随从队伍中的乐师把这种异国音乐传授给当地民间艺人,以后广泛吸收了许多闽曲琴唱(幕间曲)加强了管弦乐部分的演奏效果,演变为现在的安南尺。现流传于福州仓山区城门镇林浦一带。
禅和曲
禅和曲可追溯到唐代以前,即唐代梵呗的遗响o禅和曲源于宗教音乐,是融佛教和道教音乐为一体的佛曲。祥和曲的演奏形式,分坛上和坛下两部。100多年前福州鼓楼地区的地方宗教组织“斗堂”(带有业余娱乐性质的团体)、“济功堂”,乌石山的“一善堂”、布司埕城隍顶的“兴合堂”和卫前街的“集贤轩”等,这些组织在民间演奏这类乐曲,成员多属缙绅后裔,寓娱乐于宗教形式,被纳入民间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