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福建省 > 福州特产
福州民俗文化
福州永和鱼丸制作技艺
鱼丸是福州地方小吃,民谣:“鱼丸肉燕,百吃不厌”。三坊七巷的塔巷永和鱼丸以其洁白、松软、清香、味美最为特色。鱼丸店创建于1934年,创始人刘必松在台湾的永和镇学得手艺,如今传至第三代刘景舒,原料由鳗鱼改为鲨鱼,受到顾客欢迎。永和鱼丸获得“中华老字号”、“福建老字号”的荣誉。
畲族山歌
畲族人民喜爱唱歌,常借用汉字记畲语音法手抄歌本。旧社会畲民没有受文化教育的机会,把学歌唱歌作为一种重要文化生活。所以20世纪六十年代以前,民歌普及率较高,常以歌代言,沟通感情;以歌论事,扬善惩恶;以歌传知,斗睿斗智,形成一套上山劳动、接待来客、婚丧喜事的对歌习俗。畲族歌唱形式有独唱、对唱、齐唱等。其中无伴奏的山歌是畲族人民最喜爱的一种音乐形式。
福州同利肉燕制作技艺
同利肉燕用肉包肉是福建省独创的饮食工艺,福州著名的地方风味小吃,“太平燕”取猪腿瘦肉槌咸肉泥,掺上薯粉,碾成纸片般薄片,内包肉馅,配以高汤,做成点心,美味可口。因包出的形状同飞燕,便取名为“扁肉燕”,皮也就叫燕皮了。在福州民间,扁肉燕加上剥壳的鸡蛋便成“太平燕”,象征“太平”、“平安”、“富贵”、“吉利”。福州人逢年过节,婚丧喜庆、亲友聚别、民间家宴,“太平燕”是必备一具菜肴,是独具地方特色的饮食工艺。
福州老天华乐器制作技艺
福州老天华乐器制作坊于清嘉庆六年(公元1799年)由王仕全始创,祖铺设在福州市台江茶亭街,原名天华斋琴铺。创始人王仕全从小喜爱音乐,其子王师良继承产业后更名“老天华琴行”,于1955年并入福州台江乐器社,成立“老天华名牌乐器小组”。改革开放后由第五代传承人王道辉再创“老天华乐器制作坊”。老天华琴行主要制作南胡(二胡)、月琴、板胡、椰胡、京胡、七弦、琴、琵琶、瑟、箫、笛、笙等民族乐器,并以其选材优良、造型精美、音色准确、音域宽广而享誉福州,深受民族乐器爱好者青睐,得到国内外专家赞赏。老天华制作的十番乐器如椰胡,声音粗犷、响亮;逗管音色宏亮、高亢;云锣(十面锣)音准可调;狼串改为蟒蛇皮面,音色大为
福州罗源角梳制作工艺
福州罗源角梳手工技艺历史悠久,蕴藏着丰富的中华民族文化,福州角梳手工技艺可分为:日用梳和彩梳,主要由牛角、羊角制成,梳的品质可分为低中高等档次。在选料时绝不用杂角、死牛角、大黄角,唯选质地坚实,不易弯裂,不伤皮肤的水牛角、大绵羊角、选蹄也只取生性温顺的水牛蹄。用金粉调生漆,写上本号的招牌、型号等字样。根据不同形状的梳,画上相应的图案和颜色。福州角梳产品制作精美种类繁多,有日用的,也有观赏性极强的陈设品。
闽清池园陶瓷制作工艺
池园陶瓷历史悠久,清乾隆元年以后,池园陶瓷以德化和广东制瓷工艺的有机结合,景德镇制瓷技术的引进,陶瓷制作技艺不断创新提高,陶瓷生产一直处于鼎盛发展时期,其传统陶瓷制作技艺,特别是制作特型及碗类产品,技艺精湛,独具一帜,传统陶瓷生产和技术的坚实基础,促进和推动闽清电瓷、建材瓷、高频瓷、工艺瓷的不断发展。池园传统陶瓷制作技艺依靠长期熟练操作和实践经验掌握技能,为现代陶瓷工艺技术和设备的革新打下基础。
自然门武术
自然门武术创世至今约有一百多年历史,始祖就是世称“江南怪侠”的徐矮子,徐始祖乃四川人氏,综其所学,对各种门派的武术潜心研究,并独僻蹊径熔合各派精纯之长于一炉,始创独特武术拳法,命名为自然门,近代两代宗师杜心武,万籁声,在国民革命为民族利益建立了不朽的历史功勋。用其技艺屡胜洋武士、日本浪人,而使自然门功夫名扬海内外。
福州南后街花灯制作工艺
福州花灯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唐代,福州就成为全国盛行花灯活动的十大城市之一。福州的南后街是福州花灯的发源地,至今仍是福州市花灯手工制作的中心。福州元霄花灯品种多样,色泽鲜艳,独具福州乡土生活气息。明清时期,南后街有20多家花灯制作店,历经沧桑,如今只剩下六、七家,其中郑祥霖的玉华花灯店历史最长,手艺精湛,是最具代表性的一家。
福州疍民渔歌
疍民,一般指广东、福建、广西沿海港湾和内河上从事渔业或水上运输的居民,多以船为家;疍民虽在民族识别上被视为汉族一部分,但其有许多独特的习俗,有别于当地的福州族群,是个相对独立的族群。福建的疍民主要分布在闽江下游和闽侯、宁德的部分港湾。福州的台江三面临江,古时许多地方还浸在水里,秦汉以后才慢慢浮出水面,因此区内内河纵横,形成了如义洲、帮洲、瀛洲、鸭牳洲、后洲、岩楞洲、三县洲、老药洲、鳌峰洲等带“洲”的地名。特殊的地理环境,造成历史上疍民群体的繁多,江河文化的底蕴十分深厚。据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水上警方统计,台江一带疍民万余户,疍民达数万人之多。疍民以船为家,一般一船或两三船为一户,为了相互照应,他们
福州鼎鼎肉松制作技艺
福州肉松制作即是将猪肉煮熟卤好,把肉汤烧干,使卤猪肉变成金黄色,松散绒毛的样子,福建名特产“鼎鼎油酥肉松”是福州城源本正宗的产品,创始人林鼎鼎首创了肉松,林鼎鼎被称为中国肉松第一人,其产品一问世,即备受世人喜好而轰动全国。林鼎鼎后人不敢忘却祖传技艺,遂以“鼎鼎”命名重操先祖之业。鼎鼎肉松的制作工艺流传在福州各地,肉松产品也流传至全国各地,成为中国—大美食。
永泰蛋燕
福州有肉燕,永泰有蛋燕。美味爽口的蛋燕,是永泰的一碗记忆,以古镇嵩口的最具特色。在永泰,不管是结婚、乔迁还是升官、贺寿,只要有喜庆宴会,蛋燕都是一道必不可少的压轴菜。而在日常人们的餐桌上,它也是一道大众菜。蛋燕本来叫蛋面,它之所以改名,跟“铁印直行”的故事有关。相传明朝明武宗朱厚照曾来到嵩口。不巧嵩口巡检司周大人下田耕作,司衙大唱空城计。朱厚照命随从在衙门口击鼓,没过多久,就看到周大人与众兵丁,挽着全是泥巴的裤腿,手握长锄头,齐集在衙门口。朱厚照见巡检司与众兵丁官不官、兵不兵、农不农,心中纳闷,细问之下,方知巡检司、众兵丁俸禄少得可怜,要靠自力耕作才能勉强度日。再看厨灶锅中,仅蒸着数条番薯当午
福州木画
木画多以桦树皮为主料,芸芝、银芝、紫芒等森林副产品为辅料制成的工艺画。长白山区盛产桦树,其皮的表里色彩丰富,可逐层剥离成片,外层色白微红,里层质地细腻,有乳白、肉粉、淡黄、赭石等色;轻而柔韧,富有弹性,为制做工艺品的理想原料。木画制作分平贴、浮雕两种技法。艺术家利用桦树皮的天然色彩和软柔的质感,经过粘贴、雕刻、装饰,达到自然豪放、妙趣横生的艺术效果。尤宜刻画雕梁画栋、苍林猛虎。
福州诗钟
诗钟,又名折枝诗,发源于福州,从清朝至今,已有一百多年历史。诗钟的前身为“改诗”、“作碎”,是福州私塾里一种学写对联和诗联的作业。后来,福州文人为“改诗”加上一套活动程序,成为“折枝吟”,后又以钟声限时作诗,故又名为“诗钟”,因此当时福州被誉为“诗钟国”。“诗钟”是由上下两句七个字写成一联,严格按照诗歌格律关于平仄和对偶的要求,即相当于七言律诗的颔联或颈联(第二联与第三联),因如同从七言律诗中折下一枝,故又称“折枝诗”。同时,前人在写作时以焚香限时,当香烧到一定时间,烧断连线,线端的铜钱落下承接的铜盘,发出钟一般的响声,即宣告收卷。“诗钟”之名即由此而起,现时多改为用钟表计时。诗钟主要有两种格
福州茉莉花茶窨制工艺
福州茉莉花茶窨制工艺,是一种用特种工艺造型茶或经过精制后的绿茶茶坯,与茉莉鲜花窨制花茶的传统工艺。福州地处亚热带,气候温和、雨量充沛,自然条件非常适合茉莉花生长,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茉莉花种植史。作为茉莉花茶的发源地,福州茉莉花茶窨制工艺也已有近千年历史。宋朝许多史料都记载了福州茉莉花茶采摘、制作、品赏的过程。清朝咸丰年间,福州茉莉花茶作为皇家贡茶,开始进行大规模商品性生产。福州茉莉花茶窨制须经过茶坯处理、鲜花养护、窨花拼和、堆窨、通花散热、收堆、起花、烘焙、冷却、转窨或提花、匀堆、装箱等十多道传统工艺程序。其中,鲜花吐香和茶坯吸香是茉莉花茶窨制的主要过程,而窨花拼和则是制作过程的重点工序。
永泰虎尊拳
清代乾隆年间,永泰县伏口村有位自幼习武者李元珠,传说是萧连寺遭劫后,武术大师铁珠流落永泰民间所授之徒,在精研山拳的基础上,遂取山区猛虎之形意,创编虎开拳。因虎为百兽之王,虎形拳刚硬,练者难,成者尊,故取名“虎尊”。虎尊取猛虎之凶猛为形象,拳势勇猛,劲力刚强,以短手近打为主,讲究底力与内功,虎尊的套路及动作名称多以虎的形象来命名。
香店拳
香店拳的起源可追溯到清乾隆年间,南少林寺僧众因反清复明被清廷毁剿,时武僧智远潜匿到福州“庆香林”香店,以避清廷之缉拿,免遭了灭顶之灾。其感激之情时念心怀,故在店内暗中传授罗汉拳,定下规矩,只传内(香店香场老板和工人)不传外,因避嫌隐名为“香店拳”。后经香店历代拳师吸取南北各派系功夫,融汇成了独特的武术派系,从此代代相传。
闽侯传统竹编工艺
闽侯传统竹编工艺历史悠久,远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就出现了竹编生活器具。随着历史的发展,竹编工艺日趋精湛,而且表现题材越来越广泛。闽侯竹编以麻竹、毛竹、慈竹等各类竹为原料,根据产品的不同需求选用不同的原料,然后配上串丝、插花、雕花、配件等不同装饰制成不同种类的工艺品。其工序繁杂,品种丰富,造型生动,色彩鲜艳,富有弹性,耐热耐压,经久耐用,广泛应用于农产、生活日用、家居装饰、艺术鉴赏等。
平潭贝壳画
平潭贝壳画:系利用平潭县生产的各种贝壳,就地进行艺术加工制成的工艺美术品。
连江浦下木画
连江浦下木画